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论述的形成_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部分文献的内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5.21 KB
- 文档页数:5
比较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分析作者:王瑜来源:《教学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 对1979~2010年比较教育学教材的梳理、分析看出,比较教育学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入三个阶段,其学科属性逐渐明晰,即由“比较方法”的工具性转为“比较视域”的本体性,研究目的由借鉴转变为借鉴、理解双目的共存,研究对象则从发达国家转为多中心文化圈等。
并据此提出建议:应加大学科内与学科外的联系;应注意方法理论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应增强“本土关怀”。
[关键词] 比较教育;教材;内容分析[中图分类号] G40-05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25-0520世纪以来,比较教育以其超越国家、民族、文化和学科界限的研究思想,不断吸纳和借鉴教育领域的各种理论和经验,为推动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尤其在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为跟上科技革命和战后重建步伐,纷纷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教育课程,出版大量比较教育教材和刊物,并组建了比较教育学术团体和组织,产生各类比较教育研究成果。
然而,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比较教育学家开始对比较教育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产生了分歧,并在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学科地位提出了质疑,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表现出对学科身份危机的概念化和表面化”[1]。
姑且不论比较教育是一种研究方法、一门学科、一个研究领域抑或是一种跨文化的视域,做好比较教育学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对于打造学术共同体及推动学科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教材,作为一门学科一个时代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集合,既是这门学科的学术阶段成果的整体反映,更是引导新一代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入门指导材料。
对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反思和梳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比较教育学。
1 教材的选取与结构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外国教育研究为主体的描述和介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以及深入和扩展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下文提及的发展阶段均按此标准)。
试评我国比较教育的两部经典著作——《比较教育导论》与《比较教育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对顾明远和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以及吴文侃和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两本教材的结构、内容、侧重点和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经典著作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比较教育发源于西方,产生的年代较短,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比较教育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我国比较教育起步较晚,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比较教育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各种高水准的专著层出不穷。
本文选取了代表性较强、影响较深远的两本教材进行比较,这两本教材分别是顾明远和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以及吴文侃和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
一、教材结构的比较(一)教材的篇章编排顾明远和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由比较教育、发展教育、国际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四大部分组成,并对比较教育中国际教育、发展教育两个新兴领域有所论述。
吴文侃和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共四编,21章,以国别教育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两大部分为主,又分别从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和结构要素四个方面对每一部分进行分析,最后做了总结和展望。
(二)教材的结构体系顾明远和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则是从多个方面,研究比较教育的动态发展。
既不属于问题比较体系、国别教育体系,也不属于综合体系。
该书对比较教育的理论、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和前沿观点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于读者来说,有助于从国际的角度,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比较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孔令帅范永胜摘要近十年来,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经验,同时也为比较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崭新使命、承担更多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研究以《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研究》刊载的文献为研究基础,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整体上考察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近十年,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在不同教育阶段比较方面侧重于高等教育,在重要教育议题比较研究方面关注教师教育,在国别教育研究方面仍然注重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借鉴的研究,在比较教育元研究方面重视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反思。
通过分析突现词的变化发现: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前沿主要包含“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素养、校园欺凌等主题。
未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需要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行适当转变,努力克服“单向借鉴论”,加强教育实证研究,同时要对世界范围内的新教育理论和新教育思潮多加关注。
