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少阳胆经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
中医理论认为,足少阳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对于调节情志、缓解压力、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足少阳胆经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足少阳胆经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穴位分布和主要功能。
2. 熟悉足少阳胆经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
3. 提高运用足少阳胆经进行自我保健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足少阳胆经的基本概念: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眼外角瞳子髎,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胆经具有疏肝利胆、调节情志、清热解毒等作用。
(2)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髎,沿头侧上行至额角,下行至耳后风池穴,再沿颈侧、肩、腋下、胸腹侧面,经髋关节,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3)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分布:胆经共有四十四个穴位,包括原穴丘墟、络穴光明、郄穴外丘、阳维脉之郄穴阳交、井穴足窍阴、荥穴侠溪、八脉交会穴足临泣等。
(4)足少阳胆经的临床应用:足少阳胆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头痛、目疾、颈肩痛、胸胁痛、胁下痛、疟疾、口苦、嗳气、失眠等症状。
2. 实践操作(1)穴位定位: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触摸、观察等方法,掌握了胆经主要穴位的定位方法。
(2)穴位按摩: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胆经穴位的按摩手法,包括点按、揉按、摩擦等,并亲身体验了按摩后的效果。
(3)拔罐疗法:我们学习了拔罐疗法在胆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拔罐部位、时间、方法等。
(4)艾灸疗法:实训中,我们学习了艾灸疗法在胆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艾灸部位、时间、方法等。
(5)食疗保健:我们了解了胆经相关的食疗方,如柴胡疏肝散、鸡骨草炖瘦肉等,并尝试制作和食用。
四、实训心得1. 通过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足少阳胆经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足少阳胆经1足少阳胆经共四十三穴瞳子髎在目外去小眦五分针三分灸三壮主治头痛目痒外眦赤痛翳膜青盲远视泪出多眵○一云兼少泽能治妇人乳肿听会在耳前肉峰之前上有下关下有耳门此穴居中针四分灸三壮主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中风瘛疭斜治耳聋腮肿(玉龙赋)耳聋针听会更泻迎香功如神兼金门治伤寒两耳聋(席弘赋)兼翳风治耳聋气闭客主人在下关上五分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甲乙经曰针太深令人耳无闻一日禁针一日针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主治口眼偏斜耳聋耳鸣聤耳聤目眩齿痛瘛疭口噤不能嚼物颔厌在悬颅上五分与风池上下相对有二寸风池微向外些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气府论注曰针深令人耳无所闻主治头风偏头颈项俱痛目眩耳鸣多嚏惊痫历节风汗出○兼悬颅治偏头痛(百证赋) 悬颅与窍阴并窍阴在前悬颅在后相距三分大些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兼颔厌治偏头痛悬厘与完骨并完骨在前悬厘在后相距三分上直颔厌一寸下直风池一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偏头痛面肿目锐眦痛热病烦心汗不出曲鬓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微后些直颅息针三分灸三壮主治颔颊肿引牙车不得开口噤难言项强不得顾头角痛巅风目眇率谷在耳直上入发际一寸高于曲鬓相距八分针三分灸三壮主治脑痛两头角痛胃膈寒痰烦闷呕吐酒后皮风肤肿○治头风两角疼痛可灸三壮至五壮小儿急慢惊风灸三壮炷如小麦天冲在颔厌上四分横直浮白针三分灸三壮主治癫疾风痉牙龈肿惊恐头痛○兼大横治反张悲哭(百证赋) 浮白在耳上轮根入发际一寸横直大冲针三分灸三壮主治咳逆胸满喉痹耳聋齿痛项瘿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举足不能行○专治瘿气(百证赋)一传治眼目四时疼痛头风痛窍阴在浮白下一寸瘈脉后八分微上处发际下针三分灸三壮主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痛耳鸣痈疽发热手足烦热汗不出咳逆喉痹舌强胁痛口苦完骨在窍阴下七分发际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头痛头风耳鸣齿龋牙车急口眼斜喉痹颊肿瘿疾便赤足痿不收本神在临泣旁一寸入发际五分针三分灸七壮主治惊痫吐沫目眩项强急痛胸胁相引不得转侧偏风颠疾○兼身柱治颠疾效(百证赋) 阳白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针二分灸三壮主治头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温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距曲差一寸少针三分灸三壮一日禁灸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蔑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西发○兼头维可治目中泪出(百证赋) 