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合成孔径雷达SAR实时成像仿真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4.13 KB
- 文档页数:6
SAR电子对抗实时视景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目前,随着无人机、导弹、战斗机等各种飞行器的广泛应用,电子对抗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军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在电子对抗技术的研究中,SAR(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该技术可以帮助军方在战斗中实时获取敌方军事目标的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并在战斗中打击敌方军事目标。
为了更好地进行SAR电子对抗的研究与应用,我们需要开发可靠的实时视景仿真技术,该技术可以在仿真环境中模拟出不同场景下的SAR电子对抗情况,从而帮助军方进行战术决策,提高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战能力。
二、研究内容及形式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SAR电子对抗实时视景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SAR电子对抗的基本原理研究。
2、SAR电子对抗实时视景仿真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3、基于Unity3D游戏引擎的实时视景仿真系统研究。
4、实时视景仿真器中敌我双方数据信息的交互与处理。
5、基于仿真结果的实时决策分析方法研究。
采用文献研究、实验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SAR电子对抗实时视景仿真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为军方提供了相关的仿真系统和决策分析方法,从而帮助军方更好地进行战术指挥。
三、预期目标及可行性分析本文的预期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开发出一款基于Unity3D的SAR电子对抗实时视景仿真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模拟出不同场景下的SAR电子对抗情况,以帮助军方进行战术指挥。
2、提出一种基于仿真结果的实时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仿真结果提供实时决策支持,帮助军方更好地进行战术指挥。
3、通过相关实验的验证,验证SAR电子对抗实时视景仿真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的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因为该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同时,该技术还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军方提供更好的战术指挥支持。
四、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主要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研究阶段(2周):对SAR电子对抗实时视景仿真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SAR电子对抗实时视景仿真技术的核心原理和技术要点。
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一种使用微波信号进行成像的遥感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在任何天气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地表观测,对于高分辨率的地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点目标成像仿真是合成孔径雷达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能够模拟传统目标成像算法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过程中的性能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代码实现。
基本原理合成孔径雷达使用雷达回波信号构建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
点目标成像仿真是通过对目标的散射特性进行建模,生成合成的雷达回波信号,然后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成像,最终得到近似于真实雷达图像的仿真结果。
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模型:选择合适的目标模型,并通过散射矩阵描述目标的散射特性。
2.雷达参数:设置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模式,包括工作频率、极化方式、天线模式等参数。
3.干扰模型:考虑地表的背景干扰信号,以及雷达系统本身的噪声和杂散信号。
4.信号处理:对合成的雷达回波信号进行振幅补偿、时频处理等操作,提高图像质量。
5.成像算法:选择合适的成像算法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成像和重建。
步骤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的主要步骤如下:1.确定目标:选择仿真的目标,并确定目标的几何形状、尺寸和材料。
2.散射建模:基于目标的几何特性和散射特性,建立目标的散射矩阵描述。
3.雷达参数设置:设置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参数,包括工作频率、极化方式、发射功率等。
4.仿真信号生成:基于目标的散射特性和雷达参数,生成虚拟的雷达回波信号。
5.信号处理:对生成的雷达回波信号进行振幅补偿、时频处理等操作,提高成像质量。
6.成像算法:选择合适的成像算法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成像和重建。
7.仿真结果评估:根据仿真结果,对算法和参数进行评估和优化。
操作方法以下是使用Python语言进行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的操作方法和代码示例。
