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治验三则(精)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古方|平胃散: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名方出处】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使用历史】约800年。
【主要成分】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姜枣)。
【整体药性】温燥。
【功能主治】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湿困脾胃,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典型征象】舌苔白,腻而厚。
伤食,嗳气有腐食气,泄泻。
【禁忌人群】孕妇不宜。
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禁用。
平胃散,出自宋代皇家组织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其中非常精到的一个方子,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来的。
平胃散组方简练、寓意明确,是历代医家常用的古代名方。
《删补名医方论》说:“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
”可见平胃散也是治脾的良方,临床应用当然会更为广泛。
应当注意的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病攻邪的方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实际的用法用量服用才能起效,而且起效非常快。
如果两天内见效才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就说明治疗的方向不对,需要停用。
还要配合姜枣来保护脾胃之气。
在服药的时候,还需要用几片生姜加几颗大枣,熬水冲服该药。
这个方子是不能用于保健的,所以没病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
脾胃若是湿气重,治理可用平胃散如果身体被水湿困住了,那就需要用药物来进行调理。
中医有很多祛湿的方子,比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很多祛湿的方子。
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当水湿停留在身体不同位置的时侯,就可以根据病征来选用这些方子进行除湿,其中的平胃散,就是流传了千百年的一个祛湿良方。
平胃散,顾名思义,主要就是用于去除脾胃中的湿气,它的组成是:苍术(以去粗皮的米泔浸二日)、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甘草(炒),各药用量比例为8:5:5:3。
将上述材料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用水一碗,加入两片生姜、两枚干枣,一起煎至七分,拿去姜、枣,加一捻盐煮沸,饭前趁热空腹服下。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平胃散一、古方简介【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炒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怠情嗜卧,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溃疡性结肠炎【案例】某男,37岁,于1995年4月20日初诊。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年,泻下质稀,黏液或脓血便,日4~5次,轻度下坠,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苔白腻,脉滑无力。
证属湿困脾胃,中焦虚寒,治以健脾化湿,温中升清。
药用:苍术、半夏、厚朴、熟附子(先煎)各6g,陈皮8g,炮干姜、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党参各9g,白术、黄芪各15g,地榆炭9g,甘草6g。
二诊:上方10剂,大便减至日2~3次,黏液脓血便皆失,他症亦减。
上方去炮干姜、榆炭,加乌药9g、干姜9g,共服30余剂而痊愈[刘兴山,等.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25]。
【按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的结肠炎,病程迁延,难以速愈。
该患者反复发作黏液血便,渐至脾肾阳虚,而舌苔白腻为应用平胃散的主要依据,方以平胃散加半夏化湿健脾,而各药剂量从轻,防燥湿太过之弊,伍以四神丸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健脾温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以培土厚肠,地榆炭清理肠垢。
2.乳糜尿【案例】某女,4岁。
形瘦体弱,面色萎黄,肚大青筋,每日零食度日,大便稀溏如渣,尿浊如米泔,每受凉感寒后上症尤重,断续年余不愈。
证属脾虚湿浊下注,治以健运脾阳,升清别浊。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云茯苓各6g,太子参、藿香各10g,砂仁、煨肉豆蔻、焦三仙各3g。