目窗在临泣后一寸少针三分灸五壮主治头目眩痛引外眦远视不明面肿寒热汗不出正营在目窗后二寸少针三分灸三壮主治头痛目眩齿龋痛唇吻强急承灵在曲鬓后寸半微高针三分灸五壮一日禁针主治脑风头痛恶风鼻窒不通脑空在悬颅后七分风池上寸半针四分灸五壮主治劳瘵身热羸瘦脑风头痛不可忍项强不得顾目瞑鼻衄耳聋惊悸癫风引目眇鼻痛足少阳胆经 2 风池在天柱外八分下些天牖斜上六分入发际陷中针四分灸三壮七壮炷不用大主治中风偏正头痛伤寒热病汗不出痎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泪出鼽衄耳聋腰背俱痛伛偻引项筋力不收脚弱无力○治瘿气灸百壮(千金)兼环跳间使治疟疾又兼风府取之治伤寒(太乙歌)兼绝骨可疗伛偻(玉龙赋)寻到风府风池治伤寒百病(席弘赋)头晕目眩觅风池(通玄赋)治温病烦满汗不出(捷径)一传治中风不语牙关紧闭汤水不能入口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者中针五分灸三壮孕妇禁针主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五劳七伤头项颈痛臂不能举或因扑伤腰痛脚气上攻若妇人难产坠胎后手足厥逆针之立愈若灸更胜○凡产难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又臂重不举灸随年壮至百壮针五分补之○又治卒忤灸百壮○又治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二百壮○又灸疝随年壮(千金赋)针肩井须针三里方可使气调(席弘赋)治乳痈极效(百证赋)除两臂之不胜(通玄赋)兼曲池甄权针臂痛而复射(标幽赋)兼三里阳陵治脚气酸痛(天星秘诀) 渊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针三分禁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疡内溃者死主治寒热马刀疡胸满无力臂不举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针六分灸三壮主治太息多唾善悲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胸中暴满不得卧日月在期门直下八分针七分灸五壮主治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灸神光百壮三报之京门直对章门外开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针八分主治肠鸣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热胀肩背腰脾引痛不得俯仰久立带脉在京门直下二寸针六分灸五壮主治腰腹纵水状妇人小腹痛急瘛疭月经不调带下赤白两胁气引背痛○合关元多灸堪攻肾败五枢在带脉直下二寸针一寸灸五壮主治痃癖小肠膀胱气攻两胁小腹痛腰腿痛阴疝睾丸上入腹妇人赤白带下○兼背缝治肩脊痛(玉龙赋) 维道对章门直下七寸针八分灸三壮主治呕逆不止三焦不调不食水肿居髎在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跳相去三寸微高些针八分灸三壮主治肩引胸臂挛急不得举腰引小腹痛○兼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玉龙赋) 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有大空针一寸留十呼灸三壮甲乙经云留二十呼灸五十壮主治冷风湿痹不仁胸胁相引半身不遂腰胯酸痛膝不得伸遍身风疹○兼风池间使能除冷风膝痹并疟疾(太乙歌)兼居髎委中治腿风湿痛(玉龙赋)兼阳陵治冷风湿痹(天星秘诀)兼后溪针腿痛(百证赋)中风宜针此又华佗兼绝骨针躄足而立行(标幽赋)○兼腰俞用烧针治冷风冷痹(席弘赋)兼阳陵治膝间并腋胁病(千金)能针偏废躯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身体似绳拘腿胯连腨痛屈转重欷吁若人能针灸顷刻病消除(马丹阳) 中渎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针五分留七呼灸五壮主治寒气客于分肉间攻痛上下筋痹不仁阳关在膝眼旁一寸针五分禁灸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阳陵泉在三里上六分横开二寸针六分留十呼灸七壮至七七壮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治足膝冷痹不仁屈伸不得半身不遂胁肋疼痛可灸十四壮至二十一壮○兼阴陵驱膝肿之难消(玉龙赋)专治膝间疼痛宜用针烧又脚痛膝肿针三里又须绝骨二陵三阴交更兼太冲以行气(席弘赋)远达曲池治半身不遂(百证赋)治胁下肋边疾(通玄赋)兼环跳治冷风湿痹又兼肩井三里治脚气酸痛(天星秘诀)环跳与阳陵治膝前兼腋胁病(千金)治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满胸中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马丹阳)足少阳胆经 3 阳交在外踝上七寸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胸满喉痹膝痛足不仁寒厥惊狂面肿外丘在外踝上七寸与阳交在一处外丘在前阳交在后外丘高三分针三分灸三壮主治颈项痛胸满痿痹癫风恶犬伤毒不出○能收大肠(百证赋) 光明在悬钟上一寸八分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主治热病汗不出卒狂啮颊淫泺胫胻痛不能久立虚则痿痹偏细坐不能起实则足胻热膝痛身体不仁○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不可缺(席弘赋)兼地五会治眼痒痛(标幽赋) 阳辅在光明悬钟二穴之中微向外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腰溶溶如水浸膝下肤肿筋挛百节酸疼痿痹马刀厥逆头项痛喉痹汗不出及汗出振寒痎疟腰胻酸痛不能行立○治膝胻酸疼偏风不随可灸十四壮(神农经) 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当骨尖前动脉中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主治心腹胀满胃热不食喉痹咳逆头疽中风虚劳颈项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脚气筋骨挛○兼三里阴交治连延脚气又兼风池疗伛偻(玉龙赋)脚气膝肿针三里又须此穴兼二陵三阴交及太冲行气(席弘赋)兼环跳华佗针躄足而立行(标幽赋)兼条口冲阳治足缓难行(天星秘诀) 