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的藏书功能
- 格式:docx
- 大小:13.39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唐代的起源、宋代的兴盛和明清的成熟。
1. 唐代的起源:在唐朝,书院的名称开始出现。
最初的书院并非用于讲学,而是作为官方或个人的藏书之所。
官方设立的书院,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主要用于收集、整理、校勘图书。
与此同时,一些文人也有自己的书院,作为他们个人读书、研究的地方。
这些书院通常建在风景优美、环境清幽之地,以便于个人潜心研读。
2. 宋代的兴盛: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书院逐渐兴起并发展。
除了藏书的功能,书院也开始承担起教学的职责,成为私人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
这些书院的教育对象不限于家族子弟,也接纳外来求学者。
宋代的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曾在书院讲学或主持教务。
3. 明清的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书院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许多著名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等,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与此同时,书院的课程内容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还包括了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从藏书之所到私人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再到教育质量提升和文化交流中心的过程。
书院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
中国古代的藏书与图书馆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著名的藏书和图书馆文化也是这些遗产之一。
藏书和图书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记录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成果,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古代君主的藏书爱好中国古代的君主们曾对藏书极为热衷,他们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著作和文献,这些著作成为了古代的“图书馆”。
唐朝时期,李白曾在一篇诗歌中写到:“草堂数亩方,清泉石上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诗是描写唐朝时期的皇帝,他在山间修建庙宇,内设书房,收藏各种文献。
同时,皇帝还聘请了许多文人墨客为他写书,使他的藏书更加翔实。
宋代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张蔺翁,他因收藏书籍而闻名于世。
他的藏书之丰富,比当时横跨北宋、南宋两朝的官方图书馆更为丰盛。
他的藏书以诗、楹、碑、文、画和名人手迹文献为主,涵盖了宋代以前华夏文化的诸多精华。
张蔺翁的藏书堆积如山,据说近七万卷。
二、古代图书馆的建筑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图书馆逐渐兴起起来,并被正式定为“官方文化机构”。
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图书馆建筑——悬屋式坛。
这种建筑形式的图书馆,外观宏伟大气,内部装修等细节典雅大方,为读者提供了更为舒适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的管理也变得规范化和繁复化。
当时,图书馆分设维护、管理和编纂三大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书籍的采购、管理、编纂、整理等工作。
同时,图书馆还建立了详细的藏书目录,方便读者查阅。
三、中华文化在古代图书馆中的呈现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并不仅仅是藏有君主与士大夫们收集的文献的书库,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呈现的场所。
在图书馆中,文化的种子在不断地播种,重要的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
一个恰当的例子是明代东林书院,这个书院的图书馆是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反对专制、推崇民主思想的象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书院的藏书以儒家经典、史书、与地理、医学、算学文献为主,通过自由、公平的知识分享和传递,书院为中国文化的繁盛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简析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概况清朝书院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术机构,是培养士子的地方,也是藏书丰富的地方。
其中就包括了图书馆,它们收藏了大量的书籍,成为了当时学术界的重要资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概况进行简要分析。
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概况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图书馆的来源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来源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书院自行购买或者接收礼赠的书籍;另一种是学生或教师自己携带的书籍捐赠给书院。
由于清朝时期的书院地位崇高,许多有识之士都会慷慨解囊,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书院,为书院的图书馆增添了许多珍贵的书籍。
二、藏书内容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文学作品、哲学著作、医药方书、农业技术、历代政书等。
这些书籍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当时的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
三、藏书数量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一般会根据书院的规模和地位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书院图书馆也会有数百册的书籍,而规模较大的书院图书馆则可能拥有上千册乃至数万册的书籍。
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可谓是相当可观的。
四、藏书整理与管理清朝书院图书馆对于收藏的书籍一般会进行统一的整理与管理。