【雷达通信】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点目标仿真matlab源码•*SAR原理简介*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关解调压缩处理。
一个小天线通过“运动”方式就合成一个等效“大天线”,这样可以得到较高的方位向分辨率,同时方位向分辨率与距离无关,这样SAR就可以安装在卫星平台上而可以获取较高分辨率的SAR图像。
图1 SAR成像原理示意图1、几个参重要参数为了更好的理解SAR和SAR图像,需要知道几个重要的参数。
•分辨率SAR图像分辨率包括距离向分辨率(Range Resolution)和方位向分辨率(Azimuth Resolution)。
图2 距离向和方位向示意图•距离向分辨率(Range Resolution)垂直飞行方向上的分辨率,也就是侧视方向上的分辨率。
距离向分辨率与雷达系统发射的脉冲信号相关,与脉冲持续时间成正比:Res( r) = c*τ/2其中c为光速,τ为脉冲持续时间。
•方位向分辨率(Azimuth Resolution)沿飞行方向上的分辨率,也称沿迹分辨率。
如下为推算过程:·真实波束宽度:β= λ/ D·真实分辨率:ΔL = β*R = Ls (合成孔径长度)·合成波束宽度βs = λ /(2* Ls) = D / (2* R)·合成分辨率ΔLs = βs* R = D / 2其中λ为波长,D为雷达孔径,R为天线与物体的距离。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到,SAR系统使用小尺寸的天线也能得到高方位向分辨率,而且与斜距离无关(就是与遥感平台高度无关)。
图3 方位向分辨率示意图•极化方式雷达发射的能量脉冲的电场矢量,可以在垂直或水平面内被偏振。
无论哪个波长,雷达信号可以传送水平(H)或者垂直(V)电场矢量。
接收水平(H)或者垂直(V)或者两者的返回信号。
雷达遥感系统常用四种极化方式———HH、VV、HV、VH。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利用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图像合成成像的技术。
SAR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天气不受影响、全天候观测等优势,在军事、民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进行探讨。
一、SAR成像原理SAR利用雷达波束在空中制造一条虚拟的天线,利用航空器飞行时的运动来合成长达几十公里的天线,从而得到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SAR成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采集雷达数据:雷达波束向地面发射信号,当信号遇到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而反射回来的信号中包含了物体的反射特性信息。
雷达接收到这些信号后会将它们记录下来。
2. 数据预处理:由于遥感数据与地面的距离非常远,因此在采集到的数据中可能会包含许多噪声和杂波。
因此,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噪声和杂波。
3. 信号成像:信号成像是SAR技术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步骤中,SAR利用长达数公里的航向移动,在飞机飞行方向上合成一个极长的虚拟天线,然后将记录下来的雷达数据根据相位信息进行归位处理,最终得到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4. 图像处理:在得到雷达图像后,需要进行图像处理,去除干扰和噪声,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二、SAR成像技术的进展随着技术的进步,SAR雷达在成像效果和应用领域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当前,SAR成像技术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波段SAR技术:多波段SAR技术是指利用多个频段的雷达波进行成像,从而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2. 交替极化SAR技术:交替极化SAR技术是在不同的期间使用不同的极化方式进行成像,从而改善反射信号和噪声之间的区分度,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图像信息。
3. 全极化SAR技术:全极化SAR技术是在同一时期内使用多个极化方式进行成像,获得多种极化角度下的地物反射信息,从而探测地物的物理性质。
4. 飞行器编队SAR技术:飞行器编队SAR技术是利用多个SAR传感器进行监测,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分析能力。
合成孔径雷达影像(SAR图像)变化检测传统研究方法一、SAR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单极化SAR 影像变化检测的基本流程范式,即经典的三步流程范式:1. 预处理2. 生成差异图3. 分析差异图1. 预处理目的:让两幅影像在空域和谱域具有一致可比性。
做法:在空域上,两幅影像首先要进行配准处理,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是通过尺度不变特征或者互信息特征来对两幅影像进行尺度级别或者灰度级别的配准。
[1]在谱域上,需要将因照射条件等原因产生的误差进行辐射校正,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全图进行目标区域的划分来实现。
[2]2. 生成差异图差异图的生成实际上是找到一个能表征两幅SAR影像之间距离的矩阵,这个矩阵经过可视化处理后就是差异图。
目的:初步区分两幅SAR 影像中未变化类和变化类。
做法:通过某种差异运算构造一幅和两者尺寸一样的差异图。
(以下方法根据时间顺序排列,从早期使用到当前使用)(1)采用差值算子运算,即直接将两幅SAR影像相减。
(缺点:差值法无法有效抑制相干斑噪声(乘性随机噪声)(2)采用比值算子运算。
(优点:比值法可有效抑制相干斑噪声(乘性随机噪声);缺点:没有考虑影像的局部、边缘、类条件分布等先验信息)[3](3.1)采用对数比(Log-ratio, LR)算子运算,在比值差异图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对数的运算。
(优点:将SAR 影像中的相干斑噪声(乘性随机噪声) 转换为加性噪声,并且经过对数转换后差异影像得到了非线性收缩,增强了变化类和非变化类的对比度。
对数运算本身的性质能够减小比值运算所带来的较大差异,所以可以进一步降低未变化类背景部分的野点影响,在变化区域比未变化区域小的情况下比较有效。
缺点:因为对数运算收缩性较强,所以边缘区域的像素值容易被模糊化)[4](3.2)采用均值比(Mean-ratio,MR)算子运算,相比的对象不再是对应的孤立像素点,而是像素点所在的邻域的均值。
