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马哲期末练习题3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1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试题姓名:专业: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运动绝对性原理B.普遍联系的原理C.矛盾普遍性原理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3.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5.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6.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的方法B.逻辑推理的方法C.矛盾分析的方法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9.量与事物的关系()A.量与事物直接同一B.二者不是直接同一的C.事物可以没有量D.量可以脱离事物10.事物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本质的表现C.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D.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多变的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12.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法观点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物质的可知性B.运动的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发展的规律性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15.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16.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是()A.是绝对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1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种不同的真理B.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相似的真理D.两种相同的真理18.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9.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艺术B.政治法律思想C.哲学D.道德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2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出现时间的先后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C.形式上是否新奇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3.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24.偶然性是指(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B.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C.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D.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2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6.唯物主义一元论 (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27.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9.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30.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工具B.劳动者C.科学技术D.劳动产品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在于()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能够改变客观规律E.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简单重复B.不仅包括重复而且主要是质变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E.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质的变化3.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世界是意志的自我认识E.“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4.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A.镜中月B.水中花C.阶级斗争D.引力场E.梦中树5.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表现为()A.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补充B.重点论是一点论,与两点论对立C.两点论是均衡论,与重点论对立D.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6.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A.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生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进化E.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水就变成蒸汽7.“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B.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的原理C.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D.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E.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性的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E.现象是感官能够感知的,本质只能通过思维才能把握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因为()A.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B.它能够解放生产力C.它能够极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它消灭了私有制E.它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移到先进阶级手中的根本途径10.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表现在()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B.社会存在一发生变化,社会意识立即发生相应变化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D.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有阶级性E.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1分)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1分)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3、下列哲学家中,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
(1分)A、康德B、贝克莱C、费尔巴哈D、笛卡儿4、由猿进化到人的根本标志是( )。
(1分)A、工具的生产和使用B、文字的产生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出现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是()。
(1分)A、客观实在性B、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C、实践活动的对象化D、运动变化的自发性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1分)A、实践B、认识C、物质D、意识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1分)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是说()。
(1分)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1分)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约10、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1分)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11、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1分)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个人整理马哲经典期末考试题(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2、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的机能和对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B.大脑一种特殊的生理感应过程C.用于指导实践的精神理念D.与“物质”概念相对立的哲学范畴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A.事物的永恒运动B.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C.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D.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变化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6、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A.宗教活动B.道德活动C.生产活动D.艺术活动7、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国体和政体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8、“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一名言包含的哲理是()A. 夸大个人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 承认个人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 否认个人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D. 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9、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0、资本价值构成是指()A.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B.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C. 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比例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11、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D. 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1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13、人在价值关系中()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14、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15、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首要条件是()A.消灭阶级差别B.消灭城乡差别C.科学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D.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总和C.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D.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E.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2、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B.认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D.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E.经验是认识真理性的最终判断标准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A.否认世界的可知性B.机械性C.形而上学性D.不彻底性E.否认自燃规律的客观性4、“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B.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创造世界E.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5、2006 年夏天我国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