通常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图书的整理工作,将书籍按照学科分类、作者和书名进行整理,定期进行清点和修整。
对于珍贵的书籍还会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它们的保存和使用安全。
五、对于珍贵书籍的保护清朝书院图书馆中也会收藏一些珍贵的书籍,如古籍、手抄本等。
对于这些书籍,图书馆会加强保护措施,如采用特殊的存储方式、定期进行防腐防潮处理、限制开放时间等。
对于某些特别珍贵的书籍,可能会进行数字化保护,以确保其内容不受到破坏。
古代管理书籍的官职
在古代,管理书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
因此,古代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来管理书籍,这些官职包括:图书馆丞、藏书院丞、校书郎等。
图书馆丞是管理图书馆的官员,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借阅图书馆的书籍。
图书馆丞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能够对书籍进行分类、编目和整理,以便读者能够方便地查阅和借阅。
此外,图书馆丞还需要制定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确保书籍的安全和完整。
藏书院丞是管理藏书院的官员,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借阅藏书院的书籍。
藏书院丞需要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能够对书籍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编目和整理,以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学习。
此外,藏书院丞还需要制定藏书院的规章制度,确保书籍的安全和完整。
校书郎是管理官府文书的官员,主要负责校对和抄写文书。
校书郎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能够准确地校对和抄写文书,以确保文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此外,校书郎还需要制定文书的规范标准,确保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古代管理书籍的官职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为书籍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借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
在现代,虽然图书馆、藏书院和文书管理已经实现了电子化,但是管理书籍的官职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代表着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嵩阳书院藏书探析作者:何新会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第4期何新会(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1)关键词:嵩阳书院;藏书;古代教育;耿介摘要:藏书是嵩阳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于清初的嵩阳书院藏书楼一直保留至今。
其图书来源多样,如:皇帝赐书、士大夫赠书、购书、刻书等。
其藏书以儒家经典以及随后的理学著作为主,同时还包含一些小学类图书和基本的文史图书,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也是嵩阳书院藏书的一大特色。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4-0139-021嵩阳书院与书院藏书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的嵩阳书院,在北宋时期发展很快。
当时有四大书院之说,嵩阳书院即是其中之一。
随后数百年间,嵩阳书院兴废不常,废于金、元。
明嘉靖年间,登封知县侯泰于故址复建嵩阳书院。
清康熙年间,在耿介努力下,嵩阳书院一度复兴,随后又渐趋没落,在这一过程中,书院藏书也随之变化。
教育、学术研究、藏书是我国古代书院的主要功能,书院教育和学术研究都离不开藏书。
班书阁在其《书院藏书考》一文中认为:“书院所以教习士人者,而书籍有教士之具。
使有书院而无书,则士欲读不能,是书院有教士之名,已失教士之具。
故凡教士之所,皆有广按典籍之必要,以供学者之博览。
”[1]嵩阳书院也把收藏图书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以说,嵩阳书院教育事业的兴衰与书院藏书的发展息息相关。
嵩阳书院藏书楼的早期情况已不可考,“沧桑屡易,书院兴废不常,昔时藏经之所,已无复有存者。
”[2]今日藏书楼建自清初,位于嵩阳书院的最后一进院落,是—个面宽五间、硬山卷棚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物。
康熙二十一年(1682),河南巡抚王日藻在耿介的游说之下,捐俸建藏书楼五楹。
耿介《创建嵩阳书院藏书楼碑记》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抚军王大中丞华亭先生,恭膺简命,来抚中豫,于大梁书院开坛讲学。
介以固陋,亲承德意,从容言及嵩阳书院。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及特点
书院既是集藏书、教育和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机构,又是学者以文会友的场所,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1)书院培养目标。
注重学生人格修养,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而官学多以科举出仕为主要目标。
(2)书院精神。
自由讲学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
(3)书院功能。
书院重视藏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在学规中明确规定学习目的和要求,就是读圣贤书,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和学问并进。
(4)书院组织形式。
有私办、公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书院主持者叫“山长”或“洞主”,同时也是主讲者,即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概负责,不另设管理人员和机构。
(5)书院教学。
讲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构的主要标志。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形式多样,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一些书院的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
(6)学生学习。
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
(7)书院的规章制度。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顺序等方面用学规的形式加以阐明。
