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石正长岩—响岩类及脉岩类试验指导目的要求试验内容三
- 格式:pdf
- 大小:240.56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习背景随着地质学的发展,岩石鉴定在地质勘探、资源评估、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对岩石鉴定的认识和技能,本次实习以实验室岩石标本鉴定为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分析岩石的物理、化学特征,掌握岩石鉴定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岩石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掌握岩石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3. 提高学生在地质勘探、资源评估、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岩石标本的观察与描述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各类岩石标本进行观察,主要包括:(1)火成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特征;(2)沉积岩:如砂岩、页岩等,观察其颜色、层理、化石、矿物成分等特征;(3)变质岩:如片麻岩、大理岩等,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特征。
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观察与描述,我们掌握了岩石的基本特征和鉴定方法。
2. 岩石物理特征的测定实习过程中,我们测定了岩石的密度、比重、孔隙度等物理特征,了解了岩石的物理性质与其形成环境、成分的关系。
3. 岩石化学成分的测定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测定了岩石的化学成分,掌握了岩石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4. 岩石鉴定与分类根据岩石的物理、化学特征,我们对岩石进行鉴定与分类,掌握了岩石鉴定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实习结果与分析1. 岩石标本的观察与描述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各类岩石标本的观察与描述方法,能够准确描述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特征。
2. 岩石物理特征的测定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测定岩石的密度、比重、孔隙度等物理特征,了解了岩石物理性质与其形成环境、成分的关系。
3. 岩石化学成分的测定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岩石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能够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技术测定岩石的化学成分。
4. 岩石鉴定与分类根据岩石的物理、化学特征,我们对岩石进行鉴定与分类,提高了岩石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报告:岩石的认识与分类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岩石的认识,掌握岩石的分类方法,了解岩石的成因、分布及特征,培养野外地质工作能力。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0年10月15日-16日实习地点: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实习内容1. 岩石类型观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实习区域内的岩石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沉积岩:包括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碎屑颗粒组成,颜色多样,质地坚硬;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颜色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较软;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颜色呈灰白色,质地较软。
(2)火成岩:包括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颜色多样,质地坚硬;玄武岩主要由辉石、橄榄石、长石等矿物组成,颜色呈黑色或暗绿色,质地坚硬;安山岩由辉石、橄榄石、长石等矿物组成,颜色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较软。
(3)变质岩:包括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片麻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颜色多样,质地坚硬;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颜色呈灰白色,质地较软;石英岩主要由石英组成,颜色呈灰色或白色,质地坚硬。
2. 岩石成因及分布(1)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成的。
它们多分布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附近,以及山地、丘陵等地区。
(2)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或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
它们多分布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如火山岛、火山口等。
(3)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受到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
它们多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地区。
3. 岩石特征(1)沉积岩:沉积岩的层理结构明显,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交错层理等,且常含有化石。
(2)火成岩:火成岩具有明显的矿物晶体结构,如花岗岩的块状结构、玄武岩的气孔构造等。
(3)变质岩:变质岩具有片麻状、片理状等结构,颜色较深,质地坚硬。
