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代数教学中的关联教学法
- 格式:pdf
- 大小:137.24 KB
- 文档页数:2
简论近世代数课程的教学
近世代数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角度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要掌握数值代数、函数、概率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加深对数学知识体系的了解。
为了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近世代数,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强化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从数学抽象思想中进行解题的能力,面对解题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问题,一个有效的解题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让学生熟悉近世代数课程中函数、数轴动态图、指数和对数函数、微分与积分等内容,也是其重要教学技巧之一。
这里强调两个重要技巧:一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理解数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研究,积极地探索数学的内涵,深化其理解和回答更复杂的问题。
总之,在教授近世代数课程时,应注重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思维性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为未来学习科学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
近世代数学习方法“近世代数”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初学者往往感到虚无飘渺,困难重重。
为此,下面介绍五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一、通过例子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针对“近世代数”课程的概念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解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多举已学过的典型例子。
例如,一元多项式环和整数环是主理想整环的例子,关于主理想整环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推广关于多项式和整数的结论得到;一个无零因子交换环的商域就是模仿整数环和有理数环间的关系构造的;整环里的因子分解理论就是分解质因数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理论的推广。
当我们学习“近世代数”时,就仅仅背下来一些命题、性质和定理,并不意味着真正地理解。
要想真正理解,需要清楚这些命题、性质和定理的前提条件为什么是必要的?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构造反例。
通常的做法是:去掉一个前提条件后,构造一个结论不成立的例子,从而表明所去掉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
例如,关于素理想和极大理想的关系有结论:设R是含1交换环,则R的极大理想一定是素理想。
那么这个结论的条件“含1”是必要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从下面的例子容易得到。
例:设R是所有偶数构成的环,Z表示整数环,则4Z是R的极大理想,但4Z不是R的素理想。
二、通过变换角度来寻求问题的解法通过变换角度来寻求问题的解法是一种很普遍的解题方法,通常是将已知或未知较复杂的问题变换为等价的较简单的问题,或者是将新问题变换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将未知与已知关系较少的问题变为已知与未知关系较多的问题等等。
下面举例说明这种方法:例:设是从G1到G2的满同态,N2是G2的不变子群,N1= -1(N2),证明G1/N1同构于G2/N2。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直接证明G1/N1同构于G2/N2,而是将问题进行变换,先构造从G1到G2/N2的满同态,再证明N1是的核,然后根据同态基本定理知结论正确。
三、通过“同构”的观点将知识点(问题)归类“同构”的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凡是具有同构性质的结构在本质上可看成是同一结构。
《近世代数》教案1《近世代数》教案1教案一:近世代数概述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世代数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理解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3.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定理和性质;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近世代数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3.近世代数的基本定理和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2.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运算;3.理解和运用近世代数的基本定理和性质。
四、教学方法1.前置知识导入:利用历史故事或问题引入近世代数的起源;2.概念解释与讨论:通过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3.理解和运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近世代数的基本定理和性质;4.案例分析和练习: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巩固学生对近世代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整理和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前置知识导入(10分钟)-引入:《近世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学科,它是现代数学的基石之一、那么,你们以为近世代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我们来听听关于近世代数起源的故事吧。
-故事:公元16世纪,意大利的一位数学家卡尔达诺被人请到一个庄园解决一个心理障碍的问题,他最终发现了它的根源与代数方程式求解有关。
这个故事揭示了近世代数起源的一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更多关于近世代数的知识。
2.概念解释与讨论(20分钟)-定义:近世代数是一门研究代数结构及其性质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了代数系统的运算规则和代数方程式的求解方法。
-基本概念:群、环、域是近世代数中的基本概念。
群是指一个非空集合和一个在这个集合上的运算,满足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和逆元的性质;环是指一个非空集合和两个在这个集合上的运算,满足加法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和可逆性,以及乘法封闭性和结合律;域是指一个非空集合和两个在这个集合上的运算,满足加法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和可逆性,以及乘法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和可逆性。
近世代数课程的教学探讨近世代数课程的教学探讨在近世代数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主线和应用价值,加强与高等代数相关知识的联系。
在教学方法上,要把具体的事例引入课堂,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调动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标签:近世代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近世代数也称为抽象代数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特点是高度抽象,逻辑性强,推理严谨。
学生普遍认为是一门难懂难学的课程,加之课程由大学三年一期开设,提前到二年一期,更加大了学习难度,导致很多学生苦不堪言。
但是,如果降低难度和要求,学生就不能学到应有的知识,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违背。
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太抽象、难度大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结合近世代数课程教学的情况,以文献为例,[1]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一、教学内容方面近世代数课程涉及大量抽象概念、命题、定理和推论。
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他们觉得内容很无聊,更不用说对这门课的兴趣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增设其他新课程。
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减少了课时。
这样的话,完全不可能把整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详细看完。
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其他课程安排,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调整教学节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减少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1、抓主线,教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群、环、域三部分,是近世代数的核心内容。
在这三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主线,围绕这些主线进行系统的教学。
比如一个群的主线是群同态,这是一种保持运算的映射,揭示两个群的一些共同性质,从而区分两者的异同。
群的内容可以围绕群的同态展开;环的主线比较理想;域的主线是域扩展。
如果能抓住这些主线,在实际教学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混凝土加气块标准
1、砌块砌筑时,应上下错缝,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1/3。
2、砌块内外墙墙体应同时咬槎砌筑,临时间断时可留成斜槎,不得留“马牙槎”。
灰缝应横平竖直,水平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90%。
垂直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80%。
如砌块表面太干,砌筑前可适量浇水。
3、地震区砌块应采用专用砂浆砌筑,其水平缝和垂直缝的厚度均不宜大于15mm。
非地震区如采用普通砂浆砌筑,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砌块之间粘结良好,灰缝饱满。
当采用精确砌块和专用砂浆薄层砌筑方法时,其灰缝不宜大于3mm。
4、后砌填充砌块墙,当砌筑到梁(板)底面位置时,应留出缝隙,并应等待7d后,方可对该缝隙做柔性处理。
5、切锯砌块应采用专用工具,不得用斧子或瓦刀任意砍劈。
