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西⽅哲学史论⽂西⽅哲学史是欧洲哲学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现代哲学的发展史。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西⽅哲学史论⽂1 题⽬:关于西⽅哲学中“存在”的理解 所在系别: 作者: 学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摘要:在西⽅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曾做过诸多论说。
“存在”是西⽅哲学的核⼼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哲学的发展。
因此,本⽂就“存在 ”这个概念进⾏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唯⼀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不够稳定与可靠。
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希腊哲学诞⽣之⽇起就以获得关于⾃然的知识为最⾼理想,⽽⾃然哲学由于⾃⾝局限于感性领域⽽⽆法达成这⼀⽬标。
基于对⾃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的本质,从⽽提出“存在”这⼀概念。
进⽽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上学之路。
在《论⾃然》⼀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神之⼝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条是“存在不存在,⾮存在存在”。
第⼀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
他认为,只有沿着第⼀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
接下来他⼜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存在是唯⼀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存在是永恒的,不⽣也不灭。
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出现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与当时学术探讨活动的社会背景、组织机构和哲学氛围的变化有关。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篇一内容提要: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出现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与当时学术探讨活动的社会背景、组织机构和哲学氛围的变化有关。
古希腊和阿拉伯学术思想的传入导致欧洲自然科学知识急剧膨胀和知识领域的重新划分。
经院哲学家以古典思维理性综合亚里士多德哲学和____神学理论,引起有关物质世界的形而上学思维的理性化和逻辑化。
大学的建立和世俗教育的需求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研究带来成长的空间。
同样重要的是出现了有关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应当作为科学研究及其理论的基础的观点。
这些为后来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有意义的观念和实践范例。
关键词:中世纪史科技史欧洲思想史作者简介:何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研究中世纪欧洲科学的发展是一件饶有兴味的课题,因为它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近代科学在欧洲首先出现的背景。
欧洲中世纪科学的地位和意义几乎在科学史成为独立学科时就引起争议。
起初,许多学者相信中世纪基本是一个科学发展史上的贫瘠地带或停滞时期。
开普勒评论说“罗马沦陷后,世界沉睡了一千年”,达兰贝尔把经院哲学称为“无知世纪的所谓科学”。
布克哈特也批评说“敬畏自然,沉溺于书卷和传统窒息了中世纪科学”。
①威廉•惠维尔也声称虽然中世纪建筑对17世纪力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中世纪仍是以“思想绝育,神学观念主宰和哲学思辨过度为特征”。
②事实上,这些评论并不十分恰当,中世纪后期由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思想的传入和大学的建立,科学和知识探讨活动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③12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欧洲知识探讨活动和学术成果被冠以“经院哲学”的称号,虽然其主要特征是以思辨理性对____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然而它在调和关于世界的先验的神学学说和古代以及阿拉伯文本的具有唯心主义特征的思想活动中却发展了哲学思维和对自然的兴趣。
我所认识的“古希腊三贤”人类的思想广袤深邃并且源远流长,若是这般假手于西方哲学史的航船,承载着我们富有激情的心,吹散环绕在发迹间的迷雾,洞穿隐约朦胧的假象,给人类思想境界找寻一个足够的高度。
驻足回首,撩开人类历史的长河,为数不多的思想大师们与人类命运和时代文明息息相关。
我深深地懂得,他们为我们全人类的精神世界描绘了一座座多彩美丽的花园,信步其间,我们心旷神怡,掩卷长思,痴醉于中。
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是科学的传播者。
他们以其光芒四射的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还记得有人曾语:“希腊哲学的理性思想与希伯来基督的宗教信仰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经和纬。
”这足以使人们认识到希腊哲学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古希腊的文明发展是灿烂且辉煌的,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内先后出现了三位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之为“希腊三贤”。
他们不但哲学贡献显赫,更以其师徒关系而举世闻名,并且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不可不谓是哲学界历史上的一大盛况。
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声望、最有声誉的人物。
他的地位和影响,几乎堪比中国的孔子。
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哲学”,讨论一些“世界本源”、“宇宙构成”等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正是他针锋相对的提出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观点,即“心灵的转向”。
正因如此,人们常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也有灵魂不灭的说法,但是思想比较模糊不定,后来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作是与物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使得苏格拉底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追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要求认识人类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即“德行就是知识”。
浅谈西方价值哲学的历史沿革和主要派别论文1价值哲学的起源和兴起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研究和争论的重点问题,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构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差别。
具体来说,生活中的美丑与好坏问题就属于价值哲学的研究范畴。
古希腊哲学和近代西方哲学视野下,哲学家多在美学和伦理学的名义下进行研究与分析,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但这种研究视角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完善的研究范畴,研究范式相对模糊,研究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不高。