马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政治制度C. 思想文化D. 宗教信仰答案:A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A. 个别劳动时间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商品的稀缺性D. 商品的交换价值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A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反映客观B. 主观创造客观C. 主观与客观的对立D.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答案:A7. 马克思提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什么推动的?A. 社会革命B. 经济危机C. 政治斗争D. 文化变迁答案:A8.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B.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社会发展的阻碍答案:C9.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平等关系D.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认识世界的起点C. 改造世界的动力D.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它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B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革命C. 生产关系D. 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客观实在性C. 变化D. 多样性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答案:C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因为()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先导D.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源泉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E. 自然辩证法答案:A B E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 阶级之间的矛盾E.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答案:A C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A. 目的B. 手段C. 动力D. 结果E. 条件答案:A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实践性,即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辩证性,即它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3)历史性,即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10.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A. 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哲学体系B. 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哲学体系C. 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的哲学体系D. 既包含社会科学又包含自然科学的哲学体系答案:C2.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 唯物论以物质为唯一真实存在,唯心论以意识为唯一真实存在B.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论认为意识决定物质C. 唯物论强调实践基础,唯心论强调观念基础D. 唯物论注重经验验证,唯心论注重逻辑推理答案:A3. 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C.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分答案:B4. 观察事物不能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待,而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这是因为A. 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B.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C. 事物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D. 事物的发展是历史的答案:B5. 人的历史是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哪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否定?A. 形而上学的历史观B. 唯物史观C. 概念史观D. 唯意识史观答案:D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人世界的物质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活的总和。
这一原理的含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通过分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现实状况。
2.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分别简要阐述其含义。
答案: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质量、量、形态转化、因果关系等。
- 矛盾:指事物内部相互矛盾的两个侧面,辩证法认识事物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揭示矛盾。
- 质量:指事物性质的内在特性,主要是指事物的本质和根本属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答案】B【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教材6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答案】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答案】B【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答案】D【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研究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
2. 唯物主义答: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它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法答: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主要研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它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
4. 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阶级斗争答: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二、填空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是______和______。
答:马克思、恩格斯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______。
答:基础3.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______。
答:社会意识4. 辩证法中的基本规律包括______、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答:对立统一5.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______。
答:动力三、单项选择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答:D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包括: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答:D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A. 世界是否可知;B. 世界是否运动;C. 世界是否联系;D.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D4.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A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答:A四、多项选择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实践性;B. 辩证性;C. 阶级性;D. 时代性答:A、B、C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A、B、C、D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A、B、C4.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 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B. 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C.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D. 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答:A、B、C、D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在:A. 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B.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 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A、B、C五、判断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苏州科技学院马哲试卷一、单选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
“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
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
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D)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D)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是唯物史观对(C)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C)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D)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9、社会意识是(A)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C)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D)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D)A人们的社会心理 B前人留下的学说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人类的社会实践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D)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马哲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A. 多样性B. 物质性C. 动态性D. 复杂性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物质C. 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D. 物质和意识互不相关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商品的二重性是指()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使用价值和价值D. 价值和价格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来源B. 认识的目的C. 认识的动力D. 认识的本质6.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A. 经济独立B. 政治自由C. 思想解放D.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表明()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互独立的8.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A.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D. 消灭私有制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个体的自然属性C. 个体的精神属性D. 个体的生物属性1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 客观性B. 能动性C. 社会历史性D. 个体性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哪些基本特征()A. 剩余价值的产生B. 资本的积累C. 劳动力的商品化D. 资本的集中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包括()A. 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观念C. 宗教信仰D. 艺术形式1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实现途径包括()A. 经济独立B. 政治自由C. 思想解放D.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通俗哲学》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从客观的物质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5、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端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
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B、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C、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转化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6、“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之所以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违背了发展的观点C、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7、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
这样的做法违背了()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D、满招损,谦受益9、在考试来临之际,一些学生群体中流行拜“考神”,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
