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兰+从林纾的诗看其翻译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湖之鱼》林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湖之鱼》是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的一篇散文,创作年代于清代,出自《畏庐文集》。
作品原文湖之鱼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
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作品注释1、林子:林纾自称。
2、啜:喝。
3、茗:茶。
4、肆:指茶馆。
5、黯碧:黯,深黑。
黯碧指深青绿色。
6、豆脯:豆鼓之类佐餐小食品,这指干肉。
7、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8、葑草:水生植物,一名茭白。
9、寻:八尺。
10、薮: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胡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11、如:好像12、会:汇聚13、方:才作品译文我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我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
鱼儿纷纷争着抢食。
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
我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
我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我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
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
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作品点评提起林纾,知道的人不少,那是因为他翻译了一百多种欧美小说。
他不懂英语等西方语言,却凭别人的口述用汉语记录下来。
记超山梅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记超山梅花》是由清代文人林纾创作的一部,收录于《畏庐文集》中。
记超山梅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记超山梅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记超山梅花文言文原文记超山梅花作者:林纾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
余与陈吉士、高啸桐买舟访之。
约寻梅于超山。
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至超山之北。
沿岸已见梅花。
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
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
年久,苔色幻为铜青。
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
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
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
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弥满山谷。
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
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
是晚仍归栖溪。
迟明,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
野水古木,渺滞翳,小径岐出为八、九道,抵梅而尽。
至乾元观,观所谓水洞者。
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而止。
石状豁閜,阴绿惨淡。
石脉直接旱洞。
旱洞居观右偏。
三十余级,及洞口,深窈沉黑中,有风水荡击之声。
同游陈寄湖、涤寮兄弟,爇管入,不竟洞而出。
潭之右偏,镌“海云洞”三大字,宋赵清献笔也。
寻丁酉轩父子石像,已剥落,诗碣犹隐隐可读。
容伯饭我观中。
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
容伯言:“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
”然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
今但作《超山梅花记》,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陈寿慈于福州。
寿慈亦嗜梅者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清〕林纾记超山梅花文言文翻译夏容伯,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隐居于栖溪。
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
我们在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由沙石上流淌的溪水驶至超山北面,沿岸已能见到梅花。
再过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著名的宋梅。
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
苍老古拙的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
《清思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清思赋朝代:三国|作者:阮籍|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
昔黄帝登仙于荆山之上,振咸池于南口之罔,鬼神其幽,而夔牙不闻其章。
女娃耀荣于东海之滨,而翩翻于洪西之旁,林石之陨从,而瑶台不照其光。
是以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淑清。
故白日丽光,则季后不步其容;锺鼓阊铪,则延子不扬其声。
夫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遥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
伊衷虑之遒好兮,又焉处而靡逞?寒风迈于黍谷兮,诲子而游?。
申孺悲而毋归兮,吴鸿哀而象生。
兹感激以达神,岂浩漾而弗营?志不觊(一作「凯」。
)而神正,心不荡而自诚。
固秉一而内修,堪粤止之匪倾。
惟清朝而夕晏兮,指蒙汜以永宁。
是时羲和既颓,玄夜始扃。
望舒整辔,素风来征。
