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力磨坊对经济发展和后来工业革命的影响

水力磨坊对经济发展和后来工业革命的影响

水力磨坊对经济发展和后来工业革命的影响
水力磨坊对经济发展和后来工业革命的影响

芒福德则主张,修道院广泛应用水力磨坊,旨在使修士从碾磨谷物这类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有更多时间从事祈祷等更有助益的工作,正是修道院的这种仁慈的心态以及巨大的创造力促进了水力磨坊的传播②。布洛赫和芒福德的论点影响深远,深受影响的(小)林恩·怀特对基督教,尤其是本笃会等修道院所营造的一种有利于水力磨坊发展的“文化氛围”做了详尽阐释③。

泰利·S·雷诺兹在探究影响水力磨坊在中世纪普及的诸多因素时,也突出了基督教因素和封建领主强制的重要性,同时考察了统治阶级的劳动观念和投资心理、劳动力供应、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①。

与雷诺兹不同,理查德·霍尔特、约翰·朗顿、亚当·卢卡斯等学者则对封建领主强制理论和修道院革新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更为强调没有磨坊垄断权的非领主磨坊以及下层社会对磨坊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下向上看”的视角②。相较而言,国内学界则很少有学者论及于此③。

一、劳动力短缺的推动

古罗马时期奴隶制的盛行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动力来源,这成为水力磨坊传播的主要障碍。因为当取之不尽的奴隶可为动力问题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时,上层社会的发明家们便绝无多少理由开发利用自然力。几乎在整个古代,仅有的原动力就是人和牲畜。大量士兵或奴隶为建造道路和沟渠等公共工程提供了劳动力,而且像建筑用的升降机以及用于矿井排水的水轮这样的机械装置也都是由

人或牲畜驱动的。

就碾磨谷物这项耗时费力的劳动而言,建于公元 2 世纪的巴尔贝格尔面粉厂的日产量平均约为 28 吨,足够 8 万人之需,有学者藉此认为与手推磨相比,可将立式水磨的发明视作谷物碾磨史上的一次革命。然而,诸如此类的由水力驱动的高效且大规模的面粉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军队的需求,日常的谷物碾磨工作通常是由奴隶特别是女奴用手推磨完成的,水力应用仍相对有限。

此外,古代社会广泛使用人力也与当时蔑视劳动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出于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的考量,这些穷人主要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救济粮。据罗马作家苏埃托尼乌斯( Suetonius)记载,罗马皇帝苇斯巴芗在重建毁于战火的朱庇特神庙时,拒绝使用以极少的花费即可将巨大的柱子运至山顶的一项机械发明,理由是穷人将因此失去维持生活的工作。由此看来,罗马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机械装置的较高效率,只是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其较关注机器的使用将对自由工资劳动者和奴隶的生计造成的威胁,甚至由此而产生社会动乱,故统治者常常忽视或抑制可能会影响就业形势的技术发明。藉此,水力磨坊在古罗马社会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奴隶制虽继续存在,但逐渐衰落,并在 9 世纪时降到低谷,水力开始变得日益重要。

罗马帝国晚期人口下降,奴隶劳动开始变得稀缺而昂贵,而利用死刑犯作为一种补充来碾磨谷物以补充奴隶劳动的事实即说明了人力已日显不足。中世纪早期欧洲人口进一步衰减,劳动力短缺问题逐

渐加剧。 6 世纪时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并一直持续至 7 世纪,这段时间可能标志着自罗马帝国后期人口下降以来欧洲人口的最低点。据拉塞尔对中世纪欧洲—地中海地区总人口的发展趋势的估算,在公元 500 年至 650年间,西欧和中欧(法兰西—低地各国、不列颠列岛、德意志—斯堪的纳维亚) 的人口数量从 900万降至 550 万。R·杜哈德也强调了欧洲人口的严重下降,并指出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极度贫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劳动力的短缺,而且这种短缺能够解释这一时期发生的许多战争以及三圃制的缓慢推广等。有鉴于此,水力磨坊这类节省劳动的机械装置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一个磨坊设施完备且以面包为主食的村社,即使是一座简单的卧式水磨也能为每五个成年人每周节省出大约一个人一天的劳动时间,故在劳动力供应不足且能廉价实现该增益的情况下,这就是一项重要的收获。鉴于妇女通常每天要用手推磨碾磨两个小时来满足其家庭的需求,故所节省的主要是妇女的劳动和时间。这使得她们能更集中精力在菜圃或田地里劳动,如果当地有布匹市场,还可在冬天为从事纺织品制造等其他工作提供更多时间。由此看来,奴隶制的衰落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人口危机所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可能促进了水力磨坊的快速采用和传播,而水力磨坊的应用又极大解放了人力。

整体而言,罗马社会并不缺乏技术革新,也并非没有意识到技术进步可极大节省人力。但奴隶制盛行所带来的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足以为大众生产可勉强维持生活的必需品,并为少数人提供有限的奢侈品,而且在古代社会,产品的批量生产实际上意味着过量生产,投资仍

