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放派藏书家藏书思想和实践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9.86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私家藏书作为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无论是恢弘规模的图书或是屹然矗立的藏书楼等实体,还是在长期的藏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保护措施。
形成的习俗、风气和藏书家们主体的潜层心态,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们应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放入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开展中进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开展沿革我国藏书历史延绵千年,商周时就有了收藏档案、简册的官方机构。
私家藏书相比官府藏书出现得晚,经历了长时期的开展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国私家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广搜文献。
“定礼乐,明旧章〞。
但早期图书的载体多为笨重的竹木简,贮藏、书写、携带均不方便。
靠手抄复制,成之不易,聚之更难,私藏者寥寥。
还有局部载体为本钱昂贵的帛书。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当时藏书活动的开展速度。
第二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开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
藏书数量规模上有明显的增加。
这不仅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术文化的大开展,更有赖于东汉末年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突破。
纸比竹木简易于收藏、携带、书写,比帛书的本钱又低廉,对典籍的复制流通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时期,由宋代到清朝末年。
两宋尊文抑武,文化的繁荣使得藏家人数激增,私人藏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同与仿效。
加之宋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开展,出现了一些世代藏家,像新喻刘氏、安阳韩氏、宋城王氏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部各有特色的私家藏书目录,对中国目录学的开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藏书活动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图书、藏书楼等实体文化,藏书措理之术和藏书习俗、风气的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们主体的心态文化等,可以从文献收藏文化、学术传承衍生文化、书楼营造文化进行初步的解析。
(一)、文献收藏文化私家藏书收藏文献,不仅数量多,种类普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系列互补,价值较高。
试论古代藏书家的藏书观念试论古代藏书家的藏书观念摘要:藏书家藏书的首要观念是为读书而藏书,通过藏书读书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化解深沉的文化情结,超脱俗世的萦绕,寻求到生命和心灵的精神慰藉。
而古代书籍的难得与珍贵,使许多藏书家对藏书产生了世为永保、私秘珍藏、书不借人等观念。
但是这些观念造成了典籍的损毁,引起了其他藏书家的警觉,因此将藏书公开,允许借阅、抄录和刊刻传布的观念也一直存在,并不断地发展。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观念;读书;藏书私密;藏书刊刻;中国古代藏书大致分为官府、私人、宗教和书院四个系统。
私人藏书约起源于春秋后期,历经千余年的缓慢发展,到两宋时期才成为普及社会各阶层的、发展迅速的社会文化活动,并在明清时期发展达于鼎峰。
在私人藏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造就了为数众多的藏书家,他们对于中国古代典籍收集、保存、整理、校勘、著录、提要、传抄、刊布之功,对于传递文化、培养人才、推演学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可以说,藏书家的藏书观念在推动私人藏书发展发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的活动。
因此,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藏书家的藏书观念,近来研究较少也不全面,并且人们似乎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认识:中国历代的私人藏书家,最初主要是一些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们由于自己的事业所需才聚书的。