四、实习心得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岩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目录目录 (1)岩浆岩实验指导 (2)实验一超基性岩类(2学时) (8)实验二基性岩类(2学时) (10)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 (12)实验四酸性岩类(2学时) (14)实验五未知岩浆岩鉴定(2学时) (16)岩浆岩实验指导一、观察描述的基本原则: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观察的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事物进行周密、系统、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观察不是消极地观看,而是积极关注和思维的过程,是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扩大感性认识,启发思考,导致新的发现,所以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事实的方法。
科学观察要有准确详实的记录,用专业的术语、规范的语言、约定的符号、标准的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等手段,把观察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二、岩石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岩石学实验课是岩石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并掌握辩别岩石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各类岩石的基本特征(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等特征)。
2.掌握岩浆岩手标本及镜下观察、描述和分类命名的方法,写出完整的岩石鉴定报告,最终达到正确地鉴定未知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并准确定名的目的。
3.学会利用岩石学特征确定矿物的成因类型、结晶顺序、次生变化和形成条件。
三、岩浆岩观察描述的内容与方法:岩浆岩的观察描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野外岩石或手标本的观察描述;二是室内鉴定描述,主要是偏光显微镜下的岩石薄片鉴定。
(一)手标本的肉眼观察与描述手标本的肉眼观察和描述方法应借助放大镜、小刀和简单试剂(如稀盐酸)。
观察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次生变化、其它特征和综合定名。
其中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是岩石的最基本特征,又是分类命名的基础,应该仔细观察和描述。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班级姓名目录一、岩石比重的测定二、岩石密度的测定三、岩石含水率的测定四、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测定五、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的测定六、岩石凝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测定(抗剪强度试验)七、岩石变形参数的测定八、煤的坚固性系数的测定实验一、岩石比重的测定岩石比重是指单位体积的岩石(不包括孔隙)在105~110o C 下烘至恒重的重量与同体积4o C 纯水重量的比值。
一、仪器设备岩石粉碎机、瓷体或玛瑙体、孔径0.2或0.3毫米分样筛、天平(量0.001克)、烘箱、干燥器、沙浴、比重瓶。
二、试验步骤1、岩样制备:取有代表性的岩样300克左右,用机械粉碎,并全部通过孔径0.2(或0.3)毫米分样筛后待用。
2、将蒸馏水煮沸并冷却至室温取瓶颈与瓶塞相符的100毫升比重瓶,用蒸馏水洗净,注入三分之一的蒸馏水,擦干瓶的外表面。
3、取15g 岩样(称准到0.001克)得g 借助漏斗小心倒入盛有三分之一蒸馏水的比重瓶中,注意勿使岩样抛撒或粘在瓶颈上。
4、将盛有蒸馏水和岩样的比重瓶放在沙浴上煮沸后再继续煮1~1.5小时。
5、将煮沸后的比重瓶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注入蒸馏水,使液面与瓶塞刚好接触,注意不得留有气泡,擦干瓶的外表面,在天平上称重得g 1。
6、将岩样倒出,比重瓶洗净,最后用蒸馏水刷一遍,向比重瓶内注满蒸馏水,同样使液面与瓶塞刚好接触,不得留有气泡,擦干瓶的外表面,在天平上称重得g 2。
三、结果:按下式计算:s d g g g gd 12-+=式中:d ——岩石比重;g ——岩样重、克;g 1——比重瓶、岩样和蒸馏水合重、克; g 2——比重瓶和满瓶蒸馏水合重、克; d s ——室温下蒸馏水的比重、d s ≈1岩石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岩石的重量。
有两种做法:称重法和蜡封法。
我们采用的是蜡封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烘箱、干燥器、熔蜡锅、天平、线、石蜡、水中称量装置。
二、试件制备选取有代表性的边长约40~50mm 近似立方体的岩石、选3块、修平棱角、刷取表面粘着物。
标题:工程地质三大岩类实习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工程地质实习中关于三大岩类的观察、认识和分析。
实习过程中,我们对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比较,掌握了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通过实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中的岩石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实际工程中的岩土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掌握三大岩类(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特征和区别,提高我们对工程地质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为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地点为我国某工程地质实习基地。
三、实习内容和过程(一)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河流、湖泊、海洋中沉积物堆积、压缩、胶结而成的岩石。
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沉积岩的层理构造、颗粒组成和化石等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沉积岩的层理清晰,颗粒大小不一,含有化石等特征。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沉积岩的厚度和颜色等参数,进一步加深了对沉积岩的认识。
(二)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岩浆冷却、结晶而成的岩石。
