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晚唐游仙诗的世俗化
- 格式:pdf
- 大小:430.02 KB
- 文档页数:5
论中古游仙诗基本形态的确立作者:王今晖来源:《东方论坛》 2019年第1期摘要:中古时期的游仙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创作主旨、结构模式以及意象类型等方面基本得以定型。
其创作主旨已基本定型为“列仙之趣”与“坎壈咏怀”两类,后者在有唐一代代表了游仙诗的最高成就;其结构上则多遵循先交代求仙途径、再描述游仙生活、终抒个人感慨的三层模式,意象上基本以仙人、仙兽(禽)、仙境、仙术为核心。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类型,游仙诗虽然在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是在中古诗人所确立的框架内来进行的。
关键词:中古;游仙诗;创作主旨;结构模式;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19)01-0031-08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神仙思想的促动下,最先在汉代的乐府歌诗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诗歌题材——游仙诗,它由最初的主题单一、诗艺粗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而蔚为大观,不仅作为独立的诗歌类型为世人所认可,其基本创作形态也最终得以确立,为后世同类诗歌题材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范式。
一游仙诗的两类创作主旨钟嵘在谈到郭璞五言诗时,称其“游仙之作,辞多慷慨,乖远玄宗。
……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李善也指出:“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
而璞之制,文多自叙,虽志狭中区,而辞无俗累,见非前识,良有以哉!”此后,人们论及游仙诗的创作主旨,便多以“列仙之趣”和“坎壈咏怀”来加以区别,如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敬祖《游仙诗》,游仙正体,宏农其变”,就是将二者视为游仙诗的“正体”与“变体”。
若从严格意义上讲,受到社会环境、宗教意识、哲学思潮乃至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游仙诗出现在不同时代,在不同诗人那里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创作主旨,有时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也会呈现完全相异的理念。
也正因为这样,游仙诗才以其独具的魅力,激发着后世文人永不衰竭的创作热忱。
但就其大略而言,“列仙之趣”和“坎壈咏怀”还是基本能概括中古乃至后代游仙诗创作主旨的。
游仙诗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种体式。
就其本义⽽⾔,这指的是歌咏仙⼈漫游之情的诗。
其体裁多为五⾔,句数或⼗句,或⼗⼆句,或⼗六句不等。
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游为近体。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夸张、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法;⽽道家神仙典故的运⽤,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调。
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种纯写求仙长⽣之意。
另⼀种则是愤世嫉俗之⾔。
早在先秦时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出现,⼈们已设想“千岁厌世,去⽽上 ;乘彼⽩云,⾄于帝乡”。
(《天地篇》)屈原在《离骚》⾥愤慨⾼远的理想不能实现,求诉⽆门,就幻想上升天界,遨游四极。
秦始皇曾“使博⼠为《仙真⼈诗》,及⾏所游天下,传令乐⼈歌弦之”。
这些《仙真⼈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游仙诗的流⾏则是汉代以後的事。
神仙思想在汉代⼀直发挥着重⼤影响。
在汉⼈的宇宙观⾥,⼀个具体⽽完整的神仙世界形成了。
反映在⽂学领域,汉赋在以铺张扬厉的⼿法叙写世界景象时,神仙境界就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汉乐府⾥也有描写神仙内容的篇章。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神仙信仰乃是道教的主要内容,从⽽有关仙⼈、仙界、学仙、成仙等等观念更⼴泛地流⾏开来。
魏、晋时期⽂⼈们相当普遍地接触、接受道教,神仙题材⼤量被表现于⽂学作品之中。
⽽在诗歌中,神游仙境即“游仙”则成为经常地表现的内容。
如曹操的《⽓出唱》、《陌上桑》、《秋胡⾏》等,都是表现游历仙境内容的。
到了曹植,则出现了以《游仙》为题⽬的作品,曹植还有《升天⾏》等,这些作品显⽰出游历仙界题材在曹植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把“游仙”进⼀步确⽴为⼀种诗体,始于昭明《⽂选》。
《⽂选》所录有何劭⼀⾸和郭璞七⾸。
何焯评论何劭《游仙诗》说是“游仙正体,弘农其变”。
魏晋游仙诗的特点摘要:游仙诗与其他的诗歌体式相比,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
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词藻堆砌和仙人、圣贤的交往,抒发自己感悟、对仙人生活的的赞美以及渴望和对长生的追求。
关键词:内容寻仙愤世嫉俗浪漫艺术形式游仙诗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
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诗赋,最先可追溯于《楚辞》中的仙人轻举登霞的篇章,后来秦朝寻仙长生一说大盛。
秦始皇好神仙,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汉代比较出名的神仙思想作品有《日出入》、《天马》。
但是游仙诗的流行却是在魏晋时期。
在魏晋时期游仙诗的盛行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的政局动乱,腐朽残暴的统治,是很多诗人郁郁不得志只能在游仙诗中抒发自己的志向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在魏晋的时候游仙诗发展到了巅峰,为后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游仙诗与其他的诗歌体式相比,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
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词藻堆砌和仙人、圣贤的交往,抒发自己感悟、对仙人生活的赞美、渴望和对长生的追求。
游仙诗作为道教诗词的特有体式,它以超现实世界──天界仙境作为审美对象表现于诗歌之中,着力描绘想象世界的美好。
与现实世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对残酷的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很多的在现实中无法找到自己的出路,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很多游仙诗。
曹植在现实生说中处处碰壁,寄情于神仙之说,写下了许多游仙诗。
游仙诗的含义“游仙诗”,也是玄言诗的流亚。
游仙诗在思想上主要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企图超越世俗社会的局限、生死的局限、人生短暂的局限、人生坎坷的局限的强烈愿望。