轻帷运??,华茵肃清。
彭蚌微吟,蝼蛄徐鸣。
望南山之崔巍兮,顾北林之葱菁。
大阴潜乎后房兮,明月耀乎前庭。
乃申展而缺寐兮,忽一悟而自惊。
焉长灵以遂寂兮,将有歙乎所之。
意流荡而改虑兮,心震动而有思。
若有来而可接兮,若有去而不辞。
嗟忄?(一作「博」。
)贱而失庚,(一作「心恍忽而失度」。
)情散越而靡治。
岂觉察而明真兮,诚云梦其如兹。
惊奇声之异(缺「造」)兮,鉴殊色之在斯。
开丹桂(「桂」一作「山」。
)之琴瑟兮,聆崇陵之参差。
始徐唱而微响兮,情悄慧以?委??。
遂招云以致气兮,乃振动而大骇。
声<风?>々以洋洋,若登昆仑而临西海。
超遥茫渺,不能究其所在。
心漾漾而无所终薄兮,思悠悠而未半。
邓林殪于大泽兮,钦邳悲于瑶岸。
徘徊夷由兮,猗靡广衍;游平圃以长望兮,乘修水之华?。
长思肃以永至兮,涤平衢之大夷。
循路旷以径通兮,辟闺闼而洞闱。
羡要眇之飘游兮,倚东风以扬晖。
沐洧渊以淑密兮,体清洁而靡讥。
厌白玉以为面兮,披(《御览》八作「霏」。
)丹霞以为衣。
袭九英之曜精兮,?瑶光以发微。
《御览》三百八十一作「发辉」。
服倏煜以缤纷兮,纟卒众采以相绥。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林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
他以其出色的翻译技巧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享誉业界。
本文将就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综述,从不同领域选取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展示林纾在翻译方面的才华。
在文学方面,林纾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他对《红楼梦》的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林纾通过细致入微的翻译,成功地传达了原著中复杂的情感和精妙的描写。
他对于原文中的古文使用、人物角色的深入解读以及情节的准确表达都展现了他的高超翻译功底,赢得了广泛赞誉。
不仅在文学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也延伸到学术和专业领域。
作为一位涉猎广泛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多本国际知名学术著作,如《论语翻译与注释》和《心理学导论》等。
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翻译中,林纾一方面要确保准确传达原著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流畅度,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获得知识。
此外,林纾还在商业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翻译了多本商业类图书,如《顶级执行者的成功密码》和《创新企业家的秘密》等。
商业领域的翻译要求不仅需要对原著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要具备良好的商业背景知识,以便传达出准确的商业理念和策略。
在这方面,林纾通过其扎实的商业素养和高超的翻译技巧,让商业类图书在中文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作品具有高质量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翻译才华为不同领域的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的翻译作品既准确传达了原著的内涵,又保持了流畅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无论是在文学、学术还是商业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都成为了行业里的佳作,为中文读者接触和了解更多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而言,林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他对于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都能够灵活应对,准确传达原著的内容,同时保持着流畅的语言表达。
相信在未来的翻译事业中,他的作品会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
■文学从林纾的翻译探析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谢柳春(1.福州大学 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2.淡江大学 英文系,台湾 新北 25137)摘 要:“民族主义”是晚清“救国保种”背景下的根本性话语架构,而翻译话语在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晚清翻译家林纾的影响巨大,其与魏易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正出版于晚清民族主义巨型话语兴起之际,在多个修辞层面呼应了这一时代主题。
译者在翻译文本中倡导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植入国族共同体想象,与时代话语场呼应和互动,帮助开启晚清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新民思想,参与民族主义话语建构,再现晚清社会的时代追求。
译本体现了晚清译介对社会意识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翻译话语;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国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3)03-0087-09收稿日期:2022-12-14基金项目:福州市社科基金项目(2019FZC42);国家留学基金委2020年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0203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JSZW22007)。
作者简介:谢柳春(1974-),女,福建上杭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跨文化研究。
引言:晚清民族主义话语与小说翻译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正如有学者观察:“从其广度、韧性、变化来说,民族现象主宰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1],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也不例外。
晚清社会内忧外患,封建的统治秩序与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现代”殖民西方的巨大冲击,处于崩溃瓦解的边缘。