随着近代伦理学和美学的不断发展成熟,价值论的研究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研究方法更为先进,研究过程更为严密,研究思路更为清晰明确,价值论已经初现端倪。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以经验论知识为基础,就事实与价值的标准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区分,他认为是与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概念,其本质风格也存在差异,同时在进行认知研究时,研究者无法根据前者的合理性去推导后者。
休谟的这种价值区分标准得到了包括康德在内的哲学家的一致肯定。
同时,康德在进行价值研究时,立足于二元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具体理论,提出了事实的知识和价值的事实两个概念。
在他看来,事实的知识属于经验世界范畴,而价值的知识则属于先验世界的范畴,同时价值的知识是出于先验的理性领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知识。
而德国哲学家洛采继承了这种划分理论,并将其扩展至世界的划分当中,划分了世界的具体领域。
他认为世界是由事实的领域、普遍规律的领域以及价值的领域组成。
其中,普遍规律的领域又主要表现为普遍的因果规律,即一些规律都是因果作用的产物;价值的领域包括善、美、神圣思想以及其各自体现的意义。
在这三个构成领域当中,价值的领域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决定着其他两个领域的发展。
同时,其他两个领域所包含的内容是价值领域实现其最终发展目标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洛采首次将价值论研究提升到哲学研究的首位,这是价值论发展的一次里程碑,具有标志性意义,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一):笛卡尔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影响论文摘要:笛卡尔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是西方哲学二元论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笛卡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形而上学、物理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在形而上学方面阐释了二元论哲学体系,证明了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但在其物理学和其他科学方面,则又完全不认可神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由此笛卡尔哲学思想具有较为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影响了在其之后西方哲学思想家的思维方式,以二元思维来探讨世界问题成为人们普遍选择。
关键词:笛卡尔西方哲学二元思维近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即是在哲学思想家的自我否定和修正过程中不断对自身思想的超越,从而实现对当前世界各种现象的哲学科学解释。
笛卡尔哲学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其所要解决的是对“物”的绝对确定性、普遍统一性的基本认识,这在其反思哲学思想、怀疑精神以及其他二元哲学思想中的得以展现。
通过对笛卡尔哲学精神的深入剖析,能够更为明确的了解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嬗变和发展历史,从而评判和总结西方哲学发展的忧患得失,开启西方近代哲学的二元思维之路。
一、机械论哲学: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笛卡尔处在一个知识更新换代的时代,因而其思想的最重要基础即是对每一个学科门类都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提出新的想法,在研究过程中他更加关注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将物理学中机械思想应用到其哲学体系中,为近代哲学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和可能性。
在笛卡尔看来,哲学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主导作用,更体现在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所有科学的统一性在于探讨方法论,哲学要为各项科学研究提供评判的标准。
笛卡尔将数学方法看作是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认为依靠综合性分析而获取的理性知识才是能够使人信服的内容,因而只有哂谜庵址椒ú拍芄皇迪肿陨砝硇缘乃咔螅佣琅泻妥芙嵴苎枷胙芯康挠腔嫉檬А�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哲学对于研究方法论的理性探讨。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The conceptions of life and the world which we call "philosophical" are a product of two factors: one, inherited religious and ethical conceptions; the other, the sort of investigation which may be called "scientific," using this word in its broadest sense. Individual philosophers have differed widely in regard to the proportions in which these two factors entered into their systems, but it is the presence of both, in some degree, that characterizes philosophy.Western Philosophy, as distinct from theology, began in Greece in the sixth century B.C. After running its course in antiquity, it was again submerged by theology as Christianity rose and Rome fell. Its second great period, from the eleven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ies, was dominated by the Catholic Church, except for a few great rebels, such as the Emperor Frederick II (1195-1250). This period was brought to an end by the confusions that culminated in the Reformation. The third period,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is dominated, more than either of its predecessors, by science; traditional religious beliefs remain important, but are felt to need justification, and are modified wherever science seems to make this imperative. Few of the philosophers of this period are orthodox from a Catholic standpoint, and the secular State is more important in their speculations than the Church. Throughout this long development, from 600 B.C. to the present day, philosopher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ose who wished to tighten social bonds and those who wished to relax them. With this difference others have been associated. The disciplinarians have advocated some system. of dogma, either old or new, and have therefore been compelled to be, in a greater or less degree, hostile to science, since their dogmas could not be proved empirically. They have almost invariably taught that happiness is not the good, but that "nobility" or "heroism" is to be preferred. They have had sympathy with the irrational parts of human nature, since they have felt reason to be inimical to social cohesion. The libertarian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extreme anarchists, have tended to be scientific, utilitarian, rationalistic, hostile to violent passion, and enemies of all the more profound forms of religion. This conflict existed in Greece before the rise of what we recognize as philosophy, and is already quite explicit in the earliest Greek thought. In changing forms, it has persisted down to the present day, and no doubt will persist for many ages to come.It is clear that each party to this dispute--as to all that persist through long periods of time--is partly right and partly wrong. Social cohesion is a necessity, and mankind has never yet succeeded in enforcing cohesion by merely rational arguments. Every community is exposed to two opposite dangers: ossification through too much discipline and reverence for tradition,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dissolution, or subjection to foreign conquest, through the growth of an individualism and personal independence that makes co-operation impossible.In general, important civilizations start with a rigid and superstitious system,gradually relaxed, and leading, at a certain stage, to a period of brilliant genius, while the good of the old tradition remains and the evil inherent in its dissolution has not yet developed. But as the evil unfolds, it leads to anarchy, thence, inevitably, to a new tyranny, producing a new synthesis secured by a new system of dogma. The doctrine of liberalism is an attempt to escape from this endless oscillation. The essence of liberalism is an attempt to secure a social order not based on irrational dogma, and insuring stability without involving more restraints than are necessar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ommunity. Whether this attempt can succeed or not is only determine by the future..。
西方哲学导论论文(2)西方哲学导论论文篇二1 引言本文旨在反思西方语言哲学,即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日常语言哲学(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和欧洲大陆本体论语言哲学(ontologicallanguagephilosophy)。
在此基础上,建议将前两者整合为分析性语言哲学,进而将分析性语言哲学和欧洲大陆本体论语言哲学整合为西方语言哲学,为中国语言哲学的建构奠定基础。
2 分析哲学与日常语言哲学分析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思潮之一,起源于弗雷格(Frege, G.)、罗素(Russell, B.),经过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小组(Vienna Circle)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等英语国家流传、发展,在英国等哲学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其学术活动可以区分为分析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
两者的不同在于分析和研究方法。
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具有共同特点。
按照刘放桐等人的研究,这些共同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分析方法”:分析哲学家都关心如何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
分析哲学家都肯定,无论语言表达式属于逻辑语言还是日常语言,哲学的任务都是澄清这种表达式的意义。
第二,“反心理主义”: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epistemology)中分离出来。
尽管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后期维特根斯坦)并不完全反对心理主义,但他们的工作却是基于对逻辑规则客观性的承认,基于对传统认识论的排除。
因此,反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始终是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抛弃形而上学”:分析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先天综合真理的可理解性,否认纯理智能够独自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
第四,“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对语言表达式意义的描写和解释,是分析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分析哲学的重要标志。
弗雷格就已经强调语言对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罗素和摩尔更是把一切哲学问题都归结为语言问题,而维特根斯坦则把思想的界限也划在了语言的范围之内。
西方哲学的相关精选论文(2)西方哲学的相关精选论文篇二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英美的科学哲学领域基本上趋于一种沉寂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包括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劳丹等人在内的科学哲学家们提出的各种理论都面临着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而后来哲学家的所有修补工作,都无法完全取代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那里得到的关于科学哲学的研究模式。
可以说,目前为止,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尚未出现能够引起“革命”的理论,如同波普尔和库恩的思想曾在这个领域带来的革命那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哲学家们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的成就,也不表明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已经衰落或消退。
事实上,哲学家们对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从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各种版本的“科学哲学导读”、“科学哲学指南”等书中的综述性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来。