丘墟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寒热目生翳膜颈肿久疟振寒痿厥腰腿酸痛髀枢中痛转筋足胫偏细小腹坚卒疝○治肋下疼不得息小腹肾痛脚腕疼可灸七壮(神农经)兼商丘解溪堪追脚痛(玉龙赋)髀枢疼痛泻丘墟(灵光赋)兼金门能医转筋(百证赋) 临泣距侠溪一寸六分距地五会一寸针二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厥逆痎疟日西发者淫泺胻酸洒淅振寒妇人月经不利季胁支满乳痈○一云木有余者宜泻此或兼阳辅使火虚而木自平○颈漏腋下马刀灸百壮(千金云)兼内庭能理小腹之玉龙赋) 地五会侠溪后一寸针一分禁灸甲乙经曰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主治腋痛内损吐血足外无膏脂乳痈○兼三里治耳内蝉鸣腰欲折(席弘赋)兼光明治眼痒眼疼(标幽赋)耳内蝉鸣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天星秘诀) 侠溪在足小指次指间合缝纹头岐骨间针三分留三呼灸二壮主治胸胁肢满寒热病汗不出目赤颔肿胸痛耳聋○兼阳谷治颔肿口噤窍阴在足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烦热汗不出痈疽口干头痛喉痹舌强耳聋转筋肋不能举足少阳胆经流注足少阳胆经流注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别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穴名)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即环跳穴)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胁骨日肋肋尽处日季胁)下合髀厌中(腹下腿上节处是也)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阳陵泉穴)下外辅骨之前(辅骨谓辅佐骨在之外)直下抵绝骨之端(阳辅穴)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本节前侠溪穴本节后临泣穴未乃窍阴穴)其支者从跗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远贯爪甲出三毛(自此交入足厥阴)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额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子时自耳门交与瞳子髎循头耳侧胁下行至足窍阴穴止(入门)○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灵枢)足少阳胆经左右凡十穴1足少阳胆经左右凡九十穴窍阴二穴在足小指次指端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为井针入一寸留三呼可灸三壮(铜人) 侠溪二穴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铜人) 地五会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之后陷中去侠溪一寸针入二分不可灸灸则使人羸瘦不出三年卒(铜人) 临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去侠溪一寸半陷中足少阳脉之所注为腧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铜人) 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去临泣三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为原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悬钟二穴一名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足三阳之大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针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阳辅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少阳络别走厥阴针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五壮(铜人) 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骨陷中足少阳郄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阳交二穴一名别阳一名足髎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针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阳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伸而得之(铜人)○在膝下外尖骨前(资生)○在膝品骨下一寸外廉两骨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阳脉之所入为合针入六分留十呼得气即泻可灸七壮至七七壮(铜人) 阳关二穴一名关阳一名关陵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针入五分禁不可灸(铜人) 中渎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针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铜人) 风市二穴任膝上外廉两筋间正立以两手着腿中指尽处是穴(入门)○在膝上外廉五寸(得效)○针入五分可灸五壮(入门) 环跳二穴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铜人)○在髀枢碾子骨(一作砚子)后宛宛中(入门)○针入一寸留十呼可灸五十壮(铜人) 