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4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目录绪论篇第一章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
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
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答案:(1) A(2) B(3) A(4) B(5) C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
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的海外华人(3)“对外汉语教学”的提出时间是()。
一.语言与文化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什么要有一定的文化因素)①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负载该文化的语言(语言的七个特征)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③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好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求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④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从语言教学第一堂课开始所教语言本身就包含这文化因素,文化成为语言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相应文化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有利于他们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文化一直在直接间接的影响着语言的学习。
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他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而不能以文化为主或语言文化并重。
⑤学习中国文化除了直接有利于汉语水平提高外,还对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优秀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能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格。
同时中国的人文知识愈丰富愈能从深层次上掌握汉语,发展高级汉语交际能力二.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①尊重不同文化。
②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③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开放宽容的态度④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称为外为我用型)⑤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三层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虽不属于本学科但为本学科所设专业所需要的专门性文化知识。
第一章1、官能心理学:沃尔夫;诞生语法翻译法。
2、内省法心理学:冯特;诞生直接法(用外语教外语原则,以“音响感觉”为基础)。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S-R;诞生听说法和视听法。
4、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
奥斯贝尔:机械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乔姆斯基:规则性和创造性是语言的两个重要特征。
5、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
沉默法:加诺特。
社团学习法:又称咨询法。
6、记忆理论和全身反应法:通过语言与行为的协调来进行语言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学手段是运用理解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由教师根据以祈使句为基本模式的课程计划决定。
7、习得理论、监控理论与自然法:以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等为主要理论基础。
8、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9、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章1、学习的外显行为:学什么和学得怎样。
知识性(语音知识、词语知识、语法规则、文化常识)技能性(听、说、读、写)。
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通过测试衡量和评估学习成绩。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经历理解、巩固、记忆、积累过程。
3、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4、技能的保持:过度学习、动作连续。
5、技能的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
第三章1、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2、言语知觉可归结为三个阶段:听觉阶段、语音阶段、音位阶段。
3、图式: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故事图式。
图式的作用:在阅读之前,图式起到预期作用;在理解过程中,图式成为意义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之后,图式对信息的储存提取起到组织作用。
第四章1、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保持、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2、记忆按内容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3、记忆按活动特点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一、引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文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对外汉语教育也因此变得愈发重要。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作为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作,对于理解和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对外汉语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作者系统地探讨了对外汉语教育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
也能够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方式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作者对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
这其中包括了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技巧的运用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汉语教育服务。
四、对外汉语教育的教材与评估在对外汉语教育的实践中,教材和评估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对外汉语教育的教材设计原则和评估方法得到了充分的探讨,这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教材选择和评估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对《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于对外汉语教育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细化和提高教材设计,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教育服务。
总结起来,对外汉语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谦虚、学习和进步的态度。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这一过程,为中文的国际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文对《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观点和总结,希望能为大家对于对外汉语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复习笔记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1.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研究和使用的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研究者研究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3.双语/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4.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第一语言不一定等于母语,第二语言不一定等于外语)母语是按亲属关系确定,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按国别区分,指外国的语言。
(泰语在国内学是外语,在国外学是第二语言)5.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6.目的语:指人们正在研究并希望把握的言语。
7.学科称号:对外汉语教学(用的最多,最正式),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言语的教学,应用言语学,外语教育学,第二言语教学。
8.教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研究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是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现象。
9.教育: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如果学校的活动。
学校教育目标主如果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论平日是教育学中的主要部分、中央部分。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承当的不仅有教学任务,更有教育任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研究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它还有一项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言语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言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作出贡献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目录绪论篇第一章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
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
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答案:(1) A(2) B(3) A(4) B(5) C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
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的海外华人(3)“对外汉语教学”的提出时间是()。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读书笔记一.绪论篇(10.01)(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1.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2.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母语: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外国的语言;目的语: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3.关于学科名称的讨论受历史沿革、约定俗成等因素上的影响,大致有“对外外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外语教育学”“第二语言教学”这几种主流说法。
4.对外汉语教育的的学科任务: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学科理论、教学实践三部分。