从总体情况看,当代英美科学哲学的基本趋势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第一,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趋于缓和,特别是出现了一些试图调和这两种科学哲学的观点;第二,对各门具体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方法论研究,特别是一些具体自然科学领域带来的重要哲学问题引起哲学家们的思考,如医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问题;第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科学哲学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导致了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出现,并有可能成为不久的将来的西方科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英美科学哲学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哲学事件。
这场争论从表面上看是围绕“科学能否表达外部世界的实在”问题展开的,但更深刻的分歧却是在于科学假设的实在性问题。
科学实在论一方坚信,科学假设虽然可能无法用经验的方法得到证实,但它们设定的实体或过程却是在整个假设中起到了基础作用,因而,应当承认这样的实体是存在的或这个过程是真的。
这种信念的根据就是科学推理中的“溯因法”或“假说推理”(abduction),即对于无法用一般规律解释的现象,可以为它们找出共同特征并形成新的理论,用其中的一个现象作为对这个新理论的经验检验。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参考论文(2)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论文篇四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面对诸如“哲学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能确切地给出答案,那么,我恐怕会不无遗憾地说:你眼中的哲学已经出现了式微的表征。
这表征正是由于思考的匮乏、关注度的降低造成的确定性。
但当我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有了欣慰的理由。
它不像其他哲学史著作那样艰深晦涩,罗素的这本哲学史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生活,关注现实,激发思想,增加智慧,读起来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伯特兰?罗素不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有显著的贡献,而且他还在数学、逻辑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甚而积极投入到和平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
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在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
他认为,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
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
在政治上,罗素的思想注重经验性,因而他的政治见解具有经验性和现实性,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
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
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
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
1945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是罗素应巴恩斯艺术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所做的讲稿,这本书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摘要: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此问题较为自觉研究的,只有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康德。
康德的图式说不仅提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结构问题,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了,而且开创了现代认识论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主体自身因素;认识过程;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主体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些因素在认识过程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此恩格斯有过明确的说明。
他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个思想映象的发生,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
”[1]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现代认识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过程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一、主体自身因素对主体的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制约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引起了一些哲学家的注意。
古代原子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德谟克利特,在讨论认识的相对性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无论是“真实的认识”还是“暧昧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认识相对性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与“中介”物有关;二是与主体自身因素有关。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他十分重视客体对主体的作用。
但他也不否认主体的作用。
事实上他已经开始注意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与人的“身体变动有关”。
他说:当灵魂“处于温度合适的状态时,会产生思想,如果处于太热或太冷的状态,思想就会混乱”,灵魂也就“不能真实地思想”。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一点想法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思想随笔》有感叔本华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唯意志论、悲观主义哲学体系的开创者。
他的思想深邃、锐利、悲观,他的文字平易近人、朴素易懂,所以叔本华的书给我的感觉是又爱又怕,既爱他的新奇异论,又怕他锋利的语句刺伤我本不坚强的心。
叔本华提出的最重要的哲学观点就是“世界时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就是人追求生存的欲望冲动,而表象只是意志的客观存在的一种方式。
人有两个最基本的欲望需求,一是自我生存的欲求,如吃饭;一是延续种族的欲望,就是性欲。
这方面与中国儒家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孔子曾经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都提出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和性欲。
但不同点是叔本华过分注重这两个方面在人生中所扮演的作用,进而认为意志所表现的这种欲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这就产生了痛苦,即使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
这就是他的钟摆理论,即人生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中左右摇摆着。
在《论天才》中叔本华又说,痛苦与人的认识有关,精神痛苦的程度随着知识的提高而加剧,从而得出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天才是最痛苦的!
