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题考查知识点分布表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各科知识点分布表高考,是每一位学子都备受关注和期待的重要考试。
为了更好地备考,了解各科目的知识点分布至关重要。
下面是高考各科知识点的分布表,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1. 语文语文是高考的一门必考科目,它主要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和写作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言文:主要考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常见的知识点包括古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等。
(2)现代文:主要考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重点关注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等。
(3)写作:主要考察对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掌握。
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裁的写作。
2. 数学数学是高考的另一门必考科目,它主要包括数与式、函数与方程、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1)数与式:主要包括整式、分式、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等知识点。
(2)函数与方程:主要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性质、解析式、图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
(3)几何与图形: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等。
(4)统计与概率: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等知识点。
3. 英语英语是高考外语科目,它主要包括听力、阅读理解、写作和翻译四个部分。
(1)听力:主要考察对英语听力材料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包括阅读题目、找出关键信息和进行推理判断等。
(3)写作:主要考察对英语写作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包括写作题目的理解和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4)翻译:主要考察对中文和英文之间的翻译能力。
包括句子和短文的翻译等。
4. 物理物理是理科类的一门科目,它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等内容。
(1)力学:主要考察质点的运动和物体的受力等知识点。
(2)热学:主要考察物体的热传导、热膨胀和热力学等内容。
(3)光学:主要考察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点。
(4)电学:主要考察电阻、电流、电势等电学基础知识。
(5)原子物理:主要考察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基本知识。
2023年北京高考历史题型分布表一、选择题1. 选择题数量:20道2. 题型:单选题和多选题3. 范围:全科目,涵盖我国史、世界史、我国文化史等内容4. 题目难度: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为主,较少考察偏门知识点二、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数量:5道2. 考查内容:要求考生对历史术语、历史事件等进行解释和描述3. 题目设置:涵盖我国史、世界史等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历史基本概念和术语三、问答题1. 问答题数量:3道2. 题目类型:开放式问题,要求考生进行较为深入的历史思考和分析3. 考查内容:主要涵盖我国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考生需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四、论述题1. 论述题数量:2道2. 题目类型: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事件,要求考生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3. 题目设置:可能涉及我国史、世界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论述能力五、分析题1. 分析题数量:2道2. 题目类型: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解释3. 题目内容:可能涉及我国史、世界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六、案例分析题1. 案例分析题数量:3道2. 题目类型:结合历史实例进行分析和解释3. 难度: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总结:2023年北京高考历史题型分布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思辨和论述能力。
各类型题目的设置都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和思想有深入理解和分析,旨在考察考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针对以上历史题型分布,合理安排复习计划,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2023年北京高考历史题型分布表:深入解析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学科,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科在高考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了解历史题型的分布对于备考高考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高考数学分析(150分):数学(文科)主要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其中,选做题(2016-2014)包括:圆的相关知识占10分,即第22题;极坐标共占10分,即第23题;绝对值不等式占10分,即第24题。
而2017-2018则发生了变化,极坐标共占10分,即第22题;绝对值不等式占10分,即第23题。
不再有圆的相关知识。
分值和知识点都比较固定。
表1.1 2014-2018年全国一卷数学(文科)分值及知识点分布由表1.1可知,近五年文科数学分值分布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分布在函数与导数(22分,15.7%),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五年平均15.7分,10.9%),概率统计(22分,15.7%),解析几何(22分,15.7%),立体几何(22分,15.7%)。
且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分值在最近三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集合与简易逻辑,线性规划,平面向量及复数基本稳定在5分(3.6%)图1.1由图1.1可知,近五年的各知识点平均占比,其中函数与导数(17.86%),概率统计(12.86%),解析几何(15.71%),立体几何(15.71%),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11.71%)共占了73.85%。
所以高考的重点还应该放在这几部分上,即: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概率统计。
表1.2 2014-2018年全国一卷数学(文科)难点位置及分值分布由表1.2可知,文科数学的难点主要分布在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这三大部分。
而导数的相关知识及分类讨论难度一直比较大,近五年一直稳居最后一题,是同学们考高分的最大障碍。
其次是解析几何,2014-2017年一直考查的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又以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最多。
2014-2015年一直在考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而近三年一直在考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一般而言,直线和双曲线及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难度稍大,不适合文科生。
由表1.1和表1.2可知,最近两年线性规划的分值不变,但难度明显下降了。
评价:这道题更像是一道学业水平测试题,试题的难度不大,又是教师重点训练学生的内容,所以得分率一定很高。
把它放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第一题,可以起到增强考生答题信心的作用。
2.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
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
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血钙的来源、调节及生理作用。
当血钙降低时,动物会出现抽搐现象。
而钙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进入血液。
对于血钙的调节,从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考查点出发,给出了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两种激素,提供了两种激素共同维持了一个平衡,并且有两种激素对血钙的浓度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文字叙述。
考生通过联想教材中讲过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的作用,可推断出答案B。
评价:本题难度中等。
没有直接使用教材上已有的一些激素,而是通过题中的信息给出一对书上没有的激素,既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B.幼鹿经过变态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C.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D.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发育成不同的组织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对哺乳动物个体发育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考查,综合了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高等动物胚胎及胚后发育的内容。
