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浙江专物理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 格式:ppt
- 大小:565.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网络:第1单元 牛顿运动三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内容):(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t v a ∆∆=,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应注意以下三点:(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 =0时的特例。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例1】在一艘匀速向北行驶的轮船甲板上,一运动员做立定跳远,若向各个方向都用相同的力,则 ( )A .向北跳最远B .向南跳最远C .向东向西跳一样远,但没有向南跳远D .无论向哪个方向都一样远【例2】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 .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B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C .力是使物体速度发生改变的原因D .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例3】如图中的甲图所示,重球系于线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线BA,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CD线拉断B.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AB线拉断C.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AB线拉断D.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CD线拉断二、牛顿第三定律(12个字——等值、反向、共线同时、同性、两体、)1.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单元评估检测(三) 牛顿运动定律(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此题共10小题,每一小题4分,共40分)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错误的答案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时的运动规律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解析】选C。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A、B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飞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
2.(2019·杭州模拟)如下的运动图象中,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的是 ( )【解析】选D。
选项A表示物体静止,其合外力为零;选项B、C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合外力为零;选项D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合外力不为零,所以此题应选D。
3.如下列图,一同学在水平桌面上将三个形状不规如此的石块成功叠放在一起,保持平衡,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石块b对a的支持力与a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石块c对b的支持力一定等于b受到的重力C.石块c受到水平桌面向左的摩擦力D.石块c对b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上【解析】选D。
石块b对a的支持力与其对a的静摩擦力的合力,跟a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A 错误;石块c对b的支持力与石块c对b摩擦力的合力一定等于石块a和b受到的重力,B错误;以三块作为整体研究,如此石块c不会受到水平桌面的摩擦力,C错误;选取石块a、b作为整体研究,根据平衡条件,如此石块c对b的作用力与其重力平衡,如此石块c对b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上,D正确。
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 1.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是力学知识的基础。
复习时应从物理意义角度重新对概念、现象进行认识和理解,多加熟悉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加速度和力的关系、运动和力的关系、超重失重问题等。
2.牛顿运动定律属于力学主干内容,涉及方法、思想较多。
多以选择题和计算题的形式考查牛顿运动定律。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牛顿运动定律1.(2018浙江6月学考,13,2分)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笛卡尔D.牛顿答案B2.(2018浙江4月选考,3,3分)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能量的单位,下列正确的是()A.kg·m2/s2B.kg·m/s2C.N/mD.N·m答案A3.(2018浙江6月学考,14,2分)雨滴在1.5km左右的高空形成并开始下落,落到地面的速度一般不超过8m/s。
若雨滴沿直线下落,则其下落过程()A.做自由落体运动B.加速度逐渐增大C.总时间约为17sD.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答案D4.[2018浙江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期末,5]如图所示是一支旅行用的牙膏,该牙膏的外壳是由薄铝皮做的,根据你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牙膏外壳被挤压后发生的形变为弹性形变B.牙膏被挤出来是因为牙膏受到手的弹力作用C.挤牙膏时手对牙膏壳的作用力大小等于牙膏壳对手的作用力大小D.挤牙膏时手对牙膏壳的作用力小于牙膏壳对手的作用力答案C5.(2017浙江台州模拟,6)电视剧《芈月传》中秦武王举鼎而死。
在秦武王举鼎过程中()A.秦武王举鼎的力小于鼎对他的压力B.秦武王举鼎的力大小等于鼎对他的压力大小C.秦武王受到的重力的反作用力是地面对他的支持力D.秦武王举鼎的力和他受到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案B6.(2017浙江台州模拟,7)在行车过程中遇到紧急刹车,乘员可能会由于惯性而受到伤害。
第一节牛顿运动三定律[高考导航]第一节牛顿运动三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2静止□3低速□4匀速直线运动□5静止□6质量【基础练1】(2020·宜宾市上学期一诊)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亚里士多德猜想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C.笛卡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D.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解析:选D。
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错误;伽利略用数学和逻辑推理得出了自由落体的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而不是直接用实验验证这个结论,故B错误;伽利略利用“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推翻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故C错误;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是改变物体的速度,产生加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故D正确。
二、牛顿第二定律答案:□1合外力□2质量□3物体所受合外力□4F合=ma□5惯性□6宏观□7低速【基础练2】(2020·河南省顶尖名校4月联考)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不挂重物时下端位置位于C点;在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可视为质点)后再次保持静止,此时物体位于A点;将物体向下拉至B点后释放。
关于物体的运动情况,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由B到A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在减小B.物体由B到A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增大C.物体由B到C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在增大D.物体由B到C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解析:选C。
物体在A点处于平衡状态,从B到A过程中,弹簧弹力大于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将向A加速运动,随着弹簧形变量的减小,物体加速度将逐渐减小,当到达A时弹力等于重力,物体速度达到最大,然后物体将向C做减速运动,从A到C 过程中,弹簧上的拉力逐渐减小,因此物体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逐渐增大,故从B到C整个过程中,物体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A、B、D正确,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