主要集中在奴隶和土地上。因此,当时既无必要也无大量资金用于改进和再建可代替人力或畜力的机械。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早期劳动力严重短缺,这促使人们去寻求外在动力以弥补人力的不足。正如马克·布洛赫所言,中世纪早期对畜力的更有效应用和对水力的利用是同时发生的,而且源于同样的需求即节省劳动。因此,奴隶制的衰落可能是引发一场技术革命的原因,后者反过来又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鉴于畜力应用受到旧式挽具的极大限制,水力逐渐得到普遍应用。

(二)基督教尊重劳动、利用自然的观念为水力磨坊的普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对后来工业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关于影响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程度的精神因素,著名技术史家(小) 林恩·怀特指出,一种文化对待技术改进的态度与绝大多数技术参与者对以下问题的看法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传统的崇敬程度,个人在现存社会与自然的秩序中具有主动权的程度以及体力劳动受尊敬的程度。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中世纪西欧人对待体力劳动、自然和技术革新的积极态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力磨坊的推广。

就对待劳动的态度而言,古代人蔑视那些靠双手劳作的人,他们把是否闲适作为是否拥有“自由”生活的标志,劳动者被视作是卑贱且毫无价值的,属于一个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或为他人服务来谋生的低下的社会阶层。在古罗马社会,自由工匠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一度受到奴隶制的压制,他们不仅工资很低,还受到统治阶级的蔑视,而

劳动与奴隶身份的紧密联系又强化了此种蔑视。鉴于体力劳动甚至对体力劳动的管理和监督是奴隶的全部工作,故尽管工资劳动者经常与奴隶一起分担劳动,但奴隶劳动的存在决定了体力劳动的“卑贱”地位。此外,由于没有受过教育、没有闲暇时间、没有获得奖赏希望的奴隶无法创造出更好的生产方法,因此,人们不仅蔑视体力劳动,还蔑视与之相关的发明过程。

据普鲁塔克所言,阿基米德将“一个工程师的工作以及服务于生活的需要的每一种技艺都视作是卑贱和粗鄙的”。对体力劳动和劳动者的蔑视态度阻碍了有投资能力的人对水力磨坊的关注和水力磨坊应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磨坊技术的传播。自罗马帝国晚期以来,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和基督教影响的不断加强,人们对待体力劳动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手工工匠的地位亦不断提高。大体而言,基督教秉持着一种尊重劳动的态度。著名技术史家 R. J. 福布斯指出,到水力磨坊作为原动机引进时,一场宗教上的革命已将贬低手工劳动性质的传统观点扫除了。基督教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待穷人和奴隶的态度,还赞美了手工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的信念是由圣本尼迪克特引入西方修道院制度中的,他将日常劳动规定为修士必须履行的一项职责。这对修道院生活至关重要,因为面对生存和工作所提出的巨大挑战,修士必须将一部分才智和热忱用于世俗事务和实际工作中[4]70。修士要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住处和简单的物质享受,这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更均衡的生活。基于本笃会规章给予身体、智力和精神部分的同等比重,修士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体力劳动, 阅读和学习, 以及

祈祷和冥想。具体而言,每天要进行不少于五个小时的体力劳动,藉此,体力劳动成为修士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此外,本笃会修士秉持着“劳动就是祈祷”的信念,通过其规范和效率,修道院为劳动的整个过程都贴上了精神价值的标签。体力劳动不再被等同于无需动脑的单调工作,劳动同学习和祈祷联系起来,劳动的价值得到极大提升。概言之,中世纪时期,对劳动修士的普遍尊敬极大提升了劳动的声望和劳动者的尊严。修士们否定了所有劳动都是对奴隶的诅咒以及体力劳动是一种异常的堕落的看法,而将体力劳动视为有益身心健康的崇高活动。基督教在尊重劳动的同时,亦十分关注人本身以及精神上的救赎。本笃会修士虽尊重劳动,但并不认为所有形式的劳动都同样是一种恩典,因为即使是最有益的体力劳动形式,若长期进行也会令人身心疲惫。因此,为了突显人的价值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祈祷等有助益的工作,修士们常将磨面、捣矿、锯木等无需动脑就可完成的工作交给机器,而自己进行抄书、雕刻等更有意义的工作。此种区分极大推动了修道院应用像水力磨坊这样的节省劳动的机械,水力磨坊的应用既使忙于各种事务的修士免除了碾磨谷物等枯燥的劳动, 又使他们摆脱了原罪的惩罚。

(小)林恩·怀特指出,“中世纪后期涌现的节省劳动的动力机械,部分是由认为即使最卑贱低下的人也具有巨大价值的一种宗教观念,以及对让任何人从事一项无需动脑和进行选择的单调工作的一种本能的反感所引发的”。尽管怀特的论点带有某种基督教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基督教给予体力劳动以及人本身的极大尊重确在一定程度上营

造了一种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文化氛围,为人们应用水力磨坊等动力机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除劳动观念的转变外,基督教亦促进了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转变。相比积极的对外扩张及其政治组织的发展而言,罗马并未主宰自然力[6]144。这除了与奴隶制度可提供的充足劳动力有关外,与当时盛行的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念亦密切相关。古代人相信存在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并把科学建立在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在古代社会,一个基本的观念是诸神通过大自然而统治、存在和发挥作用[9]32。