从世界观角度看,这种做法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0、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 吾心便是宇宙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心外无物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3. 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4.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6.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A. 激变论B. 庸俗进化论C. 直线论D. 庸俗唯物论7. 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A. 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B. 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 相对主义观点C. 诡辩论观点D. 折衷主义观点9.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 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 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变化性B. 客观实在性C. 可知性D. 广延性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2.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A. 属于上层建筑B. 不属于上层建筑C. 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 其中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 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14.相对真理是指A. 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B. 相对谬论C. 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论的成分D. 正确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 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16.“肯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中包含否定”,这是A. 折衷主义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7.人的本质A.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是人的自我保存C. 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D. 是自私自利1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D. 新旧事物融合为一体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 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D. 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特点在于A. 实践性B. 科学性C. 有用性D. 系统性E. 革命性2.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关系A.月晕而风B. 电闪雷鸣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 白天黑夜E. 水涨船高3.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心理的有A. 人们的情感、情绪B. 人们的愿望、信念C. 人们的风俗、习惯D. 人们的道德观点E. 人们的艺术观点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A. 人口因素B. 地理环境C. 科学技术D. 生产方式E. 国家政权5.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 庸俗进化论B. 激变论C. 唯理论D. 政治上的改良主义E. 政治上的冒险主义6.“有用的即真理”其错误在于A. 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B. 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 是实用主义真理观D. 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E.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7.下列哪些说法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 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B.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C.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E. 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8.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一、填空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的()之路。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3. 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占有并服务于( )的所有制形式。
4. 联系的特点有(),(),(),()。
5.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和()。
6. ()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地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
7.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揭示了(),阐明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8. 生产价格、价值规律9. 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并没有否定理想的共同原则,而是把共同原则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展现出更丰富的色彩。
10.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
二、单选题1.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2. ()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A.群众观点B.唯物主义认识路线C.群众路线D.群众史观3.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广延性和伸张性B.持续性和顺序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有限性和特殊性4.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主义5.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6.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7. 某钢厂因煤炭价格上涨而增加资本支出,它影响该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概要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所研究的规律适用于A.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C.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D.整个精神世界的一切领域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在获奖感言中说道:“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下列观点与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世界观的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是观念的集合”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人和自然的关系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种观点A.一致,都是唯物主义观点B.一致,都是唯心主义观点C.不一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不一致,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1、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1分)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1分)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3、下列哲学家中,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
(1分)A、康德B、贝克莱C、费尔巴哈D、笛卡儿4、由猿进化到人的根本标志是()。
(1分)A、工具的生产和使用B、文字的产生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出现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是( )。
(1分)A、客观实在性B、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C、实践活动的对象化D、运动变化的自发性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1分)A、实践B、认识C、物质D、意识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1分)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是说()。
(1分)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1分)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10、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1分)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11、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1分)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试卷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03》共 100 题共 100 分计时 60 分钟第一题单选题 (共 60 题,总分 60 分)1.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 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答案( 1 ) 标准答案:1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 A. 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 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答案( 4 ) 标准答案:4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种观点属于 A. 历史宿命论观点 B.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 机械决定论观点 D. 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答案( 2 ) 标准答案:24. 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答案( 1 ) 标准答案:1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 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 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C. 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的 D. 上层建筑中的任何部分的性质都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答案( 2 ) 标准答案:26.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劳动对象 B. 生产工具 C. 生产关系D. 生产力答案( 4 ) 标准答案:47. 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答案( 1 ) 标准答案:18. 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中,其中最活跃、占有最主导地位的要素是 A. 劳动资料B. 劳动对象C. 劳动者D. 科学技术答案( 3 ) 标准答案:39.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 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答案( 3 ) 标准答案:310. 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 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合理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答案( 3 ) 标准答案:311.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 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案( 2 ) 标准答案:212.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 社会分配的原则 C. 社会风气的状况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4 ) 标准答案:41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A.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B. 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C.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 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答案( 3 ) 标准答案:314.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 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 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 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 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答案( 2 ) 标准答案:215.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答案( 4 ) 标准答案:416. 按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答案( 2 ) 标准答案:217.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 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B. 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 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案( 4 ) 标准答案:418. 生产关系是反映 A.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B.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C. 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 D. 人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范畴答案( 3 ) 标准答案:319. 下列各项中揭示社会意识本质的是 A. 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B. 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C. 它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活动过程 D. 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答案( 4 ) 标准答案:420.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 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 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 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 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答案( 3 ) 标准答案:321. 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
