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诗歌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35
主题《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记叙文阅读之标题含义、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掌握标题的含义题型答题方法与技巧;4、能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知识梳理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内精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和“观”两字的作用。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标题含义及作用1、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浅层含义+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结构+内容)(1)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线索一般有事物、事件、情感、时间、地点、人物)(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或者读者的阅读兴趣;(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或文章的主要内容;(6)巧用修辞,新颖独特(7)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或环境以上的作用都需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切不可抛开文章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情感;【例题精讲】【例题精讲】例1.倔强的仙人掌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
第三讲诗歌第一节《诗经》一、概说1.性质与相关概念《诗经》是旧时所谓的“四书五经”和“十三经”之一。
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前两部是独立的著作,同时又是十三经中的两部;后二者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朱熹作注时,把它们抽出来,与前二者并列,称为“四子书”,后人即将它们合称为“四书”。
“五经”则是指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五部古代著作,即《易》、《诗》、《书》、《礼》、《春秋》。
原来是六经,《乐经》亡佚。
这五经既与四书并列,同时又是所谓“十三经”中的五部。
所谓“十三经”,即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代文化典籍。
即在“五经”的基础上,《礼》分三部,除原有的《仪礼》外,加入《周礼》和《礼记》,《春秋》一分为三,除原有的《春秋经》附《左氏传》外,加入《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再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尔雅》本是一部词典,但是因为它专门解释经书中的文字,并有一些发挥的内容,所以也被列为经)、《孟子》。
本来,“经”是丝线,尤其是指织布时的纵线。
因为它往往是主线,所以经过引申,就有总纲的意义。
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竹木简被用作书写的材料后,丝线又常用来编捆书简成册(当然也还有用其它材料的,如《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曾经“读《易》,韦编三绝”,就是牛皮,但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丝线用得较多),因而“经”被借而指书。
又,古代书写困难,凡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往往是比较重要的,书的内容常常具有纲领性,因而有“经书”之称。
到后来随着书的数量的增多,经书便通常只用来指称那些具有原则性、纲领性的著作。
在先秦时期,有不少书是被称为“经”的。
凡诸子中各家各派的具有纲领性、原则性的理论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如《墨经》、《道德经》(即《老子》)、《黄帝内经》(古医书)等等都是。
另外,记载杂谈、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的著作,也有被称为“经”的,如《山海经》就是其中一种。
到汉代儒家独尊后,“经”才成为儒家经典的专用名词,专指被儒家引为经典的著作,而且主要的只指前面介绍过的十三经。
孔门弟子及后世儒生的著作,也大多只称为“传”、“记”、“说”。
当然,自汉代定儒学独尊后,除儒家经典外,也还有被称为“经”的著作,如《水经》、《茶经》(陆羽)、《蚕桑经》(蒲松龄)等等,但数量不多,而且在一般的观念与图书分类中,也不能列入经部。
再回到《诗经》本身上来说,它虽被定为经部的第二部著作(第一部是《易经》),但事实上,根据它的内容和特点,即使严格按照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它同时也应该是集部的第一部著作,因为它原本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2.《诗经》的编辑《诗经》是怎样成书的,先秦的典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到了汉代,有所谓“献诗”之说。
相传在周代有公卿列士献诗、陈诗,用以颂美或讽谏,在多种典籍中都曾提到。
《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晋语》六说:“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左传·襄公十四年》云:“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左传·昭公十二年》又说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
”《礼记·王制》也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诗经》中也提到“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小雅〃节南山》)等。
(以上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P80注5引。
)如果这种说法可信的话,那么,《诗经》就是这类作品的结集。
然而,从现存《诗经》中的作品来看,虽然可能有润色加工,但多数并非出于公卿列士之手。
此外,汉人又有所谓“采诗”之说,如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采代语、童谣、歌戏。
”(钱绎《方言笺疏》)《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宣王十五年”何休注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以上参见同上P80注6。
)如果这种“采诗”之说真实可信的话,那么,《诗经》中的诗,一般便是由“采诗之官”定期到民间采集,然后经过朝廷乐官选择、加工、编纂成书的。
