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监测数据分析和练习

疾病监测数据分析和练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2003年11月7日卫生部第37号令发布实施、2006年8月22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九条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 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规章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为保护食品不被污染、避免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预防保健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第三条预防保健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认真完成,建立档案。 第四条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机构实行认证管理,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市食安办根据全市食品安全质量现状和主要食品污染问题,确定食品监测的重点品种、检测项目和检测周期。由各监管单位负责抽样和检验,完成检验工作后将结果反馈给食安办。 第六条各监管部门承担的本系统的监测抽检任务,由各单位自行安排。 第七条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结果,按照《市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向社会进行公布。 第八条对于食品检测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由食安办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决定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条相关监管部门在食品检测检验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并由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条对污染性食品实行召回制度。 第十一条对受到污染的食品,根据污染程度,按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规定确定处理方案,由市政府和监管部门予以实施。 第十二条需要召回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引起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四)经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检测,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第十三条污染食品召回程序,按照《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召回的情况要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 第十五条对已经引起或者可能引起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以及引发的疾病种类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通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发现并报告发病情况。 第十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市以上综合医院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确定专兼职监测医务人员。 第十七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哨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第十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发病态势,及时报告发病趋势。 第十九条发生食源性疾病,各级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报告。接到报告后,各级根据食源性疾病处理规范组织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预防控制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的战略目标; 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疾病的三级预防 21世纪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面临着防制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双重任务。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可采取以下形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health ducation)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2.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自我保健是个人为其本人或家庭利益所采取的大量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此外,不性乱、远离毒品等也很重要。 3.环境保护和监测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一、一级预防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

食源性疾病制度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防保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防保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具体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防保科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应立即报告联系防保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专家小组会诊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防保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五、防保科每月对院内的门诊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为了响应蚌埠市卫生计生委的号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线索,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印发如下,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重点慢病监测方案

重点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国内外证据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相关监测工作(包括支持性环境监测、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基础。 一、目标 为获得完整、准确的海口市居民重点慢性病发病水平,动态了解发病变化趋势,为重点慢性病防控提供政策依据。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系统----保障 定期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 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协助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负责本辖区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

导工作。 负责本市、区重点慢性病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和报告撰写,开展本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管理工作的质量评价和考核评估工作。 负责直报用户信息的审核;定期与公安、民政等核对人口、死亡资料,及时反馈基层开展查漏补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逐步建立健全重点慢性病诊断、报告、登记和信息交换制度。 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重点慢性病报告培训,指定专门科室和专门人员负责报告卡收集、审核、录入和上报。 负责定期开展自查减少漏报,利用院内死亡报告数据,对院内重点慢性病报告数据进行补漏。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质量控制和医院漏报检查。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履行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职责的同时, 还具体负责辖区村卫生室或居委会报告的病例的审核、登记、报告,并按有关工作要求及时对重点慢性病例开展入户随访调查和健康管理工作,并按照程序要求补报相关信息。 三、报告单位与报告内容 报告对象:辖区内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单位:监测点各级各类具有重点慢性病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1.目的:进一步做好和监督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2.范围:全院医师。 3.定义 3.1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3.2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3.3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4.权责 4.1医师:为食源性疾病的责任报告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省卫计委《关于全面加强综合性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的通知》(卫食品秘〔2016〕52号)的要求报告。 4.2疾病控制办公室:负责对住院及急诊患者的食源性疾病进行网络报告、检测和管理。 4.3门诊部:负责对门诊患者的食源性疾病进行网络报告、检测和管理。 5.制度内容 5.1首诊医师负责制: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要增强高度的食源性疾病筛查和报告意识,熟练掌握其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做到早发现、早

报告。 5.2监测对象:所有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即:对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学、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优先)监测对象包括: 5.2.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5.2.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学、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肉毒毒素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5.2.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但无法明确病因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5.3监测内容:对疑似与食品有关或符合病例定义的生物学、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床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 5.4信息报送 5.4.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首诊医师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表格》,疾病控制办公室和门诊部经审核接收报卡后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报卡的修订和保存。 5.4.2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临床医生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题

晋城市城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哪个部门报告。() A.县级质量监督部门?? B.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D.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2、下列不属于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内容的是() A.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B.住址、身份证号码、电话 C.实验室检查或辅助检查结果 D.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食物中毒的含义是:() A.食用了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B.食用了被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C.食用了各种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D.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4、《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表》中所列的发病、就诊时间应精确到()。 A.天 B.小时 C.分钟 D.秒 5、食物中毒个案调查需调查发病前多长时间内摄入的食品() 小时小时小时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7分,共35分) 1、下列属于食源性疾病的是() A.食物中毒; B.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C.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D.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个案组成且存在下述一个或数个特征。()

