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研究问题 少谈些主义(陈先森)
- 格式:docx
- 大小:16.58 KB
- 文档页数:2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曾求学于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
于1962年在台北病逝。
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历任: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生平: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提议”,在胡适主编的《努力周刊》(5月14日)第二期上发表。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读书报告摘要:胡适先生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主要针对当时人们空谈各种主义,却从未试图解决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
他希望能唤醒大众,鼓励人们实干而不是空谈。
关键词:空谈“主义”,多提问题,纸上学说,主张与主义一五四背景下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先生1919年7月20日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中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中反复强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理应多研究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整日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这一想法。
的确,在那时存在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没有致力于解决社会弊端却还一直打着宣扬“主义”与真理的幌子。
胡适先生认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帮人太懒。
文中这样写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研究南北和议如何解决,这都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
还要冒险吃苦,方才可以得一种解决的意见。
又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
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在当初的那个年代,救国思潮响彻四海,有大批的热血青年都渴望投身于救国之路中,但有些人往往用错了方法,他们选择了盲目地宣扬自己所信仰的主义,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胡适先生说的“懒”这个原因,我认为只是一方面,有一部分人不“懒”,他们选择高谈阔论也许不是因为畏难求易,也许是因为他们找不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他们渴望解决社会弊端,渴望建立新中国,但却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他们只能通过高谈主义吸引人们的注意。
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李大钊先生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提到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
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本报(《每周评论》)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
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
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
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神情形有什么意义。
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
但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
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
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一种感想。
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一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到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
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
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主义来欺人。
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乡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这三条合起来看,可以看出“主义”的性质。
凡“主义”都是应时势而起的。
某种社会,到了某时代,受了某种的影响.呈现某种不满意的现状。
于是有一些有心人,观察这种现象、想出某种救济的法子。
钱钟书作文素材【篇一:钱钟书素材运用】关于钱钟书的素材及其运用一、宁静淡泊1.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2. 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3.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
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5. 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钱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
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
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貌、崇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管锥编》出来以后,“钱学”兴起,钱先生声名大起,而他却潜心读书研究,闭门谢客。
一些“钟书迷”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慕名而来,他却常常以病或者其他原因辞谢,“避之唯恐不及”。
“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难道一定要见到那只母鸡?”钱钟书曾这样幽默地婉拒一位想亲见他本人的读者。
7. 面对国内、外的“钱钟书热”一直居高不下,钱钟书对此很不以为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在致老友郑朝宗教授的信中,他恳切地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昨天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片分享的文章,感觉很不错,拿过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我们有个良好的规划和发展~~~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
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勤奋名言名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 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英文中懒就叫植物,人过植物的生活,成了植物人,这话沉痛极了。
2.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3. 富贵必从勤苦得。
——杜甫4.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5. 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莫扎特6. 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吴晗7. 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蜂蜜来。
——培根8.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
——富兰克林9. 倘不奋发,惟有失败,顾影自怜。
——托马斯10.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1. 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即使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也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
——佚名12.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陶潜13.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华罗庚14.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
正因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不断鞭策自己。
15. 执著追求和不断的分析,这是走向成功的双翼。
不执着,便容易半途而废;不分析,便容易一条道走到天黑。
——佚名16.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潜17. 全心依赖自己,在自己之中拥有一切,如果说,这样的人还不幸福,你又能相信谁呢? ——西塞18. 不经艰苦得不到桂冠,不经磨难得不到成就,不经灾祸得不到荣誉。
19. 博学家一辈子说别人说过的话,天才则能说出版快报话,哪怕一辈子只说出一句话。
20. 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行时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
——歌德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少谈些主义多讲些问题”植保学院农药学看到我这个题目,也许您会大吃一惊,因为它似曾相识。
没错,它就是已故思想家胡适先生的名言,也是我们从小受教育要批判的一句话。
在这里重提这句话,我并不是想吹捧胡适之先生的理论,只是想借之阐述我个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主义的理解。
就在不久之前,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这无疑正式宣布了我个人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信仰。
没错,我就是信仰共产主义社会。
为什么不呢?它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民主极度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
象这样近似一个乌托邦式美好的社会模型,世界上又有几个人会不向往的呢?我认为现在的社会模式,无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还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最终的发展方向都会是共产主义社会。