(优点:利用了像素的邻域信息,对于单独出现的野点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缺点:缺乏伸缩变换,如果噪声不是以点状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成片的形式出现,则不易有效抑制其影响)[5](4)组合差异图法(Combined Difference Image, CDI),该方法对差值差异图和LR 差异图进行参数加权获得新的差异图。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点目标仿真成像电子与通信工程 侯智深 MF0923008一. S AR 原理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简称SAR)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技术。
它利用脉冲压缩技术获得高的距离向分辨率,利用合成孔径原理获得高的方位向分辨率,从而获得大面积高分辨率雷达图像。
SAR 回波信号经距离向脉冲压缩后,雷达的距离分辨率由雷达发射信号带宽决定:2r rC B ρ=,式中r ρ表示雷达的距离分辨率,r B 表示雷达发射信号带宽,C 表示光速。
同样,SAR 回波信号经方位向合成孔径后,雷达的方位分辨率由雷达方位向的多谱勒带宽决定:a a av B ρ=,式中a ρ表示雷达的方位分辨率,a B 表示雷达方位向多谱勒带宽,a v 表示方位向SAR 平台速度。
二. S AR 的成像模式和空间几何关系根据SAR 波束照射的方式,SAR 的典型成像模式有Stripmap(条带式),Spotlight(聚束式)和Scan(扫描模式),如图。
条带式成像是最早研究的成像模式,也是低分辨率成像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聚束式成像是在一次飞行中,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同一区域成像,因而能获得较高的分辨率;扫描模式成像较少使用,它的信号处理最复杂。
SAR 典型的成像模式这里分析SAR 点目标回波时,只讨论正侧式Stripmap SAR ,正侧式表示SAR 波束中心和SAR 平台运动方向垂直,如图2.2,选取直角坐标系XYZ 为参考坐标系,XOY 平面为地平面;SAR 平台距地平面高h ,沿X 轴正向以速度V 匀速飞行;P 点为SAR 平台的位置矢量,设其坐标为(x,y,z); T 点为目标的位置矢量,设其坐标为(,,)T T T x y z ;由几何关系,目标与SAR 平台的斜距为:(PT x =由图可知:0,,0T y z h z ===;令x vs =⋅,其中v 为平台速度,s 为慢时间变量(slow time ),假设T x vs =,其中s 表示SAR 平台的x 坐标为T x的时刻;再令r =,r 表示目标与SAR 的垂直斜距,重写2.1式为:(;)PT R s r = =(;)R s r 就表示任意时刻s时,目标与雷达的斜距。
面向模拟训练的雷达SAR模式成像仿真方法研究摘要:雷达图像本质上是对目标后向散射系数的反映,雷达成像仿真通常采用基于特征的仿真方法,通过计算目标的后向散射系数,对图像的几何特征和辐射特征进行仿真。
雷达SAR模式成像分辨率高、计算量大,随着仿真计算量的不断增加,SAR模式成像仿真逼真度和实时性的矛盾逐渐浮现,传统的CPU无法满足成像仿真的实时性要求,采用CUDA并行计算架构,将CPU和GPU区别为不同的计算设备,有效提高了仿真计算能力,解决了雷达SAR模式成像仿真逼真度和实时性冲突的问题。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模拟训练;雷达成像仿真;仿真实时性1 概述雷达是飞机的眼睛和耳朵,执行任务时雷达的地图测绘功能为飞机提供信息支持,与自动飞行系统和任务系统相结合,对地面目标进行侦查和攻击。
雷达对地攻击训练等典型训练科目易受空域及天气等因素限制,实施难度大、训练成本高、效率低,无法重现真实训练环境,这些因素限制了实况训练的开展。
开展模拟训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方法,仿真雷达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可以根据需要模拟实际中较难遇到的场景,成像来源灵活可控,并且能够在不损耗实装雷达的情况下进行多次重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训练质量[1,2]。
2 雷达SAR模式成像仿真方法SAR模式成像分辨率高、难度大,是雷达成像仿真中最复杂的部分,雷达成像仿真研究主要集中在SAR模式成像仿真。
目前,SAR模式成像仿真方法主要分为三类[3],如图1所示。
一是基于图像的SAR仿真方法。
该方法将真实的SAR图像看成目标后向散射能量矩阵的映射,通过SAR图像直接获得后向散射系数,然后结合雷达成像参数和载机参数得到其他平台和参数下的仿真图像。
该方法精度高,速度快,但由于真实的SAR图像较难获取,使用受限,主要用于对已有图像的重建。
二是基于回波信号的SAR图像仿真方法。
该方法是对成像过程进行仿真,通过仿真SAR回波信号生成SAR仿真图像。
该方法复现了SAR系统的工作过程,生成的仿真图像具有较高的逼真度,但计算复杂,仿真效率低。
II目次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中文摘要 (I)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外文摘要 (II)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2)1.3 研究平台 (4)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5)2 成像原理 (5)2.1 线性调频脉冲 (6)2.2 匹配滤波器 (7)2.2 距离向压缩 (8)2.3 方位向压缩 (10)2.4 SAR图像与光学图像的区别 (10)3 回波信号模型与MATLAB仿真 (11)3.1 SAR回波信号模型 (12)3.2 同心圆回波仿真算法 (13)3.3 仿真步骤 (15)3.4 MATLAB仿真结果 (16)4 SAR回波信号合成器的FPGA 实现 (17)4.1 雷达信号的数字化处理 (18)4.2 基于查找表的时域卷积实现 (18)4.3 锁相环 (21)4.4 仿真区域选择模块 (21)4.5 灰度图像存储器 (22)4.6 图像分割模块 (23)4.7 计算相位斜距模块 (23)4.8 合并模块 (25)4.9 计算相位幅度模块 (26)4.10 幅度相位调制模块 (27)4.11 系统数据位数的确定 (28)4.12 硬件仿真流程与结果 (29)结论 (31)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33)1 绪论1.1 研究背景雷达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为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