A.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B.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C.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D.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3、下列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是() A.国家法定传染病; B.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 C.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D.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E.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4、食物中毒的处理应包括:() A.迅速抢救中毒者 B.禁止继续食用或出售可疑食品 C.采集可疑食品及患者排泄物送检 D.对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及处理 5、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主要包括() A.中毒发生情况 B.中毒食物 C.责任单位 D.中毒发生原因 E.有意义的采样和检验结果 F.致病因素 三、判断题(每题5题,共25分)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是: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是指对调查处置的所有发病在2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报告。() 3、《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督查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科室应每月对临床科室进行督查,并做好记录。() 5、食源性疾病监测是为了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四、简答题(共15分) 简述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及网报时限。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提要: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疾病监测监测系统策略 一、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的背景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发展滞后,信息不通,决策迟缓,指挥不灵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尽快制订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详细全面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综合疾病监测信息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通过对疫情报告业务流量重组和改造,建立了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数据库为核心的全新业务模式,完成了适合多层次,多部分专业用户的软件应用开发和技术整合,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利用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和快速统计方法,实现大用户量并发网络应用要求,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网络环境,提高了基层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与监测能力。 二、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工作模式 三.传染病监测系统在某县麻疹暴发中的应用 如下图1、2所示,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此次麻疹暴发的具体的

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传染病的监测系统 谢学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基本概念 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或重视传染性疾病的监测,除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病种外,各国在这方面患有自己规定的监测病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主要有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五种疾病。我国根据本国的的发病特点,又增加了登革热病种作为同步予以监测的对象。为防止艾滋病的传入和蔓延,我国卫生部门又把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2003年我国又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为法定传染病监测,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6种。 二、监测目的 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1.估计人群中传染病发生的频率与人、时、地三间分布。 2.动态监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 3.从长期监测的资料分析,通过人群中、的变化,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4.找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组和低危人群组,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5.估计传染病蔓延的危险因素。 6.验证传染病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更准确地预测。

7.为制定控制策略确定突破点。 8.充分地为社会服务,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和为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 三、监测的方式和基本概念 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的划分依据是上级单位接受检测报告的方式。 下级单位常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各国的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动监测。如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监测病种和报告方式即属此类。这种常规监测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不能包括未到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对于诊断的疾病可能错误分类,特别是发生了某种异常的疾病时更是如此。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资料,或者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某方面的资料,称为主动监测。我国卫生防疫单位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按照统一要求对某些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努力提高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均属主动监测。如SARS流行期间建立发热门诊对人群进行的监测。 2.常规报告系统与哨点监测系统 常规报告系统是指诸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由传染病义务报告人上报传染病病例。 则属于抽查。如:我国在全国13个重点省市建立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选择某些大城市或者开放城市中的一些区域,抽样检查人群血清的HIV感染情况。 美国有一个由120个医生组成的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由自愿参加的医生组成,美国直接向传染病防治中心(CDC)报告其诊断的流感样病例。这类系统被称之为哨兵医生(Sentry doctor)报告系统。 3.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

3.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一、信息报告与管理要求详见《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P435-442页附录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二、公共卫生监测疾病监测是最基本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活动之一。任何一项有组织的公共卫生实践或疾病预防控制活动,从总体而言,都必然包括监测、干预(卫生服务或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三个组成部分。通过监测,可以描述疾病负担、早期识别疾病的暴发和流行、确定疾病防治重点、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并为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建立和验证研究假说。因此,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依赖于疾病监测。可以说,无论是全球还是一个国家,抑或是一个地区,如果缺乏良好的监测体系和监测工作,任何疾病的预防、控制项目都无法有效开展,更难以取得成功。 1、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指有计划地、连续地和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及时将

监测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这一定义反映了疾病监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1)连续、系统地收集相关疾病的数据和资料;(2)汇总、分析、解释和评价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使之成为可用的信息;(3)及时将监测信息发送给相关机构和人员,这些人员不仅应包括使用监测信息用于决策的机构和人员及处于监测系统中不同层次的参与者,还应将监测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向公众发布。上述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监测系统或监测活动。 2、疾病监测的几个基本概念(1)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按照既定的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地报告传染病数据和资料,而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称为被动监测。我国的 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即属于被动监测,这种监测方式的缺点是漏报较严重,报告的完整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4. 疾病监测是指—、—、—地收集疾病的 _____________ 及 _______ 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 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单项选择题 1?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通过的时间是 A . 2000年 B .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E . 2004年 2 ?下列哪组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high risk strategy p rimary health care health pro moti on sec on dary p reve nti on disease surveilla nee active surveilla nee p assive surveilla nee sen ti nel surveilla nee two pron ged strategy 10. Secon dary Gen erati on Surveilla nee 填空题 1 . 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为重点,—为主, _____ ,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 ,依靠. 2 . 一级预防又称—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是时针对. 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 3. 二级预防即.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和麻风病 C.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艾滋病、肺炭疽、麻风病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风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 ?下列哪一种是用来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的措施 A.检疫 B.消毒 C.预防接种 D.疾病监测 E.卫生监督4. 1992年我国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范畴的疫苗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B.流行性脑脊髓炎疫苗 C.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D.狂犬病疫苗 E.乙型肝炎疫苗5.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 A.发热 B.腹泻 C.接种部位炎症反应 D.晕厥 E.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性措施中,其主导措施是 A.早期隔离患者 B.及时发现带菌者,并给予治疗

