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胸心外科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规范一、概述:(一)简介: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低体温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造成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体温过低可造成寒战,末梢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耗氧量。
过低的体温(﹤32℃)可使室颤阈降低而诱发室颤。
因此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安全有效维持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温正常值:口温:36.3℃~37.2℃;肛温:36.5℃~37.7℃腋温:36℃~37℃监测要点:体外循环术后病人,在气管插管未拔除前,常规持续监测肛温。
二、操作目的:遵医嘱安全、有效复温,维持体温稳定。
三、操作与护理配合:1、保持监护室,室内恒温。
维持监护室内室温在24-26度之间。
室温确认由当班护理组长确认。
2、接手术前使用加温毯暖床。
3、患者回监护室后立即盖好被子,特别是四肢末端。
4、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采取其他加温复温措施:T<35℃——电热毯或变温毯复温。
使用电热毯复温时复温要从电热毯低温档开始加热,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电热毯的温度,观察患者的肛温情况,肛温一旦高于36摄氏度,及时关闭电热毯。
继续用棉被,手足套保暖。
35℃<T<36.5℃——棉被、手足套保温。
复温的过程中10-15分钟评估患者的手脚温度,及肢端的循环情况,肢端温暖循环良好后可以停止使用手套,脚套。
注意事项:1、低温体外循环术后2-4h易出现反跳性发热。
为预防体温反跳,复温速度不可过快。
体温继36.5℃时,停止电热毯复温,逐渐减少盖被。
为预防体温继续升高,若体温每30min上升超过0.5℃或体温达到38℃以上,即进行物理降温。
2、对于中心体温高而肢端温度低者,采用手组套包裹手、脚,同时暴露上半身及大动脉处,给予乙醇擦浴和头部放置冰枕等措施,以降低中心体温。
3、对于体温反跳的处理,往往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头部置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并注意随时更换冰帽,以确保降温效果(使用冷疗时防止冻伤)。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
方法:通过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术中控制室温、控制皮肤散热、输入加温的库血和液体、覆盖肢体保温及加强术中低温的检测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原因;危害;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78-02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中心体温在37±0.4℃,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
现就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的危害,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1.1 患者自身的因素患者个人体质和年龄因素会影响体温。
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主要原因是因为代谢率比较低;同时,机体成分在衰老时发生变化,而使机体热储量降低,围手术期更容易发生低体温[2];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一些,皮肤很薄,血管也丰富,容易散热[3];另外,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也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4]。
1.2 产热不足手术前病人需要进食进水,69000机体能量不足,产热减少,术中易导致低体温。
1.3 麻醉因素在全麻过程中,患者意识消失,产热减少,肌肉松弛,麻醉药物会导致体温调节障碍,麻醉抑制血管收缩,病人只能通过自主防御反应调节温度的变化,全麻手术时间一般超过2小时,都可引起患者体温下降。
1.4 手术间的低温环境手术室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散失,直接影响体温。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热调节反应可有效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但在麻醉创伤和手术情况下,患者机体丧失正常的热调节反应功能,使得患者体温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4]。
1.5 大量输血、输液,大量的冲洗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更导致了低体温的加重。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77262·经验交流·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症及预防措施周学会(贵州省肿瘤医院 手术室,贵州 贵阳 550000)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人体核心温度的正常范围在36.5℃~37.5℃,而手术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称为体温过低,手术患者在术中发生低体温的概率为50%~70%,多发生在手术麻醉中。
由于手术患者本身身体及疾病的影响、手术室环境、开放体腔、使用温度过低的消毒液和冲洗液、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等都易使患者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而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产生。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产生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如术后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延长、免疫功能抑制、凝血障碍、术后渗血量增多、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寒战的发生率增加、心肌缺血等,低温对手术患者的危害大、范围广,愈来愈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77.2211 原因分析1.1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体质较差,手术前会有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术前一日禁饮食,这些原因使患者对冷刺激的敏感度增强,术中发生低体温的概率增加,通常机体在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是老人及小儿。
老年人术中低体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病人因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易致术中低体温。
1.2 环境因素。
低体温易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手术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内蒙古中医药*潮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室(521000)2012年5月28日收稿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及相关的并发症,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手术护理质量。
方法:对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因素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并进行适当护理干预,包括增强护士保暖意识、保暖接送患者、规范手术室的温度、手术床的准备、呼吸器加温、液体加温输入、注意预防皮温与体腔热散失等方法进行护理防护。
结果:达到有效减低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目的。
