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七) 城市和城市化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685.00 KB
- 文档页数:6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结构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和集聚的过程。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城市化不仅是一个人口迁移的过程,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变革过程。
城市与城市化的知识结构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城市的定义、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等。
首先,城市的定义对于城市与城市化的研究至关重要。
城市一般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稠密人口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可以根据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
此外,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状况、建筑风格等也是城市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对于理解城市与城市化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各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时期。
随着农村人口的向城市迁移,城市的规模开始扩大。
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是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内部和周边的产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城市化的后期阶段是城市功能优化和整合的时期,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增长趋于稳定,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要素得到更好的融合和发展。
再次,城市规划与管理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的过程,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方面。
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内部和周边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旨在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日常生活。
城市规划和管理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交通等,而且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
最后,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也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重要研究内容。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城市化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等。
高考地理城市与城市化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范围极为广泛,而其中城市与城市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高考地理考试中,城市与城市化是一个常见的考点,而我将在本文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该话题。
一、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区别于农村的人口聚集地,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经济活动集中以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
二、城市与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国家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同时,城市也是商贸、金融、科技创新等行业的聚集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2.空间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空间扩展是不可避免的。
城市的扩张不仅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消耗,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大规模的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导致土地的不可逆转性损失,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城市扩张还会引发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问题,对城市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3.社会影响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等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但也不可忽视的是,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人口密度过高、社会问题增多的挑战。
例如,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高房价、就业压力等问题,以及城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三、城市与城市化的区域差异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1.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由于位置优越,对外交流便利,经济发达,是我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例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上海等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先行者,经济繁荣、城市规模大。
2.内陆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我国内陆地区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以及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滞后。
第7练病句(三)建议用时30分钟1.[2022·济南模拟]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科学家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更重要的是应该担负起科普的责任。
②当前,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等迅猛发展,③科学家应当充分运用这些现代传播工具,④做好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大众。
⑤应当借鉴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⑥设立国家科普基金,⑦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⑧鼓励科学家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普工作中,⑨开创我国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
⑦截止目前,⑧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⑩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2·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前不久公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②将现代化铁路强国的辉煌蓝图汇聚为普通中国人的出行梦想。
(2014·重庆卷)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
据此完成2题。
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2.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能耗
D.扩大用地规模(2014·山东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2题。
3.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4.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2013·四川卷)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
5.1985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6.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2012·福建卷)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2题。
7.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2012·海南卷)图a是2005年某城市新区规划图。
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2010年
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图b)。
该城市盛行西北风。
据此完成3题。
9.按主导职能,该新区规划为( )
A.居住区
B.文化区
C.政务区
D.工业区
10.在图b中的M处适宜修建( )
A.自来水厂
B.垃圾焚烧厂
C.污水处理厂
D.热电厂
11.据图文资料推测,该新区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A.交通拥堵
B.环境破坏严重
C.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D.工业用地不足
(2012·江苏卷)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产出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高,为集约利用;反之,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为粗放利用。
下图是2000年和2009年吉林省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图。
读图回答2题。
12.吉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化特点是( )
A.2000年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自西向东逐渐升高
B.2000年以来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地区差异没有变化
C.2009年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2000年总体提升
D.长春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幅度最大
13.城市中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
C.住宅区
D.文化教育区
(2011·福建卷)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2题。
14.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15.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2011·海南卷)图6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
读图6,完成2题。
16.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受地形影响 B.运输方便 C.考虑盛行风向 D.接近居住区
17.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
A.高速公路 B.市中心 C.运河 D.机场
(2010·江苏卷)图8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题。
18.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19.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香港经济水平比重庆高,但是香港的面积较小,土地成本高,最终导致香港“城市个头”高。
第2题,近年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可以有效节约建筑用地。
第4
式衔接地,比较①、②两地,①位于城市边缘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又有公路、河流经过,交通便利,应布局物流园区。
化工厂污染水源、污染大气,由图中风向玫瑰图可判断③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区的污染最小,应布局化工厂;④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上游、东南风的上风向,污染城区,故选A。
【解析】5选C,6选D。
第5题,从表中数据看出,1985~2011年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比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高,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
线甲代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我国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在2011年城市化水平突破50%,由此可判断出折线丁代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折线乙、丙分别代表全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第8题,2000年后发达国家出现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是中心城市人口增加的“再城市化”,其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其影响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9选D,10选C,11选C。
第9题,由图例可以得出,新区中工业用地占到较大的比
第11
加,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尽管有所增加,但相对整体来说,比重仍然偏低。
度最高。
【精讲精析】14选D,15选A。
读图、析图是本题组解题关键,从图中获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①中心城区位于城市岛国南部;②主要几条交通干线从中心城区向北部延伸;③公共住房沿城市快速交通线、站点分布;④其他功能区如工业区、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状况。
第14题
第15
公共住房区解决80%以上国民居住问题,应该方便上下班和出行,以交通干线联系着工业区、住宅区、中心城区等,交通干线建设避开了绿地、自然保护区,可见公共住房建设并没有考虑休闲娱乐、产业结构、环境质量和历史文化。
因而公共住房区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分区。
【精讲精析】16选B,17选A。
第16题,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主要沿运河分布。
传统工业的运输量大,靠近运河,交通便利,运费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17题,新工业区特别是高新技术工业区,产品需要及时运到消费市场,所以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一般靠近高速公路或航空港。
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城市新工业区位于高速公路附近。
【规范解答】18选C,19选B。
第18题,因为居住用地是城市最广泛的利用方式,故①为居住用地;由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故②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故③为商业用地,由此判断C正确。
第19题,因为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曲线②2005年面积比例大于1990年,曲线③2005年与1990年面积比例大约相等,由此判断B正确;A、C、D三项中居住用地比例减小,与曲线①距市中心12千米处2005年面积比例大于1990年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