人们相信由多神统治的自然是神圣的,不容任何人干涉和利用,诸如把河水分流以利用水力等做法被视作扰乱自然秩序的行为[16]159。这种不愿操纵自然的观念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水力应用通常所需要的堤坝等附属工程的建造,从而限制了古代社会对水力能源的利用。与古代社会崇尚自然的态度不同,基督教秉持着一种积极利用自然以为人类服务的观念。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发现大自然是以发现和发明为标志的那个时代的最重要的部分……只要大自然存在,就会被人类所探索、所占用、所征服,最后被理解”。 (小)林恩·怀特宣称:“中世纪这一信仰的时代对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将自然视作可根据人类需求进行开发利用的诸多自然力的一个蓄水池。”自然应为人类服务的观点逐渐得到公认,人类应通过开发利用自然来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究其根源,有学者指出,从《创世纪》中神创天地的记述首先可以找到自然纯粹是为了供人类利用而存在的思想。上帝在授予亚当和夏娃对每一种植物和动物的支配权的同时,

也命令他们征服世界以使其子孙布满大地。与东方宗教中自然与人类平等共存的观念不同,犹太教和基督教则确立了一种等级制度。藉此,按上帝的形象造的创造物受命去管理上帝所创造的其他创造物。因此,“如果自然力可以发挥作用,就应避免使用人力和畜力”,这一基督教所引导的积极利用自然的观念极大促进了水力应用的推广。

概言之,基督教在水力磨坊普及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修道院自给自足的倾向直接推动了水力磨坊的发展;另一方面,基督教尊重劳动和支配利用自然的观念为水力磨坊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会特别是修道院对水力磨坊的应用和传播并非仅是出于一种尊重劳动并将人力从碾磨谷物这类枯燥工作中解放出来的仁慈心态,其更多的是基于实际的考量,因为水力磨坊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同时,亦可带来丰厚收益。与教会领主相类似,世俗领主也主要出于利润的考量而对水力磨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机械化与“中世纪工业革命”

美国著名技术史家怀特的研究表明,中世纪经历过一场动力革命,如他所言,从12或11世纪起,在需要大量动力以及人的劳动可以被替代的地方,畜力、水力和风力等非人类动力迅速取代了人力。法国历史学家让?金佩尔在《中世纪的机器:中世纪工业革命》一书

中也开门见山地指出:“中世纪以任何文明前所未有的规模将机器引进欧洲,这是导致西方统治世界其余地区的主要因素之一。古典世界对机器己经耳熟能详,但他们使用机器却十分有限……然而,在中世纪社会,机器被制造出来,以代替以前被人力承担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劳动。”由于中世纪存在机器生产,并不全部是手工劳动,因而国外学者经常使用“中世纪工业”(medieval industry)的概念,避免因笼统使用手工业(crafts)而导致的以偏概全。

机器对中世纪人而言并不陌生和遥远,最普通的机器就是磨坊(mill),它们将水力或风力转化为动力,用来碾磨谷物、压榨橄榄、漂洗呢布、鞣制皮革和造纸等。它们就是中世纪的工厂(factory)。从现有研究看,与国计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磨面、呢布漂洗和冶铁等在中世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磨面的机械化始于中世纪早期,“尽管水力磨坊的发明出现在古代,但它的真正扩张直到中世纪(早期)才发生”。研究表明,罗马帝国后期己经家喻户晓的水力碾磨技术在中世纪早期得到传播。墨洛温王朝时期存在修道院和富商建造水力磨坊的记载。加洛林王朝时期修道院是磨坊建设的主要发起人和建设者,8—9世纪不少修道院拥有十几座至几十座水力磨坊。不过,加洛林时期水力磨坊为数尚少,杜哈德反对过高估计当时水力磨坊的传播,因为直到10世纪初圣伯林修道院位于圣欧默(Saint Omer)地产的修道士看见水力磨坊时仍感到惊奇,10世纪时德意志的谷物尚由手工碾磨。此外,圣西奎耶(St Riquier)修道院获赠的30 余个村庄

中,只有12个拥有水力磨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导致水力磨坊在不列颠一度消失,直到8世纪中叶史料才出现水力磨坊的记载。盎格鲁撒克逊后期,水力磨坊的发展突飞猛进。克拉潘认为,水力磨坊的推广可以说是1086年以前4个世纪英格兰“最辉煌的经济成就之一”,“但是它完全没有被记载下来”。