结论:许多因素可以使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手术室护士对每一潜在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是保证手术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手术患者;低体温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4-0146-02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原因及护理干预蔡秀銮*林娴*翁佩君*手术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的每一项操作都要求严谨而细致,否则都可能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中,某些环境因素、操作方法都可能对某些患者,尤其是危重、老年及婴幼儿患者造成体温下降乃至低体温,有文献报道,大约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1],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将对患者的手术质量及手术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进行护理干预。
1低体温的原因分析1.1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阿托品作为术前药,肛温增高0.12℃,麻醉药可干扰正常体温调节机制,椎管内麻醉及氟烷麻醉使外周血管扩张,肌松药使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同时寒战反应消失[2]。
1.2“冷稀释”作用。
大量输入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血液,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手术室低体温预防手术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神秘的环境:眼花缭乱的医疗设备、滴答的报警声、冷冰冰的手术器械......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进入手术时患者穿得那么少,会不会很冷?手术室里面怎么保温呢?有些手术患者回来后一直“哆嗦”,这是冷着了吗?本文将从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等加以阐述,以便大家了解手术室低体温预防健康科普知识。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我们的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体温恒定在36.3℃-37.2℃。
术后患者打“哆嗦”,医学上称为“寒战”,低体温是其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其发生与麻醉药物使用、心理应激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一、手术室低体温发生原因1.环境因素按规范要求,手术间温度为21℃-25℃,加之手术时裸露皮肤面积过大,影响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冬天时患者会体感较冷。
2.麻醉药物导致体温调节障碍麻醉药会抑制血管收缩,抑制机体对体温改变的调节反应;麻醉药还能阻滞运动神经,减少肌肉运动和张力,肌肉松驰后机体产热会相应减少。
3.“冷稀释作用”手术时输注未加温液体、血液,或者使用大量未加温冲洗液等,形成“冷稀释作用”,造成患者体温过低。
4.其他因素术前禁食禁饮、皮肤消毒、患者紧张等因素会影响机体体温调节。
另老年人、婴幼儿、严重烧伤、大面积创伤、虚弱等也是低体温发生原因。
二、低体温对机体影响1.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低体温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增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可使住院时间延长。
2.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低体温造成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血压下降、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可引起室颤、心脏骤停等。
3.对凝血功能影响低体温使患者血液循环减慢,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凝血物质活性降低,抑制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量。
4.改变药物代谢周期低体温使内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降低,药物排汇的半衰期延长,循环减慢影响麻醉效果,药物代谢减慢延缓了麻醉术后复苏时间。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导致围手术期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
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在手术期间,患者适当的体温下降,能够降低机体组织代谢,从而增强人体对损伤的耐受性,进一步保护机体。
但若人体体温下降过度,可能会增大患者伤口感染、酸中毒的发生风险,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过了解患者手术中体温过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1.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实现产热和散热,以此来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
人体在接受手术时,低体温出现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环境温度、麻醉剂以及术中保暖措施不到位等。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会增强患者对冷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回心血量,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能穿着过多的衣物,因此暴露部位较多,再加上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室的温度较低,可能会使患者体热过度散失。
现阶段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能够提高室内温度。
胸腹腔大手术时,手术切口会直接将患者体内器官暴露,在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清洗液,也会加快人体散失热量的速度。
而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的使用,不仅会导致患者体温降低,还有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
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能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影响患者的体温情况。
由于医护人员缺少患者保暖意识,在将患者送入移出手术室的过程中,保暖工作不到位,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
二、术中低体温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低体温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加重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延长麻醉清醒时间,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降低患者的免疫力。
机体代谢率及需氧量与体温有一定关联,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会降低机体代谢率和氧的供给,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诱发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当人体处于低体温时,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使人体心率加速,心脏做功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症状,引发心律失常。