实习中,我们观察了火成岩的岩相学特征,如矿物组成、结晶程度、岩浆侵入和喷出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火成岩具有明显的结晶颗粒,矿物组成多样,颜色鲜艳。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火成岩的产状和分布规律,为今后的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受到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实习中,我们观察了变质岩的矿物共生、变形构造和质变等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认识到变质岩的矿物晶体较大,结构紧密,表面光滑。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今后的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四、实习收获和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三大岩类的特征和区别,提高了我们对工程地质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实习还让我们认识到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实习成果。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昆明理工大学《岩石学》实验指导书编者:吴静国土资源工程学院2005年7月前言由于教学改革,教学时数的大量缩减,仅为原学时数的一半,《岩石学》课程是《晶体光学》、《沉积岩岩石学》、《火成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四门课程的合并,目前没有一本实验指导书能完全将上述内容全部包括,来满足实验课的教学需要。
因此为了满足地质专业岩石学实验课教与学的需要,按地质专业岩石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我系现有实验条件,并参考其它院校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实验指导书,其目的在于能对学生初学岩石有所帮助,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岩矿鉴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指导书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四年制本科专业的学生。
内容上以室内岩石鉴定的一般工作方法为主(偏光显微镜),为避免与教科书内容重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密切配合讲课的基本内客,简明实用的指导思想,编排了31个实验(学时数为62,每个实验学时数为2学时)。
实验包括了预习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内客(讲述了观察与描述方法)、作业或实验报告要求。
使用时必须参考相应的《晶体光学》、《光性矿物学》、《火成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等教材。
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合并或增减。
由于时间紧,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安排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教师和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不断充实和完善它。
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吴静2005年7月目录岩石学实验目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 (1)第一部分晶体光学实验一偏光显微镜 (2)实验二解理、多色性的观察 (3)实验三突起等级观察 (5)实验四干涉色及矿片上光率体椭圆半径方向和名称的测定 (6)实验五干涉色级序、双折率的测定 (7)实验六消光类型及延性符号 (8)实验七一轴晶干涉图 (10)实验八二轴晶干涉图 (11)实验九透明矿物的系统鉴定 (12)第二部分火成岩(一)火成岩主要造岩矿物鉴定 (13)实验一橄榄石、辉石类的鉴定 (13)实验二角闪石、云母类的鉴定 (15)实验三斜长石的鉴定 (17)实验四碱性长石、石英、霞石、方解石的鉴定 (21)(二)火成岩鉴定方法...........................................................................22(三)火成岩实验内容 (26)实验一超基性岩类 (26)实验二基性侵入岩类 (27)实验三基性喷出岩类 (28)实验四中性侵入岩类 (29)实验五中性喷出岩类 (30)实验六酸性侵入岩类 (31)实验七酸性喷出岩类 (32)实验八碱性岩类 (33)实验九脉岩、火山碎屑岩 (34)第三部分沉积岩实验一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35)实验二正常沉积碎屑岩 (36)实验三泥质岩 (37)实验四碳酸盐岩 (38)第四部分变质岩实验一变质岩造岩矿物鉴定 (40)实验二变质岩主要结构和构造 (41)实验三区域变质岩(一) (42)实验四区域变质岩(二) (42)实验五混合岩类、交代变质岩类、动力变质岩 (43)参考文献 (44)岩石学实验目的要求岩石学实验课是岩石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
实验三认识常见火成岩一、实验目的1、掌握观察和描述火成岩的颜色、结构和构造的方法。
2、了解火成岩的命名方法,并能对常见的火成岩命名。
3、学会肉眼鉴定火成岩的方法,熟悉火成岩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器材1.实验工具:尺子、放大镜2.实验标本:辉长岩、闪长岩、辉绿岩、安山岩、、花岗斑岩、白岗岩、正长岩、钾长花岗岩、辉石岩、流纹岩、黑曜岩、浮岩。
三、实习内容(一)颜色岩石的颜色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之总和,而非某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颜色。
因此,观察颜色时,宜先远观其总体色调,然后用适当颜色形容之。
火成岩的颜色也可根据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即“色率”来描述。
按色率可将火成岩划分为:暗(深)色岩色率为60-100%相当于黑色、灰黑色、绿色等;中色岩色率为30-60%相当于灰褐色、红褐色、灰色等;浅色岩色率为0-30%相当于白色、灰白色、肉红色等。
(二)结构所谓结构是指岩石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相对大小、晶粒形状等)1、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结构2、晶粒大小可分为:(1)显晶质结构: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看出晶粒的大小,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中粒结构---晶粒直径1-5mm;细粒结构---晶粒直径0.1-1mm。
(2)隐晶质结构:晶粒小于0.1mm,用显微镜才能辨别。
3、晶粒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
4、晶粒形状:分为自形晶、半形晶和他形晶。
(三)构造指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空间分布,反映其形成时的岩浆活动、成岩环境特点。
常见的岩浆岩构造有:1、块状构造:其特点是岩石中各部分结构相似,各种矿物分布均匀而无定向排列,岩石中无空洞,一般侵入岩中常见这种构造。
2、流动构造:其特点为板状、片状、柱状矿物呈定向排列所表现出来的构造。
3、流纹构造:其特点为不同颜色的条纹和被拉长的气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平行构造。
4、气孔构造:熔岩在冷却时,其中含有未逸出的气体,冷却后在岩石中形成各种大小不等的孔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