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服饰文化发展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对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的探讨。
一、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服饰以褐色、灰色为主,呈现一种平凡、朴素的形象。
但是,自从欧洲列强进入中国之后,他们带来了许多西式服饰,这些服饰被一些中国人所接受,并开始在中国流行。
鸦片战争的爆发,更是加强了西风东渐的趋势,许多人纷纷投身于学习西方语言、文化和风俗,西式服饰也更加普遍地被人们所穿着。
同时,鸦片战争也加强了对中国服饰的改良,新式的衣服剪裁更加合身,面料更加舒适,颜色更加丰富,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
二、食鸦片战争给中国的食品带来了许多改变。
在战争前,中国人的食品以粮食为主,面食、米饭是主要的食品形式。
但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鸡肉、牛肉、羊肉等肉类成为了更广泛的选择,西式餐厅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的米面供应出现了紧张状况,许多人开始把玉米、芋头等食品加入到日常饮食中,这些食品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三、住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住房也经历了一些改变。
在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居住在传统的四合院中,这是一种中式建筑形式,多数由几户人家合在一起建造而成。
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涌入,现代化的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建造砖瓦房、混凝土结构房屋,城市的建设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
四、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交通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战争前,交通主要靠马车、人力车等工具,交通速度比较慢,带来了许多不便利之处。
但是随着铁路、电车等交通工具进入中国市场,交通速度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出行。
同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交通规则,制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政策,以此来提升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最后就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整体变迁产生的深刻影响,它不仅让中国人民经历了惨痛的战争,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服饰潮流不断演变和变化。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以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为主线,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反映了性别平等的进步。
在过去,男女的服饰有明确的区别和规定,女性的服饰被要求更加保守和传统。
然而,在近代社会,女性逐渐取得了更多的社会地位和自由,这使得女性对时尚和流行趋势的追求成为可能。
从20世纪初的女性社交场合中的华丽礼服,到20世纪后半叶的性感和解放的拼贴装,女性的服饰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其次,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受到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和追求往往更为奢华和精致。
而在经济萧条的时期,人们往往会选择简约和实用的服饰。
这种经济和社会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在款式上反映出来,也在色彩、面料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有所体现。
此外,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还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在战争和革命的时期,服饰往往成为政治宣传和身份认同的手段。
例如,二战期间的军装和军装风格大为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战争氛围和民族主义情绪。
而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服饰风格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时尚文化。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服饰文化的变迁促进了消费主义的发展。
随着时尚潮流的变化,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来购买新颖和时尚的服饰。
这推动了服装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服饰文化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认同。
服饰成为了社会身份的象征,通过改变服饰的样式和款式,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层身份。
最后,服饰文化的变迁还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在近代社会,快时尚和大规模生产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人们开始反思消费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逐渐关注服饰的质量和生态友好性。
中国服饰发展史研究作用和意义摘要:一、引言1.服饰与人类文明的关系2.研究中国服饰变迁的意义二、中国服饰的古代变迁1.服饰与阶级、身份的关联2.服饰制度与规定三、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革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2.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入3.服饰风格的转变:由拘谨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发展四、中国服饰变迁的启示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2.追求美的天性3.服饰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五、结论1.中国服饰发展史的研究价值2.当代服饰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正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服饰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始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最初的遮身暖体,到等级制度的体现,再到近现代的个性解放,服饰的变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社会风貌和文明程度。