术中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摘要】手术中出现低体温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生理和代谢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和原因,探讨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和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术中低体温可能与手术时间、手术部位、麻醉药物等因素相关,而恰当的保暖措施和监测方法可以有效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保持体温稳定对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而护理措施的实施和研究进展也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更有效的预防和处理低体温的方法,以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和生存率。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手术患者、影响、危害、原因、影响因素、护理措施、研究进展、监测方法、重要性、必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定义和背景介绍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在手术过程中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对手术患者造成许多危害,包括延缓麻醉恢复、增加感染风险、影响伤口愈合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低体温对于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增加休克的风险、增加感染的概率、加重心脏负担以及增加出血的风险。
对术中低体温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术中低体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率和生存率。
术中低体温的监测方法和护理措施也是研究的重点,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结束。
1.2 术中低体温的影响术中低体温是指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的状态。
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对手术患者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术中低体温会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缓,影响酶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
术中低体温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出血和休克的风险。
术中低体温还可能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药物代谢减慢,影响麻醉药物的作用等问题。
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护理干预随着各种手术的普及,如心脏手术、胃肠道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术后低体温的出现越来越普遍,成为手术护理的重要问题。
术后低体温指患者在手术中或术后出现体温降低,但其前因、病程、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等方面不同于一般性低体温,它的危害也比普通低体温更严重。
因此,术后低体温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术后低体温的原因1.手术前活动不足。
活动不足会降低机体的基础代谢率,使得机体消耗的能量不够,机体不能很好地生成热量,从而导致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2.术中因麻醉药物产生代谢变化,能量消耗减少,降低机体代谢率,无法快速产生热量,进而导致低体温的发生。
3.术后惊厥、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通常这类疾病会导致机体温度调节中枢的功能失调,使温度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低体温。
4.术后电解质紊乱。
机体的温度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完成的,而电解质就是神经传导和酶系统的必要元素。
术后电解质平衡失调,影响温度调节中枢对体温的感知和调节,就会导致低体温。
二、护理干预1.术前评估: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的体质、心肺功能、电解质水平等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术后低体温的风险。
2. 保持温暖:术后低体温的治疗原则是保温,固体质量和组织的代谢产生的热量高于空气的代谢产生的热量,尤其是对于从体内出来后的皮肤和四肢。
在保证患者舒适的同时,应使用保温用品,比如温水袋,暖宝宝等。
在患者病情不停背过重胖衣服时,给患者加厚外套或毛毯等。
3. 温度监测:术后低体温的监测非常重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如口腔温度计、直肠温度计、皮温计等。
监测患者的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及早发现低体温,及时进行干预。
4. 水电解质平衡: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大量的液体补给,水盐失衡会影响患者机体温度的调节。
术后应适当补充水分,在护理过程中更要控制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避免引起低体温。
5. 心理护理:术后低体温对患者身体和心理均有较大的影响。
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而低体温又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突出。
低体温所致的寒战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2~3倍,造成氧供需失衡。
若体温低于35℃,心肌缺血增加3倍,体温低于34℃会引起心脏收缩与舒张机能异常。
因此维持心脏病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1引起低体温的常见原因
1.1环境因素
手术室室温过低,空调风,及体外循环手术中为配和心脏降温有意的降低环境温度均可
使患者体温降低。
1.2术前皮肤的暴露与术中脏器的暴露
由于术前皮肤消毒范围大,尤其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消毒范围需从颈部致双下肢,而且常用碘酊和酒精及其他冷消毒液,其挥发会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
心脏手术较复杂,术中患者胸腔及脏器长时间暴露于室温中,这些均可引起患者体温降低。
1.3麻醉因素心脏手术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和全身麻醉。
麻醉药物可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调节温度的血管收缩功能,使热量丧失。
同时肌松药的使用,使肌肉产热功能丧失,进一步引起体温下降。
而全麻药可使热反应阈值范围增大,最大时甚至可达34.5~39℃,在此范围内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1.4输液输血及术中灌注
术中输入大量库存血液制品及未加温的液体,体外循环时使用冷晶体间断灌注或局部使用冰屑保持心脏低温,及术中使用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等均可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调节室温
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皮肤消毒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4~26℃,待铺好无菌巾,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节至22~24℃,湿度50%~60%.体外循环手术中可适当降低环境温度,配合心脏降温,降低心脏耗氧量,等到复温阶段时需及时升高环境温度,使心脏能够复跳。
对于心脏不停跳的手术应维持环境温度,使患者体温保持正常。
2.2减少术中肢体及脏器散热
手术床上加铺保温毯,调节好温度防止烫伤。
暴露肢体用棉垫包裹,减少散热。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密切配合医生,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脏器的暴露。
2.3对输入的血液制品及液体进行复温或加热
输入的库存血应复温至32~36℃,用输液加温仪对输入的液体进行加温,术中采用温
生理盐水冲洗胸腔,以减少热量流失。
2.4加强体温监测
近年来常用的体温监测技术有电子体温计、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温度仪。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鼻咽部、心脏、颈动脉温度、鼓膜温度、膀胱及直肠温度成为中心体温的
较好代表。
需注意监测肛温时需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距肛门6cm左右。
2.5转运及交接过程中的保暖
手术结束前1h提早通知ICU,以调节室温,加热保温毯,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注重转运过程中的保暖,可用棉被毛毯遮盖患者,以适应室内外的温差。
做好严密细致的交接班,包括术中出血、引流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