经过中世纪早期最后几个世纪的努力,截至11世纪后期,西欧己经拥有更多的水力磨坊。《末日审判书》中估计存在6000座磨坊,因而到1086年,英格兰平均每46户农民家庭使用一座水力磨坊。9世纪中期到1080年,法国北部的皮卡第(Picardy)建设了 40座新磨坊,1080— 1125年又兴建了另外40座新磨坊。此后,该地区的新磨坊数量增长更快,50年内达到245 座。中世纪中期以来磨坊建设仍然方兴未艾。金佩尔认为,11 一 14世纪初水力磨坊出现惊人增长,令古代社会望尘莫及。例如在罗贝克河(Robec)两岸,10世纪只有2座磨坊,11世纪4 座,13世纪10座,14世纪初达到12座。法国的奥布省(the Department of I’Aube) 11世纪时拥有14座水力磨坊,12世纪60座,13世纪达到200余座。

而在那些自然条件不适宜建造水力磨坊的地方,12世纪时又发明了风力磨坊(windmill)。与水力磨坊不同,风力磨坊可以在寒冷

的冬季照常工作,因而在北欧平原建造极广。13世纪佛兰德尔西部城市伊普尔(Ypres)拥有120座风力磨坊。南欧的河流夏季水量较小,风力磨坊也较为流行。1300年,英格兰己建成4000座风力磨坊。风力磨坊在英格兰东部十分流行,当地适宜为水力磨坊提供动力的河流较为匮乏。相反,在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北部和西部则较少建设风力磨坊。风力磨坊的发明刺激了新一轮的磨坊建设热潮。1300年,英格兰的水力和风力磨坊总数大概超过10000座,增加的部分中既有水力磨坊,也有12世纪后期引进的风力磨坊和漂洗机。由此,12世纪末到13世纪,磨坊基本得到普及,诚如贝内特所说:“我们有把握认为,当时每个村庄(以及几乎每个庄园)都有一个或多个碾磨各种谷物的磨坊,除非是领主为了私利,否则都要求将谷物集中在一个磨坊里碾磨,以此来减少成本”。怀特也证实,“在整个中世纪里水车比教堂更加普遍。”1300年,英格兰仅有20%的谷物继续依赖手推磨和马拉磨碾磨,而水力磨坊和风力磨坊则完成80%的碾磨。换言之,13世纪时机器磨面己经取得压倒性优势,4/5的谷物由机器碾磨。

水力、风力磨坊磨面的劳动生产率比手推磨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极大地节省劳动力。水力磨坊一天(按24小时计算)碾磨量的记录存在着较大差异。1342—1343年德文郡卢芬科特 (Luffincott)庄园法庭审理了一件破坏水力磨坊的诉讼,原告声称该磨坊“经常一昼夜碾磨各类谷物8夸特(以每夸特8蒲式耳计算为64蒲式耳)”。1449

年该郡泰维斯托克(Tavistock)的水力磨坊据说也可以在24小时内碾磨8夸特谷物。另据军队伙食账簿记载,1296—1346年11 处水力磨坊和风力磨坊一天的碾磨量从 1.33—13夸特不等,平均而论,4一6夸特可能是一个磨坊一天的合理碾磨量。如果按5夸特计算,一个磨坊每天大致可以碾磨谷物40蒲式耳,大约为小麦1088. 64公斤(按每蒲式耳等于27. 216公斤小麦计算),大麦907. 2公斤(按每蒲式耳等于 22. 68公斤大麦计算)。中世纪手推磨一天碾磨量没有记录,如果以古罗马2个奴隶1小时碾磨7 公斤谷物计算,每人1小时碾磨3. 5公斤,24小时大约为84公斤,不足磨坊碾磨量的1/10。

除此之外,水力还可以用于其他工业生产,漂洗无疑是应用水力最广的工业之一。990年至 1040年,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Grenoble)和勒兰(Lérin)最早出现了漂洗机。11世纪这项新技术传播到诺曼底,不久后又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1161年瑞典的斯科纳(Skóna),至少是1185年的英格兰,1223、1246年德意志的斯比尔(Spier)和特里尔(Trier),都使用了漂洗机。漂洗是呢布生产的一个重要工序,当离开织布机后,呢布需要在水中捶打,达到冲洗、清洁和缩紧的目的。起初这项工作由在水槽中踩布的男子进行,漂洗机的作用在于“人的双脚被两个锤子代替。在倾斜的落锤系统中,通过转动连接水轮的纺锤盘,锤子交替地上升与下降,击打在布上。因此,通过简单的设计,水力代替了人力,并且运转一系列的锤子,只需要一个人站在上面照看布,并保证它在槽中正确地

运动就可以了”。13世纪前后,漂洗机在英格兰农村最为普遍,引起那里的纺织业爆发了一场“工业革命”,正如卡洛斯-威尔逊所言:“显然,12世纪末至14世纪初,漂洗机己经广泛应用于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边界地区。漂洗机注定要几乎全部取代原始的脚踏漂洗,尽管它的最后胜利还无法确定,然而在纺织业的主要生产工序中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正在进行”。

