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_杨向东
- 格式:pdf
- 大小:916.01 KB
- 文档页数:10
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解读新课标学习心得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
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
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
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推进学校变革”2018年年初,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正式颁布。
新课标的修订,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会推动高中学校在教育目标、课程育人价值、课程结构、内容组织、学业质量标准、学习和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领域的变革。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突破,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基础上,通过反思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
这一做法旨在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目标体系内存在的脱节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育人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由于这一目标缺乏明确界定和系统阐述,难以在学校层面进一步具体和细化。
这种现实不仅导致学科目标和总体目标之间难以衔接,也使得不同学科在育人价值上难以实现真正的统整。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核心素养模型,成为联结我国基础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
当前,高中学校校长的首要工作,就是深刻认识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教育意义,结合本校实际,设计出符合自身学校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能够切实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校本核心素养模型,使之成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和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学校管理的根本基础和目标依据。
变革学科课程体系结构及其设置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对学校课程的结构及其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学校需要反思每个学科的本质及其育人价值,变革学科课程的设计理念和组织方式。
当前,学校对学科课程的认识通常还停留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层面,缺乏对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与挖掘。
学校需要站在素养培养的角度,重新审视学科课程的教育意义。
一些学校的学科课程设计更多的是将概念、原理和方法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缺乏与学生经验的整合。
学科课程设计应该将学科逻辑与学生经验充分结合,从核心素养、学科内容和主题情境三个维度设计与组织。
学科内容的设计,要强调学科大观念和知识技能的结构化,突出学科实践,渗透学科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主题情境的设置,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创设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与学生经验建立紧密关联、螺旋上升的任务或活动系列,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杨向东观后感(一)作者简介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素养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业质量评价与考试评价。
内容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中应当引入素养导向,并对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文章亮点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本文认为,学生应该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有所进步,而且应在学科技能、学科情感、学科挑战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和考试成绩时,应该引入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本文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该框架包括学科技能、学科情感、学科挑战三个方面。
在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和考试成绩时,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案例分析解释了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说明了如何应用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进行学生的学业质量和考试成绩的评价。
案例分析的过程十分生动具体,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个评价框架的应用。
总结本文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评价框架,对从事学业质量评价和考试评价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同时,通过案例的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的应用。
本文内容详实,思路清晰,值得一读。
不足之处本文虽然内容十分全面和详细,但是篇幅有些长,可以适当对文字进行压缩和梳理。
此外,本文提出的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框架,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才能验证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本文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学科技能、学科情感、学科挑战等方面的培养,并应用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本文通过研究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中的素养导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框架。
讲座笔记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杨向东
本讲座来源于: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
以下是本次讲座课件:
感受和想法:
一、本讲座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1.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的涵义
2. 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的研制及特征
3.基于学业质量的考试评价改革
二、每个学段的具体学业要求不一样,但是都是指向核心素养的。
三、要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维学科。
四、指向核心素养的试题编制,让我想到大学时候跟导师做的一个项目中认识的一个评价体系TIMSS。
它的测评目的不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孤立的知识,而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这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呢?研究教师自编的指向核心素养的习题或者测试题?或者可以取长补短,看看TIMSS的试题是否符合核心素养?研究下PISA和TIMSS评价体系?
END。
杨向东:关于核心素养若干概念和命题的辨析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研究发展迅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或理解上的误区,如采用分析式的视角理解核心素养;将学科核心素养视为跨学科核心素养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化;认为存在超越具体领域和情境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秉承学习必须经过识记、理解和应用过程的观点等等。
因此有必要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出发,突出整合的核心素养观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从认识论、知识观和学习观的角度对上述观念的根源与弊端进行辨析,强调连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多样化真实情境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根本价值。
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孕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成长性经验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是学生在经历完整的复杂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调动和整合人类文化工具、方法和资源建立起来的情境、观念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心智灵活性。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情境, 学习观目录一、什么是核心素养二、学科核心素养是跨学科核心素养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化吗三、可以超越具体情境或领域培养核心素养吗四、学习必须要经过识记、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吗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自2013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以来,围绕着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框架模型、培养方式及测量评价等话题,大量的文章见诸各类杂志、报刊和信息媒体。
这种“蓬勃”发展固然值得庆幸,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误解的观念和认识。
鉴于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厘清与核心素养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合理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命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在英文中,“素养”(competence)既是一个专业术语,也被广泛用于日常语言(Weinert,1999)。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通常将素养和ability、aptitude、capability、capacity、efficiency、skill等语词交叉使用。
即使是在专业领域,“素养”一词也被广泛用于语言、心理、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等诸多领域(Hoffman,1999),它的内涵始终缺乏一个清晰的界定。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考试命题;以建构为核心的评价;等级性评分标准作者简介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教育心理学系教授(上海200062)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何合理测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虽然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会更加关注各种新型评价形式,但在一段时期内,如何变革既有的纸笔考试形式,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题目,是摆在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性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引导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反思,明确学科育人目标,转变学科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
开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需要深刻理解这一属性的性质,明确其理论依据及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1.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科课程学习的真实性学业成就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反思学科本质观的基础上,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凝练,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的,能够灵活的整合学科观念、思维方式、探究模式和知识体系,应对和解决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
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儿童逐渐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观念、方法、工具和资源,从经验的与世界互动向理性自觉的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的转变过程[1]。
在这个意义上,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科课程学习的“真实性学业成就(authentic academic achievement)”。
真实性学业成就至少要满足三个特征[2]:(1)能够创造知识(production of knowledge),而不仅是再现他人知识或对他人知识做出反应。
(2)能够开展严谨的探究(disciplined enquiry),深刻理解问题,采用新颖方式整合或重组已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
(3)具有超越评价的审美、实用或个人价值(values beyond assessment),即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价值的观念、方法、方案或产品。
真实性学业成就不只是习得事实性的学科知识和概念,而是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或概念解决复杂的现实性问题[3]。
我国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理性思考作者:付华安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年第04期摘要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是我国国家教育改革战略部署和实际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主要介绍学业质量标准的定义、基本类型,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现状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得出标准研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制对策一、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背景关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定义,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副教授在其文章中已有明确界定,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者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基本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具体界定和描述。
[1]在学业质量标准的类型划分方面,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学业质量标准的编制和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跨年级的连续性尺度模式、能力水平的案例例证模式和分年级的成就图模式。
[1]英国是跨年级的连续性尺度模式的代表,其学业质量标准的编制成果主要体现在《国家课程》上。
英国《国家课程》主要是依据核心能力和内容领域确定该国公立学校体系内5~16周岁(小学1年级至11年级)的学生每个学科的成就目标。
每个成就目标又被划分为九个不同等级的成就发展水平,这九个不同等级要求的难度依次递增。
根据制定者的描述,学生个体可以跨越该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关键阶段,从而出现低于或者超越对应年级表现水平的情况。
最终形成的发展尺度不仅跨越了不同年级,并且保持了连续性。
澳大利亚从2008年起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其中的学业质量标准采用的是能力水平的案例例证模式。
该国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的设计思路和框架主要是围绕着国家公民形象来展开的,其设计核心主要是为了培养本国青少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充满自信和有创造力的个人、见多识广的公民。
在每个年级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中,都包含有内容标准、成就标准和样例。
样例分为满意以上、满意和满意以下三个等级,并在每个等级后附上了学生评价样本,样本主要是以视频或者文本的方式进行展现。
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这一重要议题。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业质量标准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其研制工作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背景、目的、方法、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iss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s for basic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as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in cultivating qualified citizens for future society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s ar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easuring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nd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their development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asic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background, purpose, methods, challeng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s for basic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本文将介绍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