洞口两侧,应选用规格整齐的砌块砌筑。
6、砌筑外墙时,不得在墙上留脚手眼,可采用里脚手或双排外脚手。
7、砌体结构尺寸和位置允许偏差。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近世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近世代数》教学大纲《近世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大学数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不是代数机构中的元素特性,而是各种代数结构本身和不同代数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近世代数》已成为进入现代数学的阶梯和基础,不仅在知识方面,而且在思想方法上对于学习和研究近代数学都起着明显而有力的作用,它的理论结果也已经应用到诸多相关的科学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理论物理、理论化学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向学生介绍近世代数的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从而满足学生对代数学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要求,满足其他数学领域及数学应用对代数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学生应了解近世代数的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掌握代数学研究代数结构的一般方法,注意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为以后的代数学习或其他数学领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代数学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集合论初步,线性代数,高等代数本课程学时:54学时选用教材:刘绍学、章璞编著,近世代数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课外辅导为辅考核方法:考试注:1、注意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每章内容在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2、在概念的讲授中,应注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教学的初始阶段,宜慢不宜快。
3、不拘泥于教材,同时编写课程讲义。
4、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
5、教材中打“*”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讲解。
主要教学内容与重难点:第一章集合与运算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近世代数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符号,初步了解近世代数课程研究的对象和一般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1.1 集合§1.2 运算映射的定义,单射,满射,双射(一一映射);变换的定义,单射变换,满射变换,双射变换。
近世代数前三章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常见结构与性质,着重探索了群、环、域等代数结构的性质。
本课程为近代代数学的基础课程,是学习现代代数学的必备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群、环、域等数学结构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它们在数学中的基本作用;2.了解群、环、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这些结构的基本构造方法;3.掌握熟练使用基本结论和方法,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4.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课程安排本课程按章节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章:1. 第一章:群1.1 群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群的定义;2.群的基本性质,包括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逆元等;3.子群、左、右陪集、拉格朗日定理。
1.2 群的同构1.同构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例子,如对称群、置换群等;3.群的分类,及其应用。
2. 第二章:环2.1 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环的定义;2.环的基本性质,包括封闭性、结合律、分配律等;3.子环、整环、域、代数系统的概念。
2.2 环的同构1.环的同构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例子,如数域、整环等;3.环的分类,及其应用。
3. 第三章:域3.1 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域的定义;2.域的基本性质,包括封闭性、结合律、分配律、单位元、逆元等;3.子域、代数闭域、代数数域的定义。
3.2 域的扩张1.域的扩张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域的扩张构造法;3.代数扩张、超越扩张、代数数域、超越数的含义。
四、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例题分析、作业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课堂表现等。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近世代数课程类别:数学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数学专业本科生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群、环、域等代数结构。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近世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群论1、群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理解群的定义,包括群的运算满足的四个条件(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逆元)。
掌握群的例子,如整数加法群、对称群等。
熟悉群的基本性质,如消去律、元素的阶等。
2、子群、陪集和拉格朗日定理子群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理解陪集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拉格朗日定理及其应用。
3、群的同态和同构群同态和同构的定义及性质。
了解同态基本定理。
4、循环群和置换群循环群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置换群的表示和运算。
(二)环论1、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理解环的定义,包括环的运算满足的条件。
熟悉环的基本性质,如零因子、单位元等。
2、子环、理想和商环子环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理想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商环的构造和性质。
3、环的同态和同构环同态和同构的定义及性质。
4、整环、域和分式域整环和域的定义和性质。
了解分式域的构造。
(三)域论1、域的扩张理解域扩张的概念。
掌握域扩张的次数。
2、有限域有限域的结构和性质。
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定理和例题,使学生掌握近世代数的核心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五、课程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_____。
2、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_____。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_____。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教材:《近世代数》,_____著,_____出版社。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一、引言近世代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涉及到代数方程、群论、域论、线性代数等内容。
近世代数的研究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以及应用于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近世代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为了培养学生对近世代数的深入理解,本文将从教学的目标、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制定一份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通过近世代数的学习和教学,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 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2. 理解和运用近世代数的基本原理和定理;3. 能够应用近世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三、基本内容1.1 代数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2 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1.3 多项式方程的解法2. 群论2.1 群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2 群的子群和正规子群2.3 群的同态、同构和陪集2.4 群的分类和应用3. 域论3.1 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3.2 域的子域和扩域3.3 域的代数闭包和超越数3.4 域的分类和应用4.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4.2 矩阵的基本运算和性质4.3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4 线性变换和线性空间的基本概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近世代数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实例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近世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性实验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近世代数的相关应用场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估: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近世代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