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2019年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09 KB
- 文档页数:6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患者眼内的混浊晶状体移除,并置换上人工晶状体的方法,来实现改善患者视力的治疗方案。
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需要遵照一定的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
下面我们将就白内障手术的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详细解析。
操作规范1. 确定患者的适宜性在进行白内障手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手术。
手术前应以完整的眼科检查为基础,包含了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高压测量等,需要获得稳定可靠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综合判断,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应及时告知,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应来到接下来的步骤。
2. 准备手术器械、药品、人工晶状体等进行白内障手术前,需要准备好多种手术器械、药品及人工晶状体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选择人工晶状体时,应根据患者的眼球尺寸、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等进行合理选择,并充分考虑患者年龄、职业和兴趣等方面因素,以达到应用效果最佳的要求。
3. 麻醉为了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需要进行局麻和/或全身麻醉。
一般情况下,以低剂量局麻为主,若需要全身麻醉,则应严格按照麻醉科专家的建议进行操作。
4. 手术步骤4.1 ≥1.5 mm自然细瞳分切术前准备在进行分切术前,需要进行自然散瞳,以充分扩张瞳孔,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
在进行自然散瞳操作时,需要检查患者的瞳孔是否存在痉挛或粘连等情况,若存在患者应可以接受阿托品注射。
4.2前房穿刺;4.3完美的连署切口形态和位置。
在进行前房穿刺前,需要进行完美的连署切口形态和位置。
术中应根据患者的角膜厚度、角膜湿润度、手术器械等因素进行选择,避免损伤晶状体前囊和角膜内皮等组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角膜弧度和环状可识别范围等因素,在穿刺前进行必要的人工晶状体定位和调整,同时应随时监测患者的眼压变化情况,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质量控制标准1.手术器械的选择及消毒手术器械的选择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器械应有一次性及可重复使用两种,使用后需经过清洗、消毒等过程.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器械无损伤、无污染以及标准化的其它条件.发现有损坏、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或进行修理。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一、术前准备⒈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书面同意。
⒉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眼部检查、全身评估和麻醉评估。
⒊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器械,确保手术设备齐全、灭菌完整。
二、手术操作流程⒈术前准备a) 洗手消毒,戴手套,保持手术场洁净。
b) 对患者眼部进行局部消毒,确保手术区域无菌。
c) 麻醉患者眼部,确保患者无痛感。
⒉穿刺入路a) 使用角膜刀或角膜钝分离器在手术区域做小切口。
b) 进行前房注水,以稳定眼压。
⒊手术切削a) 使用超声乳化器将白内障切削成小片,注入生理盐水冲洗眼腔。
b) 注意控制手术时间和能量,避免对眼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⒋人工晶体植入a) 使用合适的人工晶体进行植入,注意选择合适的度数和尺寸。
b) 保持晶体稳定,确保合适的位置和方向。
⒌切口缝合a) 使用可吸收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b) 检查切口是否完全闭合,避免术后感染和出血。
⒍术后处理a) 术后给予眼药水和抗生素预防感染。
b) 配戴遮光眼罩,提供眼部保护。
三、质量控制标准⒈手术操作规范化,遵守操作流程和标准化操作步骤。
⒉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操作要求,保持手术场洁净。
⒊确保手术器械的完整性和灭菌状态。
⒋定期进行手术设备和器械的质量检查和维护。
⒌加强术中术后感染控制,及时处理手术并发症。
⒍注重手术后的护理和恢复指导,保证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附件:⒈白内障手术操作流程图⒉手术器械清单⒊手术风险告知书范本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指规定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
⒉《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指规定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法规。
⒊《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指规定医疗器械管理的法律法规。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1.引言1.1 文档目的1.2文档范围1.3 文档背景2.术前准备2.1 病史收集2.1.1 病史要点2.1.2 病史调查方法2.2 视力检查2.2.1 准备视力检查设备2.2.2 视力检查方法2.3 眼底检查2.3.1 准备眼底检查设备2.3.2 眼底检查方法2.4 确定手术方案2.4.1 白内障手术种类选择2.4.2术前眼度量和眼内镜检查2.4.3 术前眼压测量2.4.4 术前常规血液检查2.4.5 术前眼表检查3.手术操作步骤3.1 手术器械准备3.1.1 灭菌操作规范3.1.2手术器械清点3.2 局部麻醉3.2.1 局麻药物选择3.2.2 局麻操作规范3.3 切口3.3.1 切口大小选择3.3.2 清洁术野3.4 晶状体摘出3.4.1 超声乳化技术操作规范3.4.2 裸露前囊膜技术操作规范 3.5 人工晶状体植入3.5.1人工晶状体选择3.5.2 人工晶状体植入步骤3.6 切口缝合3.6.1缝合材料选择3.6.2 切口缝合方法4.手术后护理4.1术后指导4.1.1 注意事项4.1.2 用药指导4.2 术后复查4.2.1复查时间规范4.2.2 复查项目4.2.3 复查结果解读5.质量控制标准5.1 术前准备质量控制5.1.1 病史收集质量控制5.1.2视力检查质量控制5.1.3 眼底检查质量控制5.1.4 手术方案确定质量控制5.2 手术操作质量控制5.2.1 手术器械准备质量控制 5.2.2 局麻质量控制5.2.3 切口质量控制5.2.4晶状体摘出质量控制5.2.5 人工晶状体植入质量控制5.2.6 切口缝合质量控制5.3 术后护理质量控制5.3.1 术后指导质量控制5.3.2 术后复查质量控制6.附件附录 1:白内障手术常用器械清单附录 2:术前常规血液检查项目表附录3:术后复查项目表7.法律名词及注释法律名词1: 注释:解释法律名词2:注释:解释。