关键词比较教育研究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热点领域前沿主题作者简介孔令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范永胜,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上海 20023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1)05-0013-13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经验,同时也为比较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崭新使命、承担更多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们如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继续开拓创新,进而促进比较教育研究的长足发展,是每一个比较教育学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缘此,本研究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研究基础,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从热点研究领域和前沿研究主题两个方面考察了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现状,力图科学、客观地展现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知识特征和研究热点,以期为后继研究者提供有益信息,拓宽研究思路。
比较教育问题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技术路线王正青 岳川洋摘 要 学术场域中的问题基于而又抽离于普通生活,它必须被纳入特定的概念框架,继而形成能被探讨的、论证的问题。
从所选择的议题看,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研究可分为专题类、区域类、综合类三种类型。
比较教育问题研究有其自身的学科规范,在研究起点上要避免泛化真实问题,在研究情境上要理解异文化教育特性,将数据式循证研究作为强力支撑,以此达到批判建构学科知识与理论的终极目标。
比较教育问题研究必须遵循主线,从识别问题到分解问题,再到基于问题属性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此形成比较教育问题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技术路线。
关键词 比较教育问题研究议题选择学科规约技术路线作者简介 王正青,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岳川洋,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中图分类号G5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4)01-0003-14一、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①美国社会科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到,“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在认清问题之后,才能思考解决方案。
”②学术场域中的“问题”与普遍意义上的“问题”有所区别。
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曾探讨过“什么东西是美的”与“什么是美”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
前者答案无疑是具体且明确的,后者答案则侧重美①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89-290.②丹尼尔·卡尼曼. 思考, 快与慢[M]. 胡晓姣, 等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82.的共性,是关于审美的一般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一)参考答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_________,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2.亚里士多德在_________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并以巴巴拉式_________为科学解释中演绎推理的范例,强调通过演绎建立科学解释,对以后的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3.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_________性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教育百科全书是1985年出版的《_________》。
4.理论构思所含的基本概念,特别是_________,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有严格规定的含义,二有好的_________,三有好的清晰度。
5.从观察的系统性来看,观察法可分_________和_________。
6.教育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初步整理资料和进行描述统计等步骤。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把访谈调查分为_________访谈调查和_________访谈调查。
8. _________,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无关变量,也叫_________。
9.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_________、完全归纳法和_________三种,前者又称不完全归纳法,后者又称因果关系归纳法。
10.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可以把命题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B.科学理论C.科学思想D.科学观念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A.基础研究B.描述研究C.发展性研究D.预测研究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A.历史感与正义感B.历史感与责任感C.责任感与现实感D.历史感与现实感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描述记录法B.日记描述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A.访谈调查B.测量调查C.表格调查D.问卷调查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内在效度B.外在效度C.总体效度D.生态效度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条形图B.圆形图C.线型图D.直方图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理论构思2.历史研究法3.访谈调查4.协方差分析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谈谈我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摘要:所谓比较研究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所存在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本文根据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自身学习的实践,分析了本人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
主要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种类、作用、运用条件和一般工作步骤等儿个方面出发阐述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比较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一、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同异关系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以往的经验、教训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得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比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它与其它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二)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三)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方法简单、生动、鲜明。
