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29、30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资料助学】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著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初读,感知“雪貌”】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毳()衣雾凇()沆砀()()一芥()强()饮喃喃()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3.朗读文章,小组交流疑难词句,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自己认为疑难的词句画下来,然后以组长为核心,小组交流互助,再解决不了,大家共同解决。
)4.学习记录(在学习过程中,你认为还有哪些疑难或重点的字词及时记录下来。
《满井游记》学习目的: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体会白描、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
一、自学环节:(解决目标1)1、题目解说: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
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2、《满井游记》的作者是,代文学家,文学流派创始人之一。
3、给以下生字词注音。
廿()靧.()面鹄()鬣()罍()蹇.()呷()堕()恶.()能汗出浃.()背髻.()曝()鬟()4、给加点字解释。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始解,波..()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5、翻译以下句子。
(1)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袁宏道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古今异义;理解文章内容,能准确地翻译全文。
2、拟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欣赏本文写景抒情的文采。
3 学会与大自然相处,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能准确地翻译全文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古今异义.导学过程导学过程导学后反思一、复习《醉翁亭记》: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2、了解“公安派”。
3、给加点字注音:燕()地寒花朝()节百步辄()返廿()二日若脱笼之鹄()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麦田浅鬣()寸许呷()浪之鳞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汗出浃()背曝()沙之鸟毛羽鳞鬣()恶()能无纪4、听录音初步感知听文章脉络:5、填空:本文以为线索,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秀丽的景色.三、结构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作者在记述出游满井之前,勾画出北国早春的特有的的特点;同时又交待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以及的迫切出游的心情。
第一部分:1、思考: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二部分:满井春色天()水()()山()()柳条()()麦田()()游人()()鸟鱼()郊田之外有春,而未知也()3、第二段可以分几层?4、第三部分:物我交融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此官”指谁?”惟此官也”有什么意思三、中心主旨:四、1、本文的写法:五、练习:本文在记叙描写中运用了很多的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也有的是以物比物,判别下列给出的句子类型.1.若脱笼之鹄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如倩女之靧面而而髻鬟之始掠也4.麦田浅鬣寸许六、作业:背诵课文。
《诗词五首》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型:新课主备人:宋江珍审核:赵文梅【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学习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学习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了解诗歌知识。
【知识链接】(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中国古典诗歌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曹操《短歌行》)古体诗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绝句近体诗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五言律诗(杜甫《春望》)律诗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按风格词:婉约派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小令按字数中调长调小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套数(睢景臣《高祖还乡》)曲:剧曲词:(1)词是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乐府”“曲词”“填词”等。
(3)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预习交流】1.走近读者陶渊明(365-427),一名_____,字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
私谥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满井游记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鹄、匣、靧、髻、鬟、罍、呷……②重在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的情趣③小组探究文言实虚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学习重点:重在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的情趣,学习难点:小组探究文言实虚词学法指导: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文体简介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2、背景资料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3、读准加横线字音燕地()廿()二月花朝节()呷()浪鲜妍()明媚堕事()恶能无纪()飞沙走砾()曝()沙之鸟浅鬣寸许()髻鬟()()靧面()红装而蹇()者脱笼之鹄()汗出浃()背罍而歌者()4、本文作者,朝文学家。
字,号,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
二、课堂学习研讨1、(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朗读。
2、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三、当堂训练巩固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飞沙走砾()廿二日()波色乍明()靧面()髻鬟()罍而歌()浅鬣()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而jiăn()者pù()沙之鸟xiā()浪之鳞泉而míng()者wū()能无纪汗出jiá()背课堂小结1、学生小结2、教师小结:方法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引导学生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燕.(yān)地花朝.(zhāo)节飞沙走砾.(lì)廿.(niàn)二日鹄.(hú) 波色乍.(zhà)明倩.(qiàn)女靧.(huì)面髻鬟..(jì huán)浅鬣.(liè) 茗.(mínɡ) 罍.(léi)蹇.(jiǎn) 浃.(jiā) 曝.(pù)呷.(xiā) 堕.(huī)事恶.(wū)能无纪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冻风时作.:起。
29﹡湖心亭看雪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背诵课文。
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1.背诵课文。
了解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张岱,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小品文笔墨精炼,风神绰约,寥寥几笔,意在言外。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赏析写景,学习白描。
1.读准字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一芥. 铺毡. 喃.喃 长堤. 更.有此人 2.把握节奏。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课时要点资料链接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3.解释词义。
余挐.一小舟( ) 雾凇沆砀....( )( ) 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客.此( ) 及.下船( ) 是.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人鸟声俱绝.( ) 是.金陵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沿溯阻绝.( ) 余挐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绝.巘多生怪柏( ) 上下一.白 ( ) 三大白. ( ) 哀转久绝.(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① 划记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翻译。
明确翻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② 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
③ 写景的顺序是:从 整体 到 局部 。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 上 到 下 的顺序。
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熟练地背诵诗词。
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3.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精彩导入激发兴趣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的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词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吧!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荷.锄(hè) 荒秽.(huì) 波撼.(hàn)南山陲.(chuí) 谩.有(màn) 聒.碎(guō)(2)词义太清:天空。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中岁:中年。
胜事:美好的事情。
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千帐:形容营地帷幕极多。
荒秽:荒芜。
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29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背诵课文,理解“绝、强、更、痴”等字,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领悟“痴人”、“痴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汉字并注音。
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绝。
是日()定矣,余()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挐.一小舟:③、雾凇沆砀....:④、上下一白..:⑤、焉得..更.有此人: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⑦、客此..:4、通读课文,提取信息,完成填空。
本文首先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是:“”,天气状况:“”,不着痕迹地引出了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二、探究案(一)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查.(三)合作探究: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疑难句做出标记,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人鸟声俱绝..:②、拥.毳衣炉火③、独.往湖心亭看雪:④惟.长堤一痕、⑤、见余,大.喜曰:⑥、见余,大.喜曰:3、翻译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四)课堂小结:初读课文,找寻文眼,感知全文1、文中有一个字最能形象的概括作者,你能发现吗?①“痴”是什么意思?②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五)当堂检测:1、文学常识;《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字,又字,号,又号,(朝代)人,著有、等。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查:三、课内探究: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4、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请同学们结合相应的句子描述一番。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四、【拓展提升】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结合白描手法和课本上的插图,体会白描这种写作手法。
并找出文章中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西湖雪后美景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品一品。
文章中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西湖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五、课堂小结六、当堂检测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矣:③、拥.毳衣炉火:④、独.往湖心亭看雪:⑤、惟.长堤一痕:⑥、见余,大.喜曰:⑦及.下船:⑧、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具体描绘西湖雪景的句子是:②、写出西湖大雪后寂静异常的句子是:七.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八.课外延伸本节课我有一点收获,(从知识获得、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谈)30诗四首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案【知识链接】《归园田居》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使至塞上》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荒秽()荷()锄草长()属()国征蓬()候骑()汉塞()燕()然2、作家作品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二、探究案(一)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查.(三)合作探究:(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⑤读了全诗你认为作者所描之景如何与所处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四)课堂小结(六)当堂检测:背诵这两首诗(七)课后反思第二课时【知识联接】《渡荆门送别》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一、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查:三、课内探究:1、你认为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色。
前句是写(动、静)景,后句是写的(动、静)景。
写景中蕴藏着诗人的心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以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
相关联接:《登岳阳楼》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自主探究: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一“”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景象)。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3、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二字,便把诗人那表现的淋漓尽致。
4、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
抒发了。
5、尾联中“”既指自然事物,又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
“”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四、【拓展提升】仿写句子。
翻开古代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
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