水煎温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食纳增进,泻止溲清,调治半月面色转荣。
继以原方10剂浓煎成膏分服,善后[吴承松..平胃散加减治疗九窍不和病证.浙江中医杂志,1988,4(12):546]。
平胃散_百度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核心用户NBA#path ul.nav li,ul.nav li{position:relative;}.nav{overflow:visible}div.nav-channel-hot{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 c="/img/baike/icons/hot.png");background:url("/img/baike/icons/hot.png") no-repeat scroll 0 0 transparent;_background:none;height:15px;position:absolute;width: 24px;top: -7px;right:7px}平胃散.technology-def{height:1%;margin:0 0 30px0;position:relative;zoom:1;padding-top:5px}.technology-icon{background:url(/img/baike/s/tec-icon.gif) no-repeat;top:0;left:10px;width:25px;height:30px;position:absolute}.tech nology-def a{text-decoration:none}.technology-def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chnology-def h4{padding:6px 0 036px}.technology-defdt{color:#666;float:left;display:inline;width:90px;text-align:right;font-size:14px}.technology-defdd{display:inline;float:left;width:600px;font-size:14px}.technology-def .tech-foot{margin-top:10px;line-height:25px;font-size:12px;color:#666;border-top:1px dashed #ccc}.technology-def .tech-foot span{float:right;margin-right:10px}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平胃散英文名称: pingwei powder 定义:同名方约有21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方。
平胃散医方提纲:消导之剂功能:利湿散满出典:局方组成:陈皮、苍朮、厚朴、甘草,加姜枣煎。
(4)主治: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
方义:足太阴阳明药(1)苍朮:辛烈燥湿而强脾。
(2)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2]。
(3)陈皮:辛温利气而行痰。
(4)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和,蜜炙为使,泄中有补,务令湿土底于和平也。
加减法:(1)伤食:加神曲、麦芽、或枳实。
(2)湿胜:加五苓。
(3)痰多:加半夏。
(4)脾倦不思食:加参耆。
(5)痞闷:加枳壳、木香。
(6)大便秘:加大黄、芒硝。
(7)小便赤涩:加苓泻。
(8)伤寒头痛:加葱豉取微汗。
加减方:检核方加半夏、藿香。
治胃寒腹痛呕吐,及瘴疫湿疟。
(83-1)(局方)(2)人参养胃汤:上方再加人参、茯苓、草果、生姜、乌梅。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夹食停痰,岚瘴瘟疫,或饮食伤脾,发为痎疟[3]。
(3)除湿汤:本方合二陈,加藿香。
治伤湿腹痛,身痛,足软,大便溏泻。
(4)和解散:本方加本、枳壳、桔梗。
治四时伤寒头痛,烦燥自汗,欬嗽吐利。
(局方)。
(5)对金饮子:本方一两,加桑白皮一两。
治脾胃受湿,腹胀身重,饮食不进,肢酸肤肿(检核-84-2)。
(6)厚朴温中汤:本方除苍朮,加木香、草蔻、干姜、茯苓。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4]。
(7)加味平胃散:本方加麦芽、炒曲(检核-82-2)。
治宿食不消、吞酸嗳臭。
口诀:(1)平胃散-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
-陈厚甘苍(2)并未上-婢谈宿满-陈后赶场注:(1)土湿太过,木邪乘所不胜而侮之,脾虚不能健运,故有痰食留滞中焦,致生痞满诸证。
胃寒则呕,湿盛则泻,岚瘴水土之病,亦由胃虚故感之也。
(2)苦降能泻实满,辛温能散湿满。
(3)老疟也。
(4)散以辛热,佐以苦甘,渗以甘淡,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第三节除湿要方·平胃散除湿要方本节主要讲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独活寄生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等七方。
一、平胃散[1]此方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胃气不和,是个相当平和的方剂。
加之,原方是散剂,每服二钱。
故针对的是,相当轻浅的脾胃病。
不过。
不要以为,轻浅之病不重要。
小病误治,会变为大病。
小病治不好,大病更不能治好。