最著名的是《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成为书院教学的总方针。
(8)师生关系。
较之官学更为平等,学术切磋多于教训。
(9)书院发展倾向。
自南宋起书院已经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到了明清,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官学化日益严重,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藏书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界。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没有印刷术,书籍的保存与传播成为了一个难题。
因此,图书馆和藏书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藏书文化,探究其对中国古代的影响以及其文化价值。
一、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史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可以从夏朝开始追溯。
夏朝时期,在夏代和商代早期,因为当时的国家没有正规的机构来完成对古书籍的收藏,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收藏工作。
中华文明的收藏文化开始在著名皇帝堵阙放长的晋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晋朝的皇帝据考证成立的图书馆已经达到数万卷的级别,堪称古代中国图书馆的“鼻祖”。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
到了东晋时期,以丹阳赤松泉为代表的私人图书馆就已经形成规模,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书籍。
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唐代的大明书院、西安碑林等,数量和规模都非常庞大。
宋代的集贤书院在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中也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个人收藏,图书馆的发展在中国古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收藏书籍的文化价值1. 传承文化图书馆和藏书文化的出现,让很多历史文化得以得以保存下来,这对于传承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古代,对于古籍的保存和传承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
古代的书籍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艺术,各个时期的作家和文化代表的著作等,收藏文物都是为了保存那些年代久远、信息稀少却是中国历史的亮点的书籍,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华文明之精髓。
2. 传统美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年积累败于无人收藏”,中国古代收藏文化以及发展的图书馆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美德。
收藏文物具有传承文化的职责和义务,是正义、诚信、勤奋、敬业的体现。
因此,收藏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
三、古代图书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在保存和继承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第37卷第5期2021年5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Vol.37 No. 5May 2021中国古代书院藏书考论吕艳(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枣庄277160)摘要:藏书对铸就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生态意义重大,书与书院在文化场域上具有互认与同 构的关系,因栽道与传道的良性互动确立了书院藏书的公器价值。
书院藏书楼的建筑既体现了中 国古典园林和宫室建筑的审美风格,又富有人文意境。
藏书楼多层化的建构风格和立体化的空间 布局适应了藏书的保护需求;书院藏书细致周到的管理条规和秩序流程,不仅为书院藏书的高效致 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也为中国图书管理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照。
而且书院藏书在 理念、形式和方法层面也赋予现代图书馆学以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书院藏书;文化场域;书楼建制;藏书规条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600(2021)05 -0064 -06一、书的源流与古代藏书体系中华文明承载久远,以文载道、明史的传统殷商 时代就已确立,甲骨学研究发现,殷商甲骨的埋藏都 较为集中,且骨体多见凿孔,利于穿编,这些甲骨史 料是中国最早的书迹,是图书的早期形态。
中国古 代的藏书意识也由此而生。
“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 的殷商时代,王室已设专职史官负责整理和保存甲 骨卜辞,这是图书馆的雏形。
周、秦时代是古代图书 事业的创始阶段,周朝承夏、殷二代,设置国家图书 机构和职官,是为官府藏书之始。
藏书处有天府、盟 府、策府、周府、藏室等称呼,按《周礼》规定,由大 史、小史、内史、外史、女史分工负责收藏图书。
”m 春秋时期各国均有史官记事,据《史记》记载,秦朝 设御史大夫管理国家重要典籍,宫廷藏书有石室、明堂、金匮、周室四处;西汉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开献书之路,兴建了麒麟阁、天禄阁、石渠阁三座 皇家藏书阁,确立了国家典藏制度,东汉亦有东观、兰台等藏书处所;隋朝的藏书之所是洛阳的观文殿;唐朝于秘书省、弘文馆、史馆、集贤馆藏书,此外丽正 书院和集贤书院也有部分藏书;宋代最初藏书于史 馆、昭文馆和集贤院,此后三馆合并建崇文馆以藏书。
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历史价值
清代福建鳌峰书院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它的藏书丰富而精良,保存至今的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鳌峰书院的藏书规模颇大,据估计达到了数万册之多,其中不仅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文化经典和哲学名著,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籍。
这些藏书的积累、分类和管理,反映了清代福建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学术传统,对我们深入研究清代文化、思想、宗教、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鳌峰书院的藏书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非常高。
