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逻辑的错误
- 格式:docx
- 大小:14.07 KB
- 文档页数:7
十大流氓逻辑第一大流氓逻辑:牵强附会在逻辑推理中,牵强附会是一种常见的错误。
它指的是通过无关或薄弱的联系来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有人声称他的手机在放在床头时充电很快,因此他的床头是一个充电宝。
第二大流氓逻辑:非因即果非因即果是逻辑推理中的另一种错误。
它指的是将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过度简化或混淆。
例如,有人声称他在吃饭期间接到了一个好消息,因此他相信吃饭会带来好运。
第三大流氓逻辑: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它指的是在没有任何依据或证据的情况下,随意地提出一个观点或事实。
例如,有人声称他拥有一种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药物,但却无法提供任何证明或实验证据。
第四大流氓逻辑: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它指的是根据个别或有限的经验,对整体进行一概而论。
例如,有人声称所有的外卖都是不新鲜的,只因为他曾经遇到过一个外卖不新鲜的情况。
第五大流氓逻辑:抛出维度抛出维度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它指的是在逻辑推理中忽略或遗漏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因素。
例如,有人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而忽略了运气、机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六大流氓逻辑:伪科学伪科学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它指的是以伪装成科学的方式来宣传、推广或证明一种观点或理论。
例如,有人声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实现时间倒流的装置,但却无法提供任何科学依据或实验证据。
第七大流氓逻辑:以小概大以小概大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它指的是通过个别或局部的事例来推广或归纳整体的情况。
例如,有人声称因为某个人对他不友好,就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不友好的。
第八大流氓逻辑:因果颠倒因果颠倒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它指的是混淆或颠倒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有人声称他的运动能力很好,是因为他经常锻炼,而忽略了他经常锻炼是因为他的运动能力好。
第九大流氓逻辑: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它指的是在逻辑推理中出现自相矛盾的观点或陈述。
例如,有人声称他非常喜欢动物,却同时主张虐待动物。
逻辑基本知识1、同语反复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循环定义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
例如:-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甲问:什么是生命?乙回答: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又问:什么是有机体?乙回答: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那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A.甲:什么是真理?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B.甲:什么是逻辑学?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规律?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C.甲:什么是家庭?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甲:什么是社会群体?乙:社会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D.甲:什么是命题?乙:命题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甲:什么是判断?乙慢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E.甲:什么是人?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甲:什么是动物?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
因为此选项与题干都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3、概念不当并列在连续划分中,每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同一层次,不同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
一般地说,对概念分类的标准不一致,把不同层次的概念,或把具有交叉或属种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称为"概念不当并列"。
例如:-音乐分为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歌曲和民乐等。
十大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或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下是十大常见的逻辑谬误。
一、诉诸人身攻击谬误诉诸人身攻击谬误是指在辩论或讨论中,将对方的个人品质或特点作为攻击对象,而不是对方的观点或论据。
这种谬误不仅违背了公正的原则,也无助于论证的有效进行。
例如,当我们在讨论某个政策时,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的政治立场与我们不同,而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这就是诉诸人身攻击谬误。