第八章讲二陈汤时,花了很大篇幅讲解此理。
今方剂教材谓,此方的功效是:燥湿运脾,行气和中。
主治:湿阻困脾。
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只要掌握了此方机理,换个方子,也会有效。
比如,单味陈皮对平胃散证也会有效。
再加上一味理气药,效果更好。
照用二陈汤原方,也不算错误。
枳术丸、保和丸也可以用。
即便是下面紧接着要讲的藿香正气散,也对此证有效。
总之,只要用上燥湿、理气之药,就是大方向正确。
反之,如果给中气不足者用平胃散,就是大方向错误。
以下列举此方验案。
[1]平胃散: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甘草(炙黄)一两(《医方类聚》)捣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姜二片,枣二枚,同煎至六分,食前温服。
【按:1两≈36.9g;1钱≈3.7g】案1:厥证(江应宿医案)江应宿弟妇,年二十五岁,寡居,因事忤意愤怒,腹胀如鼓,呕哕,大叫而厥,少顷复苏,昼夜扶立,不能坐卧。
医莫能疗,将就木。
宿适从外归,闻喊声,问其状,知痰涎闭塞,火气冲逆而发厥耳。
急煎姜汤,磨紫金锭,一匕而愈。
后旬日,遇事忤意,激怒复举。
制平胃加姜炒黄连、半夏、香附米为丸,服半料,不复举矣。
(《名医类案·厥》卷三)洪钧按:此案是典型的歇斯底里,最后以平胃散加味治愈。
其实,不一定非用此方不可。
试看第二章桂枝条下,有张锡纯先生单用桂枝治愈,故对患者的安慰和诱导很重要。
《平胃散》——并非为脾胃虚弱而设!别再瞎用了!《平胃散》,很多人觉得这个方子很简单,又都是健脾通肠的药,吃起来肯定没什么问题,而很多情况下,吃起来也确实可以达到增进饮食的效果。
但是很多时候,这个《平胃散》,也是被滥用了的。
《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组成。
君药——苍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使药——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
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佐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种记载道:“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反胃,并宜服。
”苍术(泔浸)二钱,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甘草(炙)各一钱,姜、枣煎。
有时感觉,《局方》把中药变为成药,写上这些乱七八糟的症状,让大家可以很方便的“对号入座”,真是开创了中药滥用的先河。
如此纷乱的症状,莫说普通百姓,就算神医再世,也要判断个四五六方可用药。
又怎是常人可以蒙的中呢。
所谓“平”胃散,一个平字,代表了脾胃不平,而胃气实,这个实,不是食物堵塞,所以不能用承气汤或者保和丸通降类的药物,而是气实,所以要用健运通气的药物,而不是补脾益胃的药物。
所以平胃散用的药物,都是香燥而偏温的。
以使痰气可以温散。
《医方考》: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此方主之。
此湿土太过之证,经曰敦阜是也。
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浓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
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
是方也,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所以《平胃散》,并不是补脾胃的药,相反,还有泻的成分,所以脾胃虚弱的人,确实不适宜服用。
平胃散治小儿腹泻体会CF平胃散治小儿腹泻体会来源:网络作者: 2006-11-24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陈皮、厚朴、苍术、甘草组成,共粗末,服时加生姜、枣水煎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中苍术苦温辛燥,最善除湿运脾为主药;辅以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两药有协同作用;配陈皮理气以化滞,协厚朴下气降逆;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其升发之气。
全方合用,醒脾调中,使湿滞得化,脾气来复,为治疗脾胃不和、湿滞中焦之代表方。
笔者以该方为主治疗小儿腹泻,略有心得,简述于后。
偏湿型湿浊停滞,中气受阻,因外邪而致者,加用藿香正气散;若秽浊偏重,呕恶烦躁,加用土茯苓、佩兰、郁金、竹茹、菖蒲等以辟秽化浊;若精神不振,面色少华,伴腹痛明显者,乃脾阳虚衰,宜加用理中丸等;若干呕肢冷,胸闷脉伏,乃气机失宣,加用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玉枢丹等;若渴不欲饮,神困身重,为清浊不分,水湿不化,加用五苓散。
秦某,男,3岁,2000年7月19日就诊。
腹泻10余日,每日10余次,呈蛋花样,间有黏液,无臭味,小便少,发热恶寒,测体温38.2℃,腹胀,精神不振,面黄,皮肤弹性差,舌质淡,苔白腻,指纹淡青色泽不活。
中医辨证为湿型泄泻,治宜利湿化浊兼解表邪,处方:苍术8g,厚朴6g,陈皮6g,藿香6g,云苓9g,柴胡5g,木香3g,生姜1.5g,大枣2枚,甘草3g,麦芽6g。
3剂,精神好转,大便日泻7次左右,仍有黏液。
加土茯苓10g,再进5剂,大便每日3~4次,略稀,去藿香、柴胡,再进3剂,大便成形,告愈。
本例腹泻乃因消化不良,久则伤脾,清阳不升,复感外邪,发为湿型腹泻。