白内障手术临床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白内障囊外摘出术【适应证】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
【禁忌证】1.晶状体全脱位者。
晶状体半脱位者为相对禁忌证。
2.后发性白内障。
3.活动性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
4.眼部炎症患者。
5.伴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晶状体蛋白过敏性青光眼的白内障。
6.假性晶状体囊膜剥脱征为相对禁忌证。
【术前准备】1.检查视功能。
(1)未成熟期白内障:远近未矫正视力、矫正视力,有条件时检查潜在视力。
(2)成熟期白内障:检查光感、光定位和色觉。
2.测量眼压,了解是否合并青光眼。
3.检查角膜、角膜曲率。
4.怀疑有角膜内皮病变者,如曾做过内眼手术患者、角膜变性者、年龄大的患者等,应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应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特别了解晶状体浑浊程度。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的情况,以便判断术后恢复情况。
例如应用三面镜或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进行眼超声检查了解玻璃体、视网膜情况。
如果怀疑视网膜,特别是黄斑部病变,可做视网膜电图检查。
如果怀疑视路病患,应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7. 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
8.测算拟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了解全身情况,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手术。
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将血糖控制在8mmo1/L以下后进行手术较为安全。
10.术前应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手术目的,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恰当地解释预后,以取得理解和合作。
11.应冲洗泪道、结膜囊。
12.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2-3d,每日3-4次。
如时间不够,至少术前6h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每半小时1次。
13.术前尽量散大瞳孔。
【麻醉】1.表面麻醉。
2.球后阻滞麻醉或球周麻醉。
3.眼轮匝肌阻滞麻醉。
4.必要时全身麻醉,如儿童手术时。
【操作方法及程序】1.以显微开睑器或缝线开睑。
2.做上直肌牵引缝线,以便固定眼球和随时调整眼球位置。
3.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角膜缘球结膜切口。
4.沿上方角巩膜缘做深约1/2或3/4巩膜深度的角巩膜缘切口,长810mm。
1.视功能检查:光感、光定位、色觉、远近日常生活视力(在日常屈光矫正状态下的视力)和矫正视力。
2.测量眼压:手术眼的眼压应当在正常范围。
如果同时合并青光眼,应当作为复杂病例考虑。
3.外眼检查:应用手电筒和放大镜,或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除外眼部和毗邻部位感染性病灶和活动性炎症。
4.角膜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
应用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
对于曾做过内眼手术、角膜变性或年龄过大者,应尽量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晶状体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和混浊位置,判断是否与视力损害程度相符。
必要时散瞳后再行检查。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情况,以便除外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眼病。
如怀疑有黄斑部病变或视神经病变,则白内障手术预后差,应当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并按规定记录在病历上。
7.应用眼科A 型超声扫描仪测量眼轴长度。
应用B 型超声扫描仪了解眼内情况。
8.测算拟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冲洗双眼泪道,了解双眼泪道是否通畅,有无黏液脓性分泌物溢出。
如果患者任何一眼合并慢性泪囊炎,则须治愈后方可行白内障手术。
10.了解全身情况,进行血压检查、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检查,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行手术。
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 以下后进行手术。
11.检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肝功、肾功、空腹血糖、HIV、乙肝表面
抗原和丙肝表面抗原。
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2019年版)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以下是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为第一次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需要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
诊断依据为病史和体格检查。
患者出现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晶状体出现混浊,眼底像不清晰等症状。
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为诊断明确,视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2-5天或者进行日间手术。
进入路径标准包括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编码,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的患者可以进入路径。