叔本华认为,既然痛苦来自人的生命意志,那么解除这种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消除人的生命欲求,彻底的否定生命意志。
怎样消除人的生命欲求呢?有两种方法,一是进行艺术创作或欣赏,用艺术所产生的美慰藉人生的痛苦,二是禁欲,从根本上阻止生命意志“挟持”我们的身体为所欲为。
叔本华认为艺术美产生的慰藉只是暂时的,而禁欲才会产生永久的解脱。
这就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在他这里,人生充满无穷无尽的痛苦,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解救方法。
他的这种论调是消极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该摒弃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也看到了很多积极的思想成分,受到了不少启发。
我前面说,叔本华过分强调了欲求在人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想法比较极端,后来的佛洛依德也正是受了他的影响,在他的精神分析学中十分强调性的作用。
然而欲求在我们生命里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为生存而辛苦劳作,觉得很痛苦;当我们的欲望需求得到满足后,又会觉得很空虚无聊。
这正是现代人的困惑,形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怪圈。
怎样脱离这样一种困境呢?叔本华给了我们方法。
首先他提倡用文艺创作或欣赏驱逐欲望所带来的痛苦,这无疑是很积极的思想,往小了说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人活的更加高雅,往大了说,鼓励了科学创新,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其次他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禁欲。
禁欲一要断绝对性欲的迷恋,二要甘愿承受生命意志带来的痛苦。
现代社会性关系混乱,由此而产生了很多伦理学和医学问题,叔本华断绝性欲的想法似乎很不近人情,但确实让我们得到了启发。
而他所提出的甘愿承受生命意志所带来的痛苦也与基督教的信条不谋而合,联想到他说的,“痛苦与人的个性有关,只有最完备的个性才能经历最深刻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实现完整个体的必然途径”,这些都让我们更加有勇气和信心去承担生活里的困难和挫折,凤凰磐涅,浴火重生,只有在承受生活给予的痛苦之后我们才能进入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绝食而死是最好禁欲方式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有必要克制欲望,严于律己,在不伤害别人和自己前提下适当满足欲望,但实在没有必要为了对抗欲望而走上毁灭自身的道路。
身体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身体里所包含的
那些不正当的欲望我们可以通过前面说的文艺创作和欣赏,包括阅读有意义的正面的书籍等来压制甚至消除。
很明显,我不赞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调,但这并不妨碍我从他的论述中汲取思想营养。
阅读他的作品后我有了以下几点认识:生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欲望和诱惑,我们应该建立和坚守自己的底线,抵制住不正当欲望的冲击。
很多时候减少甚至消除自己的欲望能给我们带来更大更多的快乐。
不要期盼痛苦和空虚永远脱离我们的生活,我们要试着习惯他们的存在,同时寻找生活积极的一面。
培养坚强的意志,只有经历了最深刻的痛苦,才能到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才能拥有最完整的个性。
我们应保持对美的追求,提升自我修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