二、无中生有谬误无中生有谬误是指在论证中提出没有依据或不可信的事实或数据。
这种谬误会导致论证的无效,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论点。
例如,如果我们声称某个产品是最好的,但没有提供任何实验证据或客观数据来支持这个说法,这就是无中生有谬误。
三、以偏概全谬误以偏概全谬误是指根据有限的个别事例或经验,就对整体进行一般化的断言。
这种谬误忽视了样本的无偏性和代表性,导致对整体的不准确理解。
例如,如果我们根据个别案例就断定某一群体的特征或行为,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或例外情况,这就是以偏概全谬误。
四、虚假二选一谬误虚假二选一谬误是指在辩论或论证中,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个选择,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选项。
这种谬误削弱了讨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辩论变得片面和不充分。
例如,如果我们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只将问题归结为选择传统教育还是网络教育,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教育方式,这就是虚假二选一谬误。
五、因果倒置谬误因果倒置谬误是指将因果关系误认为是逆向的,即将结果或效果当作原因或原因当作结果。
这种谬误会导致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和推理。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地区的犯罪率上升是由于警察力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这就是因果倒置谬误。
六、无效比较谬误无效比较谬误是指在比较中使用了不恰当的标准或指标,导致比较结果无效或误导。
这种谬误会使得比较的结论不准确,缺乏客观性。
例如,如果我们在比较两个产品时,只关注价格而忽视了质量、性能和服务等因素,这就是无效比较谬误。
七、先验断言谬误先验断言谬误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或理由就假定或断言某个观点或结论。
最常犯的12个逻辑错误1.赌徒谬误:强⾏联系独⽴的随机事件赌徒时常有⼀种⼼态:他的运⽓已经连续好了这么多把,该倒霉⼀把了;我已经连续倒霉好⼏次,该转运⼀次了吧?⽽事实上,每⼀轮赌局都是独⽴的随机事件,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
赌徒⼀旦深信这种联系,便会将其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
⽣活中常见的赌徒谬误包括:彩民对中奖号码的分析;股市专家对⼤盘的“⾛势分析”;“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乐队花车谬误:只相信眼前流⾏的观点受⽓氛感染,⼈们时常不由⾃主地跟随乐队和花车的节奏起舞。
同样的,⼈们的思维也总是习惯于随⼤流。
很多⼈都在做同⼀件事情,或相信同⼀件事物,所以⼤家认为这件事情就是正确的。
但事实上,⼀个事物、观点的流⾏程度和它本⾝是否合理没有关系。
地球是球形的,在⼈们相信“天圆地⽅”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如,看到《货币战争》那么畅销,⼩红相信⼀定是共济会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
再⽐如,⽼师和电视都说某国是⼤资本家控制的国家,于是⼩红也相信,世间根本没有真正的⾃由和法治,那都是别有⽤⼼者编造的谎⾔。
上⾯的案例中,⼩红就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事实上,我们只需要读⼏本,再以基本逻辑做⼀些最简单的对⽐,就能分清哪⼀个是谎⾔。
3.诉诸权威:利⽤权威⼈物或机构的观点逃避说理要证明⼀个观点,只是摘录别⼈的观点是不够的,⾄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
因为权威⼈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
当然,权威⼈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使⽤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如,⼩明对进化论提出了质疑,⼩红不知道如何反驳⼩明,于是就说:“我⽼公孙越是⼤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对的。
”再⽐如,⼩明认为关于,⼩红认为企业家对⽣产过程没有任何贡献,但⼜找不到反驳⼩明的理由,于是说:“某某伟⼤的思想家早就在《XX论》⾥判了资本家死刑,难道你⽐他俩还⾼明吗?”⼩红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
15个常见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推理或不合理的推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
下面是15个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解析。
1. 假设统一性谬误这种谬误是指把一类事物看成是完全一致的,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这种谬误常常会导致对特定事物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例如,认为所有的年轻人都爱玩电子游戏,或者认为所有的女性都喜欢购物。
2. 因果关系谬误这种谬误是指把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看成是单向的,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认为穿红色衣服会让人更具攻击性,或者认为熬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 假设事实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错误的假设或不正确的观点进行推论。
例如,认为所有的政客都是骗子,或者认为所有的商人都是贪婪的。