用平胃散入中焦以治脾化滞,加藿香、柴胡,祛湿散邪,此安内攘外之法。
湿热交阻热与秽浊之气结于中下二焦,湿热合邪,宜用分利之法,使湿热各有出路,但应防邪去正伤,阴液亏损。
若腹泻伴烦躁干呕,以清泄肠热为治,用平胃散加大黄、白头翁、黄芩;若外邪炽盛,内陷营分,热灼心包,神志不清,伴抽搐者应予急救,中药扶正安中,清心开窍,以平胃散加至宝丹,或加独参汤,鼻饲;若口渴唇干,小便短赤,皮肤干燥,弹性甚差,舌红少苔,此热灼津伤,宜小剂平胃散合连梅汤;若壮热能饮,烦躁不安,属阳明化火,宜甘寒泄热,用小剂平胃散合甘露饮、三石汤加减;若大便滑泄无度,次较,宜固涩止泻,平胃散加芡实、石榴皮、伏龙肝、金樱子等;若日久阴阳俱伤,法当回阳救逆,当配用参附龙牡汤或生脉散等。
平胃散一类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方,平胃散又是一个基础方。
出处一般历代说它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
但近年来大家比较确定,它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前,在《简要济众方》里,就有平胃散这个组成。
但由于《和剂局方》的影响较大,很多教材,很多资料就没有改过来。
因为《和剂局方》是宋代相当于政府颁布的一个成药典。
当然这个方宋代就有了。
主证分析湿滞脾胃证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湿阻气机:脘腹胀满。
湿困清阳: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舌脉:苔白腻而厚,脉缓。
湿滞脾胃的脾胃,和水湿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这里我们先要从生理上了解一下。
脾和水湿的关系。
我们看这个方的名称,为什么叫平胃散?对这个起名来说,历来有各种看法,提法也很多,平胃说明胃不平,怎么不平呢?这里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胃,第一个理解的难点,这里所说的胃,我认为它是以胃概脾,也就是包括了脾胃,特别还指的是脾。
因为中医历来运用名词,有一词多义,也广义、狭义的不同,比如“胃”,有时候用这胃,说胃失和降,胃主受纳,就是指的我们吃东西以后,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这个具体的胃,那是最狭义的一个胃。
如说胃痛,比如临床症状,那就是具体这个胃。
但有些情况下,中医又用“胃”来概括脾胃,比如说病人消化很正常,说你胃气不错,这时候的胃气不光光是指装东西这个胃,包括了脾,包括整个消化功能的概括。
这也常有。
这个时候,比如有以胃可以概脾,以脾也可以概胃。
我们经常讲中医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这个时候的脾,包括运化的脾,和受纳的胃。
甚至于包括消化道。
都概括在脾这个大系统里面。
胃也是这样,比较广义的,它是概括了消化系统,而这个最广义的,有的时候胃,还可以把它来反应人体的生机活力,比如说看脉,脉来从容和缓,我们说这是有胃气,这时候胃气不是指的你的消化系统,也不是指的你的这个位置,而是指的整个有生机活力。
又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面色明润含蓄,有胃气。
如果真脏色出来了,就是没有胃气。
平胃散的功效与作用平胃散,是中医药中的一种制剂,用于调理胃肠功能和缓解胃肠道不适症状。
它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消食健胃的功效,对于一些胃肠功能失调引起的不适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平胃散有口服和外用两种方式,口服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外用则用于治疗皮肤病症状。
平胃散主要由黄连、茯苓、苍术、砂仁、木香等多种中药组成。
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共同发挥着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首先,黄连是平胃散的主要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抗菌、抗炎、抗毒等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少炎症反应,对于一些由于热邪引起的胃肠道炎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其次,茯苓是平胃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尿、消肿、祛湿等作用。
茯苓中的多糖类物质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肠蠕动的频率和幅度,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从而缓解胃肠道不适。
再次,苍术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
苍术中的挥发油成分能够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舒张,改善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增加食物在胃肠道中的流动性,缓解胃胀、脘痛等不适症状。