另一个比较广泛使用水车的行业是冶铁。冶铁需要捣碎矿石和高温,水车不仅可以代替矿工抡锤碎石,还可以拉动风箱提高炉温。“1028年在德意志南部一个名叫施米德米伦的地方出现的情况表明,那里的铁匠己用水轮来带动熔铁炉的铁锤和风箱。”1135年奥地利东南部的施第里尔(Styria)、1204年的诺曼底、1224年的瑞典南部等地,也记载了用于冶铁的水车。这种改进增加了熔铁炉(forge)的产量和矿石的出铁量,致使约克郡某些熔铁炉租金上涨。13世纪布鲁伯豪斯(Blubberhouses)的一个溶铁炉一年的租金为25英镑,在亨克斯坦克(Henkstank) 的其他熔铁炉一年中部分时间的租金为10英镑和17英镑18先令。14世纪韦克菲尔德 (Wakefield)地区,鼓风风箱肯定己经使用,熔铁炉每周租金为14和15先令,索沃比森林(Sowerby Forest)的一个溶铁炉一年租金9英镑12先令。15世纪中期法国东部或德国西部的莱茵兰地区还出现了鼓风炉(blast-fumace),增大了传统熔铁炉的尺寸,通过使用更强大的水力气流提高温度,让金属熔化得更加彻底。鼓风炉可以生产生铁,用

模具铸造大炮。1500年该项技术传播到英国及德意志的其他地区。16世纪初西阿尔卑斯山地区幵始使用鼓风炉,后来又传播到东阿尔卑斯山和东欧。鼓风炉的产量比熔铁炉提高许多倍。14世纪英国1个熔铁炉每年产量不足3吨,15世纪也增加不多,而最早的鼓风炉每天产量就达1吨以上。

著名技术史家(小)林恩·怀特所指出的:“从12世纪甚至11世纪起,在工业需要大量动力或所需运动如此简单以致人能够被机械替代的地方,非人力能源快速替代了人力。中世纪的最高成就和辉煌不是它的大教堂、叙事诗或经院哲学,而是历史上第一次构建起并非由汗流浃背的奴隶或苦力的脊背,而主要由非人力的动力来支撑的一种复杂文明。”③而在诸多非人力能源中尤以水力的应用最为显著。作为水力能源与技术革新完美结合的典范,水力磨坊在中世纪的普及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力磨坊从古代向中世纪的扩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在中世纪的普及应用得益于诸多经济与社会因素的互动,是领主的大量投资与农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共同促进的结果。同时,领主与佃农围绕磨坊垄断权问题而产生的争端与妥协也反映出二者之间复杂且充满弹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水力磨坊的普及应用不仅提升了磨谷效率,解放了人力,更促进了谷物碾磨的专门化,提高了面粉的质量,亦推动了商业碾磨的发展。朗顿指出:“盎格鲁一撒克逊后期水力磨坊的出现及其应用的扩展,可能标志着英格兰的谷物碾磨从以家庭为导向的活动逐渐转向面向市场的商业化产

业的第一个重要转变。”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近代史的推动作用 前言:众所周知,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要的工业革命,它们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前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近代史的推动作用。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人类历史上爆发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为主要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它首先发生在英国,接着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例如:法国、美国和德国等。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到19世纪中期为法、美两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时间,这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基本上完成。它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取得了统治地位。 机器的发明和蒸汽动力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科学技术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如英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1770年,煤产量为260万吨,到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1836年,煤产量为3000多万吨,60多年间增加了10倍半。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二、引起了社会的变革,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期间,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它广泛地排挤了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从而引起了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为改变自己的处境而展开斗争,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工人运动逐渐兴起,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 三、工业革命还改变了人口的流动方向,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由于工厂系统取代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使大批的人由乡村涌向新兴的工业城市,这样城市人口激增,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取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使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凭借这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所谓的再工业化不断占领制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导世界产业发展大势。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所以促使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这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缺的国家开设工厂,发展产业,这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还给中国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形成巨大压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要成为产业革命的赢家,要成为先进发达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应对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1.拥有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战略性、 前沿性制造领域,中国应该掌握整机或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于这些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 核心环节,同时建立起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参数体系,构筑国际公认的制造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高端制造和主流制造品方面,建立起“中国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标签,引领制造领域重要行业的发展方向。 2.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摘要: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一、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工业革命给当时封建统治的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具有破坏性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一、政治上,列强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破坏。如: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列强还不断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控制。如: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使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列强还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上,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此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开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从中国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进而沿长江深入内地;英国人还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确保他们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和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在中国农民大量破产的情况下,列强还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三、精神上,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以配合其政治方面的侵略,巩固其在华的利益。 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也具有所谓的“建设性” 一、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水力磨坊对经济发展和后来工业革命的影响