到了私家藏书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情况便发生了变化,一些人藏书的目的便并非是为了治学和事业所需,而是因为爱书,对聚书藏书有兴趣,或者是为了聚敛文化财富以备后代传承。
还有一些是继承了上代人的藏书,继续收藏并不断增添,他们的上一代可能是学者为治学而藏书,到了他这一代,就成了为收藏而藏书的藏书家了。
②但是,从历代藏书家的藏书实践来看,这种是认识是片面的。
藏书家是对藏书有深厚感情的士人知识分子,在“爱书如命”的文化情结的萦绕下,他们的藏书观念很难简单地用为聚敛文化财富、为收藏而藏书等来概括。
古代开放派藏书家藏书思想和实践研究摘要:古代私人藏书家分为保守派藏书家和开放派藏书家,保守派主张将藏书秘而不宣,而开放派注重藏书的利用,对藏书进行流通借阅,为更多的爱书之人提供阅读的机会。
还利用藏书刊刻和著述立说, 为典籍的保存、传播、利用和保证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思想;藏书实践古代私家藏书和官府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一起构成古代藏书四大体系,在保存典籍和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私人藏书家系爱书、惜书之人,故大部分藏书家主张将自己的藏书秘而不宣,好自矜啬,束之高阁,所藏秘籍不轻易示人,不仅导致典籍残缺湮没,而且阻碍学术的发展。
然而仍有一部分开放派藏书家尽可能让藏书发挥作用,开馆供读者借阅、公开出借。
并且还利用藏书进行刊刻和著述立说,从而使许多高质量的古籍得以保存下来,在保存典籍和保证文化连续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注重流通借阅开放派藏书家不仅重视收藏书籍,而且意识到藏书聚难散易,欲使书籍永无散失就要与天下万世共读 之,同时认识到书籍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认为 藏书不应该是私人财产。
福建明末著名藏书家徐勃在著作《藏书》中提到 海盐姚书祥分析藏书家 “知秘惜为藏, 不知传布为藏” 的四个原因,徐勃指出“秘惜为藏”的弊端,其云: 彼谣不知世变靡常,聚必有散。
一旦三灾横起,流 烂灭没,无论藏者且累著作、姓名一并抹煞,是藏有 加于亡。
”还认为别人来借书对自己也有很大好处, 《 观 书三益》中提到陈贞铉云:“客来观书, 病懒时颇厌其 烦,然有三益,不可以厌烦而废。
贱性善忘,经目辄 忽,独对客搜寻之事,虽阅年能记,一益也;览所不 及,庋休便蠹,因客披搜,二益也;习懒成病,偶因 客至,整书忘疲,亦古人运甓之意,三益也。
”有很多 人都得益于这样的开放派藏书家的藏书,而最终能够 学有所成。
如曹学 ?缡敲鞔 ?著名的诗人,其曾辑录一 本选诗,底本主要是来源于徐勃的藏书。
林“将自己的藏书供人阅读,凡与庐,读我书。
古代私家藏书与利用徐寿芝(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盐城224002)[摘 要] 私家藏书是我国古代四大藏书类型之一。
藏以致用,为用而藏是古代私家藏书始终遵循的原则,在开放和保守两派私家藏书中,开放派私家藏书在利用上,特别是在“与人共读”服务社会大众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关键词] 古代 私家藏书 利用[中图分类号] G258183 [文献标识码] A “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
”济世、求知、修身养性乃古代私家藏书动力之所在,藏以致用,为用而藏,是古代私家藏书一贯遵循的原则。
在两千余年曲曲折折的古代私家藏书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代私家藏书,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官府、书院、寺观藏书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成为中国古代藏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考察古代私家藏书及其利用的情况,有助于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藏书的全貌。
要研究古代私家藏书及其利用,不仅要探究私家藏书的源头,产生的背景,而且要把握其发展的进程及概况。
为用而藏是古代私家藏书产生的直接动力。
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西周史官收集典籍为最高统治者决策提供咨询,同时他们又利用典籍进行自我完善,由于史官有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己也就拥有了一部分藏书,这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源头。
春秋时期,文化学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士人著书立说,私人著作兴起,史官制度逐渐崩溃,文化教育逐渐平民化,“学术下于私人”,诸侯藏书有了较大的发展,春秋末年出现了像孔子这样的私人藏书家。
孔子在从事教学、传授六艺的同时,注重广泛收集夏、商、周的典籍,即使在周游列国时仍不忘此事,极大地丰富了个人所藏,为他晚年删定六经准备了前提条件。
“七国”争雄,有利于“士”阶层的发展与壮大,“士”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取悦人君,相互争辩,批驳对方,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学术大发展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藏书家。