术前准备包括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晶状体及其他解剖结构基本情况,眼压、泪道等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等检查,眼科A+B超+角膜曲率,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检查。
术前需使用抗菌药眼液。
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麻醉方式为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手术方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内植入物为人工晶状体,手术用设备为显微镜和超声乳化仪。
术后需进行视力、矫正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等检查,必要时需使用抗菌药、糖皮质激素眼液和非甾体抗炎眼液。
出院标准为手术后眼部反应较轻,病情稳定,切口闭合好,前房形成稳定。
3.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
十一)手术前检查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手术前检查异常可能影响手术,需要特殊治疗。
2.手术后可能出现炎症反应或并发症。
3.患者个人原因也可能导致手术并发症。
二、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首次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00)的患者。
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D-9-CM-3:13.41+13.71)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出院日期、标准住院日为2-5天或日间手术。
时间住院第1天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交代病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和住院病历核实各项检查结果正常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术前、术中和术后注意事项患者选择人工晶状体(IOL)选择手术用黏弹剂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长期医嘱眼科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术后抗菌素眼液滴眼临时医嘱血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眼科A+B超、角膜曲率、人工晶体度数计算、OCT(必要时)明日在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下行左/右眼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前30分钟术眼滴散瞳药水2次术前15分钟术眼滴表面麻醉药2-3次入院护理评估健康教育执行医嘱是否有变异:无/有,原因:1.2.时间住院第2天(手术日)术前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和手术眼别实施手术完成手术记录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手术后注意事项主要诊疗工作长期医嘱眼科一级或二级护理临时医嘱根据病情需要制订重点医嘱主要护理工作病情变异记录护士签名手术前物品准备手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患者准备执行医嘱是否有变异:无/有,原因:1.2.时间住院第3日(术后第1日)检查患者术眼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更换敷料完成病程记录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患者今日是否可以出院若患者可以出院,则需完成出院记录通知出院处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出具诊断证明书若患者不能出院,则继续住院治疗长期医嘱眼科一级或级护理治疗工作重点:进行眼科三级护理。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1.术前准备1.1 患者评估a. 确认白内障诊断,评估手术适应症b. 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测量、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c. 评估患者全身健康状况,了解患者过敏史及药物使用情况1.2 术前准备a. 与患者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和风险b. 定义手术目标,根据患者需求选择人工晶体种类c. 患者眼部消毒,避免术后感染d. 准备手术器械、材料等2.术中操作2.1 麻醉a. 局部麻醉b. 全身麻醉2.2 切口建立a. 确定切口位置和大小,常用切口类型为结膜切口或角膜切口b. 注意切口的正确定位和切口建立的准确性2.3 前房切割和后房注水a. 前房切割,将前房液体抽取使前房深度达到正常b. 后房注水,注入生理盐水填充后房及玻璃体腔2.4 晶状体摘出a. 通过超声乳化将晶状体核碎化b. 用吸引器将碎片吸出眼内2.5 人工晶体植入a. 选择合适的晶体并进行植入b. 植入后需确认晶体位置正确,视力恢复情况2.6 切口封闭a. 分别封闭结膜或角膜切口b. 注意切口封闭的牢固性和隐蔽性3.术后管理3.1 视力恢复评估a. 术后直接复视,记录患者术后视力情况b. 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3.2 术后用药a.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b. 使用消炎药物控制炎症反应3.3 术后注意事项a. 定期复查,观察凹陷、假体脱位等并及时处理b. 术后提醒患者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刺激性因素4.质量控制标准4.1 术前评估质量控制a. 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手术风险b. 准确评估手术适应症4.2 术中操作质量控制a. 操作者熟练掌握手术技巧b. 仪器设备操作正确,无损坏或故障4.3 术后管理质量控制a. 视力恢复评估准确可靠b. 术后用药合理规范c. 术后注意事项有效执行附件:术前评估表格、手术操作记录表格、术后复查记录表格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白内障手术:指通过手术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来恢复患者的视力。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2019年版)一、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一)术前检查1.视功能检查:光感、光定位、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2.测量眼压:手术眼的眼压应当在正常范围。
如果同时合并青光眼,应当作为复杂病例考虑。
3.外眼检查:应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除外眼部和毗邻部位感染性病灶和活动性炎症。
4.角膜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