芒福德则主张,修道院广泛应用水力磨坊,旨在使修士从碾磨谷物这类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有更多时间从事祈祷等更有助益的工作,正是修道院的这种仁慈的心态以及巨大的创造力促进了水力磨坊的传播②。布洛赫和芒福德的论点影响深远,深受影响的(小)林恩·怀特对基督教,尤其是本笃会等修道院所营造的一种有利于水力磨坊发展的“文化氛围”做了详尽阐释③。 泰利·S·雷诺兹在探究影响水力磨坊在中世纪普及的诸多因素时,也突出了基督教因素和封建领主强制的重要性,同时考察了统治阶级的劳动观念和投资心理、劳动力供应、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①。 与雷诺兹不同,理查德·霍尔特、约翰·朗顿、亚当·卢卡斯等学者则对封建领主强制理论和修道院革新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更为强调没有磨坊垄断权的非领主磨坊以及下层社会对磨坊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下向上看”的视角②。相较而言,国内学界则很少有学者论及于此③。 一、劳动力短缺的推动 古罗马时期奴隶制的盛行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动力来源,这成为水力磨坊传播的主要障碍。因为当取之不尽的奴隶可为动力问题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时,上层社会的发明家们便绝无多少理由开发利用自然力。几乎在整个古代,仅有的原动力就是人和牲畜。大量士兵或奴隶为建造道路和沟渠等公共工程提供了劳动力,而且像建筑用的升降机以及用于矿井排水的水轮这样的机械装置也都是由

人或牲畜驱动的。 就碾磨谷物这项耗时费力的劳动而言,建于公元 2 世纪的巴尔贝格尔面粉厂的日产量平均约为 28 吨,足够 8 万人之需,有学者藉此认为与手推磨相比,可将立式水磨的发明视作谷物碾磨史上的一次革命。然而,诸如此类的由水力驱动的高效且大规模的面粉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军队的需求,日常的谷物碾磨工作通常是由奴隶特别是女奴用手推磨完成的,水力应用仍相对有限。 此外,古代社会广泛使用人力也与当时蔑视劳动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出于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的考量,这些穷人主要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救济粮。据罗马作家苏埃托尼乌斯( Suetonius)记载,罗马皇帝苇斯巴芗在重建毁于战火的朱庇特神庙时,拒绝使用以极少的花费即可将巨大的柱子运至山顶的一项机械发明,理由是穷人将因此失去维持生活的工作。由此看来,罗马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机械装置的较高效率,只是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其较关注机器的使用将对自由工资劳动者和奴隶的生计造成的威胁,甚至由此而产生社会动乱,故统治者常常忽视或抑制可能会影响就业形势的技术发明。藉此,水力磨坊在古罗马社会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奴隶制虽继续存在,但逐渐衰落,并在 9 世纪时降到低谷,水力开始变得日益重要。 罗马帝国晚期人口下降,奴隶劳动开始变得稀缺而昂贵,而利用死刑犯作为一种补充来碾磨谷物以补充奴隶劳动的事实即说明了人力已日显不足。中世纪早期欧洲人口进一步衰减,劳动力短缺问题逐

浅论工业革命的影响

浅论工业革命的影响 摘要:在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爆发了全球首次工业革命,并且西方许多国家也相继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一个人类的里程碑,是类人生产力的全面改革。它不单单改变了人类生产的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生产关系的结构,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业革命促使了人类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它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定。本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人口、人类生活方式、财富增长等多个方面,简要论述工业革命对欧洲乃至全球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和社会后果。 关键词:工业革命影响欧洲世界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下面笔者将从六个方面简要论述工业革命对欧洲和对世界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工业革命是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工具,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是这次工业革命的标记。蒸汽机技术的创新是棉纺织业对原动力的需要加大引起的。棉纺织业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导部门。原因有两个,“第一,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产生于16世纪。1700年国会通过禁止棉布进口的议案,是国内棉布价格上涨,经营棉布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第二,与棉纺织业相比,毛纺织业受传统束缚和政府保护,获得许多特权。”1因此棉纺织品需求量大增,这就要求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要求在同一时期内产生出更多的产品。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一台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英国技师哈格里夫斯在1764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以及1769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以后很多人都相继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棉纺纱机器。这都大大提高了棉纺纱生产率。在棉纺纱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原动力技术的革新。因此对蒸汽机的改造有其必然性。在瓦特之前就有蒸汽机了,但是这时候的蒸汽机是用来抽水的。瓦特于1782年成功制造出复动式蒸汽机,并于1785年运用到纺织业作为动力使用。之后蒸汽机在英国的工业区就开始广泛使用。到1833年,英国的蒸汽机达到10万台。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工业革命的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还没有扩大,生产只是手工工场制作,参加的人数少,使用的劳动工具规模小。生产是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大整体一个大组织。工人和手工厂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性,工人被训练成为一个高生产率高效率的生产团体,成为了一个阶级。改变的生产关系,将以机器为基础的工厂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1864年童工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据亚当·斯密说,在他那时候,10个男人分工合作能制针48000多枚。但是现在,一台机器在一个十一小时工作日中就能制针145000枚。一个妇女或少女平均可以看管4台这样的机器,因此,他们用机器每天可以生产针近60万枚,每星期就可以生产300多万枚”。2根据英国一个统计数据分析,采用新改造的蒸汽机为原动力以后,蒸汽机时代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百分一点几到百分之三,近代一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于铁器时代的一百年。 (二)人口的增长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另外一个影响是人口的增长。1700年至1914年期间,欧洲的经济发1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5—256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30多个国家卷 入了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带了了深重 的灾难。一战削弱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一美国参战时 间迟,时间短,战场不在本国,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 国,世界的金融中心,日本经济开始崛起,上升到世界经济第 三的位置。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 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 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货单,出口的猛烈扩大带动生产的急 骤发展。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 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 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 “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 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开始部门: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业,标志: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 18 世纪 60 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18 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机器代替手工,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要求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形成了许多工业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姚雷(软件学院,71108314) 摘要: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本文将探究工业革命以及它给英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变革 正文: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一段时期。这场革命,导致世界格局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几乎影响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而英国,作为该时期的先行者,必然值得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学家等的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工业革命的探讨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1689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由此发生了工业革命。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一百多年来,尽管史学界和经济学界有关工业革命的著作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但研究者即使对一些基本问题也很少形成共识,对于“什么是工业革命”这一问题往往也是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答案。 不同时代的学者关注工业革命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工业组织学派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度的兴起;宏观经济学派则重点分析了当时出现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技术学派认为,技术变化是工业革命时期最根本的特征;而在能源消耗学派的眼里,能源利用方式和种类的变化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消费学派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含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方面。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它使生产得以实现,创造新的生产需要。消费在工业革命时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完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二是扩大生产需要,尤其是使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捉住了工业革命的特征。而本文主要是考量工业革命跟资本主义制度的宏观层面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是采纳社会变革学派的观点,把工业革命看作既是经济上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而且还是一次对整个人类发生根本影响的革命。因而,本文所说的工业革命乃是广义的工业革命。它是“一次包括政治,经济一切在内