兰台世界2012·1月下旬古代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极其丰富。
但随着现代图书馆的兴起,古代藏书文化的价值仿佛要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挖掘其精髓,弘扬古代藏书文化精神。
一、古代藏书文化精神层面的界定文化的精神层面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中国古代藏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藏书文化的精神层面内涵包括了藏书家的兴趣爱好、人格秉性、理想追求等,也反映了社会风尚和世态人情,以及文化教育、图书出版和科举社会等领域的价值导向等。
藏书文化的精神层面直接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具有无限的生成性,是物质、制度、行为等文化层面的推动力。
古代藏书具有私家、官府、寺庙和寺院等多种形式,藏书文化精神层面广泛涉及社会生活。
二、从藏书楼名、楹联、藏书印等看藏书文化的精神层面我国藏书文化始于《河图》《洛书》。
《易·系辞》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孔子曾说:“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自古以来,“书香门第”是对藏书、读书家庭的美称。
“书香”本是可驱蠹的植物,叫“芸草”、“芸香”。
唐人常兖诗云:“墨润水文茧,香销蠹字鱼。
”宋人梅尧臣诗曰:“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
”古代,“芸帙”、“芸编”指书卷,“芸香吏”指校书郎,“芸窗”、“芸阁”为书斋等。
由此可看出中华民族爱书、读书的文化风尚。
1.藏书楼命名。
为藏书楼命名常常煞费苦心,以微言大义传主人性情旨趣、书藏特色,及怀宗追远等诉求。
天一阁范钦取《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灭火之意,此阁四面临水。
陆游藏书楼命名“书巢”,主人“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清代“共读楼”主人国英认为藏书“子孙未必能读,即使能读,亦何妨与人共读”,故对外开放并编成“共读楼书目”行世。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
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牴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
”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
此昔人诒厥之名言……”。
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
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
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
饥当以食,渴当以饮。
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可以当夷施。
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
他也说,人欲求见多识广而不肯读书,那就好比“求饱而懒营馔,取暖而懒裁衣。
”“个人好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又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
”在他看来,读书是何等重要的事!明代藏书家杨循吉的藏书楼取名“卧读斋”,以表明他愿终身以书为友,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心态;明末藏书家陈继儒酷爱读书,常指着书对弟子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明代藏书家谢肇淛更是认为,一个人能认真读书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无事常读书,一日是四日,若活七十年,便二百八十。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傅增湘文献学思想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指导教师:***20050401摘要傅增湘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性喜藏书,且精于鉴别,早年一度从政,奔走于南北各地,辛勤收书,平生藏书逾20万卷。
为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
傅增湘以“始之以鉴存,继之以校勘,卒之以传播”为藏书原则,校书成癖,所作题跋是了解近代善本图书概貌流存亡佚情况的真实记录,对于研究我国文化史、出版史,尤其对今天鉴别整理古籍有很大作用。
经他整理之书,尽力传播.临终前将全部所藏捐赠给了公共图书馆,真正做到了役书而不为书所役。
是现代文献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本文对傅增湘先生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对其藏书活动和藏书思想、版本目录学思想以及校勘活动和校勘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全文分为七大部分:一、傅增湘先生生平简要及主要活动;二、傅增湘先生的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三、傅增湘先生的版本目录学思想;四、傅增湘先生的校书活动与校勘学思想;五、傅增湘先生学术活动简谱;六、结语;七、附录。
