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乘法教案:第三课时_神奇的计算工具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具体是3.3 神奇的计算工具。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3.3节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工具的使用,包括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以及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并且能够理解计算工具的原理,从而提高大家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计算工具的原理和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计算器和一些练习题,大家需要准备的是自己的笔记本和笔,用来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进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谜语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大家对计算工具产生兴趣。
2. 讲解:我会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讲解计算工具的原理,让大家理解计算工具的工作方式。
3. 演示:我会通过一些示例题目来演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让大家能够直观地看到计算工具的作用。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大家亲自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加法:计算器上的"+"键减法:计算器上的""键乘法:计算器上的"×"键除法:计算器上的"÷"键2. 计算工具的原理七、作业设计23 + 17 =45 21 =4 × 7 =68 ÷ 3 =2. 答案:23 + 17 = 4045 21 = 244 × 7 = 2868 ÷ 3 = 2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计算工具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神奇的计算工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知道计算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熟练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演变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3. 计算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计算器的操作熟练程度,计算器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2. 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介绍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功能,如开关机、清除、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
(2)演示计算器的操作步骤,如输入数字、选择运算符号、查看结果等。
(3)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器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计算器的应用(1)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如加减乘除、括号等。
(2)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面积、体积等。
(3)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器的操作熟练程度。
五、作业布置1. 练习计算器的使用,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2. 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了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直接影响到后续计算器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神奇的计算工具》主要包括算盘和计算器两种计算工具的学习。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运算原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工具进行四则运算,并理解计算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知识,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使用计算工具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如对算盘和计算器的操作不熟悉,运算速度较慢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了解计算工具的运算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2.难点:算盘和计算器的运算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任务驱动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算盘和计算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制作PPT,内容包括算盘和计算器的构造、使用方法、运算原理等。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算盘和计算器,向学生介绍它们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运算原理。
通过PPT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工具的操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练,教师巡回指导。
首先,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题目,然后互相交流心得,分享使用计算工具的经验。
第三单元乘法第3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认识神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教材从古代人的计算工具说起,引出计算机和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计算器的构成、形状及其键盘,再通过讲解让学生记住各键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带来的便捷,并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1/ 72.初步认识计算器,能使用计算器正确地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2/ 7计算工具的演变史吧!一、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史课件出示计算工具的演变史资料: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广泛使用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1822年,第一台能按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诞生了。
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5000多次。
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5000多次。
师:计算器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
3/ 7二、认识计算器课件出示计算器并提问。
教师补充讲解计算器各键盘的名称:提问;清除键有什么用呢?教师根绝学生反馈,课件展示操作流程:4/ 7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就是计算结果。
提示:在输入过程中,如果输错就可以按清除键。
三、用计算器计算同桌互相出几道题,用计算器算一算。
师:学生可以借助H5动画来探究。
课件出示:245×789 21÷7【做一做】师:每人出一个自然数,用计算器算一算。
5/ 71.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876+569=416000÷128=782×534=756+685-298=3363×21÷57=483×36-1734=2.括号内可以填几?先估计,再用计算器检验,找到合适的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3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起源和发展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3. 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1. 计算器的操作熟练程度2. 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课件2. 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计算器是一种辅助计算的工具,可以快速进行数学运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工具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演变过程。
2. 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开关机、清屏、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等。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计算器,熟悉各个按键的功能。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选取几道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计算器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选取几道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计算器的运用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计算器还有什么其他功能?你们知道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3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器的功能。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计算器的功能3.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如手算、算盘等,然后引出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
2. 认识计算器(1)介绍计算器的结构,包括显示屏、键盘、电源开关等。
(2)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如按键的功能、操作顺序等。
(3)演示计算器的使用过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3. 掌握计算器的功能(1)讲解计算器的四则运算功能,如加、减、乘、除等。
(2)演示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
(3)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练习。
4.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1)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2)指导学生注意计算顺序和运算符的使用。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计算经验。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强调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家庭预算等。
(3)拓展学生思维,探讨计算器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课后作业1. 运用计算器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计算器应用,与家人分享计算器的便利。
3. 思考计算器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潜在功能。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避免依赖计算器而忽视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小学生自学数学的方法和技巧。
•了解计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知道设计简单数学框图的方法。
•掌握使用计算器完成简单计算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2.能力目标•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3.情感目标•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简单数学框图的设计方法。
•计算器的使用。
2.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简单数学框图表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计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简单数学框图的设计方法。