因为人类的历史是在永远不断的进步的,而共产主义正是这种进步的方向。
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一切的社会模式都是过渡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社会。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这样描述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的资产阶级: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
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
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现代大工业化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
给青年三个人生药方作者:胡适我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赠与三个防身的药方给青年们: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个青年人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的追求知识的热心。
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
没有问题可以研究的人,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研究。
第二个方子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
”毕业生寻得的职业未必适合他所学的;或者是他所学的,而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
最好的方法是多发展他的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
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
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业往往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
第三个方子是:“总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应该信仰:今日国家民族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
但是,我记得两年前,就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写信来说:“胡先生,你错了。
我们毕业之后,就失业了!吃饭的问题不能解决,哪能谈到研究的问题?职业找不到,哪能谈到业余?求了十几年的学,到头来不能糊自己一张嘴,如何能有信心?所以你的三个药方都没有用处!”对于这样失望的毕业生,我要贡献第四个方子:“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专责备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
”你应该想想:为什么同样一张文凭,别人拿了有效,你拿了就无效呢?还是仅仅因为别人有门路有援助而你没有呢?还是因为别人学到了本事而你没学到呢?为什么同叫做“大学”,他校的文凭有价值,而你母校的文凭不值钱呢?还是仅仅因为社会只问虚名而不问实际呢?还是因为你的学校本来不够格呢?还是因为你的母校的名誉被你和你的同学闹得毁坏了,所以社会厌恶轻视你的学堂呢?——我们平心观察,不能不说今日中国的社会事业已有逐渐上轨道的趋势,公私机关的用人已渐渐变严格了。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胡适1918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
文章说: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
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种主义来欺人了。
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由于一个懒字。
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
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
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入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
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2009年09月24日17:12【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本报(《每周评论》)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
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
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
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神情形有什么意义。
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
但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
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
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种感想。
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到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
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
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主义来欺人。
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乡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这三条合起来看.可以看出"主义"的性质。
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文| 陈先森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对了,是梦想,不是幻想。
近两年品牌界、营销界、企业界给互联网的各路大神弄得晕晕糊糊,一个个高大上的词语扑面而来:风口、众筹、社群、垂直、痛点、颠覆、失控、参与感、社会化营销……神州大地仿佛瞬间染上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曰:“互联网焦虑症”,同时诞生了史上最烂大街的词语:“互联网思维”。
与此同时,伴随戴着“互联网思维”这顶大帽子不可一世的诸多品牌横扫业内,风光无限:小米手机、雕爷牛腩、黄太吉、江小白、三只松鼠……这些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品牌让创始人名扬四海、业内专家著文出书纷纷或赞或踩争相解剖、培训师凭这些案例故事颠来倒去赚得盆满钵满……中小企业家同样一阵炫晕并兴奋不已,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个风口,准备装逼准备飞!
众多中小企业家感到炫晕的原因很简单:传统的品牌营销还没做扎实,转眼间迎来电子商务时代;天猫京东刚开始正常运营,微商时代又杀了过来,据说一个微店分分钟年销售额过亿,成本却是传统营销的零头。
按目前这个形势,老板们之间开口不谈电商、闭口不谈微店,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新型的营销理论与颠覆的品牌观点顺应而生,“传统的”品牌操作手法瞬间成了WG的右派争相被打倒,如年初网络著名自媒体专家金错刀一篇《定位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一颗毒草》引发轩然大波,引起了业内关于传统品牌理论与互联网时代品牌操作观点之间的大仗,双方各执一词,口水纷飞。
商业的本质是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并盈利。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让信息更开放、更自由,长期生活在信息不对称国度的消费者突然迎来了一个开放透明的交易世界,TA们可以毫无障碍地表达对商品的喜怒哀乐,可以自由地晒出对某种商品的爱恨情仇。
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与目标受众坦诚相见:顾客再也不是那种希望TA买完单就滚蛋少来烦老子的“路人甲”,而是老板们希望用“参与感”留住TA们,用“社群”经营讨好TA们,用“大数据”分析TA们的“未来的持续印钞机”。
传统的品牌理论有其局限性,新的品牌操作手法同样不是万能的。
笔者作为身处风口被移动互联网飓风吹得满脸凌乱的“传统品牌策划人”,给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创品牌的建议是:“加减乘除,遇招拆招”!
加:比如“用户思维”,这是脱胎于传统品牌理论“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说法的新概念,换汤不换药而已。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要增加对用户更多的思考,真正找准我们的核心用户,精确地定义TA们的生活方式,打造属于粉丝自己的社群,给这些男男女女有归属的“参与感”,与TA们打成一片;比如要增加“情怀”,同样源自传统品牌理论中的“核心价值”,现在的客户早已不是以前有个产品用着就自HI的那种,TA们要从你的商品中体验出某种超越产品本身的东西,叫做“情怀”——不管是“工匠精神”还是“不将就”,不管是“生活很简单”还是“放肆爱”……
减:减什么?老板们异口同声说,当然是营销费用了。
传统品牌操作手法某叶姓大师最为擅长——请明星、上央视、狂轰炸,“三板斧”足以打天下,前提是巨额的策划费与营销推广费用。
在移动互联时代如果你圈到了ABCDEFG轮风投的钱又急于快速圈占用户,这种操作手法同样有效,比如烧钱以“亿”为单位的打车软件。
但对于绝大部分纯屌丝企业来说,预算?对不起,能减则减,越少越好!缺少预算的品牌营销也不是痴人说梦,如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网络炒作、病毒营销等等,以一当十,守正出奇。
乘:雷老板的七字方针地球人都知道:“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几点就是移动互联时代中小企业做品牌的乘法——不断放大再放大。
比如所谓的“产品思维”,在讲究颠覆、极致、爆款的年代,你唯有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诚意,给消费者实实在在的好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芳心并自动为你进行口碑传播。
除:除掉些什么呢?营销费用只能减不能除。
好吧,除去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该干嘛干嘛。
品牌建设就像小孩子的成长有其固有的规律,“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听起来不那么时尚,但基础的东西没搞扎实,互联网时代同样会出现“秦池”“三株”“旭日升”的哟……
消费者说“我爽,天下爽”;我说:“消费者爽,老板才爽”。
不管互联网技术如何变化,品牌营销如何发展,前端的核心是提升客户的体验与满意度,后端的核心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创新服务,其余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段都是为这两个目的服务。
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创建强势品牌?陈先森曰:拥有梦想,而非幻想;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