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黄金72小时.ppt
- 格式:ppt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5
黄金 72 小时地震救援的时效性与挑战地震,这个大自然的“猛兽”,总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每当大地颤抖,房屋倒塌,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救援工作就成为了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战斗。
在地震救援中,有一个被广泛提及的概念——黄金72 小时。
这72 小时为何如此关键?救援工作又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黄金 72 小时,指的是在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的 72 小时内,被困人员的生还概率相对较高。
这并非是一个绝对的时间界限,但却是基于大量救援实践和医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经验。
在这段时间里,人体能够依靠自身的储备和有限的外界条件维持生命。
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被困人员的生存状况将急剧恶化,生还的希望也会大幅降低。
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体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仍能坚持一定的时间。
一般来说,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最多能存活 3 天左右,没有食物则能存活7 天左右。
但在地震后的恶劣环境中,受伤、恐惧、寒冷等因素会加速人体能量的消耗和身体机能的衰退。
因此,72 小时内及时救援,为被困人员提供水、食物和医疗救助,对于维持他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
被困在黑暗、狭窄的空间中,长时间的孤独和恐惧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创伤。
在黄金 72 小时内将被困人员救出,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心理阴影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然而,要在黄金 72 小时内成功救援并非易事,救援工作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交通瘫痪是救援行动面临的首要难题。
地震往往会导致道路断裂、桥梁坍塌,使得救援队伍和物资难以迅速抵达灾区。
即使是原本通畅的道路,也可能因为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而被阻断。
这就需要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迅速评估路况,制定合理的通行方案,有时甚至需要依靠徒步、直升机等方式艰难挺进。
通信中断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地震可能会破坏通信基站、线缆等基础设施,导致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
救援队伍无法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位置和情况,被困人员也难以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正确认识“黄金72 小时”
一般灾害发生后的72 小时内,被认为是黄金救援时间,比如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 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也是灾民存活几率最大的时间段。
但煤矿透水事故有其特殊性,救援工作和地震等其他灾害救援不同,即使过了黄金72 小时,也并不意味着生存希望渺茫。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科研办公室的老师介绍,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如果被困的作业人员处于一个合适的空间,等待救援的时间即使超过72 小时,生存的几率仍比较大。
“以煤矿透水事故来说,首先要探测清楚矿难发生的地貌,想办法确定受困人员的位置和生理状况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工程学院辽宁省煤矿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的老师表示,这样的经验在四川威远矿难中得到进一步印证,矿井内的斜坡成了被困矿工重要的避难场所。
据了解,威远矿难创造了中国矿难救援零死亡的奇迹。
该起事故发生后,根据逃生人员的讲述、长期积累的救援经验,指挥部迅速判定出了煤矿透水的地点,判断生存空间,最终在下井矿长的带领下井下人员成功获救。
智利矿难之所以创造生命奇迹,是因为其拥有比较完备的矿业安全法规,规定矿井内必须保证配备基本的安全条件和措施,如逃生通道、避险洞及足够的食物等。
因此,矿下避难设备和矿下应急食物
储存是国内应该吸取和借鉴的。
生命是最宝贵的财产,只有在充分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企业生产部门在日常运作中一定要强化安全意识。
如若发生意外事故,要把生命救援放在第一位, 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2小时地震救援黄金时间的时间分配计划《72 小时地震救援黄金时间的时间分配计划》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 24 小时: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时刻,救援工作的重点是迅速展开紧急救援行动,同时进行灾情评估和信息收集。
前 0 6 小时:1、紧急救援队伍应在第一时间出发,迅速抵达受灾区域。
这些队伍包括消防队、武警部队、医疗急救团队等。
他们需要携带必要的救援设备,如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等,尽快进入倒塌的建筑物和废墟中,寻找幸存者。
2、设立临时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各救援队伍的行动,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指挥中心需要与上级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汇报灾情和救援进展。
3、同时,启动灾情评估工作。
通过卫星图像、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快速了解受灾区域的范围、建筑物破坏程度等情况,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4、开辟救援通道,确保救援队伍和物资能够顺利进入灾区。
清理道路上的障碍物,修复受损的交通设施。
6 12 小时:1、持续进行生命搜索和救援工作。
扩大搜索范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幸存者的角落。
2、医疗急救团队在现场对救出的伤者进行紧急救治,处理伤口、止血、固定骨折等,并将重伤者迅速送往附近的临时医疗点或医院。
3、建立临时避难所,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食物、水、帐篷等。
4、组织志愿者参与救援工作,协助救援队伍进行物资搬运、人员疏散等工作。