4. 无中生有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不存在的事实进行推论。
例如,认为外星人已经来到地球,或者认为某个人有超能力。
5. 市场先知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市场行为进行推论,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例如,认为某个公司股价上涨是因为它的产品非常好,或者认为某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是因为它有良好的经济环境。
6. 统计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不正确的统计数据进行推论。
例如,认为某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非常高,但忽视了它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
7. 漏洞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利用推理中的漏洞进行论证。
例如,认为某个人是个骗子,因为他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家庭背景。
8. 诉诸恐惧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利用恐惧感进行论证。
例如,认为某个政治团体的主张是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社会动荡。
9. 诉诸情感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利用情感进行论证。
例如,认为某个人应该被判有罪,因为他长得很可怕。
10. 常识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一般常识进行推论,而忽视了具体情况。
例如,认为所有的猫都喜欢吃鱼,或者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能够背诵诗歌。
11. 诉诸权威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利用权威进行论证。
例如,认为某个理论是正确的,因为它是由某个著名学者提出的。
12. 诉诸人群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大众观点进行论证。
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1.诉诸权威谬误含义:企图举例举出某个大人物的名字,或者是某一个号称权威却很难证明是专家的人,主要目的就是想要说赢对方例:张庭说她卖的面膜是她保持年轻的秘诀,那么她卖的面膜一定是好的。
错误点:张庭在演技方面的确是个大人物,但是没有理由认为她对护肤领域的见解一定是正确的。
除非她是质检局的,不然她说的话不比一个普通人可信。
2.人身攻击和“你也一样”谬误定义:两种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身而不是证据,通常都是某某人是个坏蛋或者虚伪的人,所以某某的看法不可信,从而忽略证据。
例:文章演了戏,但是文章曾经出轨了,因此他没有演技。
这里对文章的人身攻击,与观点的论证丝毫没有关系,因此这个论点有逻辑上的错误。
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观点“他人品不好,说的话肯定没有一个字是真的”“你也一样”指的是对方也做了自己反对的事情,因此他的解释不听也罢例:朋友跟你说千万不要和某某人玩耍,列举了很多好的理由,而你回答:你说的我不听,你之前也和她玩,你也一样但是,即使朋友和她玩了,做了自己也反对的事情,但是无损于朋友的论据,所以你的回答存在逻辑错误3.稻草人谬误定义:将对方的观点变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版本,然后将其推翻例如有些女的对男朋友说,希望男朋友给自己买一个包,而男朋友表示没有那么多钱,希望过几个月再买。
于是女朋友说“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你是不是变心了?”这就是强行混淆了观点,把不买包包和不爱女朋友强行画等号,然后进行争论,自己歪曲出“稻草人”作为靶子进行攻击4.诉诸怜悯错误定义: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接受自己的结论例:很多盗窃或者杀人犯,在案发的庭审中,他们的律师常常以犯人成长经历的凄惨或者家庭状况不好,十分可怜等等。
以此博得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企图干扰法官来做出理性的决定。
但如何判刑与罪犯的悲惨经历是无关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在社会事件中通过卖惨来获取舆论的只曾,实际上都是企图将人们引入逻辑错误5.诉诸公众谬误6.定义:利用期望受到欢迎以及符合主流的这种大多数人的心里,从而赢得受众的支持。
逻辑谬误例子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存在错误的逻辑结构,导致结论不可靠或不正确的推理错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例子:1. 非黑即白谬误: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个极端选项,忽略中间的可能性。
例如,认为一个人要么是完美无缺的,要么是彻头彻尾的坏人。
2. 诉诸个人攻击谬误:攻击对方的人格或外貌,而非对方的论点。
例如,对一个人提出的观点进行攻击,而不是对观点本身进行讨论。
3. 诉诸权威谬误:认为某个观点正确,仅仅因为这个观点来自一个权威人士。
例如,认为某个医生说的话一定没错,因为他是医生。
4. 因果关系混淆谬误:将相关性误解为因果关系。
例如,认为因为鸡叫了,所以太阳就升起了。
5. 投机取巧谬误:通过转移话题或者使用一些花边手段来回避问题。
例如,当被问及一个敏感问题时,回答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
6. 滑坡谬误:认为如果一件事情发生了,就会导致一系列不好的结果。
例如,如果一座城市发生了一次罪案,就认为这个城市是不安全的。
7. 带有偏见的例证谬误:通过有选择性地引用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只引用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例子,而忽略反驳自己观点的例子。
