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
- 格式:ppt
- 大小:709.00 KB
- 文档页数:16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课文原文及赏析《化石吟》课文原文最早的鱼儿怎没长出腿?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长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渡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化石吟》课文赏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并赞美了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诗人以优美的语言,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对化石和古生物的产生进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演化的好奇。
诗歌中通过描绘化石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进化过程,从而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诗人用“冰冷的骸骨”来描绘化石,却又从中寻找到了生命的灵火,这种描绘方式既科学又充满诗意。
诗人称化石为“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化石为历史留下了生命的痕迹,通过研究这些痕迹,人们能够了解生命的演化过程。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好奇心,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吟咏,引导读者去感受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奇迹。
同时,诗歌也体现了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
《化石吟》课文赏析《化石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
下面是《化石吟》课文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共7节,可分3层。
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
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
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
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化石吟》词语解释《化石吟》词语解释《化石吟》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
下面是《化石吟》词语解释,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骸骨──尸骨。
太古──远古的时代。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乌有──《书》虚幻;不存在。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
赏析课文《化石吟》为《化石吟》写赏析,是我酝酿了很久的一个念头,今天我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终于有机会展示一下了。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就显得很有韵味,原因就在一个“吟”。
我们学过《石灰吟》,知道是对石灰那种清白高尚品质的赞美,我们也学过《暮*吟》,知道是对秋日傍晚*边景*的赞美。
由此可知,《化石吟》中“吟”的意思是表示吟咏,赞颂,仅仅一个题目,就是人产生意味悠长的感觉,同时对化石的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了。
这首诗在题材上属于科学抒情诗,也许对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前面几个疑问句:“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这些诗句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就想知道这些问题的回答到底是什么。
而且我们要注意一个地方,作者没有说“鱼”“鸟”“树”,而是用了“鱼儿”“鸟儿”“树儿”,这样就给我们一种亲切的感觉,把化石看作一个很可爱的生命去对待。
第2段中用了2个设问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他是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从而引出下文。
后面又有一句“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这一句听上去给人一种*冷不可接近的感觉,也是在重重的“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还有一句“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也真难为了张锋,不知他如何想出“生之灵火”这个词语来的。
这个词语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突出了远古世界的神秘。
古生物虽已死亡,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据是实实在在的。
还有一句:“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说明化石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还要靠科学家不停研究,不能直接表现生物进化,所以说是“密码”。
还有一句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把化石比作人的脸,形象地说明化石进入自然的演变史。
而“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则给人一种童话的感觉,说明了化石所展现的世界是一个奇幻的世界。
第6段转入现实,赞叹了大自然的神奇。
而最后一段,巧妙的与第2段相呼应,是全文结构更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化石吟》优秀教案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化石吟》的原文及译文。
(2)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诗歌创作的辅导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了解诗歌内容。
(2)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简介诗歌《化石吟》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化石吟》。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 欣赏诗歌(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化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教师展示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 诗歌创作(1)教师辅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化石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