应用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
对于曾做过内眼手术、患有角膜变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或年龄过大者,应尽量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晶状体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和混浊位置,判断是否与视力损害程度相符。
必要时散瞳后再行检查。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情况,以便除外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眼病。
如怀疑有黄斑部病变或视神经病变,则白内障手术预后差,应当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并按规定记录在病历上。
如条件允许应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TC)检查并给予后节疾病治疗建议。
7.应用眼科A型超声扫描仪测量眼轴长度。
应用B型超声扫描仪了解眼内情况。
8.测算拟植入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冲洗双眼泪道,了解双眼泪道是否通畅,有无黏液脓性分泌物溢出。
如果患者任何一眼合并慢性泪囊炎,则须治愈后方可行白内障手术。
10.了解全身情况,进行血压检查、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检查,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行手术。
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oml/L以下后进行手术。
11.检测血常规、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
(二)手术患者选择标准1.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其最好矫正远视力应当低于0.3。
对于最好矫正远视力≤0.1的白内障患者应当优先作为手术对象。
2.对于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期的白内障患者,应当具有5米光感,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正常。
3.伴有下列情况的患者称为复杂病例,应当在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或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实施手术:(1)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者。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
⒈引言
⑴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白内障手术的操作流程,确保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
⑵适用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所有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⒉定义与术语
⑴白内障
白内障是指眼睛的晶状体透明度下降,导致视力模糊的眼病。
⑵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手术是指通过手术方法摘除患者眼睛内的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状体,以恢复视力。
⒊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⑵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⒋白内障手术操作流程
⑴术前准备
⒋⑴患者评估
⒋⑵术前检查
⒋⑶术前告知
⑵术中操作
⒋⑴局麻与全身麻醉选择
⒋⑵皮肤消毒
⒋⑶切口的选择与位置
⒋⑷眼球固定
⒋⑸穿刺与房水引流
⒋⑹前囊切开与皮质吸除
⒋⑺人工晶状体的植入
⒋⑻植入后的囊袋稳定与房水恢复⒋⑼切口缝合
⒋⑴0 术中护理与观察
⑶术后处理
⒋⑴术后观察与护理
⒋⑵术后复诊与康复指导
⒌质量控制标准
⑴术前质量控制
⑵术中质量控制
⑶术后质量控制
⑷医务人员培训与质量评估
⒍附件
附件1:白内障手术操作记录表
附件2:白内障手术术前评估指南
附件3:白内障手术术后复诊指导
⒎法律名词及注释
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指国家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法规规范文件。
⑵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指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规规范文件。
医疗机构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管理规范(2019年版)目录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2)二、人员基本要求 (3)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3)四、培训管理要求 (9)为规范我省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我省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技术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临床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是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技术,运用超声乳化仪等相关设备,将患者晶状体乳化吸除及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具备相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院或眼科专科医疗机构。
(二)具有眼科专用床位,每年完成内眼手术≥100例。
(三)具有临床检验、放射和心电图等相关科室。
(四)眼科应配备裂隙灯、相应眼底检查设备、眼科专用A超和B超、角膜曲率计、眼压计、屈光检查设备等仪器设备。
(五)手术室设施设备要求。
1.具有眼科专用手术室,配备相关的抢救设备,布局符合要求。
2.手术室洁净标准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3.手术室应配备超声乳化仪等乳化晶状体的设备和手柄、符合内眼手术标准的配置助手镜的眼科手术显微镜、白内障超声乳化专用器械和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主刀医师须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证书及医师执业证书,并注册为眼耳鼻咽喉科专业,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资格。
(二)其他相关岗位人员应具备的资质要求。