研究中国服饰发展史,对于了解我国文明发展历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现代服饰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服饰不仅是为了遮身暖体,更是地位、权力的象征。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
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入,推动了人们的个性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了旧的束缚。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从这一点来看,服饰的变迁揭示了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以及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中国服饰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优秀的服饰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时尚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现代服饰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研究中国服饰发展史,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羞耻学说有关羞耻学说的论述,在西方通常会以《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解释服装的起源。
《圣经》中讲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是裸露的,但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后,方知羞耻,便拿无花果树叶遮体,也因此产生了服装。
"羞涩"在心理上的动机始于自我和他人的相互依存性,是在一切合乎"礼"的行为条件下所形成的自我心理。
产生羞涩感不仅仅是以"讨厌"来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同时会对"衣冠不整"产生排斥,并且这种态度还会阻碍我们对于某种衣服上的炫示或者随个人所好穿着某种形式的服装。
不过,以羞耻学说作为人类服装的起源学说这一观点,却也常常遭到批判,因为一些原始部落中,脱去衣服才是尊严和礼教的表征。
二、保护学说"生理的保护"通过服装御寒、防止外物的侵害;"心理的保护"作为"驱邪护符"的作用帮护人们排除种种心理的矛盾和障碍。
将服装的保护性能作为服装的起源一时间尚有争议。
因为气候适应说强调服装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生理的需要。
随着人类的进化,身上得体毛逐渐退化,气候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需求,因此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学会以兽皮蔽体,以抵御风寒。
即使在现在,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仍然选择简易的"服装"蔽体防寒。
保护学说的另一含义是指"作为防止昆虫或外界的伤害"。
这种理论认为,原始人用衣服或兽皮做成的条带围在腰部,走路时条带的飘动将驱赶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
到现阶段为止服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防寒而成为人类的保护,它随时代的变迁,保护的意义逐渐多元化。
例如,武士的盔甲,足球运动员的护膝、防护面罩,消防队员特制的服装等。
这些服装的保护功能逐渐完善,减少了危险和伤害。
三:装饰学说(一)作为阶级符号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崇尚服装制度,有上冠的雅誉,并借服装的型制、色彩、服章等以区别阶级、维系伦常。
“胡服骑射”—谈战争与服装战国时期,硝烟弥漫,七雄连年相互争战,当时赵国君赵武灵王为适应战争需要,编导了几次服装改革,史称“胡服骑射”。
今天七恰服饰为大家谈谈胡服骑射。
胡服是古代中原地区泛指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装(当时也称胡人服装)。
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贾友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穿短衣、衣裤和革靴,衣身紧窄,。
武灵王提出的胡服从概念上主要指:短衣窄袖、无下裳、管裤、腰系革带、穿靴子。
他的改革方案依据是当时做战的战场从平原发展到了山区,笨重的战车已经不适应战争环境,无法打击敌人。
因此各国纷纷组织起骑兵、步兵,打仗的方式多数是近战搏斗,短兵相接。
而赵国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全军上下,均以骑射方法攻击对方。
所以要求将士们的服装不能拖泥带水、行动不便,要短而精。
方案提出以后,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但武灵王坚持以法令来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方针。
终于在以后的征战中此法为赵国的士兵打仗创造了很多方便条件。
很快赵国便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因素对服饰变革方面的重大影响,事实上,影响服饰改革的因素很多,而战争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因素之一。
从好的方面讲,战争需要军装,人们为了适应战争环境不得不在服装款式、色彩、面料上有所改动,同时要求缝纫设备有所调整,生产效率要大大提高;从坏的方面讲,战争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规律和破坏了正常发展的工业基础,也使服装业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1914年,西方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无情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918年。
仅是在英国就有76.5万余人死于枪弹之下。
悲丧、惆怅伴随着战争漫延。
华丽的晚装,落地的长裙己不会再出现。
而宽松的外衣,外加一条腰带,较短的裙子开始受欢迎。
1918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剩下的多数人口是妇女,独立生活的年轻姑娘和妇女们大多参加了工作。
购买力增强,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德国、英国等国家,人们将兜里的钱不断地拿出来消费,服装需求量大增。
特别是女装,这时多数国家把服装生产作为木国的址大工业之一。
南韩服饰发展历程南韩服饰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高句丽王朝时期。
古代韩国人民的服饰一直以来都有世袭制度,身份地位高的人穿着华丽、豪华的服装,而低级别的人则穿着朴素、简单的服装。
随着各个王朝的更迭,南韩的服饰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朝鲜王朝时期的服饰。
朝鲜王朝时期的服饰主要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类,每一类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朝鲜王朝时期的官员和士人的服饰非常华丽、精致。