游仙诗用奇特的想象,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表现出浪漫的色调。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
游仙诗在老子、庄子云游龙骞思想的直接启发下而产生出来。
老子的混沌一片的“道”,《庄子》的文章中,传奇的仙人上天入地、宇宙星辰,下到江湖河海、入芥豆之微,无不来去自由。
游仙诗也在屈原《楚辞》抒发内心的忧思情绪的启发下得到发展。
如《离骚》、《远游》,都有与传说中的`人物对话、云游的描写,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对自由的精神世界的向往。
还有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也是启发游仙诗的源头之一。
《神女赋》云: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王曰:“朝云始出,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出也,扬袂鄣日,而望所思。
忽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处所。
”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
”王日:“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
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
”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神女赋》将男女情爱神化,可谓想象奇特。
到了秦朝,始皇帝好神仙,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仙真人诗》已失传。
继此之后,汉乐府之中,如十九首郊庙歌中的《日出入》、《天马》,都表达了畅游仙境的理想。
游仙诗的流行则是在魏晋时期。
服膺老庄思想的道人和文人竞相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风气,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
郭璞《游仙诗》赏评-精选文档郭璞《游仙诗》赏评郭璞,字景纯,两晋时人。
他博洽多闻,精通阴阳历算、卜筮之术,十四首《游仙诗》更是闻名于后世。
他的《游仙诗》的风格虽然与西晋诗风一样形式讲究,辞采华丽,却没有流于浮艳,而是借游仙来抒写自己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情怀。
钟嵘的《诗品》说郭璞是“宪章潘岳,文体相晖,彪炳可玩,始变中原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又评他的游仙之作是“辞多慷慨,乖远玄宗,而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楫翼栖榛梗’,乃是坎?坝交常?非列仙之趣也。
”是十分中肯的。
自从钟嵘此论一出,后世关于郭璞《游仙诗》的主旨虽然也偶有异议,但绝大部分人的观点基本不出这层意思。
本文也就不再赘述,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游仙诗》的艺术特征。
第一,郭璞的《游仙诗》辞藻富艳,善用华美的文字,形象地描绘瑰丽的山川风物。
郭璞的《游仙诗》中表颜色的字用得很多,而且以“绿”、“红”、“紫”等鲜明富丽的颜色为主。
最富有代表性的是《游仙诗》其三。
此诗的前四句“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绿萝结高林,蒙茏盖一山。
”①色彩极为鲜明,翡翠戏于兰茎,花鸟交相辉映,鲜丽明艳;翠绿的藤萝缠绕在高高的林木上,郁郁葱葱的覆盖了整座山峰,不但使山峰更显深邃幽静,而且给景色增加了一层朦胧的仙气。
其间更有飞泉、紫烟点缀,隐士清幽的琴声不时地回荡其间,真是诗画相配,人景相生。
又如《游仙诗》其六写蓬莱仙山的景色是“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仙山乘着吞舟巨浪而来,随着仙山一起出现的是富丽堂皇的金银台和滔滔云海,形象地写出了蓬莱仙境的宏丽壮阔。
第二,善于描绘出出尘绝俗的隐士境界和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并在浪漫色彩浓郁的背景中凸显所摹绘的隐士、神仙形象。
如《游仙诗》其二,写的是隐士情怀。
开头两句“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一下子就勾勒出了这位摒绝荣利,弃绝世事,隐遁在清溪千仞之岗的隐士居处的清幽。
接着的“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两句,颇有仙意,白云在梁栋间自由地飘飞,徐徐清风从窗口吹来,仿佛是神仙居所。
晚唐五代诗词的非主流文化精神与创作特色你是否曾经读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静夜思》等脍炙人口的唐诗?这些经典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世人喜爱。
然而,除了这些主流的唐诗作品,晚唐五代时期仍然存在许多非主流的文化精神和创作特色,这些作品或者饱含玄思、或者流露出浓烈的感伤情怀。
本文将从晚唐五代诗词的非主流文化精神与创作特色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非主流文化精神晚唐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深受困扰。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诗人开始追求迥异于主流文化的文学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困境的思考。
他们关注个体存在的哲学层面,探索人生的苦难与无常。
1. 玄思之风:寻求灵魂的栖息之地晚唐五代时期的非主流诗人中,一部分秉持着玄思之风,出走尘世,追寻内在灵魂的安抚。
他们将自己的诗歌视为灵魂与世俗的对话,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迷茫和苦闷。
1.1 陶渊明:“野外蝉声无限思”陶渊明是晚唐五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被后世称为“陶渊明式”。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对尘世和现实的疏离感。
他通过寻找与自然的合一来摆脱纷扰的社会,感叹:“野外蝉声无限思,怅望幽人长寂寥。
”他试图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和沉思,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1.2 韦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韦庄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女诗人,她以其豪放狂放的作风而闻名。
她的诗作经常描绘酒宴花间的欢愉场景,但在这种放荡的外表之下,她却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空虚。
在诗作中,她以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等形象来展现尘世的华丽与虚幻,以此映照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
2. 浓烈的感伤情怀:生活的苦涩与无奈晚唐五代时期的非主流诗人对生活的苦涩和无奈情感有着浓烈的表达欲望。
他们以深沉、悲伤的笔调,描绘了人生的辛酸和艰辛,唤起了读者无限的共鸣和思考。
2.1 杜牧:“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杜牧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中往往流露出深深的思乡情怀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