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自转)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956.00 KB
- 文档页数:29
科学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像一艘载满生命的巨船,在宇宙中徐徐行驶。
而地球的运动是我们生命的基础,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科学的角度,探讨地球的运动。
一、自转运动地球的第一个运动是自转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在自己轴上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的长短。
地球的自转不仅让我们体验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还影响到我们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例如,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导致了地球赤道周围的空气上升,形成了赤道气候带,而地球两极附近的气候则更加寒冷。
二、公转运动地球的第二个运动是公转运动。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且地球在轨道上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公转运动决定了地球在不同的季节中会接收到不同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气温和天气的变化。
例如,在夏至时,地球北半球最接近太阳,所以北半球会迎来炎热的夏季,而南半球则正值冬季。
三、黄道与星座地球的公转运动还决定了黄道与星座的存在。
黄道是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也是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
在黄道上,我们可以观测到太阳运行的轨迹,太阳每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圈。
而黄道上划分出的12个等分区域,就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星座。
星座的存在给我们观测天象和导航提供了便利。
四、地球倾斜和季节地球的自转轴不是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而是倾斜的。
地球赤道与自转轴的夹角约为23.5度。
这个倾斜决定了地球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某个半球向太阳倾斜时,这个半球就会迎来夏季,而相反的半球则是冬季。
而当地球两极太阳光照的角度较小时,就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极昼表示整个夜晚未见天黑,极夜则表示太阳未升起。
五、潮汐的产生地球的运动还会引起潮汐的产生。
潮汐是海洋中因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而引起的周期性升降,潮汐的变化又受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由于地球水平面上不同位置所受的引力大小不同,潮汐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变化。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地球的运动》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运动着。
这种运动看似神秘,实则有着清晰的规律和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指的是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它带来了昼夜的交替变化。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陀螺,不停地转动。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当地球自转时,朝向太阳的那一面就是白天,背向太阳的那一面则是黑夜。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
地球自转还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
比如,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地球上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
这种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洋流的运动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存在着66°34′的夹角,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始终保持不变,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在北半球,春分日(大约是 3 月 21 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大约是 6 月 22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秋分日(大约是 9 月 23 日),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冬至日(大约是 12 月 22 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四季的更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季节,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都会发生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也会相应地调整。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会影响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详解第二节地球的运动(重点和难点)一、会画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填图册第7页(1)1、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北逆南顺)、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13页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图(太阳直射点、日期、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光照面积大小)注意南北半球刚好相反。
1、地球的自转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2、地球的公转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⑸产生的现象: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春分:3月21前后,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春季,昼夜平分。
夏至:6月22前后,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极昼秋分:9月23前后,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秋季,昼夜平分。
冬至:12月22前后,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极夜二、五带名称分界线、位置、哪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特征。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
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一、成功之处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我没有马上下结论。
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
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
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
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
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
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交替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
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
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
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教师的引导恰当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
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这一课题上来,再由学生亲自手拿地球仪演示,学生再分小组相互进行讨论,再追问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当学生经过演示、讨论,得出:地球即使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二:《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运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吧。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完成一周运动需要24小时。
这个轴线垂直于地球赤道面,称为地轴。
地轴一端指向北极星,另一端指向南极。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也使地球的形状略呈椭球状。