8. 诉诸情感谬误:通过激发对方的情感来取得说服力。
例如,利用恐惧或者愤怒来影响对方的判断。
9. 无中生有谬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提出一个观点。
例如,认为外星人存在,却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
10. 自相矛盾谬误:在推理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观点。
例如,认为所有观点都是相对的,却坚持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这些逻辑谬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要避免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中出现这些错误,需要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多加思考和辨析,才能避免被谬误误导。
24个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或论证过程中,由于逻辑错误而导致结论不正确的错误思维方式。
下面将介绍24个常见的逻辑谬误。
1. 诉诸情绪谬误:将情感和感情作为论证的依据,忽视了事实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 诉诸权威谬误:将权威人士的观点作为论证的依据,而忽视了事实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3. 诉诸假设谬误:在论证中使用未经证实的假设,导致结论不可靠。
4. 漏洞谬误: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其他解释或情况,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5. 归因谬误:错误地将某个事件或现象归因于错误的原因。
6. 滥用类比谬误:通过不恰当的类比来论证观点,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
7. 诉诸个人攻击谬误:攻击对方的人格或形象,而不是对其观点进行批判。
8. 布谣谬误:基于未经证实的谣言或传闻进行推理,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9. 无中生有谬误:在论证中引用不存在的证据或事实,导致结论不可信。
10. 伪科学谬误:使用伪科学理论或方法来支持观点,忽视了科学方法的严谨性。
11. 过度概括谬误:根据个别案例或事例得出普遍性结论,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情况。
12. 红鲱鱼谬误:基于个别的成功案例,忽视了整体的失败率或风险。
13. 事后归因谬误:根据结果来判断决策的正确性,忽视了决策时的信息和情境。
14. 调查偏见谬误:在调查或研究中存在偏见,导致结果不可靠或不准确。
15. 误导性统计谬误:使用错误或误导性的统计数据来支持观点,导致结论不正确。
16. 矛盾自相矛盾谬误:在论证中出现自相矛盾的观点或论据,导致结论不可信。
17. 逻辑迷思谬误:基于常识或直觉进行推理,而忽视了逻辑推理的规则。
18. 调换原因与结果谬误:将原因和结果的因果关系颠倒,导致结论不正确。
19. 不当引用权威谬误: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但忽视了其他权威人士的不同观点。
20. 狭隘的举例谬误:基于个别的例子来支持观点,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例子。
21. 市场需求谬误:基于市场需求的存在来判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忽视了其他因素。
15个常见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这些谬误可能会误导我们的思考和判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15个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1. 常识谬误常识谬误是指基于错误的或不准确的常识或传统观念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所有的狗都喜欢吃骨头,这是一个常识谬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狗都喜欢吃骨头。
2. 诉诸情感谬误诉诸情感谬误是指基于情感或感情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政治候选人不好,只是因为他的外表或语言让你不舒服,这是一个诉诸情感谬误。
3. 诉诸权威谬误诉诸权威谬误是指基于权威或专家的意见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医生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他是一位医生,这是一个诉诸权威谬误。
4. 布鲁克林大桥谬误布鲁克林大桥谬误是指基于两个事件同时发生而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因为你在吃饭的时候下雨了,所以吃饭会导致下雨,这是一个布鲁克林大桥谬误。
5. 诉诸普遍谬误诉诸普遍谬误是指基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观点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这是一个诉诸普遍谬误。
6. 诉诸个人经验谬误诉诸个人经验谬误是指基于个人经验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食物不好吃,只是因为你个人不喜欢它,这是一个诉诸个人经验谬误。
7. 诉诸假设谬误诉诸假设谬误是指基于未经证实的假设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人一定是罪犯,只是因为他看起来像一个罪犯,这是一个诉诸假设谬误。
看清八种日常推理错误看清八种日常推理错误文:斯蒂芬·劳谬误是推理错误。
推理——论证的运用——是哲学家的主要工具。
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推理。
因此,在遇到逻辑错误时能够识别它是很重要的。
本章帮你识别八种常见的推理错误(你自己也很有可能偶尔犯这些错误)。