居髎二穴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针入八分可灸三壮(铜人) 维道二穴在章门下五寸三分针入八分可灸三壮(铜人) 五枢二穴在带脉下三寸水道旁一寸五分陷中针入一寸可灸五壮(铜人) 带脉二穴在季胁端一寸八分针入六分可灸五壮(铜人) 京门二穴肾之募也一名气府一名气腧在监骨下腰中挟脊季胁本针入八分留十呼可灸三壮(铜人) 日月二穴胆之募也一名神光在期门下五分陷中直乳第二肋下(铜人)○在乳下二肋端(入门)○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辄筋二穴在腋下三寸腹前行一寸着胁(铜人)○在渊腋前一寸(入门)○针入六分可灸三壮(铜人) 渊腋二穴在侧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中是可灸七壮禁不宜针(铜人) 风池二穴在颞颥(即脑空穴)后发际陷中(铜人)○在耳后一寸半横挟风府(入门)○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铜人)足少阳胆经左右凡十穴2 脑空二穴一名颞颥在承灵后一寸半挟玉枕骨下陷中(铜人)○挟玉枕旁枕骨下陷中摇耳有空(入门)○针入五分得气即泻可灸三壮○曹魏公苦患头风目眩华佗针此穴即俞(铜人) 承灵二穴在正营后一寸五分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正营二穴在目窗后一寸五分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目窗二穴一名至荣在临泣后一寸针入三分可灸五壮今附三度刺目大明(铜人) 临泣二穴在当目直上入发际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铜人) 阳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针入二分可灸三壮(铜人)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铜人)○在临泣外一寸半(入门)○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窍阴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耳有空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侧头部在耳后者十二穴翳风帖耳瘈脉次之颅息又次之完骨又次之浮白最后窍阴又居浮白之上(纲目)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半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角孙二穴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针入三分可灸三壮○侧头部在耳上者六穴率谷最上天冲次之角孙最下(纲目) 天冲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承灵后一寸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曲鬓二穴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铜人)○以耳掩前尖处是穴(入门)○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是穴(资生)○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侧头部在耳前者八穴颔厌在脑空上廉悬颅在脑空中廉悬厘在脑空下廉皆直头角上至耳前曲鬓又在悬厘之后(纲目) 悬厘二穴在曲周上颞颥下廉(铜人)○从额斜上头角下陷(入门)○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铜人) 悬颅二穴在曲周上颞颥中(铜人)○斜上额角中在悬厘间(入门)○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颔厌二穴在曲周下颞颥上廉(铜人)○对耳额角外(入门)○在曲角下脑空之上上廉曲周皆当作曲角(资生)○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可灸七壮禁不可针○若针必须侧卧张口取之禁不可针深问曰何以不得针深曰上关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下关若久留针即而不得欠牙关急是故上关不得刺深下关不得久留针也(铜人) 听会二穴一名听呵一名后关在耳珠微前陷中开口有空(铜人)○在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纲目)○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壮至二七壮(铜人) 瞳子髎二穴一名太阳一名前关在目外眦去眦五分针入三分禁不可外灸(铜人)。
《足少阳胆经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足少阳胆经的概述•足少阳胆经的经络系统•足少阳胆经的针灸疗法目录•足少阳胆经的养生保健•足少阳胆经的现代研究•足少阳胆经的临床应用01足少阳胆经的概述足少阳胆经是中医学经络系统中的一条,它属于奇经八脉之一。
足少阳胆经的定义足少阳胆经起始于外眼角,向上经过头部、颈部,然后到达肩部和胁肋部,终止于第四脚趾末端的足窍阴穴。
足少阳胆经的构成足少阳胆经的定义和构成足少阳胆经的功能足少阳胆经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祛除邪气、疏通经络等作用。
足少阳胆经的作用足少阳胆经主治头、耳、目、胸胁等部位的病症,同时对肝胆、神经系统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足少阳胆经的功能和作用足少阳胆经与其它经络的关系两者在目内外眦角处相交会,同时在少腹部的期门和日月穴相互络带。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与督脉两者在目外眦角处的丝竹空穴相互交会,同时在耳部的支沟和外关穴相互络带。
两者在项背部的风池和天柱穴相互交会,同时在腰部的肝俞和胆俞穴相互络带。
两者在头部的百会、后顶等穴相互交会,同时在背部的中枢和筋缩等穴相互络带。
02足少阳胆经的经络系统起始于外眼角足少阳胆经从目外眦开始,上行至额角,下至耳后,沿颈至肩,再从腋下至腹股沟。