关键词:傅增湘藏书目录校勘思想AbstractFuZengxiangwasborninascholarlyfamily,andwithitsinfluencehewaskeenoncotlectingbooksandhasastronghewasengagedINabilitytodifferentlate.InhisearlyyearssouththeDoliticalaffairsforatime.HerushedaboutfromincollectingtonorththroughoutChinaandsparednopainsbooksina11hislife,whichexceed200,000volumes,andthushewasthecelebratedbook~collectorandeditionbibliographerinthelateQingDynastyandearlytheRepublicofChina.Withthebook—collectingprinciple“beginningwithwithdifferentiatingandcollecting,thencollating,finishingbooksashisspreading”,FuZengxiangregardedcollatingfavoritehobby.Hisprefaceandpostscriptisageneralpicturetounderstandexistenceandlossofmodernrarebooks,andplaysculturehistory,presshistoryanimportantroleinresearchingofourcountry,andespeciallyindifferentiatingandsortinghimwereouttheancientbooksoftoday.Thebooksarrangedbywidelyspread,andhedenoteda11hiscollectedbookstotheDubliclibrarybeforeapproachinghisend.HerealIFaccomplishedmasteringbooksbutnotbeingcontrolledbybooks,andthusbecameamodernmasterinthehistoryofdocumentscience.ThisthesiscarriesonasystematicarrangementollMr·Fu’sachievementindocumentscienceandmakesadetailedstudvinhisactivitiesandthoughtofbook—collecting,thoughtofeditionbibliography,collatingactivitiesandthought.Thisthesisincludessevenparts:1.briefintroductiontoFuactivitiesZengxiang’slifeandmainactivities:2.Mr.Fu’sandthoughtofbookcollecting:3.Mr.Fu’seditionIIbibliographythought:4.Mr.Fu’sactivitiesandthoughtofcolfating:5.summarizedaccountofMr.Fu’sacademicactivities:6.conclusion:7.appendix.Keywords:Fu·Zengxiang,collectbooks,catalogue,collate,thoughtII引言中国是文献之邦,《尚书》己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近代出土的大量甲骨文献,更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便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典籍。
古代私人藏书楼的开放实践\思想与影响作者:马艳霞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06期摘要:私人藏书在保存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人们认可的中国的藏书观念是以藏为主、为藏而藏、藏而不用;谈论古代藏书楼也多批判其保守的一面,但我国古代也不乏开放型的藏书家,他们敞开门户、广招来学,把私人藏书从狭小的天地里解放出来。
该文在汇总6个著名的开放的私人藏书楼的基础上,归纳这些藏书楼主人的“储书供众”、“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等开放思想。
最后分析这类私人藏书楼致用开放的思想和行为对藏书家自己、乡邦友人和乡邦文化以及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藏书私人藏书藏书楼长期以来,中国的学者通常认为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是“秘而不宣”、“藏而不用”的,事实上,对藏书出借持通达、开明态度的藏书家历代不乏其人,魏晋南北朝时的崔慰祖可算早期代表。
《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记载:“(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其后还有五代时期的石昂,“家有书数千卷。
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