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二、比较研究法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儿类。
(-)按属性,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
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
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LI的。
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按时空,可分为横向比较(类型比较法),与纵向比较(历史比较法)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
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区别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区别关键词: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
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一、文献研究法1. 文献的概念和种类文献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文献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零次文献也称第一手文献(primary documents),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
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
2、文献研究法的概念和过程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研究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要被使用。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结构功能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教育学家安德森、福斯特为代表,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
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论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所创。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文化相对论分析框架坚持研究事物发展的个性,认为对不同教育作普遍性纳概括是不可能的,任何教育都是特定文化社会背景中的产物。
因此比较教育不仅仅要研究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决定教育的各种社会原因和文化作用,民族性是一国教育制度的决定因素。
在他们看来世界各国教育都是相对的,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研究教育,而不应把一国教育模式作为评判别一国教育发展的标准。
库森、阿诺德、萨德勒、康德尔及金都是这一分析框架的代表。
3、描述研究法在以上已有介绍,主要是指使用相应方法对具体研究对象或教育过程作形象详尽的表示。
自19世纪前后起就被比较教育学家所广泛使用。
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及初步意见》中系统地阐述了描述研究法.4、比较教育的历史分析研究法:该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各国教育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的原因及阶段进行比较,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作用因素及发展趋势。
该法最早由萨德勒倡导,于1900年在著名的吉尔德大学的演讲中就阐述了历史分析研究的基本思路,强调学校外的事情比学校内的事情更重要,一切好的真正的教育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在对国家发展的历史中分析比较才可能找到。
后来康德尔、乌利希等对比大力发展,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方法。
5、统计分析研究法主要是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各种要素进行量化处理,分类统计,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比较,推导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它是比较教育学研究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①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2JAZJD88000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田小红(1976-),女,四川绵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1990年,霍尔斯(Halls.W.D )根据全世界各地区的研究报告,在其主编的《比较教育:当代的问题和趋势》一书中,把比较教育学科的领域分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部分。
[1]霍尔斯强调了比较研究是比较两个或更多国家、地区甚至全球的教育结果。
本文的比较研究取其“比较”特点,特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的文献。
虽然目前无论是世界比较教育研究还是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在学科理论基础上存在着分歧,但是在对比较教育进行定义的时候,总体上还是强调以“比较”为主的方法或方法群。
从这一点看,似乎比较研究就是比较教育研究本身或应然状态。
因此,研究比较研究论述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比较教育成其为自身和比较教育知识学术地位的保障。
一、样本的选择按照上文的概念内核“比较分析”的方法,本研究选择国内比较教育界公认的三种比较教育核心期刊———《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和《外国教育研究》,以2006、2007、2008三年为时间段,以题名为“比较”或“国际视野”进行检索,再筛选出属于比较研究的文献,共92篇。
这92篇文章的选择在时间段上保证了样本的前沿性,在数量上也符合样本统计的要求。
二、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2]它是把所有文献看作一个整体,整体中包含了单个文献所无法反映的趋势。
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可以比较研究论述的形成———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部分文献的内容分析田小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本文通过内容分析发现:比较研究主体的主要合作方式是学科内的合作,应加强学科外和跨国的合作;比较的维度主要集中在事物自身的属性上,应加强从关系研究和历史研究方面进行比较;比较研究的借鉴目的仍占主要优势,但是交流和理解的目的正在成为潮流;当前的大部分研究没有通过比较得出理论命题,是从经验走向经验,但也展示了一种理论命题形成的方式,那就是一般比较与影响比较和历史比较的结合。
[关键词]比较研究;内容分析;理论陈述中图分类号:G45-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10)07-0016-05①—16—表1.研究形式的“合作度”情况类别排名篇数所占%累计%国内独著14751.0951.09二人合作学科内23234.7885.87学科外34 4.3590.22三人以上合作学科内44 4.3594.57课题组学科内71 1.0995.66国际独著61 1.0996.75二人合作中外合作53 3.25100.00总计92100.00表2.社会需求统计类别排名篇数所占%累计%国家级基金277.617.61省部级基金11819.5727.18市、厅级基金43 3.2630.44院校基金36 6.5236.96国外基金52 2.1739.13总计3639.13发现常规阅读中不易发现的问题或文献中的隐性内容,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对研究问题做出推论。
本文内容分析视角首先集中在研究主体和研究课题的社会化维度,然后将重心放在论题、论据、论证和结论本身的属性上。
(一)研究的社会化维度1.研究主体的“合作度”分析比较研究涉及到跨国、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比较形式。
克服这些“跨越”困难的一个有效的方式或许是通过学科内和学科外的合作、国内的和跨国的合作。