1.事后归因谬误(迷信谬误)我担心我的考试,于是吉尔买了个幸运符保佑我过关,我带上了符,第一门考试过关了,所以幸运符有用!我准备带着它参加其他考试,它也会保佑我顺利通关的。
这是事后归因谬误的例子。
这里还有两个例子:·约翰的通灵人告诉他,在他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她会传送心灵感应。
他成功了!所以他的通灵人确实具有神奇的力量!从此以后他总是在爬山时去寻求她的帮助。
·地方税增加了,看,犯罪率也上升了,所以高地方税造成了犯罪。
因此地方税绝不应该增加!考察这三个例子,你会发现其中的结论都是因为两个事件相继发生,所以第一个事件必定造成了第二个事件。
这显然是错误的推理。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事件接着另一个发生,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因果关系。
例如。
我把水壶插头插上,马上就有颗彗星撞上木星,难道是我造成了它们之间的碰撞?显然不是。
相继发生的事件当然也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也许提高税收确实会引起犯罪率的提升,也许约翰的通灵人确实帮助了他取得成功。
关键是,这种“一次性”的观察完全不能证明第一个事件引起了第二个事件。
我们得到的教训是:不要匆忙下结论。
注意,事件相继发生可能有理由让我们调查两事件之间是不是有因果关系,但它本身不足以让我们理性地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
不幸的是,迷信的人很容易犯事后归因谬误,胆大莽撞的人也确实能从中获益。
你只要指出,有人在你店里买了幸运符后马上中了刮刮乐的奖,很快会有轻信跟风之徒把你的店铺挤得水泄不通。
2.诉诸权威的论证(名人代言广告的最爱)·“我马上会找到我的真命天子。
”“你怎么知道?”“我问了码头上的算命机,它就是这么说的。
生活中常见逻辑错误摘要: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能够用“因为……所以……”表述的关系并不都是因果关系。
原因和条件的区别全在于出现的时间不同。
在此基础上,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偶然原因和必然原因等,都可以作出合理解释。
但是由于人们不能对因果关系的逻辑定律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常常会在生活中犯下违背因果联系逻辑的常识性错误。
关键词:因果关系原因和条件内外因关系逻辑方法逻辑来源于生活,却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一种高级概括。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违背一些简单的逻辑。
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逻辑关系便是因果关系,用逻辑命题方式去表示便是:因为Q,所以P。
而往往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条关系链却常常被赋予一些不蕴含任何逻辑意义的命题,或者是对Q和P之间的某种关系作简单的归类和分析便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因果关系。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个现象都是与其他现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
“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会引起另一个现象的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另一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关系有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是提出探求因果联系逻辑方法的客观依据。
首先,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原因总是在结果之前,而结果总是在原因之后。
前后相继是因果联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因果联系的唯一特征。
单凭这一特征还不足以确定因果关系。
某一现象很可能经常地先于另一种现象出现,但是二者可以毫无关系。
其次,因果联系是确定的。
“因果联系的确定性从质的方面说,就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而从量得方面来说,就是原因发生量得变化,一定会反映在结果中。
”最后,因果联系是复杂的。
也正是因为许多人没有了解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了在因果联系逻辑的推理错误。
下面便是一些常见的因果逻辑错误的列举。
第一,以偏概全。
人们给以偏概全下的定义是: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
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要身边多次出现某种现象,就会自觉地为该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做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结论。
比如,王小二说,他那所大学里面饭堂的菜很难吃,李小燕说她学校饭堂的菜很难吃,那么,有人就会做出“大学饭堂的菜都很难吃”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很显然是没有充分的例证,仅仅凭靠两个学生的评价并不能成为得出结论的充分条件。
假如王小二是伊斯兰教的教徒,饭堂没有清真菜,那当然是难吃的;再者,饭菜是否美味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最后,王小二和李小燕都不是美食专家,那么他们的话更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论据了。
假如使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去探求这两个现象的因果联系,我们可以选择“求异法”。
