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17
党的十八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实际。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实际。
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理论形成与发展1)认识国情: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及其变化2)当前基本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理论形成: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中国曲折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列宁第一次提出初级阶段: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全局高度):1987党的十三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原因:a)已有改革开放中现代化建设经验b)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意义: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认识发展阶段问题为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的迫切需要2、科学含义1)两层含义:我国社会○1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社会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正确分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2发展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有内在联系超越阶段或落后于形势的排毒按会导致做出错误决策2)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确立新社会)vs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相似: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区别:经济基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3、基本特征(过程性特征)1)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特点)2)产业结构状况: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3)经济运行方式: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5)人民富裕程度: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全体人民比较富裕6)地区发展状况:经济文化很不平衡→有先有后的发展→缩小差距7)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较成熟、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其他方面体制8)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9)国际比较: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更高要求)e.g. 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劳动;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土地、劳力等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e.g. 总体上小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进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e.g. 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对外开放成果显著;但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较大,经济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安全问题较突出;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预见和难预见风险增多;4、重大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论断、重大发展与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5、主要矛盾1)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各阶层人民群众(整体性、层次性)“需要”: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动态性、全面性)“落后的社会生产”: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落后(主要方面)2)意义:制定路线的客观依据,反映了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社会需要方面+社会生产方面)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都比较落后6、基本路线(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步提出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基本路线:十三大通过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写入基本路线:十七大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第一篇: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一、基本知识点(单选、多选、辨析知识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922.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认识国情,最主要的是搞清楚现在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P923.马克思曾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分析,阐明了未来社会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并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P934.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
P945.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性,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P946.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7.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P96(1)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上阐述: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上来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8.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P97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2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P92-1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①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领导力量、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
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93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案例1:一道世纪性的难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之前,就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论证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做出了未来社会分阶段发展的判断。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演进,将分为三个互相衔接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列宁结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探索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经历的发展阶段问题。
他在马克思、恩格斯划分三阶段的基础上,首次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明确地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并认为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一个多极的发展过程,其状况就像许多环节组成的链条一样。
依据这个思想,列宁判定当时的俄国“还只是处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也有“它的开始继续和终了”的发展过程。
而斯大林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的贡献,是提出了区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三个标准,即基本实现工业化、农业集团化和消灭剥削阶级,并以此为基点,于1936年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问题是他没有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发展中所必须经历的“中间环节”,忽略了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极的发展过程,需要划分阶段的思想,也忽略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尚低,是一个经济文化还落后国家的现实,将自己建立的社会主义坚定地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1956年,毛泽东在我国宣布进人社会主义后,曾结合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一度把社会主义区分为“建立”和“建成”两个概念,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建成。
他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毛泽东上述关于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建成及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论述,发展了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要划分阶段的思想,较斯大林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2013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幻灯片3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能够深入了解当前国情,深刻理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2、通过教学,掌握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主动自觉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幻灯片4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问题。
3、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5、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
幻灯片5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矛盾、任务,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
幻灯片6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幻灯片7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幻灯片8本章内容结构: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幻灯片9案例引入:徐水县的故事河北省徐水县宣布(1958年)8月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思考:如何评价这一件事?其产生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幻灯片10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幻灯片11(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只有原则的规定。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著作中所论述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并作出科学论断指明了方向。
幻灯片1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但对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幻灯片13一道世纪性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幻灯片14幻灯片15马恩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列宁)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列宁)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幻灯片16(二)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和认识1、列宁:以俄国国情为基础的分析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述。
幻灯片17资本主义只能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
1917年,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
列宁幻灯片181920年,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将是长期的。
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幻灯片192、斯大林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在任期间,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
斯大林树立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实施大清洗,并对车臣等少数族裔进行压迫流放,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苏联领土也有了很大的扩张。
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
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去世。
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和斯托雷平。
幻灯片20斯大林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他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建,1952年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这种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我国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幻灯片21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深入分析具体国情,忽视了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
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重大失误,并极大影响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
幻灯片223、赫鲁晓夫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赫鲁晓夫(1894-1971)幻灯片23赫鲁晓夫(1894年-1971年)苏联重要领导人,曾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他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
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
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文艺领域获得解冻。
同时他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得到改善。
1961年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次日又解除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1971年9月11日病逝于莫斯科。
幻灯片241959年:赫鲁晓夫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1961年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宣布苏联“二十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幻灯片254、勃列日涅夫:“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幻灯片26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密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于10月14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推举勃列日涅夫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他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脏病去世,终年76岁。
幻灯片27在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代之以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
1967年11月,他首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各尽所能,按劳付酬的原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1977年,他进一步阐述说,“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这个社会的宗旨是“依靠强大的先进工业,依靠大规模的高度机械化农业,把越来越充分地满足公民多方面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标。
”幻灯片285、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发达的社会主义起点论。
安德罗波夫(1914-1984)契尔年科(1911-1985)幻灯片29安德罗波夫(1914年6月-1984年2月)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克格勃首脑,于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作为苏联安全工作领导人升任为苏共党的最高领导人,这在苏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任职后推行改革,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病而病逝,终年69岁。
安德罗波夫执政期间主张“改善苏中关系”、“恢复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
有评论认为他的改革思路跟中国的邓小平相当类似,如果他的身体状况更好一些,苏联可能走上与中国相似的改革道路,但由于健康原因安德罗波夫没有能继续下去。
苏联解体后,几乎所有苏联最高领导都遭人诟病,安德罗波夫是唯一的例外。
幻灯片30契尔年科(1911年9月—1985年3月),苏联政治家,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工人运动的出色组织者。
安德罗波夫总书记逝世后,于1984年2月13日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
1984年4月11日,在第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就任总书记前已经体弱多病,此后不久健康更加恶化,无法正常履行职务,任总书记13个月后即去世,他在短短任期内几乎无所建树。
去世后由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职务。
幻灯片31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他们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起点论”,认为苏联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
不仅强调这个结论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强调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把完善发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就是使生产力发生深刻质变并相应地改善生产关系,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纪律和社会纪律、进一步发挥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幻灯片326、戈尔巴乔夫的发展中社会主义论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1986年10月全苏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教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发展中社会主义”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