另外,砂仁能够缓解肠胃气滞,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平息胃热,缓解胃肠道炎症反应,对于一些由于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木香具有解表、透疹、化湿的功效,能够改善胃肠道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消除胃肠湿热的病因,提高胃肠蠕动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以上是平胃散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综合应用这些药物能够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症状。
具体来说,平胃散能够改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脘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提高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食物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率,降低食物的残渣量,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平胃散对于一些由于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睡眠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症状有特别的疗效。
现代生活中,许多人的饮食结构不均衡,常常偏食,或者进食过多油腻食物,这些都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胃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方补:平胃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平胃散【原文】苍术4、厚朴3、陈橘皮2、炙甘草1。
或者:苍术4,厚朴、陈皮各3,生姜、大枣各2,甘草1【出自】《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厚朴陈皮姜大枣甘草【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名家论述】1、平胃散《证因方》药方:厚朴姜汁炙、陈皮、苍术炒、甘草炙。
主治: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尅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说明:胃为水土之脏,生于申。
水谷之入于胃也,分为三隧,其糟粕一隧,下入小肠传于大肠,全赖燥火二气变化传送,若火不温而金不燥,失其长生之气,上虽有心阳以扶土,而下焦川渎失利,则胃中泛隘而成卑湿之土,为湿满,为濡泻。
治以苍术辛温,助胃行湿,升发谷气。
厚朴苦温,辟阴去浊,温胃渗湿。
甘草调和小肠。
陈皮通理大肠。
胃气安常,大小肠处顺,故曰平胃。
柯韵伯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
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东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也。
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
犹温胆汤用凉剂而使之温,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
』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卑监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
二术苦甘,皆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
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勐而悍,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
厚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
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
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
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欤!」。
茵陈平胃散_症因脉治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茵陈平胃散_症因脉治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3)1.1.组成: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3)1.2.功效:谷疸。
(3)1.3.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3)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3)2.相似度50%:栀连枳壳汤 (3)2.1.组成:枳壳、厚朴、广皮、甘草、山栀、川黄连。
(3)2.2.原方对照: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3)2.3.加:枳壳、甘草、川黄连 (4)2.4.减:熟苍术、茵陈、淡豆豉 (4)2.5.功效:脾热身肿,面肿目黄,烦躁不卧,皮肤常热,小便赤,大便时泄时结,常肿不退,脉右关弦数。