如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扶大厦之将倾,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苦的思想探索和话语实践。
他们探寻自我的身份,掀起“民族”论述的热潮,敏感地意识到建立民族国家在抵御外侮中的迫切性。
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林纾《记超山梅花》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林纾《记超山梅花》原文及鉴赏【导语】:〔近代〕林纾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
从林纾诗歌看其翻译哲学姓名:刘爱兰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职称:讲师摘要:人生就是一首诗,追寻林纾先生诗歌的脚步,我们试着去探讨这位中国近代翻译大师在那个激荡变动年代里所恪守的人生哲学。
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所蕴含的人性力量,而这人性的力量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很好阐释。
林纾的人生哲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在翻译中所遵循的翻译哲学。
从《块肉余生述》翻译中的译者流露出的“仁”,《巴黎茶花女遗事》中流露出的“情”,《黑奴吁天录·序》中的“义”,再到《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中的“孝”,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翻译中所信奉的翻译哲学是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人类道德伦理价值的普世性原则。
而这些人类道德伦理价值就是在林纾的人生得到了诠释。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哲学,伦理价值Abstract:Life is like a poem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person. When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poems written by Lin Shu,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in translation in China, we would discover his philosophy of life. His philosophy of life is carried not only in his personal life but also in his translation career. In some sense, his philosophy of life determined his philosophy of transition. From his poems, we will discover how his philosophy of life was cultivated and manifested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David Copperfield, La Dame aux camellias, Uncle Tom’s Cabin. His poems tell us his belief in moral and ethic values shared by all the human beings regardless of the discrepanc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ationalities.Key wordsPoems , translation, philosophy of life, translation philosophy ethic values翻译大师林纾喜好写自寿诗,透过其诗歌我们可洞察到林纾作为一个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那激荡变动年代里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情感历程。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史,就更不是哪一个知识分子或哪一类个知识分子所能够独立承担的。
一个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突然遇到了另一种强势文化的狙击,必须应对,必须有新的变化。
而中国社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林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入了翻译世界。
林纾的翻译作品的成功固然与他高超的桐城派古文有关,然而他的翻译作品之所以动人心魄却是译者所投入的情感力量,而这种情感的力量是来自林纾在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所积淀下来的。
从自己“世出寒微”少年到他后来描述《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 中对大卫·考波菲尔童年凄惨境遇所流露的戚戚相惜之情;从中年丧妻到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lias)在石鼓山船上的“掷笔哭者三数”;从《马关条约》国耻后的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到翻译《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 时的“且泣且译,且译且泣”;从母亲去世后60天的哭祭到刻意在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马祖的女儿》标题中加入“孝子”二字,而新撰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林纾翻译哲学中体现了他所信奉的人类基本伦理价值的普世性原则。
林纾在《致蔡鹤卿书》中明确指出:“外国不知孔孟,然崇仁,仗义,矢信,尚智,守礼,五常之道,未尝悖也。
”本文试着追寻林纾先生诗歌的角度去理解他奉行的人类伦理价值,并且探讨他的人生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他的翻译哲学。
林纾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他在70岁时的一首自寿诗中写到:畏庐身世出寒微,颠顿居然到古稀。
多病似无生趣望,奇穷竟与饿夫几。
(林纾:《畏庐诗卷》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命运把林纾安排在寒门子弟的行列中,这让他对“狄更斯式的童年”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翻译《块肉余生述》第五章描述大卫·考波菲尔在先后失去父母,并受到继父非人虐待而不得已离开家门去投靠从未谋面的姑妈的场面,其凄凄惨惨的情感流露在林纾的笔下让人感慨万分。
