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海外华文报刊(侨史珍藏)
- 格式:docx
- 大小:94.31 KB
- 文档页数:2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重点难点归纳】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略论侨刊乡讯的收集整理工作—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一)论文关键词:侨刊乡讯收集整理论文摘要:侨刊乡讯是侨乡民间创办,主要面向海外公开发行、非营利性的报纸和刊物。
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报道内容和活泼的版面形式,激发海外赤子怀国、思乡、念祖、恋亲的情感,深受他们的欢迎,被赞誉为“集体家书”“沟通海内外联系的桥梁”。
侨刊乡讯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类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华侨华人研究尤其是侨乡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侨刊乡讯的收集整理工作,从而大大丰富了华侨华人文献专藏。
1侨刊乡讯的概念、范围、历史与现状目前,我国侨史学界及侨务界对“侨刊乡讯”并未形成公认的严格定义。
一般指为了满足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了解乡情、思念乡亲的感情需要,由侨乡民间编辑出版、专门向海内外发行或赠送的报纸和刊物。
在称谓上,有的称“侨刊乡讯”、有的称“乡刊乡讯”“乡讯”“侨刊”。
多习称“侨刊乡讯”。
侨刊乡讯的宗旨为传递乡音,宣传政策,联络侨胞,增进乡谊,建设家乡。
族刊则强调敦亲睦族,发展族务”。
侨刊乡讯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和支持,有“集体家书”的美誉。
由于侨乡大多分布于广东、福建等省,因而侨刊乡讯首先产生于广东、福建等地的侨乡。
最早的侨刊乡讯是广东省新宁县(1914年后改称台山县)的《新宁杂志》,创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侨乡台山县也因此被誉为我国侨刊乡讯的发源地。
《新宁杂志》创刊后,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台山县许多宗族在海内外(以海外为主)乡亲的资助下,纷纷办起乡刊、族刊,并带动了邻近的开平、新会、恩平和鹤山等县,并逐步辐射到广东其他侨乡。
于是侨刊乡讯在各地侨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国初期,其他省市中,如上海、北京、福建省均出现了侨报侨刊,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至20世纪40年代在广东省有100种以上的侨刊乡讯,其中以台山、开平最多,仅台山一个县,在抗战之前已有侨刊乡讯63种之多。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第五章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新闻纪要》(即《巴达维亚政治评论》)答:《新闻纪要》是印尼的第一张荷文报纸,1615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刊。
当时荷兰本土定期报刊诞生不久,这家报纸是荷属东印度公司为适应殖民活动需要而创办的,主要转载荷兰报刊的内容,另有少量本地新闻和广告。
报纸办了一个多世纪,于1744年停刊。
2.发展新闻学答:发展新闻学植根于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发展新闻学着重探讨新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发展新闻学特质的形成,与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尖锐争辩有很大关系。
3.《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答:《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最早的华文报刊,1815年8月5E1发刊于马六甲,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中国刻工梁发协助下创办的月刊,木刻雕版印刷,免费散发,内容大多为阐述基督教义,后期有少量时政评论文章,出版至1822年停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报刊。
二、简答题1.亚、非、拉美地区报业诞生最早的国家是哪些?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进程有些什么重要的共同点?目前报业的分布状况如何?答: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先后差距很大。
(1)报业最早诞生的国家亚、非、拉美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进入20世纪后才有报刊的,但也有一些国家报业发端很早,例如亚洲的印尼、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非洲的毛里求斯、埃及等,报业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2)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史有几个明显的共同点①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这些殖民者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带到了殖民地,也把近代报纸带到了这里。
从此以后,引发了本地人办的报纸,诞生了各国的近代报业。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本民族的报刊逐步发展成长。
凡是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得早的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国家(如亚洲的印度、非洲的埃及),民族民主报刊也兴办得早、成长得快。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一、华侨华人史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3.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吴凤斌等《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8.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远古—1949年)》,广东高教出版社,1987年。
9.黄昆章《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香港)丹青出版社,2000年。
10.林水濠、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
11.姚楠《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上海书局,1991年。
12.宋哲美《马来西亚华人史》,(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3年。
1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
14.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4年。
15.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16.斯金纳《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17.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陈烈甫《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
19.魏安国《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
20.詹森《美统时期的菲律宾华人(1898-1946)》,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1年。
21.张文和《越南华侨史话》,(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2.蔡文辉《缅甸华侨史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钱承军(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摘要:本文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文报刊的发展概况、历史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并着重评介《救国时报》对抗战做出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抗战;海外华文报刊;《救国时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是特指日本侵略中国起至抗日战争胜利("$-"年“九一八”事变至"$*.年“,’".”日本宣布投降)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人在海外创办、出版和发行的中文报纸杂志,学界历来对此涉及甚少。
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笔者试就抗战期间海外中文报刊的发展概况、地位及作用等问题予以评介,以期对我国现代报刊史、抗日战争史和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抗战前海外中文报刊情况中国人在海外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刊物,是来自广东四邑的华侨司徒源于",.(年"!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012034567)创办的《沙架免度新录》。
从那时起直到“九一八”事变,海外中文报刊所走过的七十五年路程,显示出艰难始创、发展壮大、分化组合和潮涨潮落这样一个周期性规律,并具有三大特点:首先,不论主办者是华侨、留学生,还是华裔,也不论各自有无政党倾向背景,抑或政治观点是否相同,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人民友好、沟通商业信息、维护华侨正当权益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例如:在日本出版的《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等报刊就经常刊发一些颂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批判奴隶主义和顺民思想,提倡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和救国救民的使命感的文章;《河南》杂志曾连续发表鲁迅撰写和编译的介绍达尔文、拉马克、海克尔等西方学者有关进化论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等六篇文章,累计近十字;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则将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新知识的介绍作为主要内容。
最早的海外华文报刊(侨史珍藏)
2006年12月15日04:5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世界最早的华文报刊是清嘉庆二十七年七月初一(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下称“察”报)。
“察”报比新加坡杨松年、王慷鼎先生合撰的《新加坡战前华文报刊系年初稿》所编的战前(指“二战”前)新马出版的163种报刊都早,比排在第一位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创刊于广州,1837年在新加坡出版)早18年,比该书排在第二位的日报《叻报
》(1881年创刊)早66年,比美国华侨司徒源创办的《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创刊)也早41年。
因此,中国名报人戈公振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报业史》一书中,把“察”报誉为
“中国近代报业”的“鼻祖”。
马六甲建于1403年,是满剌加王国的都城,曾先后沦为荷兰、葡萄牙、英国的殖民地。
1405年,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劈波斩浪,驶进了马六甲港,带来了友谊、文化和丝绸。
明清年代,又有众多的华侨华人聚居于此,使该地充满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因此,这里产生了不少的华文报刊,从“察”报至最后一份于1970年印行的华文报刊《明报》这段期间,马六甲先后出版过包括“察”报和《天下新闻》(1826年创刊)在内的14种华文报刊。
“察”报每月以本册式出版一次,用竹纸印制,每册44页,全用宋体文字,句读标点符号点在旁边。
以木版雕刻印刷,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氏(RobertMorrison)负责出版。
“察”报创刊号(见图)之封面为大字报名,右端写着“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左端署“博爱者纂”,“博爱者”是创刊人之笔名,创刊号自述了办报的宗教目的:“本报虽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
然其他各端,亦不敢视为缓图而掉以轻心,知识科学之与宗教本相辅而行,足以促进人类之道德,又安可忽视之哉。
”
■ 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