宋代的宋敏求,家有藏书三万余卷,多精审之本,其豁达肯借著称于时;同一时期的闻人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称其“多蓄书,喜借人。
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
明清时期的岳浚为抗金名将岳飞九世孙,积书万卷不吝借人,故“一时名士多游其门”;曹溶写成《流通古书约》一卷,首次提出古籍流通法,立约促进图书流通;顾陛升认为其藏书若能为他借,则书得其用,非徒藏书虚名,故其家门庭若市,借书者几乎无日不有;蒋风藻“辄假借不少吝”;季文田“许通假”……,皆系古代开放藏书的藏书家。
更重要的是,据史料发掘,我国古代还有一些私人藏书家辟出专室,供众人借阅,有些还要代办食宿。
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范蔚。
据丁申《武林藏书录》载:范蔚“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百余人,蔚为办衣食”。
此后各代都有此类代表,如五代时期德窦禹钧,“聚书千卷,礼文有行之儒,延置师席。
论古代藏书家管理和研究藏书的方法作者:毛健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3期摘要:古代私人藏书家重视对藏书进行整理和研究,大大提高了藏书的质量。
他们不仅是收藏家、而且大多还是考订家、校雠家、赏鉴家,他们整理藏书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管理藏书研究在中国的藏书文化中,藏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个体的藏书家来说,他们只是整个藏书文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他们对自己的藏书做了大量的研究整理工作,如版本鉴定、校勘、考证、分类编目、补辑等,从而使藏书得以很好地保护。
也正是由于成千上万的藏书家薪火相传、不懈努力,才使许多珍贵的典籍代代相传,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一、版本研究藏书家大都重视藏书版本研究,很多藏书家都是版本学家,如宋代的沈括、叶梦得、晁公武、尤袤、朱熹、洪迈、陈振孙等。
明代的高濂、杨士奇、陆深、胡应麟、毛晋、毛扆等。
清代的钱曾、孙从添、纪昀、顾广圻、黄丕烈、叶昌炽、缪荃孙、叶德辉等藏书家对书籍版本及其授受流传过程颇为重视,均精通版本之学。
明代徐勃通过从书籍的内容和形式来鉴定版本年代以及优劣真伪,或从语言文字鉴定,或利用史料鉴定,或从纸墨鉴定,或利用目录学著作鉴定,或从印记、序跋鉴定。
除了鉴定版本外,还喜欢研究不同版本的异同。
如在《红雨楼序跋·李文公集》云:“《李文公集》十八卷,景佑三年欧阳文忠序之,又为之跋。
余家藏有旧本,序次稍异,乃邵武郡守冯师虞所梓,板存郡斋。
此本首无欧序,而更以王融,何方伯宜序,刻在景泰乙亥;邵武本刻在成化乙未。
互有鱼鲁之误,因两存之。
”二、校勘由于历代刊刻或者抄写的失误,造成我国大部分古书中都出现一些错误,藏书家很重视藏书校对,他们或借书对校,或自读自校,或借鉴他人之校,有的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家藏书籍进行校勘。
北宋宋绶藏书之精,注意校雠,多为时人称赞。
如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云:“宋宣献博学,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雠,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谬。
明代晚期藏书家藏书开放思想溯源莫燕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清远511510)[摘要]在分析明代晚期藏书家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指出藏书家既承袭了传统藏书楼的思想,又具有私人藏书思想的进步性与开放性,有利于历代古文献的保存、传播,这对今天的档案馆、图书馆工作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明代晚期藏书家藏书开放[分类号]G258.83古代图书流通呈现为封闭性、保守性。
至晚明一些藏书家开始质疑藏书楼的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古代藏书楼“门虽设而常关”的封闭状态[1]。
以此,我们尝试对明代晚期藏书家“有无通假”藏书开放思想做一番探究,窥视古代图书流通情况,以期为现今的档案馆、图书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密不示人,非真好书者千百年来,藏书家们习惯于独往独来,自生自灭[2]。
他们不遗余力地收藏图书,以便于研读。
他们不乐于外借藏书,甚至有人把外借与卖出视为“不孝”,很少有人对藏书楼只事保存的做法提出怀疑。
有人曾分析了藏书家不愿外借藏书的原因:“大抵先正立言,有一时怒而百世与者,则子孙为门户计而不敢传;斗奇炫博,乐于我知人不知,则宝秘自好而不肯传;卷轴相假,无复补坏刊谬,而独踵还痴一谚,则虑借钞而不乐传。
旧刻精整,或手书妍妙,则惧翻摹致损而不忍传,一旦三灾横起,流烂灭没。
”许多藏书家都已认识到藏书楼只事保存而不传播的危害:一是不利于图书的收藏,即限于个人精力,不可能收集更多的图书。
特别是各人的“秘本”,更难接触和传抄;二是不利于图书的流传普及,在当时保管技术条件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藏书往往遭受潮湿、虫害、火灾的侵害,以至损灭。
较为开明的人们便提出了流通藏书的要求。
《嘉兴府志》:“海盐姚士粦,字叔祥,与胡震亨同学,以奥博相尚。