工业革命的影响_工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影响_工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即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工业革命的影响,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生产力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1〕。 2.对资产阶级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资产阶级专政建筑在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方式扩展至世界各地,保证了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2〕。 3.对阶级阶构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使用机器生产和现代大工业(工厂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终形成〔3〕。 4.对全球交通和市场的影响: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 5.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工业革命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

属国的过程,同时,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命运,将其卷入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之中〔5〕。 此外,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在发展生产力、在人同自然作斗争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巨大历史意义。同时,工业革命后,社会日益分裂和混乱,物欲横流,金钱第一,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人刚刚有可能摆脱大自然的桎梏,但又陷入了社会本身缠结的罗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工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享受着长期的国内和平,社会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对外,经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合称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胜了主要对手——法国,获得并巩固了海上霸权.市场需求的扩大引起了工业技术乃至产业结构的革命.这场工业革命在形式上是渐进的,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40年代前后历经近一个世纪,但就其本质和后果而言,乃是历史大飞跃.它使英国首先步入工业化社会.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两个新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了.早在18世纪下半期,工业资产阶级就掀起了以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从19世纪30年代起,他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借助工人阶级的支持,节节战胜土地贵族,通过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是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取代个体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封建帝制的固执坚持,在机器的碾压下渐渐松动。更多的有世界战略目光的实业家,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征途开始艰难的起步。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政治跌宕起伏,人民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中国屈辱的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此时中国正处于清朝中后期,受到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未在工业革命开始时受到很大的变化。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逐渐加深。鸦片战争带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中国长期落后的局面。但也包含了创新的内容,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内务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战争的开始,列强打开海外市场销售产品和掠夺原材料,因此中国的国门就这样被撬开,列强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签订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和掠夺金银,中国的经济遭到列强的强烈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这场工业革命使中国原本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与迂腐的统治者不同的是,实干者在当时活跃在大江南北,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大 自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我们是否该如工业革命一样“先污染,后治理”,还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将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其对环境的破坏进行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在倡导新世纪,我们应该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工业革命;协调统一 1.前言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的谋求发展中生存。为了生存,充满智慧的人类不断的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18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之前的大自然自净能力被打破,环境污染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从此,人类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看似“矛盾”的两个名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 2.工业革命 2.1 工业革命 18 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此后机器生产扩展到采煤、冶金、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工业革命从此开始。1785 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于投入使用以后,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工业生产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传统的手工工场日趋衰落,新兴的生产形式—工厂兴旺发达,生产力大幅度增长,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和机床制造业迅速成长,运输网络迅速开拓。煤成为重要能源,它是蒸汽动力的源泉。铁路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网的构建储备了强大的后劲。如果说,动力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引擎,那么煤在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先是普及蒸汽动力,后又发展电力取代它,并最终整个生产部门均为电力所囊括。 2.2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工业革命后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工业生产的新阶段。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中国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中国 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据此我们也可以把工业革命的影响简单归纳为“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所谓“破坏性”就是指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冲击了当地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即消灭了旧的社会。 所谓"建设性"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都对中国大肆侵略掠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双重作用和影响,但是,到底哪种作用和影响更大更主要呢?我们必须注意到列强侵华的主观动机不是希望中国摆脱封闭落后,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而是要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输出商品和资本,也就是说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其本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服务的,所以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们极力阻挠和破坏,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百般压制和摧残,相对于他们客观上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而言,他们的破坏性更大更突出,根本是无法抵消和替代的。他们客观上给中国的建设性作用,只是表明他们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十八世纪初,飞梭、珍妮纺纱机的先后发明,完成了轻工业发展的奠基工作;十八世纪中后期,詹姆斯·瓦特两次改进的蒸汽机将工业革命推向高潮;十九世纪初期,富尔顿发明了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无疑使得本就十分强大的海军如虎添翼;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也带起了近代汽车行业的发展。至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 反观同时期的中国,确切地说是先后被乾隆、嘉靖、道光三位皇帝统治下的清王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与外交;同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军机处也随之出现,将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在思想上更是通过“文字狱”严加控制,大力抨击反封建思想;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发鸦片战争,清廷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四、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英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中国以及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众多经验也对中国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启示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形成。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以生产技术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依附于土地耕种生产方式的农民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开始壮大起来,最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生产方式,这样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资产

