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6
赏析《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赏析在《诗经》的三百篇中,《式微》算不上名篇,却很有特色。
诗人用欲止还扬的手法,把思归的哀情步步推向高潮,形成紧凑而凄紧的旋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诗中只出现了“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两个反复的叠句,在标示主人公的激动心情时,从前二句的内心独白式的自问自答,到第三句的迫不及待的迫切催促,感情表现上有递增效果。
特定的天气——“微”,乘舆的待卫——“棘”,乘舆的所在——“泥”,以及白天——“昏”,夜晚——“晦”,这四个特定的意象,随着诗人感情的逐步递增,巧妙地相编织于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典型的画面。
先是白昼迅速缩短,使人有可能产生误解:“微”作“靡”解,或解为“小”解(如《说文解字》),都可通。
但夜幕降临,长夜漫漫,又是何等的漫长!严冬之夜在旷野中长时间熬煎,又有谁能忍受这难耐的寂寞!于是,不由得急切地向人发问:“胡不归?”接下来,诗歌的脉络又推进一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到夜暮降临,一过渡到“昏”,使人欲归不能。
在“侧”、“戾”旋转中似乎已经把读者的感情推向了顶峰。
最后又推进一转,突然提出:“晦”这一特定的意象。
如果说“夜幕降临”是夜之既“至”,那么“晦”则是其“至”之甚,进一步把主人公的心情和环境烘托到“至”之极致。
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对这首诗的构思和造词,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式微’、‘式微’,孩子弱颜。
欲露不露,反复缠绵。
”又说:“‘微’字、‘晦’字唱叹有神,虚字入妙。
”(引自徐志啸《经典新读·诗词曲赋》)在《诗经》三百篇中,堪称绝唱。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诗中用“微”、“棘”、“晦”等凄黯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来形容和描写恶劣的居处环境,但关于诗人真正的居处环境,论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清人牟庭认为:“此是黎侯失国后作。
”近人陈子展也说:“此诗黎国作无疑。
《式微》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理解性默写:
1.《式微》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式微》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式微》《子衿》原文翻译
《式微》的原文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翻译为:“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要不是服侍大贵人,服侍贵人身,咱怎会这么晚还不能把家回?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要不是服侍你们,咱怎会泥中服劳务?”
《子衿》的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翻译为:“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诗经《式微》原诗以及译文赏析诗经《式微》原诗以及译文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式微》【原文】式微式微①,胡不归②?微君之故③,胡为乎中露④?式微式微,故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译文】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官家事,怎会顶风又饮露!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老爷们,怎会污泥沾满身!【鉴赏赏析】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
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
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
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
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
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
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式微》翻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珠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⑴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
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关于此主旨,《毛诗序》说道就是黎侯为狄所逐,逃亡于卫,其臣并作此力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道就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宠冠,有人劝以归属于,她则“终执贞一,不妄妇道,以俟君命”,并诗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道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少史实佐证。
余冠英指出“这就是碍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实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存有两个特点。
一就是以复述加强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看,“没落,没落,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晚存有旨趣的故意复述。
诗人遭遇统治者的压制,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吃饭,有家无法回去,苦不堪言,自然必须诉说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就是正言直述,则不易诸般,使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查考的复述形式,并使诗篇变得之句而存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衬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系列诗词气紧凑型,节奏急促,情调急迫,充份抒发出来了服劳役者的苦难心情以及他们日益进一步增强的背叛暴政的决意。
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宜抒发哀远悲痛的情绪。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原文译文赏析《国风·邶风·式微》先秦:佚名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
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
“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
”躬、身二字互训,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
“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
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
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
“露”为“路”的假借字。
《尔雅·释名》:“路,露也。
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
”按:“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
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
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
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
《国风·邶风·式微》
《国风·邶风·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