在书院的藏书中,不仅有当时非常著名的書籍如吕祖谦的《易说千经》,还有罕见的珍本和稀世孤本,如清代蒙学导师霍秉高所编印的蒙学权威书籍《御定四库全书》的手抄本等。
这一系列书目的珍贵性和稀缺性,使它们成为当今研究和关注的对象,有重要的收藏和文物保护价值。
最后,鳌峰书院的藏书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推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福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书院的藏书收录了许多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等地的文化经典和艺术品,这些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东亚文化的互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材料。
简析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概况清朝书院作为古代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而书院图书馆则是书院的精神支柱,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集思广益、增长见识的重要场所。
今天我们将对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概况进行简要分析。
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概况主要包括藏书种类、数量、特色等方面。
从藏书种类来看,清朝书院图书馆所收藏的书籍种类繁多,涵盖了儒家经典、史书、子集、子部、集部、古代小说、诗词歌赋、文集、科学技术、艺术、地理、地方志、方志等。
儒家经典类书籍是书院图书馆中的重点收藏对象,因为这些书籍是学生成长教育的基础,也是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
文学作品、历史传记、地理志书等也是书院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书籍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了解国家风貌,增长见识。
从藏书数量来看,清朝书院图书馆所收藏的书籍数量相对于现代图书馆来说可能较为有限,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这些书籍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学习和阅读需求。
清朝书院图书馆一般都会根据学生数量和学习需求来收藏书籍,保证学生可以有足够的书籍进行学习和研究。
在清朝时期,一些大型书院的图书馆还会吸引一些知名学者和文人来捐赠书籍,进一步丰富了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品质。
从藏书特色来看,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书籍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上。
清朝书院图书馆所收藏的书籍大多都是经典之作,包含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精髓,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书院图书馆所收藏的一些独家版本的古籍、善本书,更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书籍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鉴定和收藏的,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价值。
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概况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相对完善,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需求,也为后人研究清代的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清朝书院图书馆的藏书概况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图书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古代书院概况一、何为中国古代书院书院比较正式的解释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
这句话的含义是,书院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最早发端于中国,是古代的教育系统,并且和官学有所区别。
据我考证,书院一词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六年,在当时的东都洛阳,设立了丽正书院。
从唐代以后,书院的发展几起几落。
可以说中国古代书院始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在发展的过程中,书院逐渐从地方扩展到全国,后来又走出国门,传到了当时的朝鲜和日本,再后来又发展到了欧美。
所以,书院是中国对人类文明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有人曾说过,书院的创立开启了教育起点公平的先河。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一般的老百姓想要受教育,难度是非常之大的,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只有相当少的人才有条件接受教育。
普通老百姓想要接受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书院的创立,为那些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窗口,所以书院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六大职能中国古代书院究竟是干什么的?我概括了六大职能:编书、藏书、教书、印书、祭书、写书。
中国古代书院的第一大职能——编书。
编书是中国古代书院最初的职能,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所书院叫做丽正书院,它设立于唐玄宗开元六年,也就是公元718年。
丽正书院设立的目的是唐玄宗想要编撰一些比较大的文史著作,比如,张说(音:yue)、贺知章等这些当时的大咖就被请到丽正书院参与编写大部头的著作,其中很有名的一部就是《六典》。
有朋友问我,在唐玄宗之前就没有编书的专门机构吗?这个确实有。
比如,西汉的时候,这样的机构叫做石渠。
东汉的时候叫做兰台。
可以说,唐玄宗之前都有类似的机构,只不过当时不叫书院。
在这里,我想给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有关兰台的故事。
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里有一句“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里的兰台和一个人以及一部书有关,这个人叫班固,这部书叫做《汉书》。