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政治关系?? B. 思想关系 C. 生产关系 D. 家庭关系答案( 3 ) 标准答案:322.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思想文化 B. 人口因素 C. 政治制度 D. 生产方式答案( 4 ) 标准答案:423. 从本质上说,科学是 A. 人类的各种知识 B. 知识的理论体系 C. 人类的实践经验 D. 人类的理性认识答案( 2 ) 标准答案:224. 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A. 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B. 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方法C. 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部门D. 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答案( 1 ) 标准答案:125.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A. 剥削阶级的利益 B. 劳动人民的利益 C. 统治阶级的利益 D. 先进阶级的利益答案( 3 ) 标准答案:326. 人民民主专政是 A.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B. 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C. 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D.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答案( 4 ) 标准答案:427.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 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 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答案( 4 ) 标准答案:428. 依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关系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是 A. 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 B. 不断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C. 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D. 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答案( 4 ) 标准答案:429.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A. 政体 B. 国体 C. 议会机关 D. 政府机关答案( 1 ) 标准答案:130. 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 A. 政治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思想范畴D. 文化范畴答案( 2 ) 标准答案:231. 下列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产品的交换形式 C. 产品的消费形式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答案( 4 ) 标准答案:432.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这两大类型是 A.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 B. 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 C. 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答案( 4 ) 标准答案:433.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A. 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 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答案( 3 ) 标准答案:334. 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这说明改革 A. 具有社会性 B. 具有普遍性 C. 具有现实性 D. 具有历史性答案( 2 ) 标准答案:235.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答案( 3 ) 标准答案:336. 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A. 阶级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永恒范畴 D. 历史范畴答案( 4 ) 标准答案:437. 从职能上看,国家区别于无阶级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关的特点是 A. 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B. 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C. 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D.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答案( 3 ) 标准答案:338.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 暴力掠夺的产物 B. 社会契约的产物 C. 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答案( 4 ) 标准答案:439.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为是非答案( 4 ) 标准答案:440.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政党 B. 法律 C. 哲学 D. 国家政权答案( 4 ) 标准答案:441. 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是 A.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答案( 3 ) 标准答案:342.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属于 A. 国体问题 B. 政体问题 C. 行政问题 D. 法律问题答案( 1 ) 标准答案:143.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 人类的社会实践 B. 人的意识 C. 社会存在 D. 人的大脑答案( 2 ) 标准答案:244. 发生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 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B. 人们的思想觉悟程度 C.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 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裂答案( 3 ) 标准答案:345.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 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 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才能发展答案( 3 ) 标准答案:346.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 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 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答案( 4 ) 标准答案:447. 历史人物指的是 A. 历史上普通个人 B. 推动历史前进的劳动者 C. 历史上起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D. 杰出人物的思想答案( 3 ) 标准答案:348.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仓储设备 B. 生产工具 C. 劳动对象的容器 D. 能源和信息系统答案( 2 ) 标准答案:249.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 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案( 4 ) 标准答案:450.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A. 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 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 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 思想文化的交流史答案( 2 ) 标准答案:25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答案( 3 ) 标准答案:352. 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A. 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 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的矛盾答案( 3 ) 标准答案:353. 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A. 实体性因素 B. 渗透性因素 C. 准备性因素 D.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答案( 2 ) 标准答案:254.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 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 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答案( 3 ) 标准答案:355.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A. 掌握了宣传机器 B. 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 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答案( 4 ) 标准答案:456. 社会发生阶级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一部分人用暴力掠夺另一部分人的财产B.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C. 人们私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D. 脑力劳动者占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产品答案( 2 ) 标准答案:257. 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 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D. 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答案( 1 ) 标准答案:158.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答案( 2 ) 标准答案:259. 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A.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B. 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C. 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D. 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答案( 1 ) 标准答案:160.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职能与剥削阶级专政国家职能的本质区别在于 A. 国家政权管理形式不同 B. 国家政党制度不同 C. 国家的阶级性质不同 D. 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不同答案( 3 ) 标准答案:3第二题多选题 (共 20 题,总分 20 分)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表现有 A. 人民群众的任何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B.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答案( 2,3,4, ) 标准答案:2,3,4,2. 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 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 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答案( 1,2,3,4, ) 标准答案:1,2,3,4,3. 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A.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C. 社会运动的物质动因 D. 人民群众的作用答案( 3,4, ) 标准答案:3,4,4. 社会革命的本意是指 A. 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B.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C. 阶级社会发展和更替的决定环节 D.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答案( 1,2,3,4, ) 标准答案:1,2,3,4,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A. 科学具有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功能B. 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C. 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D. 科学具有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的功能答案( 1,2,3,4, ) 标准答案:1,2,3,4,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基本含义有 A.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 科学技术因素可以代替自然资源 C. 科学技术是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D. 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答案( 1,4, ) 标准答案:1,4,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应该理解为 A. 是第一生产力 B. 是直接的生产力 C. 是转化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去的生产力 D. 是智能性的生产力要素答案( 1,3,4, ) 标准答案:1,3,4,8. 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答案( 1,2,4, ) 标准答案:1,2,4,9. 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原则有 A. 阶级分析方法 B. 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C. 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D. 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答案( 1,2, ) 标准答案:1,2,10.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政治结构的有 A. 国家政权 B. 军队警察 C. 法庭监狱 D. 政治法律答案( 1,2,3,4, ) 标准答案:1,2,3,4,11.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在于 A. 它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B.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C. 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规律D. 它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答案( 1,2,3,4, ) 标准答案:1,2,3,4,12. 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 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 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 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答案( 1,2,3, ) 标准答案:1,2,3,13.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