然碧各德(大卫家女仆人)以抱余急,落其一扣在车中,余检而藏之,用为遗念。
御者顾余曰“彼尚来乎?”余摇首曰:“否”。
御者引缰谓驽马曰:“请君登程。
”余此时痛哭已餍,自思徒哭何为!御者见余止哭,即曰:“取尔湿巾,吾为尔晒之马背令干。
”在离开唯一关爱自己的女仆人时,悲伤的大卫把女仆人散落的纽扣作为纪念。
泪水如此之多,让车夫发现了,要拿泪水浸湿的手巾放到马背上晒干。
译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力量也是林纾人生的情感力量的一部分。
一年内失去父亲、祖父、老祖母三位亲人,林纾深懂得人生中生死离别的悲欢离合之情。
从而对他人的痛苦报以理解和同情。
《林纾评传》记载林纾在50岁入京后,文名大振,稿费版税源源不断。
一些羁旅京师不能归的寒士常常登门求助。
林纾总是有求必应。
为此他还做过一首“自嘲”诗:等是天涯羁旅身,忍将陈乞蔑斯人?迁流此后知何极,怀刺频来似有困。
倘为轻财疑任侠,却缘多难益怜贫。
回头还咀从滋味,六十年前甑屡尘。
(《畏庐诗存》卷下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林纾怀着满腹的热心肠救助贫寒之士的时候,他不是故作“轻财任侠”,沽名钓誉,而是从自己家“六十年前甑屡尘”的“穷滋味”中生发出的一颗仁义之心。
而就是这种仁义之心,这种人类所共有的伦理的价值在林纾的翻译哲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林纾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有自己的感情,译者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心灵相交流。
林纾笔下的大卫童年的凄惨境遇之所以如此动人,也是因为林纾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这种凄惨,才能够很好的阐释出来。
对于林纾这种“亲热、隆重地对待他所译的作品”的态度,钱锺书是称赞的,他认为林纾本人在前期翻译中“和他的翻译的东西关系亲密,甚至感情冲动得暂停那支落纸如飞的笔,腾出功夫来擦眼泪”。
他在《林纾翻译》中也写说道:“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译的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没有丧失吸引力。
”并认为他不懂外文,漏译误译随处可见,但是在做一些笔述之后钱钟书却认为“比直接读外文的助手更能领会原作的文笔”,而这种文笔的背后就是一个洞察人情的译者。
林纾在翻译中也多次表示“天下文人之脑力,虽欧亚之隔,亦未有不同者”。
天下文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人类故事和情感的诠释。
虽然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传达的人类爱恨情仇却是相同的。
而作为译者的林纾,能够本着对生活的理解通过译作来传达这人类基本伦理价值的普世性原则。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林纾先生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他在翻译时就不会有如此的“情感冲动”,当然也不会有读者的“情感冲动”。
也许就是寒微出世的童年让少年的林纾牢记了外祖母的教诲“孺子不患无美食,而患无大志”和祖母的告诫“汝能谨愿,如若祖父,畏天而循分,足以!”(《林纾评传)。
林纾从小就刻苦学习,有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同上)的誓言。
这种传统的书生义气让林纾决心出人头地,博取功名,走向上报朝廷下安黎民的“正途”。
在30岁从福州城有名的“狂生”一跃而成为福建省的著名壬午科举人。
然而从32岁第一次参加礼部会试到47岁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会试的失败后,林纾决计不入仕途。
也让他看到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从而决计终生不如仕途。
即使到了民国年间袁世凯称帝,严复等许多名流也纷纷委屈被迫上了贼船。
林纾却是退避三舍,拒不为袁氏捧场,而且对当时一些名流为袁世凯捧场表示悲哀。
有其诗歌为证:十年买画隐长安,一面时贤胆即寒。
世界已无清白望,山人写雪自家看。
(《林纾评传》p167),在这首诗中,林纾不仅对“时贤”们的失节感到“胆寒”,对自己能保持义气和名节颇为自豪,以“雪”来明鉴其清白。
林纾终身未入仕途,对他来说却也不全是一件憾事。
未入仕途也让林纾能把精力集中于文学翻译。
1895年末林纾的母亲去世。
林纾夫妇细心照顾,操劳过度,至1897下妻子刘琮也恹恹下世。
他与亡妻曾度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困难岁月,两人始终恩恩爱爱。
刘琼去世后,许多女子敬慕他的才华和人品,都想与他结为连理。
其中有一名妓,色艺双绝,名震一时。
她屡屡给林纾写信,并馈赠食品,以表爱慕之情。
但林当时处于极度的悲伤中,竟然一次也不肯与这位名妓相见。
林纾的朋友们也觉得林纾做得有些过分了。
林纾在70岁自寿诗曾回忆其往事,他写到:不留宿孽累子孙,不向情田种爱根。
绮语早除名士习,画楼宁负美人恩。
(《林纾评传》p66)为让林纾能从丧母失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好友魏瀚、王寿昌鼓动他一起翻译法国小说。
林纾开始怕不能胜任,婉言谢绝。
但是魏瀚再三劝说。
林纾才半开玩笑地说:“须请我游石鼓山乃可。
”于是,在游览福州著名的风景区石鼓山的船上,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的内容,林纾则耳受手,摇笔予以整理成篇,《巴黎茶花女遗事》就以这样一种奇特的方式在中国出世了。
而林纾也是奇迹般地踏上了翻译的道路。
应该说林纾当初同意一起翻译该小说,更多的是想排遣心中的郁闷,然而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浪子肠。
对亡妻的思念使林纾更能体会到主人公马克格尼尔(今译玛格丽特·戈蒂埃)与亚猛·马克(今译阿尔芒)凄恻哀惋的爱情,更加能够同情马克的不幸遭遇,也能深刻体会到亚猛失去爱人的痛苦。
而所有这些情绪也加剧了自己对亡妻的怀念。
因此情随文至,文以情生,每每翻译到伤心之处,林纾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这是为故事男女主人公的伤心爱情,也是为自己与结发夫妻阴阳之隔的悲情而流下的泪水。
林纾在后来曾这样说过:“余既译《茶花女遗事》掷笔哭者三数,以为天下女子性情,坚与士夫。
”胡孟玺在《林琴南轶事》中也这样回忆:林纾与王寿昌合译此书时,“因适逢夫人刘氏之丧,每于译到缠绵凄恻处,情不自禁,两人恒相对哭。
”显然林纾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激情。
他后来也不无欣幸地说:生好著书,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尤凄婉有情致,尝自读而笑曰:吾能状物态至此,宁谓木强之人,果与情为仇也耶?”从林纾对刘氏的情意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他所倡导的人类共享的基本伦理价值让他知道人类的仁义情感在本质上是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