因此,研究主体的社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质量,其社会化程度从统计角度上体现在研究形式的“合作度”上。
在这里,从地域上把合作形式分为“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其中“国内”根据情况分为“学科内”和“学科外”,“国际”维度分为“中外合作”、“国外学者”;合作队伍的构成分为“独著”、“两人合作”、“三人以上合作”(包括三人合作)、“课题组”四个维度,其中篇数为0的未列出。
“合作度”情况如下:上表说明,52.18%的文献是以独著形式出现的,另外的47.82%是以合作的形式出现的。
在合作研究中,又以学科内部的合作为主,尤其是研究生与导师的合作,学科外的合作很少,只占4.35%,中外合作更少,只占3.25%,外国学者的独著只有1篇,占1.09%。
三人以上和课题组进行研究的方式只占总数的5.44%。
从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合作的形式在比较研究中已经大量涌现,其合作程度远远高于社会科学文献平均数———13.60%。
[3]但是多学科的和跨国、跨文化的合作却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成为一种主要的研究方式。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学者与外国学者在交流方式上主要还停留在文献阅读的间接交流,还没有形成学者共同体之间的普遍的学术合作;另一方面,从比较研究的特性来看,这种跨学科和跨国、跨文化交流的缺乏,也是目前制约我国比较教育理论提升学术地位、走向国际交流的瓶颈。
2.社会需求分析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学者认为,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最终都是服务社会中的某一个群体的。
但是最直接体现社会对学术的要求与学术对社会要求响应的,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基金组织、各大院校等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研究成果。
这些机构划拨一定量的资金,对学术领域的研究进行定向的资助,具有特定的经济目的、实用目的、激励目的或社会效益目的等。
本文样本的社会需求统计情况如下表: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比较研究中所受资助不仅比例高达39.13%,而且级别也较高,国家级和省部级就占27.18%,而且其他基金如市、厅级和院校基金在学术界的声誉也比较高。
这也说明了比较教育的这三种核心期刊是国内高水平比较研究的代表,它是当前比较研究学术前沿的真实反映。
此外,我们也发现,国家级基金、省部级基金、市、厅级基金和院校基金都是国家政府和政府机构所设,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这类基金的百分比总和是36.96%,而国外基金很少,只占2.17%,二者之间的比例是17∶1。
这说明作为国际教育交流的比较教育的国际开拓性和国际交流很不够,或者是当前的交流方式存在问题。
目前,我们还主要停留在向对方虚心学习的阶段,东西方话语体系的平等地位和真正的交流还没有建立起来。
除此以外,在比较研究中没有企事业基金,这说明比较教育的社会效益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17—表4.比较维度的分布类别排名篇数所占%累计%A.一般比较内容比较14447.8347.83数量比较41010.8758.70内容、数量比较21718.4877.18B.关系比较31415.2292.40C.历史比较54 4.3496.74D.综合比较历史、关系比较71 1.0997.83影响、数量、内容比较62 2.17100.00总计92100.00表3.研究主题的分布类别排名篇数所占%累计%制度13841.3041.30实践23841.3082.60人388.7091.30观念488.70100.00总计92100.00(二)理论的形成1.研究的主题教育中对研究主题的分类常常是从纵向各级各类教育和横向的实践、人、观念和制度的两个维度来划分的。
但是从更能准确地表明研究对象的性质的角度看,横向维度的描述性更具有本质性,纵向的维度更倾向于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划分。
如关于“基础教育”,它的内涵在有的国家是指中小学,而在有的国家则包括中小学以及高中。
对纵向维度的教育的研究最终要落到横向的维度,而横向的维度却不一定必须落到纵向的某一个具体的点上。
如教育的元研究属于观念范畴,但是却不属于各级各类教育。
因此,对比较研究论述的形成的研究主题,我们采用横向维度的分类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前采用比较方法或比较视野进行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方面,它们各占到41.30%。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和规定的总和,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传统领域,制度的层面较为客观,资料的收集比较容易,存在的争议性较少,被认为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教育实践是教育中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课程的制定和实施、教学的管理、教科书的内容、课程表的制定、学生的学习、毕业生就业、学生生活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活动。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比较研究重视对教育实践的比较,希望通过比较发现规律或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
但是,对人的研究,比如教师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发展、教师教育等目前采用比较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占总数的8.70%。
由于心理学本身的特点,心理学研究的大多数课题需要采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来保证其客观性,留给适用于跨国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的研究课题较少,这是这方面文献数量少的原因。
在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方面,我国在教学实践中虽然长期以来是教师中心,但是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却起步较晚,2008年才成立第一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通过对教育理论的比较发现,新的理论和促进理论发展的文献也很少,同样只占总数的8.70%,这与理论的建构方式有关。
在这一领域,目前普遍运用的还是哲学方法、逻辑方法等,对比较方法的运用还不普遍或者说还没有上升到跨文化比较的高度。
2.论据的比较维度论据的比较维度由三个方面构成。
首先,从比较对象自身属性来看,有质的、量的和结构的比较,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对事物自身属性的比较”或者“一般比较”;其次,比较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其称之为“关系比较”;最后,从时间维度看,可以分为历时纵向和共时横向的维度。
其中,历时维度是指从历史发展、演变的方面进行比较,它本身就是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历史研究”。
综合以上维度,根据样本所涉及到的类型,本文把比较维度分为四个类别:A 、一般比较,包括三个类别,一是“内容比较”,指只从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的比较;二是“数量的比较”,指比较对象的每一个属性都用量化的方式来表示和推理;三是“内容、数量的比较”,指研究对象的某些属性只比较其内涵、某些属性通过量化的方式来比较;B 、“关系比较”是指从研究对象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的角度来进行比较;C 、“历史比较”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比较;D 、综合比较,是对上面某两种或三种比较策略的综合运用。
—18—表6.理论的陈述方式类别排名篇数所占%累计%评论型388.708.70经验评介型16873.9182.61形式命题型45 5.4388.04经验命题型21111.96100.00总计92100.00表5.研究目的的分布类别排名篇数所占%累计%借鉴目的15863.0463.04交流、理解目的23436.96100.00总计92100.00上表显示,在比较研究中,从事物自身属性角度进行的比较共占77.18%,单纯的只从内容的比较来得到结论的文献占到了47.83%,数量比较占10.87%,而内容、数量比较共占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