12 24 小时:1、进一步加强生命搜索和救援工作,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区域,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重点排查。
2、对救出的幸存者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帮助他们缓解恐惧和焦虑情绪。
3、加强物资调配和管理,确保救援物资能够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4、对灾区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和处理,防止疫情的发生。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个 24 小时:在第二个 24 小时内,救援工作逐渐深入,同时开始进行灾后重建的初步规划。
24 36 小时:1、继续全力搜索幸存者,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对已经搜索过的区域进行复查,防止遗漏。
与时间赛跑地震救援的黄金 72 小时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地震救援行动,那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战。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大地上。
我正在办公室里整理一些教育资料,突然,一阵剧烈的摇晃让我瞬间失去了平衡。
“地震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整个办公楼顿时陷入了混乱。
等我回过神来,已经身处一片废墟之中。
周围是人们惊恐的呼喊声和房屋倒塌的轰鸣声。
我定了定神,意识到必须尽快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去。
地震发生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因为大家都知道,救援的黄金72 小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现场一片混乱,大家心急如焚,却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消防队、武警部队迅速赶到,拉起了警戒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救援。
我跟着救援队伍,来到一处倒塌的居民楼前。
一位母亲跪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她的孩子还被埋在下面。
救援人员迅速展开行动,用各种工具奋力挖掘。
我在一旁帮忙传递工具,眼睛紧紧盯着废墟,心里默默祈祷着能尽快找到孩子。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汗水湿透了救援人员的衣衫,但他们的动作没有丝毫减缓。
终于,在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后,我们听到了孩子微弱的哭声。
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救援工作越来越艰难。
有些地方被巨大的水泥板挡住,需要调用大型机械才能搬动。
但每搬动一块水泥板,都有可能引发新的坍塌,这让救援工作充满了危险。
在一处倒塌的学校里,老师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废墟中寻找着自己的学生。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双手满是鲜血,还在不停地挖掘着。
她说:“我的孩子们还在等着我,我不能放弃。
”看着她坚定的眼神,我深受感动。
夜幕降临,救援现场亮起了一盏盏明灯。
灯光下,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因为每多一秒,就可能多一份生的希望。
到了第二天,已经陆续有不少幸存者被救出。
但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因为还有很多人依然被困在废墟之下。
救援人员已经疲惫不堪,但没有人停下脚步。
黄金救援时间:72小时
"震后72小时"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这是救援(学)界的共识。
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
在这之后,地震中被困者存活的几率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幅下降。
∙震后30分钟
95%
在地震后半个小时(30分钟)以内得到救援的受伤人员存活率可以达到95%,这一时段也是抢救生命最“给力”的时间。
∙震后24小时
81%
为震后24小时(一天)以内得到救援的受伤人员存活率达到81%。
在这段时间内,一些大型的救援设施将会到达并提供帮助。
∙震后48小时
58%
地震后48小时(两天)以内得到救援的受伤人员存活率已经下降到58%。
这时一部分受困人员会因为受伤时间过长错失最佳救援时机。
∙震后72小时
36.7%
地震后72小时(三天)以内得到救援的受伤人员存活率下降到仅为
36.7%。
这时已经到达是“黄金救援时间”的最后期限。
震后96小时
19%
地震后96小时(四天)得到救援的被困者或受伤者的存活率仅剩下19%。
这时许多受伤者会因长时间的生理与心理痛苦而失去生命。
72小时只是理论时间并非生死大限黄金72小时只是一个弹性时间概念虽然,传统的救援理论告诉我们,地震的“黄金救援时间”是震后的72小时,但这其实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说法,指的是地震发生后,如果在72小时内把废墟中的幸存者营救出来,他生存下来的几率会比较大。
这是根据人的生理特点,以及历次灾害救援的情况统计出的一个参考概念,并不是说超过72小时就找不到或者救不出幸存者了。
根据现有的数据,灾难中存活2到3周以上的幸存者比比皆是。
[详细]雅安阴雨气候大大提高受困者生还可能跟据天气预报资料,眼下雅安地区已经连日阴雨,灾区气温一直处于15到25摄氏度,而在这样不冷不热的天气中,救援人员手脚灵活,便于进一步排查实施救援。
而阴雨天不仅给被埋压人员带去了可能的水源,也会让他们的身体不至于过分不适,十分有利于提高被埋压人员的存活几率,因此他们活过72小时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详细]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耐活”汶川地震72小时候被救出的幸存者中,有小孩也有老人。
其实在灾难中,年轻人的生命力相对于老人并不占优势。
这是因为年轻人代谢旺盛,被埋后容易又叫又闹,高度紧张,体力很快消耗完毕。
而老人代谢低,对能量的需要反而小,同样能长时间耐受饥饿。
有的人心理素质较好,能自我调节,安心等待救援;有的则处在极度恐惧中,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这样代谢消耗会很大。
恶劣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都造成影响,而心理调节则非常重要。
[详细]72小时之后,灾区同样需要专业心理援助灾难之后的心理援助应受重视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官方的一项调查表明,80%灾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而除了灾民之外,救援人员,志愿者,现场的媒体工作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会成为“心灵难民”。
在煎熬数日后,当人们发现救援工作永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产生了一种幻灭的感觉。
可怕的场景、声音或者味道,逝去的亲人,悲惨的故事都会在脑海出现。
心里产生巨大的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