•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讲解新知识(1)计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算盘、计算尺等计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工具完成简单计算的方法。
(2)简单数学框图的设计方法•让学生了解简单数学框图的设计方法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设计简单数学框图的方法。
(3)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完成简单计算的方法。
3.课堂实践•让学生自主设计数学框图,解决简单问题。
4.巩固和拓展•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设计过程和思路。
•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计算工具和数学框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板书设计计算工具简单数学框图计算器算盘、计算尺等连线图、列式、图表、关系式等加、减、乘、除、平方等五、教具准备•计算工具、计算器、白纸、笔。
六、作业布置•课堂上自己设计的数学框图,解决简单问题。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计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简单数学框图的设计方法,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口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3.3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手算器进行基本的运算操作;•学生能够发现手算器的使用有很多优点,如:计算速度快、准确度高、运算过程简便等;•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发现和纠正自己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如手算器、计算机等。
2. 教学重点•手算器的基本用法;•掌握使用手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能够发现手算器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学内容3.1 热身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如:数码管的构造、输入和输出数字的方法等;•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计算工具”,激发学生对手算器和计算机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新授内容3.2.1 手算器的基本用法•教师向学生展示手算器,并介绍手算器的构造和主要功能;•自主探究:学生自行操作手算器,发现手算器能够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掌握手算器的基本用法。
3.2.2 使用手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教师出示计算题,让学生利用手算器进行计算,并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教师提醒学生在使用手算器的过程中要注意输入数字的顺序和符号位置等问题,防止出现错误。
3.2.3 发现手算器的优点和不足•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手算器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引导学生从计算速度、准确度、运算过程等方面比较手算器和口算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到手算器在适当情况下是相当有用和方便的。
3.3 再现与巩固•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手算器、计算机等)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使用手算器进行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技能。
4. 教学策略•通过授课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以“学以致用”的方式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采用讨论、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3.3节,神奇的计算工具。
我们将通过学习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数学运算,提高他们的计算效率。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7页到39页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计算器的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数学运算,提高他们的计算效率。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计算器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数学运算。
教学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计算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计算器,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亲自操作计算器。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实践情景,例如,"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买一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8元,你最多可以买几本书?" 通过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计算器来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解:然后我会向学生们讲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如何开机,如何选择数字,如何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我会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计算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练习:在讲解完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我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练习题,以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提问,及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数学运算符号。
我会用清晰的字体和简洁的图示,让学生们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本课时主要介绍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工具,如计算尺、九九乘法表、乐高积木等,并通过操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其计算技能。
同时,本课时也注重了实际应用,在学生使用计算工具时,也要学习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能将计算工具与知识联合使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尺、九九乘法表、乐高积木等计算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2.能够运用计算工具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理解计算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能够将计算工具和知识联合使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计算尺、九九乘法表、乐高积木等计算工具,并掌握他们的基本使用方法;2.运用计算工具结合简单的数学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准备计算尺、九九乘法表、乐高积木,小黑板及白板、教学PPT,练习题集。
四、教学流程Step 1 自主探究1.老师通过PPT简单介绍计算尺、九九乘法表、乐高积木等计算工具的基本情况;2.老师发放计算工具,让学生自己探究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提供小黑板及白板,让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进行计算。
3.计算尺示例演示:老师介绍计算尺的使用方法,并演示一些简单的计算操作,让学生观看并模仿。
4.九九乘法表示例演示:老师介绍九九乘法表的使用方法,并演示一些简单的计算操作,让学生观看并模仿。
5.乐高积木示例演示:老师介绍乐高积木的使用方法,并演示一些简单的组装操作,让学生观看并模仿。
Step 2 计算工具知识运用1.老师在小黑板上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在小黑板上展示答案。
2.老师将计算尺上的厘米,毫米等线段搭建成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计算图形的周长及面积,并在小黑板上展示答案。
3.老师将乐高积木随机搭建成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计算图形的数量等问题,并在小黑板上展示答案。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课文第35-36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设计教案之前进行了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
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说并不难。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认识与运用上。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工具。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
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
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
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
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认识计算器。
①有0、1、2、3、4、5、6、7、8、9这些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
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
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运算符号键。
③有ON字母的是开机键(板书开机键)。
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开机键吗?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有其他功能吗?(清零,或者利用清零键——AC键)
④有OFF字母的是关机键(板书关机键)。
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关机键吗?有些计算器上没有关机键,又是怎样关机的呢?(自动关机)
⑤如果按错了,你知道用哪个键清除你按错的数字吗?
清零键——AC键或者ON键。
⑥其他一些键的名称和功能又是什么呢?我们以后慢慢认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配套的说明书。
三、精彩展示
(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 →×→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
酒:14元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清蒸鱼:16 元
三鲜汤:12元甜点:8 元
青菜:3 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呈现计算题。
①1 + 2 + 3 +4 ······+ 98 + 99 + 100
②999×9999 ×99999 ×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1 + 2 + 3 + 4 + ······+ 98 + 99 + 100 = 101 ×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 ×50
②999×9 = 8991
9999×9 = 89991
99999×9 = 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 的个数比第1 个因数中的9 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
9999999×9
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
课本36页第1、3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1)计算25×4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菜单酒:14元凉拌豆腐:3 元
肉丝:5 元清蒸鱼:1 6 元
三鲜汤:12元甜点:8 元
青菜:3 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设计教案之前进行了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
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说并不难。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认识与运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