第十章 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第十章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一、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疾病三级预防; 熟悉疾病监测; 了解初级卫生保健 二、教学大纲精要 ㈠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包括①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②疾病监测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策略和措施的制订要以监测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而实施后的效果亦需监测来评价。 ㈡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预防控制疾病要同时考虑策略和措施,前者是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后者是开展工作的具体技术手段,二者关系密切。只有在正确、合理的策略指导下,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才能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㈢预防控制策略的制订 1、依据 ⑴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 ⑵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⑶疾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 ⑷当地对预防控制疾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和社会参与)。 ⒉、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⑴卫生工作方针⑵社会大卫生观念⑶现代医学模式⑷影响健康的因 素⑸社区诊断 ㈣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健康促进 是一级预防的基础,它不针对某个疾病,而是通过下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①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②环境保护,③优生优育,④卫生立法、卫生标准和卫生监督 2、健康保护 是对病因明确并具有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采取的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劳动保护等。 ㈤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 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㈥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①早期发现②早期诊断③早期治疗。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是筛检。 ㈦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发病期(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①对症治疗②康复治疗。 ㈧疾病监测 ⒈定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⒉种类①传染病监测,②非传染病监测,③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⒊工作过程:①收集资料,②分析资料,③反馈信息,④利用信息 4.几个重要概念:①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②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③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④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三、典型试题分析 A 型题 (1)下列措施中哪个属于一级预防 A 健康检查B遗传咨询C产前检查D康复治疗E筛检 答案:[B] 【评析】本题考试要点:疾病的三级预防 本题的健康检查、产前检查和筛检都属于二级预防,即在潜伏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康复治疗属于三级预防,即在临床期(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只有遗传咨询属于一级预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 (2)疾病监测采用的方法属于 A描述性研究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E 包括以上4种 答案: [A] 【评析】本题考试要点:疾病监测的研究方法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其基本手段是观察、记录、整理和解释,故属于描述性研究。它不建立假设和设置对照,故不属于分析性研究;亦不随机分组和进行干预,故也不属于实验性研究。它的全部工作建立在现场,而不是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考试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考试 科室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__ 一、单选题:(40分) 1.食源性疾病不包括() A、已知的肠道传染病 B、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C、食源性寄生虫病 D、食物中毒 2、下面哪种食品是有毒食品,不宜食用() A、发芽的土豆 B、未彻底煮熟的四季豆 C、发霉的花生 D、以上都是 3、下列防范食品污染采取的错误措施是() A.饮用洁净的水,把水烧开了再喝 B.吃饭前可以不先洗手,饭后洗也可以 C.菜刀、菜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 4、为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国制定()。 A.食品卫生法; B.食品安全法 C.食品质量法 5、下列那些属于食物中毒?() A中毒性痢疾B中毒性消化不良C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D有毒蜂蜜中毒E急性酒精中毒 6、下列那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慎用抗生素?() 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B葡萄球菌食物中毒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D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E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7.下列哪种疾病是因为慢性汞中毒引起的() A、水俣病 B、痛痛病 C、脚气病 D、银屑病 8、以下哪种烹调方式容易产生致癌物质() A.蒸B.煮C.油炸 二多项选择题(30) 1.下列属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是() A有机磷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 C鼠药中毒(毒鼠强、氟乙酰胺、敌鼠钠盐等)D砷化物中毒E假酒中毒F蘑菇中毒 2.下列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是() A国家法定传染病;B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C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D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