(4)2.6.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4)3.相似度50%:栀连平胃散 (4)3.1.组成:苍术、厚朴、广皮、甘草、山栀、黄连。
(4)3.2.原方对照: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4)3.3.加:苍术、甘草、黄连 (4)3.4.减:熟苍术、茵陈、淡豆豉 (4)3.5.功效:头痛,属膏粱积热者,口渴唇焦,二便赤涩,脉洪数。
(4)3.6.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4)4.相似度50%:推广苍朴二陈汤 (4)4.1.组成:熟半夏、广皮、甘草、白茯苓、熟苍术、厚朴。
(4)4.2.原方对照: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4)4.3.加:熟半夏、甘草、白茯苓 (4)4.4.减:山栀、茵陈、淡豆豉 (4)4.5.功效:胃家有水饮,胸满呕吐不渴者,饮伤肺则喘咳,饮伤胃则呕逆。
.. 44.6.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4)5.相似度50%:家秘神术汤 (5)5.1.组成:熟苍术、防风、葛根、广皮、厚朴。
(5)5.2.原方对照: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5)5.3.加:防风、葛根 (5)5.4.减:山栀、茵陈、淡豆豉 (5)5.5.功效:外感风湿,口吐清水。
平胃散_百度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核心用户NBA#path ul.nav li,ul.nav li{position:relative;}.nav{overflow:visible}div.nav-channel-hot{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 c="/img/baike/icons/hot.png");background:url("/img/baike/icons/hot.png") no-repeat scroll 0 0 transparent;_background:none;height:15px;position:absolute;width: 24px;top: -7px;right:7px}平胃散.technology-def{height:1%;margin:0 0 30px0;position:relative;zoom:1;padding-top:5px}.technology-icon{background:url(/img/baike/s/tec-icon.gif) no-repeat;top:0;left:10px;width:25px;height:30px;position:absolute}.tech nology-def a{text-decoration:none}.technology-def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chnology-def h4{padding:6px 0 036px}.technology-defdt{color:#666;float:left;display:inline;width:90px;text-align:right;font-size:14px}.technology-defdd{display:inline;float:left;width:600px;font-size:14px}.technology-def .tech-foot{margin-top:10px;line-height:25px;font-size:12px;color:#666;border-top:1px dashed #ccc}.technology-def .tech-foot span{float:right;margin-right:10px}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平胃散英文名称: pingwei powder 定义:同名方约有21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方。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年第5期(第15关 键 词:平胃散;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185(2008) 05-0029-01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本为湿困脾胃,阻滞气机而设。
笔者谨守病机,将原方化裁加减后,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病证,取得满意疗效。
兹举数例报告如下。
1 病案资料1.1 胃脘痛 患者女,39岁。
自述上腹胀痛、反复发作3年余,伴见纳呆食少、嗳气吞酸、口淡无味、身重倦怠。
经电子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见:面色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治宜燥湿健脾、行气止痛。
处方:苍术、陈皮、枳壳、白术、茯苓、香附各10g,炙厚朴12g,甘草、生姜各6g, 大枣5枚。
水煎,分3次温服,1剂/d。
嘱忌食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调养。
连服7剂后,胀痛缓解,诸症减轻。