阶级表现出极强的进取精神,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与此同时,中国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那么,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又能得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呢。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科技,广泛吸收并采用新技术、新发明,才能发展经济,富民强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被以后的事实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其二,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自由劳动力较多,创新人员较多,由此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多,但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不够。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同时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其三,英国圈

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化影响

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化影响 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人类还处在彼此相对隔绝的区域文明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各大文明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形成依存关系。所以,无论在文明发达的东方大国中,还是在落后的西方小国中,都在稳定的结构中发展,很长时间难以突破。但伴随着西方国家对东方财富的渴望开辟了新航路,西方开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并因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西方国家产生了严重的供给矛盾,这就是导致产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在18世纪后半期,瓦特发明蒸汽机和工具机连接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带动了整个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从而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入机器时代。承载这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西方社会在19世界70年代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主要体现在物理、生活、医学和化学等领域。产业革命不是在一国内开始并完成的,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各部分互相作用的结果。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世界工场”地位受到享有后起优势的德国和美国的挑战而逐渐丧失。此后经济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剧,国际化的科技发展给全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工业化时代,瓦特将自己发明的蒸汽机改进为所谓的“万能原动机”,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标志着西方社会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这两个伟大发现也是在这一时期研究发现的,这对于一直坚持的唯心主义创作学说是一个根本性的打击和否定。此外,生活学方面两大重要发现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分别是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系统地阐述了整个生物界发展的规律。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到更高程度,电力、炼钢和化工技术成为带动整个工业发展的三种力量,而电力技术则起到了核心性作用。西方国家开始逐步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欧美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生产力飞速地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工厂的大机器生产,使农民克服了小生产者自由散漫、自私狭隘的弱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一、相关课本内容: 第四册第三单元第9-11课 第四单元第12课 第五单元 第七册第九单元 二、知识整理: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社会) 1、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用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解决了动力问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焦炭和搅拌炼铁法的使用,促进了冶金业的巨大发展,钢铁成为重要材料。 ●铁路、火车和汽船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变革。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 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日不落帝国) ●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 ●工业生产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形成能源问题。 2、使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 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农业) 3、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 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4、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表现:农村人口大批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出现一批新兴的工业城 市。 ●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竞争的激烈、家庭规模缩小,教 育逐渐普及,人们的社交活动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5、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 ●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现代工厂制一方面有力地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血汗工厂”,带来劳资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 ●推动了社会立法的开始和扩展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也没有消除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6、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史实; 2、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成就、影响和特点;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二、课前——知识导读,自主生疑 二、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条件); (2)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市场条件); (3)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2.开始 (1)时间:19世纪。 (2)国家: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国家。 (3)动力: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3.成就: (1)的广泛应用是标志性成就,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2)的发明与应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 (3)新兴的取得显著的发展。 (4)技术革新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3.影响: (1)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世界进入“”; (2)促进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兴起,如、、、、等。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3)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最终形成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工厂时代(中、小企业): (1)出现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2)特点: ①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进行大批量生产,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 ②工业时代早期,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2.大企业时代 (1)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2)原因: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3)特点: ①它们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 ②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方式: (1)国际贸易: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和规模都发生巨大变化。 (2)资本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3)武力威逼。 3.表现: (1)欧美工业国可从世界范围内获得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销售工业品或进行投资。(2)欧美工业国之间的可以自由兑换。 (3)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1、英国工业革命简介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此后,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2、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深刻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接着,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

再次,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 最后,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 2.2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同时,随着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成为其组成部分,这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当形成现代的世界格局,后来又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整个世界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引起了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英国工业革命是一次大规模的生产技术变革,使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生产领域各个环节的革新环环相连,相互促进;由纺织业革新开始,引起系列变革,促使新兴工业部门兴起。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一系列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的飞跃又带动了农业技术革新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工业革命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造就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首先由濒临大西洋的英国开始的这场技术革新,冲破种种阻力,打破国界、洲界,越过大西洋向欧、美和亚洲扩展。工业革命深入和扩展的过程,就是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不断传播发展的过程。其次,英国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的扩展,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分工。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其三,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它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独占鳌头,成为“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最后,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着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亚非拉的多数国家则在列强的炮舰下失去了抵御能力,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的供应地,成为他们投资的场所、牟利的乐园,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对亚非拉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列强的血腥侵略和残酷的殖民掠夺,使当地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另一方面,列强在经济侵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把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并带入这些国家和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