贯穿半身其分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另一支则从目外眦分出,向下进入大迎穴,再沿着喉咙进入缺盆,向下通过膈肌,联络肝脏。
足少阳胆经的经络循行足少阳胆经的异常会引起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瘰疬、颈项侧部疼痛、腋下淋巴结肿大等。
头面部病症足少阳胆经的异常还会引起口苦、胁痛、瘰疬、疟疾、产后感染等。
精神神经系统病症每个腧穴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取和应用。
耳部腧穴:包括耳门、听宫等。
下肢腧穴:包括环跳、风市、膝阳关等。
头部腧穴:包括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等。
上肢腧穴:包括肩井、渊液、消泺等。
足少阳胆经循行图胆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一条经络,它在足少阳经中负责传输胆的功能。
在中医学中,胆经的循行路径非常复杂,这其中细致入微且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胆经的循行路径,设计了一幅名为“足少阳胆经循行图”的图示。
足少阳胆经起始于目外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处。
然后胆经沿着颧骨外延续至颞颧交会处,再穿过耳后延伸到头顶。
接下来循行至前额,再沿着耳后到达第六颈椎的旁边。
经过第七颈椎向前,进入肩部,经过腋窝,最后到达胸肋部位。
继续沿着胆经的循行路径,经过肋下到达肝脏。
从肝脏出来,胆经便进入腹部,穿过膈肌入胃。
接着,它穿过腹股沟向下,经过大腿外侧,最后在足五趾之间的胸中穴终止。
在图示中,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径以一条红色线条表示。
通过观察这条线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胆经穿越了头部、颈部、肩部、胸肋、腹部和下肢的过程。
这一直线的路径线条将胆经的循行路径直观地呈现出来。
通过对足少阳胆经循行图的观察,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胆经的循行路径,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胆经与其他经络之间的关系。
例如,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处相交,这种交叉点在中医学中称为“交感点”,通过这些交感点,不同的经络之间可以相互调节和影响。
此外,足少阳胆经与肝脏、胆囊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胆经的循行路径与脏腑功能的调节和疾病的发生等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足少阳胆经循行图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胆经与脏腑器官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中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足少阳胆经循行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胆经循行路径的工具。
通过观察这幅图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胆经与其他经络之间的关系,进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深入研究胆经的循行路径是非常重要的,而足少阳胆经循行图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工具。
足少阳胆经的开经时间是子时(23点—1点)这个时间胆经经气最足,是刮痧的最好时间,但是由于这个时间人们已经进入休息状态,所以刮痧胆经的时间改为其同名经当令时间进行刮痧,即在手少阳三焦经当令(21点—23点)时为最佳刮痧时间。
胆经总共44个穴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循行】①起始于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经天容),②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会,会秉风),③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耳后一支“④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
面部一支:⑤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⑥下连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⑦会合于缺盆(销骨上窝)。
—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散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⑧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外行主干;⑨从锁骨上窝(缺盆)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⑩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
⑾由此向下,沿大腿
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
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
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
辅、悬钟),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
(丘墟)⑿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
(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分出(足临泣),
