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明理学-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46
第4节宋明理学考纲要求宋明理学。
课标提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体系】1.背景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
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韩愈和李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2.含义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3.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思想主张: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思想主张: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②修养论。
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
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④为“四书"做注解。
《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课时规范练33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8北京海淀期中,13)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理学是指宋代的儒学,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道教和佛教礼仪,说明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东城二模,13)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是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 项错误。
3.(2018安徽淮南二模,27)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没有正确揭示宇宙的本原,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可得出理学里有自然科学的理念存在,故C项正确;理学为唯心主义哲学,与西方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宋明理学一、基础知识1.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1)儒学正统的危机a.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对儒学造成冲击。
b.唐朝统治者奉行①________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3)隋唐以来雕版印刷的发明、书院的兴起。
2.主要流派与思想3.地位(1)程朱理学成为⑥_____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⑦______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自测题1.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
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
虽日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2.《朱子语类》载朱熹弟子陈淳的话说:“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始虽有欣然慕,而亦有愕然疑,哗然毁者,越半年后,人心方肃然以定。
”材料肯定了朱熹在漳州()A.强化伦理纲常B.整肃社会治安C.变革社会习俗D.倡导重学风尚3.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政府治国严谨B.世风每况愈下C.儒学地位衰落D.理学摧残人性4.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A.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B.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D.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5.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1|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1.儒学危机(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朱熹的理学体系: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②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4.理学的世俗化(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