1.手术室护士应具有3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经过消毒、器械、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仪、心电监护培训,并考核合格。
眼科护士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经过眼科护理专科理论、技术操作培训并考核合格。
2.验光师应经过视光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严格遵守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正确掌握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手段等综合判断,决定治疗方案。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
(2019年版)
一、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
(一)术前检查
1.视功能检查:光感、光定位、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2.测量眼压:手术眼的眼压应当在正常范围。
如果同时合并青光眼,应当作为复杂病例考虑。
3.外眼检查:应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除外眼部和毗邻部位感染性病灶和活动性炎症。
4.角膜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
应用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
对于曾做过内眼手术、患有角膜变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或年龄过大者,应尽量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晶状体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和混浊位置,判断是否与视力损害程度相符。
必要时散瞳后再行检查。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情况,以便除外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眼病。
如怀疑有黄斑部病变或视神经病变,则白内障手术预后差,应当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并按规定记录在病历上。
如条件允许应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TC)检
查并给予后节疾病治疗建议。
7.应用眼科A型超声扫描仪测量眼轴长度。
应用B型超声扫描仪了解眼内情况。
8.测算拟植入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冲洗双眼泪道,了解双眼泪道是否通畅,有无黏液脓性分泌物溢出。
如果患者任何一眼合并慢性泪囊炎,则须治愈后方可行白内障手术。
10.了解全身情况,进行血压检查、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检查,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行手术。
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oml/L以下后进行手术。
11.检测血常规、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
(二)手术患者选择标准
1.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其最好矫正远视力应当低于0.3。
对于最好矫正远视力≤0.1的白内障患者应当优先作为手术对象。
2.对于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期的白内障患者,应当具有5米光感,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正常。
3.伴有下列情况的患者称为复杂病例,应当在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或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实施手术:
(1)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者。
(2)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
(3)先天性白内障患者。
(4)白内障伴有角膜内皮细胞严重变性、角膜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者。
(5)有器官移植史,如角膜移植、肾移植的患者,以及有出血倾向者。
(6)眼球先天发育异常,以及所有严重影响手术的其它情况。
(7)玻璃体切除术后“水眼”、“硅油眼”。
(8)白内障合并眼后节严重疾病。
(9)独眼。
(10)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白内障膨胀期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或过熟期继发青光眼)。
(11)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三)术前准备
1.拟行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须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点术眼1-3日,每日4-6次。
如果术前准备时间不够,至少在术前6小时内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每半小时一次。
2.滴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或托吡卡胺滴眼液,尽量散大瞳孔。
3.术前洗眼:先用棉签蘸肥皂水洗净睫毛、眼睑、眉毛
及周围皮肤。
然后用眼部冲洗液冲净眼睑及周围皮肤,皮肤冲干净后,嘱患者睁开眼睛,用眼部冲洗液冲洗结膜囊。
轻柔地翻转上眼睑,继续冲洗,再将上眼睑回复。
嘱患者轻闭眼睛,冲洗眼睑及周围皮肤。
洗毕时应用棉签擦干眼睑及周围皮肤。
(四)手术实施
1.手术医师资质:施行白内障手术的主刀医师必须是主治及以上眼科医师,接受过正规白内障手术培训,并且具有参加200例以上的白内障手术及独立完成50例以上白内障手术的经验。
2.手术全程严格无菌操作(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地面和患者的皮肤、黏膜均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的规定执行):
(1)术中用品的质量必须合格。
严禁使用院内自行配制的制剂作为眼内灌注液。
(2)可复用手术器械和用品等要严格按照《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2016》进行清洗、包装、消毒与灭菌(所有手术器械均不可采用擦拭或浸泡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3)用0.06%碘伏消毒眼部皮肤。
开始手术前,术眼用0.025%聚维酮碘溶液或含抗菌素的眼部冲洗液冲洗结膜囊。
手术操作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建议使用眼科手术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