很多朋友不一定知道,没有兰台这个地方就不可能有《汉书》。
元代藏书的特点探究摘要:文章从官府聚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藏经目录四个方面对元代藏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元代;藏书;特点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王朝,随着元帝国时代的到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自唐安史之乱以后五百年来所未曾有过的大统一。
疆域的扩大,政治的统一,民族的大融合,必然带来文化的大冲击。
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藏书工作中也呈现出了与其他朝代所不同的特点。
一、官府聚书成为元朝藏书的主要来源元统治者崛起于北部蒙古高原,本来以游牧为业,建立政权后,一部分蒙古贵族就建议铁木真把中原作为牧地,继续游牧产业。
但是对汉文化颇有研究的大臣耶律楚材就向铁木真父子进言,阐述推崇儒学思想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人,是我国金元时期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他在蒙古人统治时期为官,曾积极辅佐蒙古贵族推行“汉法”,在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曾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
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
”[1]在蒙古军队攻下金国首都南京(今开封)后不久,耶律楚材就主持在燕京置编修所,在金朝原来刻书的中心平阳设立经籍所,史称“由是文治兴焉”。
元代掌管图书的不仅有兴文署,还有艺文监。
艺文监中有艺林库,“掌藏贮书籍”。
元代还设有广成局,“掌传刻经籍,及印造之事”。
太医院下属的医学提举司,负责“校勘名医撰述文字”。
另外的一个重要藏书机构是秘书监,至元九年(1272)设置,“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
这些机构的设立在组织机构上为藏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势如破竹,攻下了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投降。
在一大批汉臣的力阻下,元军没有进行屠城、烧杀,使得一些重要的文献典籍得以保存。
据南宋史料记载,靖康以后,宋朝廷曾经大量聚书。
淳熙五年(1178)的《中兴馆阁书目》计存书四万四千余卷,比《崇文总目》所载还多出了一万二千余卷。
书院藏书的研究综述作者:常君慧来源:《卷宗》2020年第27期摘要:书院藏书不同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它主要是为了教学所需。
书院藏书是书院教育不可或缺的条件,藏书与教学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书院藏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藏书的整体研究、書院断代研究、书院藏书制度、书院藏书对于现代的启示等方面来研究。
文章梳理其中的脉络,总结这些专题特点,并力图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书院;藏书史;研究综述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339书院兴起于唐代,在宋代达到高潮,元、明、清的时候书院官学化色彩浓厚,到近代以来,书院融合时代需要,出现新型书院。
历经数载,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书院最开始是藏书的场所,之后演变成具有藏书、教学、祭祀三合一的功能。
书院的藏书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我们应对其进行整理研究。
1 研究现状1.1 书院藏书整体研究关于对书院藏书的整体研究来说,《中国书院藏书事业考略》文章同样回顾了书院藏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书院藏书来源及管理制度,肯定了书院藏书的文化意义以及留给世人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文章梳理了书院藏书发展历程,从书院的兴起到书院藏书的发展,叙述完整,分析了书院藏书独有的特点,书院藏书以供教学所用,藏书是不追求珍贵版本。
书院藏书的整体性研究,重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整个时间阶段书院藏书,呈现了书院藏书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藏书管理、利用,分析了书院藏书的特点,从研究中肯定了书院藏书在书院发展过程的地位及作用。
1.2 书院藏书断代研究有关书院藏书的断代研究,从宋代开始的各个朝代都有研究,涉及范围广。
从特定时期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书院藏书的特征以及变化。
邓洪波、肖新华的《宋代书院藏书研究》文章全面论述了宋代书院的藏书事业,指出官府、私家、寺观藏书区别在于公开性、公共性。
葛立辉的《浅谈元代书院藏书的特点》文章重点对元代书院藏书来源来说明,元代书院藏书来源有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藏经目录,佛教的兴起,藏经目录丰富了书院藏书。
书院是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活动的公共场所,藏书则是书院一种永恒的事业追求。
唐代,无论官府还是民间书院都已经比较注意藏书活动,而且假藉前此千余年官府藏书事业的经验,开始了初步的制度化建设。
及至宋代,北宋皇帝频赐经史典籍给岳麓、白鹿洞、嵩阳诸院,因而成了政府倡导之势。
南宋年间,在朱熹、魏了翁等大批书院建设者们的努力,书院与各学派结合而成的学术需求,终于使书院挟其林立各地的藏书楼阁及众多的院藏之数,成就了其藏书之业。
从此以后,书院藏书就自立门户,得以与官府、私人、寺观藏书一起,并称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宋元以迄明清,历经数百年发展,书院藏书事业更为发达,院藏书数高达数十万卷,而且分布广泛,总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括图书征集、编目、保管、借阅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更为可贵的是,一些书院承担起古代藏书事业近代化的重任,如福州正谊书院改建之福建图书馆,昆明经正、五华书院改建之云南图书馆等,至今仍在为社会服务。
书院藏书有五个主要来源。
一是历代皇帝赐书,其数虽少,但凭借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二是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府置备,它动用政府财力,虽难得多见,但一举即可解决问题,成为一些书院主要或唯一的藏书来源。
三是社会捐助,包括官绅士民个人捐赠、院中师生捐置、非官方公众机构赠送等三种形式,它是书院藏书最主要的来源,是藏书事业最根本的保证。
四是书院自置,包括出资购书、书院自刻图书两种形式。
五是设立图书基金,即利用官民二途所得金钱或田产,设为购书专款,利用息金或田租收入,常年为藏书楼提供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