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
学科理论为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教育实践主要是教学实践,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理论来源于实践,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5.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首先是语言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有语言的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已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
6.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学科定论的市场在不断缩小,“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得到纠正,“应用语言学学科”论说法日益受到挑战。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教育,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10.03)1.1949年以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可见一斑,而真正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门学科则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绪论篇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分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3、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族语: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5、西方学者们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两个概念作了分工:“第二语言”: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外语”: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外语。
6、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①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②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优点:①基本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②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
局限:①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②只适用于中国人2、汉语教学定义清楚,在国际场合运用较多,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优点:从学术上较能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的内涵和性质,不仅能涵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还能体现出它与其上位学科----整个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关系。
缺点:名称太长,不上口。
4、应用语言学这是使用的最早、最普遍的名称。
早在19C 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相对,指把理论语言学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从而产生的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词典编纂学、机器翻译学,乃至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绪论篇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3、双语或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4、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
2.母语和外语
1、母语和外语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2、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3、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1、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2、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3、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
1、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2、西方学者们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作了分工: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则称为外语。
3、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学科名称:是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1.对外汉语教学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
2、该名称的局限性: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在国际场合用的较多,已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1、以上三个学科名称的关系:在中国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部分,且是其中心部分;但她不能包括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其本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以及中国国内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在我国国内使用最为普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则涵盖国内外所有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而且也显示了它本身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在学术研究中很多情况需要用这个词语。
“汉语教学”本来既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包括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国际学术讨论中,可以专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4.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1、提出:19世纪末,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Baudouin
de Courtenay)提出。
2、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跟理论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指把理论语言学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从而产生的新的边缘学科。
3、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指第二语言教学。
5.外语教学(法)(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1、应用:这是国外语言教学界广泛使用的名称,我国外语教学界长期以来也一直使用它。
2、问题:不能表示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和它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6.外语教育学(Foreign Language Pedagogy)和教育语言学(Educational Linguistics)
7.第二语言教学(Second Language and Learning)
1、应用:使用愈来愈多,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使用日渐普遍,但在我国外语教学界使用较少。
2、问题:反映不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
3、世界范围内有关语言教育学科的名称,目前较普遍使用的还是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4、“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这两个名称比较清楚地反映出这门学科的性质和主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使用。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1、教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是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
2、教育: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活动。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
3、内部因素: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②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③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
4、外部因素:首先是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对本学科理论所起的支撑作用;外部因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社会及具体的教育单位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5、教与学的全过程:指学习者从零开始到接近标准目的语的整个过程中其汉语水平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教与学的特点和规律,包括每个阶段上述总体设计等四大环节的内部规律和相互关系。
6、研究内外部因素及所构成的学科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学习和教学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
7、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作出贡献。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1、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2、学科体系的作用:既体现了学科的内容及学科的性质特征,同时又能为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整个学科建设指明方向。
1.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
1、斯波尔斯基:
①提出:1980年提出,教育语言学理论模式。
②内容:在斯波尔斯基的模式中,语言描写、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运用理论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主要来源,而其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又源出于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语言描写也由一定的语言理论所决定。
上述诸因
素又分别由普通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基础,从而构成了斯波尔斯基称之为“教育语言学”的学科。
③作用:这一模式不仅较早地提出语言教学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更明确指出,单单语言学不足以构成语言教育的理论基础。
④缺点:“教育语言学”系统内部的层次不够清楚,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这样一些语言教学理论的实质内容未能表示出来。
⑤教育语言学模式2、斯特恩:
①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一般模式”。
②内容:斯特恩模式的基本思路与斯波尔斯基模式是一致的,但他把模式分成三级,模式内部各层次的关系显然比斯波尔斯基模式更为清晰,更体现了系统性。
把“实践”部分(即第三级)纳入了学科体系中来。
③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