1887年,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尔著名的电磁场理论,从此雷达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已经被证实的第一部雷达在德国由Hulsmeyer于1904年制造出来[1]。
这部雷达使用了一对稳定旋转的喇叭天线、一个闪烁发射器和一个相干接收机,主要用于防止海上舰船的碰撞。
这个系统只有有限的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分辨率,所以只停留在了试验阶段。
圆周sar共焦三维成像原理与方法研究圆周SAR共焦三维成像原理与方法研究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圆周SAR共焦三维成像技术应运而生。
它是一种基于圆周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的成像方法,通过对SAR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图。
本文将详细介绍圆周SAR共焦三维成像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一、原理(一)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通过连续接收雷达回波来“合成”一个比实际天线尺寸更大的天线射线,并通过比实际出现更多地移动,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雷达成像技术。
(二)半径牛顿迭代法半径牛顿迭代法是利用SAR辅助模型解析三维图像的方法。
它根据SAR数据,通过迭代法确定每个像素的高度。
这个过程是通过不断逼近相位差的方法进行的。
(三)共焦成像共焦成像是一种将不同方向的成像技术进行叠加,从而提高成像质量的方法。
具体而言,通过对同一传感器的不同方位成像进行合并,可以获得更完整、更准确的三维成像结果。
二、方法(一)预处理在进行圆周SAR共焦三维成像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空间抖动校正、坐标转换和图像叠加等环节。
预处理的目的在于优化数据以准备后续的成像算法。
(二)圆周采样和采集采样和采集也是圆周SAR共焦三维成像的重要步骤。
由于采样和采集的高度决定SAR成像质量,因此需要仔细选择采样和采集参数。
圆周SAR采集通过按照固定方向进行Radar波束旋转然后绕着某个轴旋转:(三)成像算法成像算法采用圆周SAR共焦累积方法,使得圆周SAR成像具有更好的对地面物体的辨别能力。
圆周SAR共焦累计对所有视角成像数据进行累积,进而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四)三维重建最后,通过半径牛顿迭代法对累积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三、应用前景圆周SAR共焦三维成像技术已经在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卫星大地测量、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农业生产、海洋观测等。
在军事领域,这种成像技术可用于制导导弹和军用飞机。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利用雷达设备制作二维或三维图像的技术。
其原理是在多次测量中采集大量雷达波形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合成一个大图像,从而得到精细的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民用、科研领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雷达波形信号处理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需要采用一定的信号处理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图像。
其中,雷达信号的预处理是其成功的关键。
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调整不同波形信号的相位,消除系统噪声等方面。
随着对图像分辨率要求日益提高,算法的优化和性能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成像算法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核心是图像重建,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基于脉冲压缩的方法、基于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传统的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方法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是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实时成像的需求。
基于脉冲压缩的方法则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能够实时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但是,它对系统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商业化。
近年来,基于数据处理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高质量的成像结果。
3、信号识别与分类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如何对所观测的目标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一些新的算法如深度学习等被引入合成孔径雷达领域,以优化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的性能。
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应用1、军事领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等优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探测目标、跟踪和瞄准目标、自动识别目标等。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可用于雷达预警、目标探测、飞机导航、目标定位等多个领域。
2、民用领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民用领域中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用于土地变化检测、地质勘探、红外遥感数据的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