搜罗秦、汉以来遗文,撰《秘册囊函》,跋尾各为考据,具有原委。
冯梦祯为南祭酒,校刊南北诸史,多出其手。
有集四卷。
”姚士粦《尚白斋秘笈序》:“吾郡未尝无藏书家,卒无有以藏书闻者。
盖知以秘惜为藏,不知以傅布同好为藏耳。
作者: 徐雁
出版物刊名: 四川图书馆学报
页码: 55-60页
主题词: 古代藏书 藏书家 藏书楼 藏书实践 私家藏书 藏书思想 中国藏书史 四川图书馆学报 私人藏书 具体实践
摘要: <正> 中国古代藏书能不能成立为一门“专学”,应该是一个无容争议的问题。
古代藏书学作为一门关于古代藏书的学问,它发轫于公私藏书家们的藏书实践,又以他们的有关著述为殿军。
近人陈登原先生在分析古代典籍收藏发展历史的时候,写过:“收藏之量愈富,措理之术愈精,学者于此,可见人文进展之迹焉。
”(《古今典籍聚散考》卷三第二章)这里所谓的“措理之术”,所指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代藏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在典籍收藏活动中,访求、编目、庋藏、保管以至刊布借钞图书等具体实践;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因。
论鲍廷博开放的藏书思想周生杰【摘要】清代藏书家兼出版家鲍廷博秉承"以散为聚"的藏书理念,辨证地处理了"散"与"聚"的关系,所藏之书多为宋元善本,为<四库全书>的编纂提供了大量的底本.他选择藏书中的精品,刊刻成<知不足斋丛书>,为清代丛书事业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朝廷的嘉奖.【期刊名称】《国家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5页(P86-89,94)【关键词】鲍廷博;藏书思想;以散为聚;知不足斋丛书【作者】周生杰【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在古代,私家藏书视其书籍为珍贵的私有财产,多不愿外借。
宋周煇说:“唐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
鬻及借人为不孝。
’”[1]明清不少著名藏书家也都对图书严格管理,不准外借,天一阁的牌禁就是一例,而聊城杨氏海源阁更甚。
王献唐说:“杨氏藏书,于匪乱之后,曷以不加整理,而任其凌乱?据闻杨氏旧例,其家中仆役,向不准其登楼。
每有服役数十年不得一瞻阁上书籍作如何形状者。
现其家主杨敬夫,寓居津门,匪乱之后,从未旋里。
海源阁长日封锁,家中仆役,仍沿向不登楼之例,不敢一除积尘也。
”[2]对于个中原因,程千帆、徐有富二位先生总结说:“在古代,一个人的知识与其藏书密切相关,知识分子通常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
他们在相互竞争时,如果把书借给对方,就等于向对方提供战胜自己的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各自的藏书往往是难以互借的。
”[3]因此,古人的这种秘不示人的藏书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清代著名藏书兼刻书家鲍廷博却一反孤陋的藏书旧习,他秉承“以散为聚”的藏书理念,将藏书中“散”和“聚”这一对矛盾的概念辨证地统一起来。
通过多“散”的形式,他所“聚”之书数量丰富、品质优良,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今将其这一开放的藏书理念阐述如下。
1 “聚”书原则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祖籍安徽歙县。
古代开放派藏书家藏书思想和实践研究
摘要:古代私人藏书家分为保守派藏书家和开放派藏书家,保守派主张将藏书秘而不宣,而开放派注重藏书的利用,对藏书进行流通借阅,为更多的爱书之人提供阅读的机会。
还利用藏书刊刻和著述立说, 为典籍的保存、传播、利用和保证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思想;藏书实践
古代私家藏书和官府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一起构成古代藏书四大体系,在保存典籍和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私人藏书家系爱书、惜书之人,故大部分藏书家主张将自己的藏书秘而不宣,好自矜啬,束之高阁,所藏秘籍不轻易示人,不仅导致典籍残缺湮没,而且阻碍学术的发展。
然而仍有一部分开放派藏书家尽可能让藏书发挥作用,开馆供读者借阅、公开出借。
并且还利用藏书进行刊刻和著述立说,从而使许多高质量的古籍得以保存下来,在保存典籍和保证文化连续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注重流通借阅
开放派藏书家不仅重视收藏书籍,而且意识到藏书聚难散易,欲使书籍永无散失就要与天下万世共读之,同时认识到书籍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藏书不应该
是私人财产。
福建明末著名藏书家徐勃在著作《藏书》中提到海盐姚书祥分析藏书家“知秘惜为藏,不知传布为藏” 的四个原因,徐勃指出“秘惜为藏”的弊端,其云:“彼谣不知世变靡常,聚必有散。
一旦三灾横起,流烂灭没,无论藏者且累著作、姓名一并抹煞,是藏有加于亡。
”还认为别人来借书对自己也有很大好处,《观书三益》中提到陈贞铉云:“客来观书,病懒时颇厌其烦,然有三益,不可以厌烦而废。
贱性善忘,经目辄忽,独对客搜寻之事,虽阅年能记,一益也;览所不及,庋休便蠹,因客披搜,二益也;习懒成病,偶因客至,整书忘疲,亦古人运甓之意,三益也。
”有很多人都得益于这样的开放派藏书家的藏书,而最终能够学有所成。
如曹学?缡敲鞔?著名的诗人,其曾辑录一本选诗,底本主要是来源于徐勃的藏书。