前方加砂仁3g,再进7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上方加砂仁后改为散剂,9g/次,3次/d,开水冲服,连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属胃痛证,系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而致。
故用平胃散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加白术、茯苓,以增强补气健脾之功;加枳壳、香附,以增强行气消胀之功;加砂仁,芳香醒脾,以助运化。
诸药并用,使湿邪去、滞气行,“通则不痛”,故不止痛而痛自止。
1.2 呕吐 患者男,42岁,农民。
呕吐反复发作3年余,或食后即吐,或见到污秽物即吐,严重时3~5次/d(自言其母曾有是症),伴见恶心纳呆,脘腹胀满,精神倦怠。
经电子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面色白,形体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辨为脾虚湿困证。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竹茹、生姜各10g,甘草、半夏、香附各6g,党参、白术各12g,砂仁3g,大枣4枚。
水煎,分3次温服,1剂/d。
嘱进食时勿急躁,忌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忌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乐观。
服药5剂后,呕吐止,再进7剂病愈。
【方剂习读】平胃散【方剂习读】平胃散《简要济众方》平胃散【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g) 甘草炙黄,一两(3g)【用法】上为散。
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研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方歌】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湿阻气滞,脾胃失和所致。
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
湿困脾胃,气机失畅,见脘腹胀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脉缓等,皆为湿邪困阻之象。
由于“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临证指南医案》),故治宜燥湿运脾为主,辅之行气和胃,使气行而湿化。
【方解】方中苍术辛香苦温,为燥湿运脾要药,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为君药。
厚朴辛温而散,长于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化,且其味苦性燥而能燥湿,与苍术有相须之妙,为臣药。
陈皮辛行温通,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协苍术、厚朴燥湿行气之力益彰,为佐药。
甘草甘平入脾,既可益气补中而实脾,令“脾强则有制湿之能”(《医方考》),合诸药泄中有补,使祛邪而不伤正,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煎煮时少加生姜、大枣以增补脾和胃之效。
俾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胃气平和,升降有序,则胀满吐泻诸症可除。
【配伍特点】苦辛芳香温燥,主以燥化,辅以行气;主以运脾,兼以和胃。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的方剂组成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平胃散这个超有趣的中药方剂,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魔法小药箱一样。
平胃散啊,就像是一支由四位超级成员组成的精英小方队。
首先呢,苍术是这个方队里的大力士。
它呀,就像一个勤劳的小锄头,一进入身体这个大花园,就开始卖力地铲除那些湿气的杂草。
它的力量超级大,把湿气都连根拔起,让脾胃这片小天地不再湿漉漉的。
再看看厚朴,厚朴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管家。
它有着宽阔的胸怀,能够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气滞都给管理得井井有条。
就好比一个严厉又慈祥的管家,对着那些乱窜的气滞喊:“都给我站好喽,不许捣乱脾胃的正常工作!”陈皮这位成员呢,那就是个活力满满的小喇叭。
它到处宣扬着理气的好处,在脾胃的小世界里跑来跑去,告诉每个细胞:“大家要保持通畅呀,可不能堵住啦。
”它那股子清新的气息,就像一阵春风,吹散了脾胃里的浊气。
最后是甘草,甘草可是这个方队里的和事佬。
它就像一个温柔的小精灵,用自己的甜意把整个方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不管苍术多么用力,厚朴多么严厉,陈皮多么活泼,甘草都能让它们和谐共处,一起为脾胃的健康努力。
这平胃散方队一旦进入身体,那可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它们在脾胃的小径上大步前行,苍术在前面开路,厚朴在中间维持秩序,陈皮在旁边加油打气,甘草则在后面保障后勤。
当你吃多了,感觉脾胃像被堵住的小河道一样,平胃散就像一群能干的小工兵,快速地疏通河道,让脾胃的水流重新欢快地流淌起来。
要是湿气重得像下了一场怎么也停不了的雨,平胃散就像一把超级大伞,把湿气都挡在外面,还把已经进来的湿气统统赶出去。
你可别小看这个平胃散啊,它虽然看起来就是简单的几味药组合,却像是一个小小的魔法阵。
