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城市化
- 格式:ppt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130
中学地理教案
教学过程:
作业:
练习册P17-19
板画:
专题21 城市化
一、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郊区化人口
用地
人口中心郊区
逆城市化化人口
用地
人口城市郊外或小城镇
四、城市问题
附:
学生课堂练习单
1、利用书本P54 表6.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让我来设计一图表(折线图,柱状图均可)
要求:
✓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简单明了
绘图区:
2、让我找一找:当前世界城市化主流特点以及其证据
3、我所关注到的城市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的区域差异较大、核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层次仍然不够突出,影响辐射能力的增强、部分局部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合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障碍还很多),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四、简答题1、不正确,分析要有依据,以下提供一些资料:现在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其主要标志概括起来就是: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高度发展;主要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综观起来,区位优势、国际性的港口贸易、金融保险业、跨国公司集团化的一体化以及重大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产业的国际化服务,都是构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要素。
根据这个标准,当今世界能称得上"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屈指可数。
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只有14个,除了美国拥有的纽约、芝加哥、体斯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等6座城市外,就连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也各自仅有一个,分别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莫斯科。
交通和通讯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两个主要标志。
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地理条件的优劣已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化交通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城市的空间距离,使城市间的全球联系成为可能,电子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的应用,更使城市间的国际联系经常化,并拓宽了城市的合作领域。
另外,高度开放的城市经济政策是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国际化大都市应是以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文化、教育设施和相应的人才优势开展国际性科技文化交流的中心。
国际化大都市有两个主要特点,即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城市的现代化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为主要标志。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全球最大的460家企业中美国占了260家,其中前200家中占123家,前100家中占了64家。
这些高度集约的大企业,又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里,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因此而诞生,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一般都拥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比重可达产业总量的60-80%。
2021年城市化教案(精选3篇)城市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考点及考试要求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1、景观的改变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
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2.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水体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噪声污染——破坏生活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光污染——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电磁波污染——影响人体健康3.城市病的主要表现4.原因:城市是人类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
第21课城市化普查讲21城市化1.根据城市化的标志判断城市化水平a.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判断(1)(2013安徽文综,4分)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D)A.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解析:本题考查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据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总体上升,但在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最显著,1995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故B项错误。
从图中无法获取农村人口迁移的方向及数量,故C项错误。
1985—2010年安徽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总体上升,说明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故D项正确。
b.根据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判断(2)(2015安徽文综,4分)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题。
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D)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用地规模的变化。
图中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故A项错误。
图中水域面积有增有减,而不是不断减少,故B项错误。
图中未利用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故C项错误。
图中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D项正确。
2.城市化进程的判断(3)(2019新编,4分)下图为京、津、冀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题。
2017年河北省城市化处于(B)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一般情况下,城市人口比重低于30%为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高于70%为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处于30%~70%为中期阶段。
微专题21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因素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2.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3。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b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5。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6。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城市区位7。
城市区位分析(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cb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1.城市化(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具体差异见下表: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及原因题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②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位)场紧张等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2.城市区位因素b级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分析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观起来,区位优势、国际性的港口贸易、金融保险业、跨国公司集团化的一体化以及重大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产业的国际化服务,都是构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要素。
根据这个标准,当今世界能称得上"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屈指可数。
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只有14个,除了美国拥有的纽约、芝加哥、体斯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等6座城市外,就连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也各自仅有一个,分别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莫斯科。
交通和通讯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两个主要标志。
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地理条件的优劣已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化交通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城市的空间距离,使城市间的全球联系成为可能,电子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的应用,更使城市间的国际联系经常化,并拓宽了城市的合作领域。
另外,高度开放的城市经济政策是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国际化大都市应是以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文化、教育设施和相应的人才优势开展国际性科技文化交流的中心。
国际化大都市有两个主要特点,即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城市的现代化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为主要标志。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全球最大的460家企业中美国占了260家,其中前200家中占123家,前100家中占了64家。
这些高度集约的大企业,又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里,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因此而诞生,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一般都拥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比重可达产业总量的60-80%。
综观世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过程,无不以城市职能国际化为主要建设内容。
通过建立跨国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掌握巨额的国际银行业务量,从而控制和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由于各国放宽金融限制,发展电讯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大大加速,世界范围的投资总额由1974年的8920亿美元增长到1986年的52000亿美元(不变价格),其中80%集中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国际化都市。
专题21 城市化过程及进程测试题1.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单选题] *A. 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 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正确答案)C. 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 耕地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下降答案解析: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故B正确;绿化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并非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所以A、C、D不是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联系。
2.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9个城市、香港和澳门组成,人口超过6600万人。
面积5.6万多平方公里,GDP约1.3万亿美元。
作为中国城市化的典范,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A.优化城市之间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加强整体规划B.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低收入人群进城务工(正确答案)C.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交通建设,形成“一小时生活圈”D.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研发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业答案解析: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说法,可以优化城市之间实现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加强整体规划;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低收入人群进城务工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交通建设,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研发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业。
3.下图为江苏省主要城市经济指标与城市化率指标。
由图可见,多数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单选题] *A. 城市化水平总体较低B. 城市化水平高低与人均GDP呈正比C. 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小D. 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主要促进因素(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据图可知,江苏省各大城市城市人口比重均在65%以上,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故不符合题意;B、据图可知,城市化水平高低与人均GDP不是呈正比关系,例如常州市,人均GDP较高,而城市人口比重下降,故不符合题意;C、最高达83%,最低为65%,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故不符合题意;D、江苏省各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因此城市化平均高,因此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主要促进因素,故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