细胞的衰老伴随着生命的始终。
而细胞分化的概念为: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幼鹿经过发育长出角并不属于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
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一般指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
关于原肠胚的叙述可以在必修一教材P109页小字部分找到根据。
评价:难度中等。
本题的考查点较为分散,而且选项D是教材上小字部分涉及的内容,按照考纲要求,不考查小字部分,有超纲之嫌。
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 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A.侵染部位B.致病机理C.抗原决定簇D.传播途径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特异性免疫原理的考查。
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称之为免疫接种。
如果让机体通过接种人流感疫苗达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目的,则两种流感病毒应该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评价:难度较易。
本题通过获取信息能力中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的结合。
引入了今年人们关注的甲型H1N1病毒防治的生物学问题,试题热点突出,但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们总会引导学生注意到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如:太空育种、病毒&免疫(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所以考生解答此类问题并不难。
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本题是考察种间关系应用的试题。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经常称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
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它们不能构成种间竞争。
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而两种绿藻(两个物种),不属于捕食关系,而且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所以属于竞争关系,应该是竞争阳光、养料等,此为正确答案。
评价:难度中等。
本题虽然是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但是学生这方面的练习做的较多,仔细逐项分析会得到正确答案的。
31.(8分)(1)右图表示A、B两种植物的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对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
据图判断在CO2浓度为300μL〃L-1(接近大气CO2浓度)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_。
(2)若将上述两种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的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植物是_____ 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当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表明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2)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不同,在低浓度CO2条件下,B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能力弱,积累光合产物少,故随着玻璃罩中CO2浓度的降低,B植物生长首先受影响;(3)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等于呼吸释放CO2量解析:响应特性是指确定条件下,激励与对应响应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可以看出,A为C4植物,B为C3植物。
而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即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为0。
评价:这是一道通过曲线图判断哪类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试题。
这个图有点熟悉,因为在2007年高考全国II卷中有一个类似的图,但是又有点不一样,就是图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曲线的起点等有一些区别。
同时本题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响应特性,虽然对理解题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会造成考生的紧张,另外在(2)问的原因分析中需要考生进行大量的逻辑性语言表述。
所以本题应为较难试题。
32.(14分)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验方法和过程进行,其中填写表格内容要注意把握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
评价:试题难度中等,其原因是试题来源于教材上的实验,是教材实验的拓展。
一般来说,在高三的总复习中,教师应该组织过相应的训练。
33.(10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现有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获得高效菌株。
(1)实验步骤:①配置________(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接入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
周围出现_______________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变异菌株I和II,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I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株II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I的突变发生在__________区,菌株II的突变发生在_______区。
答案:(1)①固体、玉米淀粉;②野生菌株;③(诱发野生菌株发生基因突变)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④(透明圈)浅色范围大;(2)编码区、非编码区。
解析:本题是对微生物的营养(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诱变育种和基因结构内容的综合考查。
能力水平为理解层次。
考生只要对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准确掌握就能正确解答。
评价:试题难度中等。
从考试大纲上看,对于微生物的营养知识点内容列入了考试范围,学生应该具有解决本题的知识基础,但“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与解答实验步骤有直接关系的实验没有列入实验考试范围,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步骤中1、2的作答。
34.(10分)(1)人类遗传病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_________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_________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___________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
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
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_______ ___之分,还有位于_____________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_____________少和____________少。
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_ 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合并分析。
答案:(1)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孟德尔;(2)亲子关系、世代数、显性和隐性、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3)世代数、后代个体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
解析:本题是围绕遗传系谱图,对遗传和变异的整体考查。
其中既有对人类遗传病种类记忆性考查,还有对遗传病调查、分析方法——系谱法的准确的把握。
评价:本题为难题。
考生需要对生物的遗传及变异有全面的掌握,并能全面掌握遗传病研究的方法之一——系谱法才能很好作答。
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利用系谱法解决遗传病分析的试题,但却很少有教师对系谱法研究遗传问题的内容及此方法在研究遗传问题中的利与弊进行正确的评价,所以学生答题找不到关键点,得分率不会太高。
综上所述,2009年全国高考(II)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主干知识的考查全面。
题目的信息呈现形式丰富,包括文字的描述、直角坐标曲线、数据表格等。
这种信息的呈递方式,对于能力考试非常有作用。
从试题难度上看整体难度不高,特别是选择题没有难题,区分度不理想,而非选题34题关于系谱法研究考查较偏,也不好对考生进行区分,不能说是一套理想的选拔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