他们的衣服多由丝绸、雕金、刺绣等贵重材料制成,色彩鲜艳,图案繁复。
朝鲜王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的服饰也非常华丽,她们穿着长袖的上衣和宽大的裙子,头上戴着各种花簪、珠饰和发饰。
然而,19世纪末的太平洋战争给南韩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人强制南韩人民改变了他们的服饰风格。
南韩的传统服饰被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的衣着风格,例如和服。
然而,在韩国独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南韩出现了一场文化独立的浪潮。
人们开始重新追求和发扬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服饰。
韩国人开始制作传统的韩服并穿着到街上。
这场文化复兴使得南韩的传统服饰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韩的服饰风格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追求舒适和实用。
南韩的年轻人开始推崇简约、时尚和青春的服饰风格。
这使得南韩的服饰设计师开始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设计,推出了一系列受欢迎的服饰款式。
2000年代以来,南韩的服饰设计走向了国际舞台。
南韩的时尚产业开始崭露头角,一些韩国的服饰品牌开始受到国际消费者的喜爱。
南韩的服饰设计师也在国际时装周上展示他们的作品,成功地将南韩的时尚风格推向了世界。
在当代,南韩的服饰风格多样化,既有传统的韩服,也有时尚的现代服饰。
南韩的年轻人尤其喜欢穿着时尚、潮流的服饰,他们追求个性化和独特的服饰风格。
总的来说,南韩的服饰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从古代高句丽王朝时期的世袭制度,到朝鲜王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时装影响,再到20世纪后期的文化复兴和时尚潮流,南韩的服饰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战争对服饰发展的影响
姓名:覃斌照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号: 201110700019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服饰作为一种深深根植于特定文化模式中的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与社会背景相对应的现象。
服饰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由蒙昧经历野蛮而走向文明的漫漫历程,和人类有着其它物品无法比拟的亲密关系。
其中影响服装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经济的、政治的、环境的、艺术的等,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分配不均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战争,在征服与被征服中改变着服饰文化。
一、促进了服饰文化的传播
战争对国内外服装的影响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
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
后来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适应战时的紧张生活,无论是爱讲穿戴的女性还是男性都不去赶“时髦”了,而是穿上了方便、耐磨的衣服。
许多妇女的工作生活,穿上了短裙、宽松的外衣,干又脏又重的工作的妇女索性穿上了马裤,和男工一样,这是实用至上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等诸多因素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装业又一次受到战争的摧残,浪漫和女性的风格被战争期间的别要求实用、耐磨、经济、方便所取代。
材料短缺是由于战争,配给和作风影响加工的面料,尤其是服装,为了节省料,裙子变得更加合身,裙长也缩短到了膝盖。
休闲服装的明显影响呈现出帅气和简练的特点。
二、促进服饰造型的功能化、推动服饰改革
战争要求服装方便、快捷、具有保护功能。
军服的发展对民用服饰的改革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领带、纽扣、裤子、靴子、风雨衣等民用服饰都始于军事斗争的特殊需要或与之有关,在西洋服饰的发展历程中,男服的款式形成主要来自于军服,而女性服装的现代化、功能化的形成,战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女性功能化的服装主要是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中完成的。
战争迫使女性走向社会,战乱中女性主要穿“工作服”与“制服”,女性体验了合理的机能主义服饰的优点,衣着的单纯和便于活动等使用因素受到人们的重视,女装向男性方向发展,便于活动的服装逐渐发展成熟。
在20年代后期出现的“男孩造型”和60年代出现的“无性别装”以及现在的休闲装、制服也大量借用了军服的款式,充分显示了战争对服装的巨大影响力。
战争对于服装的改变不只在造型上,还触及到装饰形式上。
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裂口装饰,主要来自与战争期间服装上的划痕,后来逐渐被一般人采用,成为一种流行装饰。
除此之外具有保护作用的头盔也与战争密不可分。
在一战时,一个伤兵在战斗中急中生智用铁锅扣在头上,从而保住了生命,法国将军亚得里安受到启发,领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代金属材料头盔,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大大提高了头盔的防护性能。
三、大量科技运用到服饰上
军事科技最终都能转化为民用科技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例如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期的防辐射服装主要是给从事雷达,微波通讯等军用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
随着技术进步,目前可以将这种服装织制得轻薄柔软,吸湿透气,可水洗,并且电磁屏蔽效率也大大提高。
能够有效阻挡,折射微量X射线、紫外线、低频辐射和微波辐射,避免人体及胎儿受害。
现在人们工作生活的环境离不开电器,因此穿着防电磁辐射服装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个人自我保护的手段。
各种高科技的功能化服装材料的研究,最初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最终用于民用服装中,如耐磨性材料、耐水洗材料、防火材料以及各种智能化的材料,在服装内衬、防护服、休闲服、保暖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广泛,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保护了人们的安全。
我们不赞成战争,因为战争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杀戮与死亡,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战争给人们生活与文化带来的种种进步。
服装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不断的战争中,人们将战争的思想、科技运用到服装上,大大的促进了其发展,最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