清代赵氏“二林“将自己的藏书供人阅读,凡与同学之士”雨聚笠,宵续灯,读书其家,谷林解衣推食以鼓舞之。
”
清代孙衣言在《玉海楼藏书记》说:“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已就我庐,读我书。
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
” 周永年的《儒藏说》:“官私之藏,著录亦不为不多,然未有久而不散者。
则以藏之一地,不能藏于天下;藏之一时,不能藏于万世
也,愿与海内同人共肩斯任,务俾古人著述之可传者,自今日永无散失,以与天下万世共读之”他们的藏书思想都指出了藏书的目的在于流通,这些图书共读、互通有无的思想对后来藏书家的藏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注重刊刻典籍
清代张海鹏所说,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 读书只能使自己受益,而刻书不仅可以弘扬作者之精神,而且可以嘉惠后来人。
古代私人藏书家刊刻书籍的目的主要有三种:一是为了传播文化,以达到保存文化的目的,使作者精神“能公诸人”,以弘扬作者精神;二是以藏书表示风雅,刻书用来炫耀;三是把自己本人和祖先的著作刻印,以传久远。
开放派藏书家刊刻藏书大都为了发扬学术,保存和传播文化而并非为牟利,所以不惜工本,他们重视对底本进行考证、校讎、补全,以达到较好的刻印质量,甚至还为每本书撰写序跋,这不仅是尊重作者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实事求是、追求完美的重要体现。
所以,很多藏书家既是校勘家、刻书家,还是版本家。
据《天禄琳琅书目?茶晏诗》称,两宋私家刻书以“赵、韩、陈、岳、廖、余、汪”七家最有名。
“如陈起,他收藏了大批的唐诗,以其为底本大规模地刊印唐诗的集子,我们现在能看到唐代诗集,陈起的功劳最大。
王国维曾
评价:“今日所传明刊十行十八字本唐人专集、总集大抵皆出陈宅书籍本也。
然则唐人诗集得以流传至今,陈氏刊刻之功为多。
”
刊刻藏书有利于流布泽人、保存古籍、嘉惠后人。
如果锓板精善,雠校无讹,传布寰宇,可以嘉惠后人,所以他很追求底本的完善和刻印质量的完美,既可以使作者精神发扬光大,也可以求沾溉后人,这是“仁人爱物”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三、注重著述立说有很多藏书家藏书的目的是为了治学。
清代张金吾曾说:“人有愚智不肖之异者,无它,学不学之所致也。
然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
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藏书而不知读书,犹弗藏也。
读书不知研精覃思,随性分所近,成专门绝业,犹弗读也。
”
宋代晁公武的著作很多,仅见于书目记录的就有《昭德堂稿》60卷,《稽古后录》35卷,《通鉴评》10 卷等。
对于《易》、《诗》、《书》和《春秋》他分别撰写了《易诂训传》18 卷、《毛诗诂训传》20 卷、《尚书诂训传》46 卷和《春秋诂训传》30 卷。
明代徐勃的著作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农业等各个方面。
从《福建文献书目》、《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以及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联合导航系统中从明万历到清
道光所版刻图书的4.58 万条记录中查到有关徐勃的著述有30 多部,除此之外在《徐氏红雨楼书目》中查找有关徐勃的著作16 部,大部分是乡邦文献,在《福建通志》中找到40 部,还有散见于明代文集中的,除去重复的共有60 多部。
这些藏书家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著作,是因为他藏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一生以读书为乐,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藏书,这些都是他“藏以致用”的重要体现。
四、结束语
在中国的藏书文化中,藏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藏书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开放派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向好学者敞开,为许多爱书读书之人提供阅读的机会,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他们对藏书进行辛勤地整理,保证了刊刻的质量,并在这些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
同时他们还善聚善读,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著作,很好地处理
了藏和用的关系,充分地发挥了藏书的作用,他的藏书思想和藏书活动在中国藏书文化中留下了不朽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明)徐勃撰:《徐氏笔精》.1956 年抄本
[2]李希泌,张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
[3]任继愈.中国藏书楼.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4]林英.《中国藏书家通典》评介.图书与情报,2006(4)
作者简介:毛健(1968.12),女,中文教育本科,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