能把脾胃调理得舒舒服服的,让你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就好像给脾胃请了一个专属的健康管家团队,随时待命,为脾胃的健康保驾护航。
这平胃散,真的是中医智慧里一颗璀璨又有趣的小明星呢!。
平胃散治验三则
平胃散治验三则平胃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组成,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为燥湿运脾之常用方。
对湿浊中阻脾胃,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尤为合适。
方中苍术燥湿运脾升脾气,厚朴行气化湿,陈皮理气安中降胃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治湿先顺气,气顺湿自消,治胃在运脾,脾运胃自健”之义,共奏脾升胃降,平运胃气,调中治安之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恶心呕吐,嗳气吞酸,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怠惰嗜卧,体重肢痛,常多自利等症。
笔者临床运用平胃散较多,现摘病案数则,以窥一斑。
一、食郁发热,高热惊搐黄某,男,8岁,小学生,2000年6月2日就诊。
患儿不规则发热(体温在38℃左右波动)、恶寒、食少三天多,曾服抗生素及退烧剂等。
服药后热退身凉,翌日,日晡时及夜晚又见发热同前。
病儿就诊时已发热3日(体温38℃左右),恶寒,头目昏眩,脘痞腹胀,胸膈痞闷,口腻,咳呕喘满,涕唾黏稠,大便秘结,烦啼不安,入暮惊搐频作,苔白腻,脉浮滑数,指纹青紫,已透气关。
舌苔厚腻微黄,脉滑带数。
证属湿浊中蕴,食积发热,热极生风,而至壮热惊搐。
小儿脾胃娇嫩,食郁而发热,治宜分解湿、热、食邪,使湿化食消,热邪自退。
治宜运脾和中,导滞清热。
药用苍术、厚朴各9g,陈皮、枳壳各6g,大黄、甘草3g。
服上方1剂后神烦稍减,呕吐亦缓,便通热退,食欲转佳。
继续服第2剂,得畅便一次,量甚多,之后面赤退,气粗平,酣然入睡,此后即不再痉搐而病愈。
二、饮食不香,夜不能寐张某,女,48岁,下岗工人,2001年2月1日初诊。
2月前因下岗心情不好,饮酒过量,出现恶心呕吐,胃痛发作,先后服用丽珠得乐、法莫替丁及中药等均未见效。
之后出现夜不能寐,服安定等药仍不能入睡,甚或彻夜不寐,头昏闷,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口淡无味,神疲无力,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腻,脉滑。
此为饮食所伤,脾胃升降失职,湿浊中阻,上扰神明,神不守舍而致不寐,治宜健脾化湿,和胃安神,以平胃散加炙远志10g、酸枣仁15g、石菖蒲15g,水煎服,每晚临睡前服1剂,连进3剂,呕恶止,腹胀除,饮食增,夜寐达8小时以上,后以保和丸调理一周,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三、痰浊中阻,眩晕频作王某,女,42岁,农民。
以眩晕耳鸣频作,于2001年5月3日求治。
该患者于5月1日晨突然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旋转,目不敢睁,恶心呕吐,不敢活动,治动症状加重,当即到附近的诊所就诊,诊为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给静脉输液治疗(用药不详),经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特要求中医治疗。
初诊视其卧床闭目不敢动,形体肥胖,面色萎黄,神疲懒言,询之头重昏蒙,口淡不渴,食少纳呆,肢困纳呆,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数。
既往有胃脘痛病史。
此乃为湿困中焦,脾气不升。
治宜燥湿运脾。
方用平胃散加白术10g、藿香10g、半夏10g、白蔻仁4g(后入)、茯苓10g、甘草6g、生姜4片。
嘱忌食生冷瓜果。
服药3剂,症状完全消失,纳食正常。
一月后随访,未再发作。
四、体倦乏力,脘腹胀满詹某,男,38岁,干部,2001年3月2日就诊。
病者感冒后近1周来,脘腹胀满,纳差呕逆,嗳气或矢气后则腹胀减,体倦乏力,舌苔厚腻,脉缓而有力。
证属气滞湿阻中焦,胃失和降。
治宜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佐以
宣肺渗湿。
吴鞠通曰:“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胀消,因此,此案用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意在宣畅三焦气机,气畅则湿化。
用平胃散加杏仁5g、白蔻仁10g、薏米仁30g。
服药3剂,舌苔变薄,呕逆止。
再3剂诸症悉除。
五、体会平胃散为燥湿运脾之常用方,张景岳云:“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为胃强邪实者设,故其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滞有湿有积者宜之。
”因此,平胃散的运用指征,应以“有湿、有滞、有积”为依据,尤当以湿重为前提。
平胃散的运用,贵在辨证,临床必须全面观察,具体分析,要抓住湿滞脾胃的主要矛盾。
若兼表证者可加苏叶、细辛等药物疏解;兼腹痛气滞者加川楝子、元胡、枳实等;兼食积者加焦山楂、神曲;兼呕者加旋覆花、半夏、茯苓;兼大肠湿热者合葛根芩连汤;兼痰湿者合二陈汤;兼寒湿者加干姜、肉桂。
本方药味多从辛、从燥、从苦,故对阴虚火旺者,当慎用或禁忌,以免伤阴灼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