不过,后代否定汉人这种说法的也有很多,如崔述《读风偶识》卷二《通论十三国风》即称:“旧说‘周太史掌采列国之风,今自邶、 以下十二国风,皆周太师巡行之所采也。
’余按:克商以后,下逮陈灵近五百年,何以前三百年所采殊少,后二百年所采甚多?周之诸侯千八百国,何以独此九国有风可采,而其余皆无之?……且十二国风中,东迁以后之诗居其大半,而《春秋》之策,王人至鲁虽微贱无不书者,何以绝不见有采风之使?乃至《左传》之广搜博采而亦无之,则此言出于后人臆度无疑也。
”(《崔东壁遗书》)由此推测,大约《诗经》中所收的诗歌,原本有多种来源,一部分是公卿列士之作,一部分来自于民歌,而后者在采集、编辑过程中,有的被删汰、修改、润饰了。
《诗经》中的诗歌,在地域上,包括了黄河流域至江汉流域即今陕、晋、豫、鲁、冀和鄂北一带,而现存的诗歌,在形式和用韵上比较一致,就是一个明证。
不过,在《诗经》时代,交通不便,要克服地域限制,将十余个诸侯国散在民间的诗歌集中起来,绝非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不是诸侯国选送的却又难说,所以,关于《诗经》的编辑问题,尚难确定。
3.《诗经》的结构现存《诗经》共305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无辞,被称为“笙诗”),在先秦时或称《诗》,或举其成数而称《诗三百》。
自汉以后,一般称为《诗经》。
《诗经》中的诗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因为古时的诗一般是可以歌唱,而且往往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所谓“风”、“雅”、“颂”,大约就是以乐调或是乐曲的风格来加以区分的,有可能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民族、流行(通俗)、美声三唱法,也可能“风”是地方乐曲,“小雅”为诸侯国乐,“大雅”为王室乐,而“颂”则为庙堂音乐。
《诗经》中的“风”,共有160篇,包括从十五个不同地区收集来的民歌(地方乐曲),即“十五国风”。
这些诗歌广泛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思想感情,是《诗经》中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
《诗经》中的“雅”共有105篇,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基本上是朝廷和京城附近的乐调,也就是所谓“正声”、“正乐”,被称为雅乐,所以叫“雅”。
其中所收诗篇,大多是朝廷中歌咏的乐歌,内容多是描写王事,记载历史,也有一部分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达了下层贵族思想和不满情绪。
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出自下层平民之手外,其作者多为各阶层贵族。
“颂”共40篇,包括“周颂”31,“鲁颂”4,“商颂”5,为所谓庙堂之诗,通常在朝廷或宗庙中的大型祭祀活动或庆典中使用。
4.《诗经》作品的产生时间与作者问题《诗经》中的作品的创作年代,通常认为是上起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年,下迄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中叶,前后长达五百多年。
不过,因为对其中“商颂”写作时间的看法不同,对其上限的看法也就不同。
《诗经》中所收编的作品,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只有一小部分是贵族们创作或是曾经过贵族们加工、整理过的。
大抵来说,“国风”大部分作于春秋初、中期,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
“大雅”多数为周初和宣王“中兴”时的作品,少数为西周后期厉、幽两代时的作品。
“小雅”也以西周后期的作品为多,少数作于春秋时期。
“颂”中“周颂”产生最早,主要为周初之作;“鲁颂”较晚,是春秋时鲁国宗庙祭乐;“商颂”通常被认定并非商诗,而是春秋时殷商后裔宋国的庙堂乐歌。
不过,过去的古文经学家根据《国语·鲁语下》所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认为其所校即商亡后散佚而幸存的商诗,而今文经学家则认为是正考父创作以赞美宋襄公的,后来王国维也认为是宋人所作,所以分歧很大。
不过,正考父生活在宋戴公时(前799—前766),而宋襄公在位于前650—前637,相距一百多年,今文学家的说法,在时间上似乎有点说不通。
现存者有可能有在原诗的基础上有所改易和润色的,也有晚出的。
至于所有各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则已无法一一考定。
《诗经》中所收诗歌,除极少数篇章有作者署名或大致能考出作者的身份外,绝大部分无从考出作者。
很可能多数是由公卿列士采自民间,而后献于王官、乐师,由集体创作、加工而成的。
5.关于孔子删诗问题历代儒生多认为,孔子曾经对《诗经》进行过删订,《诗经》原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删订、重编后,只剩下三百余篇,也就是大约十分之一。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但司马迁是根据什么而如此说,我们已无从知悉。
有人认为,到孔子时有“诗三百”之称,《论语》中载孔子本人即多次提到“诗三百”、“诵诗三百”,而《左传·襄二十九年》也曾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乐师为他演奏了十五国风及雅、颂,当时孔子才八岁,说明《诗经》早已定型,删诗之说并不可信。
对于孔子删诗之说,唐代孔颖达就曾言司马迁之说不可信,清人崔述亦曾力辩其非。
(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P81注8。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古史辩派又曾就此作过不少论辩,但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
孔子曾自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
说明孔子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由此看来,比较可信的,大约只不过是孔子曾经对已有的三百多首诗进行了正乐工作,或者还可能对其错乱了的次第进行了重新编排,对其流传中的文字讹误进行了一些订正工作,并以之作为“六艺”(即六经)之一,用作教授门徒的课本而已。
也就是说,《诗经》在各地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版本的差异,甚至有的还只是因为字词稍有不同而重出,孔子对其进行了删重订误工作。
又,原来《诗》、《乐》二经可能是并行的,礼坏乐崩后,新声竞起。
而原有的旧乐,即所谓典雅的古乐已渐渐不用,且乐与诗渐渐分离,与诗并行的乐也出现了很多错误,于是,孔子曾经做了订正的工作。
6.《诗经》的流传因为是诗歌,便于传唱,同时又被列为儒家经典,因而它能得以经历秦代焚书及其后的历次劫难,比较完整地流传到现在。
《诗经》在汉代有齐(辕固生)、鲁(申培)、韩(燕人韩婴)、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四家。
先是三家诗盛,毛诗受到压抑。
东汉时三家诗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
现存的只有毛诗,即经过战国人毛亨、西汉人毛苌作过传注的本子(古文经学),其他三家传授本(今文经学)多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