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
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
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调理程序:
1、点按瞳子髎、听会、上关三穴。
2、用刮痧板从颔厌穴刮至风池穴,
分两段进行刮拭。
3、从风池穴一板直接刮至肩井穴,
力道可稍重。
4、从肩井穴过肩膀前到渊液、
辄筋穴注意轻刮,辄筋到日月;
日月到京门、带脉;带脉到五枢、
维道、居髎穴,这一部分用刮痧板
厚边轻刮。
5、点按环跳穴,从环跳穴一板刮至
膝阳关,途中经风市、中渎二穴。
6、拨阳陵泉穴,从阳陵泉一板刮至
丘墟穴。
7、点按足临泣、地五会、侠溪、
足窍阴。
胆经分左右两侧,按照以上步骤调理完一侧后需重点刺激的穴位有:
阳陵泉穴(Yang ling quan)胆经之合穴位置:小腿外侧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今作膝下二寸。
功效: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舒筋健膝。
主治:古代记述:胆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胁下痛胀、吐逆,喉鸣,诸风、头面肿、头痛、眩晕,遗尿、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挛急、筋软、筋疼、膝伸不得屈、冷无血色、膝肿麻木、草鞋风。
近人报道:胆绞痛、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肝炎、高血压、习惯性便秘、带状疱疹、膝关节痛、踝关节扭伤、漏肩风、落枕、肋间神经痛、下肢瘫痪、足内翻、耳鸣、耳聋。
外丘穴(Wai qiu)郄穴位置:小腿外侧面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前缘凹陷处。
当阳陵泉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与阳交相平。
功效:利腿足、镇惊、清热。
主治:古代记述:胸胁支满、头痛、寒热、肤痛,痿痹、癫、犬伤。
近人报道:下肢瘫痪、腓神经麻痹、颈项强痛。
光明穴(Guang ming)络穴位置: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五寸,腓骨前缘凹陷处,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
功效:通络、明目。
主治:古代记述:眼目昏花、视物不明、目赤肿痛、羞明畏光、夜盲、青盲、眼痒,痒啮颊,偏头痛、乳房胀痛、肘痛、刖尼痛不能久立、胫热,身体不仁,足冷,狂。
近人报道:视神经萎缩、白内障、偏头痛、面肌痉挛。
阳辅穴(Yang fu)胆经之经穴位置: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四寸,腓骨前缘稍前方凹陷处,当小腿外侧部的下1/4折点。
功效:祛风湿、利筋骨,泻胆火。
主治:古代记述:寒热酸痛、四肢不举,腋下肿、瘰疬,喉痹,酸痹不仁、腰痛、诸风,口苦、胁痛。
头热如火、足冷如冰。
近人报道:偏头痛、高血压。
丘墟(qiu xu)胆经之原穴位置:在足背部,外裸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功效:疏经祛风、利胆止痛、疏肝泻热。
主治:胸满肋痛、下肢麻木、浮肿、足跟痛、坐骨神经痛、胆囊炎。
足临泣(zu lin qi )胆经之输穴位置:在足背外侧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功效:疏经理血、利胆止痛、清肝散结。
主治:目外胀痛,颈、腋淋巴结核,胁肋痛,目眩头痛,月经不调,遗尿,足背肿痛,足趾挛痛。
侠溪(xia xi )胆经之荥穴位置:在足背外侧部,足背第四、五趾间的缝纹端。
功效:疏经利窍、泻热止痛、祛风定惊。
主治:足背肿痛、五趾痉挛、耳鸣耳聋、胸胁满痛、足心发热、四肢浮肿、乳腺炎、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周身串痛、痛无常处、高血压。
足窍阴(zu qiao yin)胆经之井穴位置:在足趾上,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功效:疏经止痛、泻热利窍、清头明目。
主治:高血压、头痛发热、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胁肋疼痛、呃逆呕吐、手足烦热、多睡多梦、言语不利、目赤肿痛。
中渎穴(Zhong du)位置:在大腿外侧下部,风市穴下2寸。
功效:疏经祛风、利湿止痛、通络散寒。
主治:腰胯疼痛引发下肢麻木疼痛,坐骨神经痛。
率谷穴(Shuai gu)位置: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功效:疏经祛风、止痛利窍、宁神止痛。
主治:头痛、偏头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烦满呕吐。
风池穴(Feng chi)位置:在项部,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
功效:疏经祛风、明目止痛、解表清热。
主治:头项强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鼻出血、耳痛耳鸣、癫痫、甲状腺肥大、发烧、中风不语、口斜眼歪。
肩井穴(Jian jing)位置:在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功效:疏经祛风、理血通乳、散结止痛。
主治:中风气塞、颈项疼痛、肩背痛、颈、腋淋巴结结节、肿痛、难产、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小儿麻痹后遗症。
《黄帝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胆经调理时间为45—60分钟)
足少阳胆经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联系的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各种病侯。
包括神经、消化系统病症:头侧部、眼、耳、鼻病症;后背胸肋部和下肢外侧的病症。
如偏头痛、半身不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