异常病例/事件;E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医疗机构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以下资料() A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B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C患者的血、尿、粪等生物样品; D电子版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食物中毒的处理应包括:() A迅速抢救中毒者B禁止继续食用或出售可疑食品 C采集可疑食品及患者排泄物送检 D对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及处理E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有() A明显的发病季节B进行动物毒性实验C找到可疑食品D符合该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E有细菌及毒物检测结果证明 三、填空题(30) 1.食源性疾病是指()进入人体引起的()性、()性等疾病. 2.医院需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人类型(),(),()。 3.食源性疾病具有()、()的特点。 4.食源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类,分别是(),(),(),()。 5.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医疗机构的职责(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采集;(二)标本的实验室检测;(三)病例信息与标本()的报送;(四)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 6.食源性疾病的基本要素是:()、()、()。

《疾病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习题

疾病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一、填空题 1.我国传染病管理法中规定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____________类,共计__________种。2.根据有无明显传染源存在,可将消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后者又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预防接种的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是______________。 4.疾病监测工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基本的步骤。5.传染病的监测系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6.预防接种免疫学效果的评价通常是以_________作为对照,以_________作为评价指标。7.预防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通常是在人群中进行现场实验,比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发病率的差别,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为评价指标。二、选择题 【A型题】 1.预防接种的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是 A.患病率 B.死亡率 C.病死率 D.相对危险度 E.阳转率 2.WHO提出的扩大免疫计划,以预防 A.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B.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D.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肺结核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3.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 A.发热 B.腹泻 C.晕厥 D.接种部位炎症反应 E.接种部位淋巴结肿大 4.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为 A.2类22种B.3类35种C.3类25种D.3类36种E.3类37种 5.目前在全世界已消灭的疾病是 A.麻疹B.鼠疫C.霍乱D.天花E.血吸虫病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卡附表3

附表3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一、病例基本信息(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或相应选项的“□”中打√)病例编号: 二、主要症状与体征*(在相应症状或体征的“□”中打√,至少填写一项) 三、初步诊断*:□急性胃肠炎□感染性腹泻□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河鲀中毒 □肉毒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农药中毒□其他 四、就诊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抗生素名称) 五、既往病史:□无□一般消化道炎症□克罗恩病□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

六、暴露信息*:是否怀疑进食了某些食品后出现以上症状:是□否□,如果“是”请于表格中填写食品信息,可填写多行。食品品牌、生产厂家、购买地点信息主要对应于预包装及散装产品,进食场所主要对应于餐饮食品。购买地点和进食场所至少填写一项。 注:以下信息可用序号填表 1、食品分类: 1、肉与肉制品 2、蔬菜类及其制品 3、水果类及其制品 4、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5、婴幼儿食品 6、乳与乳制品 7、蛋与蛋制品 8、饮料与冷冻饮品类 9、包装水(含桶装水) 10、粮食类及其制品 11、豆及豆制品 12、坚果籽类及其制品13、菌类及其制品 14、酒类及其制品 15、糖果、巧克力、蜂蜜及其制品 16、藻类及其制品 17、油脂类 18、调味品 19、其他食品 20、多种食品 21、混合食品 22、不明食品 2、加工或包装方式: 1、餐饮服务业 2、家庭自制 3、定型包装 4、散装(包括简易包装) 5、其他 3、进食或购买场所类型: 1、家庭 2、饭店(酒店) 3、食品店 4、街头食品 5、餐饮业-其他 6、单位食堂 7、学校食堂 8、工地食堂 9、农贸市场 10、超市11、零售店 12、零售-其他13、农村宴席14、其他 七、生物标本采集 是否采集生物标本:□是□否,如果“是”请于表格中填写标本信息 八、病例附件 九、填报机构信息 医疗机构名称*:接诊医生: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目的 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 1、按照“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及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

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共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或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全院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数据的备份及资料的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最新资料推荐------------------------------------------------------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 2.异常病例/事件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特异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4.至 2019 年底,各哨点医院承担监测工作的临床医生培训率达(100%)。 5.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6.一旦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医院应当及时(组织院内会诊),会诊确认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报告卡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报至所在地疾控中心。 7.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2)名或(2)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属于可疑聚集性病例。 8.至 2019 年底,各哨点医院网络报告及时率达(100%),准确率达(100%),可疑聚集性事件发现率达(90%)以上。 9.5-10 月,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10)例,其余月 1 / 4

份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5)例。 10.医院专管人员每日收集病例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完成网络报告的时限是(1 个工作日)。 11.如没有填写(暴露信息),则该病例不予采纳,不计入当月工作量中。 12.被上级部门审核退回的数据,哨点应在(1 个工作日)个工作日内完成修改、上报工作。 13.专管人员对院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行(周)督查制度。 有督查(计划),督查(记录)和结果追踪落实。 14.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表》中所列的发病、就诊时间应精确到(小时)。 单位姓名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 ()。 2.异常病例/事件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特异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4.至 2019 年底,各哨点医院承担监测工作的临床医生培训率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