在夏至和冬至时,地球的自转轨道变化使得赤道两侧的白昼和黑夜时间差更加明显,同时南北半球的季节也出现了差异。
例如,南半球的夏至时期(即北半球的冬至时期)是在12月21日左右,而冬至时期(北半球的夏至时期)则在6月21日左右。
地球的自转还引起了地球自转偏移、地球的黄赤交角变化等天文现象。
在自转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各个点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不同,造成了自转偏移现象,即地轴在空间中的方向不断发生可观测的变化。
航空航天活动对自转偏移的影响已经得到高度重视。
同时,在自转运动中,地球生成的重力场使得黄道面(太阳所在的平面)与地球自转轴面之间的交角发生改变,这就是黄赤交角的变化。
历史上,人们通过观测黄道和赤道的夹角来确定时间,这一现象也是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完成一圈需要365.2422天的时间。
根据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运动被分为黄道和天球两种。
黄道是指地球上一个虚拟的大圆,它与太阳的位置成一个平面。
根据地球的公转,黄道上的太阳每天消失和升起的位置都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出日落。
天球是指天文学中使用的一个参照系,与地球的自转轴相垂直,以北极星为顶点的天空。
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于天球的运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例如,星座的位置和出现时间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地球的公转还引起了各种时空问题,例如日食、月食、四季变化等。
日食是指月亮遮挡太阳使得地球某个地区昼间变为夜晚,月食则是地球进入月影区域,使得月亮变暗。
而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所以太阳辐射的热量在不同季节间有所差异。
地球的运动与自转知识点总结地球,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始终处于不停歇的运动之中。
其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而自转更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诸多直接且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简单来说,就是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
地轴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它穿过地球的南北两极。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4 小时,这被称为一个太阳日。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一系列有趣且重要的现象。
首先是昼夜交替。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随着地球的自转,被照亮的半球和未被照亮的半球不断交替,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也就是一个太阳日,对地球上生命的活动节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使得生物能够形成规律的作息,适应环境的变化。
其次是地方时的差异。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也就更早。
我们将全球划分为24 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 1 小时。
比如,当北京是上午 8 点时,伦敦可能还处于凌晨 0 点。
这种地方时的差异,对于国际交流、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安排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者,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也是地球自转带来的结果。
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现象在大气环流、洋流运动以及河流的流动中都有所体现。
比如,北半球的河流右岸往往受到更强的冲刷,而南半球则相反。
地球自转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
从长期来看,地球自转的速度有逐渐减慢的趋势。
这可能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潮汐作用等因素有关。
不过,这种变化非常缓慢,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和研究地球的自转,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实验和观测。
例如,傅科摆实验就是一个经典的证明地球自转的例子。
在一个足够长的摆线下悬挂一个重物,让其自由摆动。
由于地球的自转,摆的摆动平面会发生缓慢的偏转,从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名师导航知识梳理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自转运动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
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剖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用灯泡代表太阳,在灯泡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模拟地球的运动(如右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
地,说法错误的是()
A.甲位于晨昏线上
B.乙正处于白天
C.丙正处于黑夜
D.丁地时间最早
2.下列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
的是()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间的差异
D.太阳东升西落
小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
时间差异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地理年级/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难点名称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知识点相对较为抽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既需要学生的生
活经验,又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较为困难:本节课学习需要学
生具备富丰的想象力和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4、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太阳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B、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太阳自东向西自行运动
5、下列四幅图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解析一、地球的运动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孤独而美丽的行星,其运动对于地理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解析地球的运动和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理解。
1.1 自转和公转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这个周期性的旋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并影响了温度和日照等气候要素分布。
例如,在白天太阳充分照射下,温度会升高;而在夜晚阳光减弱或消失时,温度则会下降。
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时间,大约是365.25天(即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较近的时候会接受到较多阳光辐射而出现夏季;相反,当离太阳较远时,则呈现寒冷的冬季。
1.2 黄赤交角和倾斜度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
这一倾斜导致了我们熟悉的四季交替现象。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不同时间在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点会有所变化,从而影响了地方气温的变化。
例如,在北半球夏至时,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会受到较强的阳光照射,导致高温天气;而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1.3 环流系统和气候带地球的运动也引起了大规模环流系统形成,并决定了世界各地不同气候带的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依次是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气候多雨、温暖,适宜植物生长;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寒带则严寒干燥。
环流系统主要有两个:风向东移向西转向东南风──副高、风向西移向东转为西北风──副低。
这两个可逆过程가애명에있는핵심내용이다.二、地理现象解析2.1 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运动导致的重大地理现象。
地震是地壳运动所引起,常常伴随着强烈震感、破坏力和声响。
它是由于地球板块之间因构造作用而产生的应力释放所引起的。
火山喷发则是由于地下的岩浆蓄积产生高压,最终冲破岩层进而喷发。
这些活跃的火山分布在世界各个板块交界处,形成了环太平洋“火环”。
2.2 气候变化和海洋循环全球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