微君:非君,要不是君主。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白话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先秦] 诗经式sh ì微w ēi ,式sh ì微w ēi !胡h ú不b ù归ɡu ī?微w ēi 君j ūn 之zh ī故ɡù,胡h ú为w éi 乎h ū中zh ōn ɡ露l ù!式sh ì微w ēi ,式sh ì微w ēi !胡h ú不b ù归ɡu ī?微w ēi 君j ūn 之zh ī躬ɡōn ɡ,胡h ú为w éi 乎h ū泥n í中zh ōn ɡ!作品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
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 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
“微君之故”, 朱熹《诗集传》释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异体, 《尔雅·释言》: “躬, 身也。
”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
“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
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无君”。
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
“露”为“路”的假借字。
《尔雅·释名》:“路,露也。
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
”按:“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
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式微》阅读理解赏析题汇总考点大全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1.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这首诗表达了日落天黑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劳役者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和质问。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这首诗的上下章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其中的几个字,这。
《先秦诗歌·式微》原文|翻译|古诗赏析《国风·邶风·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诗歌·式微原文译文及古诗句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式微》原文先秦:佚名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及注释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⑴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
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古诗鉴赏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
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
“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
”躬、身二字互训,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
“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
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
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
“露”为“路”的假借字。
《尔雅·释名》:“路,露也。
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
《诗经》之《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①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指天快要黑了。
②躬:身体。
译文:
这是一首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表达不满的怨词。
据考证,此诗产生的地点大约在今天河南和山东交界之地的东明、磁县一带,时间为公元前660年左右。
当时,卫国多出昏君,政治黑暗,又兼北狄南下骚扰,而南方又有齐晋争霸。
因此当地是生灵涂炭,赋税繁重难耐,劳役无休无止。
本诗便反映了当时人们艰辛的生活,表达了底层百姓对君主残暴统治的愤慨之情。
古人把此诗曲解为黎候被狄人驱逐而流亡于卫,臣子劝其归国。
因此后人便以此诗表示思归。
唐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便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诗句。
他把《式微》的主题理解为归隐了,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这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服役人之间互相传唱的民歌,因此具有典型的民歌特征,语言浅近易懂,感情表达直抒胸臆,毫不隐晦,可谓情真意切。
诗歌采用了民歌中通行的重章形式,两章之间仅易数字,意思基本相同,但一遍遍的呼号,加强了控诉的力度,充分表露了人们心中的不满。
2019.09《诗经·邶风·式微》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该篇并不为人熟知。
教材导读简单将其主旨定位为“劳役诗”:“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怎能没有怨言呢?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关于这首短诗,历代对其主旨的解释颇多,笔者在此不揣浅陋,简略申述己意,以求正于方家。
为论述之便,现引全诗如下: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一、《式微》主旨众说举隅根据立论角度不同,笔者将历代诸家关于《式微》主旨的说法分为以下五类。
1.黎臣劝其君归国说这种说法在古代影响较大,占据着经学正统地位,为诸家学者奉为圭臬。
《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郑《笺》:“寓,寄也。
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于卫。
卫处之以二邑,因安之,可以归而不归,故其臣劝之。
”[1]春秋时期,北方狄人部落侵伐黎国,黎国《诗经·邶风·式微》主旨考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顾明佳坦率而急切作答罢了。
从这一角度而言,把“率尔”理解为“轻率”,同样是让人费解的。
四、“夫子”为何而“哂”听了子路的回答,孔子一“哂”了之。
“哂”为何意?《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微笑”,所引例子即为“夫子哂之”。
孔子在子路回答后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不满情绪的流露。
孔子为何而“哂”?原文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意思是,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他的话不谦逊,所以笑他。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说“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朱熹也认为,孔子赞许他的才能,只不过是笑他不够谦逊罢了。
这一理解,反过来又印证了孔子并不是笑他言志的“轻率”。
四子言志,其他三人都是孔子问而后答,只有子路不等孔子问而迫不及待抢先说了,这就不够谦逊。
按照古礼,回答者应先四周观望,看看有没有人想说,就如刘宝楠认为的那样,子路“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鉴赏“式微”出自《》,“式”是文言的语气助词,“微”通“昧”,有昏暗的意思。
“式微”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
“式微”有书面语色彩。
例如:“这里的`老式织布产业日趋式微。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及注释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⑴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
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鉴赏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