求异法又称为差异法,它的内容是:“如果再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之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其他情况完全相同,而两个场合唯一不同不同的这种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是存在的,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与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假如王小二是伊斯兰教徒,A大学有清真菜,B大学无清真菜,那么王小二肯定觉得是A大学的菜好吃而B大学的菜很难吃。
李小燕爱吃重口味的菜,A大学口味偏重,B大学口味较清淡,那么李小燕肯定觉得B大学的菜难吃而A大学的菜好吃。
而假如王小二不是伊斯兰教徒,李小燕喜欢清淡的口味菜,那么他们就会觉得B大学的饭堂的菜好吃,那么,这样就可以得出“大学饭堂的菜都很好吃”的结论吗?很显然是不可以的。
也就是说,真正导致他们两个人觉得饭堂的菜难吃的原因,不是因为上述的结论那般“大学饭堂的菜都很难吃”,而是因为一个爱吃清真菜和一个爱吃重口味的原因,即他们就读的大学的饭堂菜不适合他们的口味的原因,才是觉得饭堂的菜难吃的真正原因。
第二,事后归因(亦称“假性因果”)。
这一谬误的名称来自拉丁语“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意为“后此,故因此”。
普遍被大众接受的定义是:认为事件甲之后发生了事件乙,因此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
当然,有时的确是前一事件导致了后一事件,例如,我选修了某门课,之后我的名字便出现在该课学生名单之中,因此确实是前者导致了后者。
又或者说你父母结婚了,所以才有你的出现。
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深层的因果关系。
但是,正如因果联系的第二个特点所说,有些时间上似乎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实质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换言之,相互关联并不等于存在因果关系。
“把现象在时间上的先后相继与因果联系混为一谈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叫做‘以先后为因果’的逻辑错误。
”就好比如,天空上有一大团乌云,然后下大雨了。
看起来像是因为有乌云所以下雨了,但其实乌云和下雨二者之间只能构成先后关联的顺序而非因果关系。
大家都知道,下雨的原因是因为云层里的水含量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必须以降水的方式来降低云层的水含量。
也就是说,乌云的出现只不过是下雨的一个前兆而不是下雨的原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不能作为评判和界定因果关系的标准。
只能说是两者之间的时间承载和相续性方面有关联关系,要有充分的条件判定前者是导致后者的原因,方可说因为A时间的发生而导致了B事件的发生。
这种对因果关系的误用实际上市否定了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存在合理性,也忽略的事件本身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区别。
要探求“乌云和下雨”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我们可以使用“求同法”。
求同法也称为契合法,它的内容是:“被研究的现象在不同场合出现,而在各种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唯一共同的情况就与该现象有因果联系。
”而我们再使用求同法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在比较个场合的相关情况时,要注意除了已经发现的共同情况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共同的隐藏着得共同情况。
”我们都知道,有时候狂风暴雨的前兆是一定是乌云密布,而阵雨和民间俗称的过云雨的前兆则是闷热和天晴。
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归纳为“下雨”这一现象当中,而同样是下雨,前者有乌云,后者没有,但是他们共同的情况是:云层积攒了过多的水分,超出了云层的承受能力和范围,所以要以降水的形式来降低云层的水含量。
由此可见,下雨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乌云的存在,而是云层水含量超出了云层的承受范围。
第三,诉诸公众。
这一谬误的拉丁文意为“挟众”。
形式上,“诉诸公众”有很多种,但共同之处是利用期望受到欢迎以及符合主流的这种大多数人的心理,从而赢得受众的支持。
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从众谬误”,即试图说服受众采取某一行动或接受某一说法,只因为(据说)大家都这样。
就好比如,王小二说:“同性恋婚姻很不道德。
70%的美国人都这样认为!”王小二不支持同性恋结婚的主要原因和主要支撑的论据是因为70%的美国人都这样说,所以王小二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但是王小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在决定需要对什么问题立法方面,大多数美国的意见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的意见却无疑不能决定某事是否符合道义。
赞成某观点的人数多与少并不能代表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仅仅能说明该观点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而非正确事实。
曾几何时,相当数量的美国人都赞成种族隔离,但是这些人的意见却不能成为种族隔离符合道义的论据。
这样的论证是对唯物主义的否定和对舆论力量的盲目放大,颠倒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被主导与主导地位,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存在才是主观意识存在的基础和依据,而主观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反作用并非王小二所理解的决定性作用,而是一种反映和推动作用。
要探讨这种以人为据的现象,在论证过程中,为了论证一个判断的是否真实,不是以事实和已经证明的科学原理为依据,而是以与这一判断(论题)有关的(或提出的,或支持者或反对者)的人的权威、地位、品德作为论证这一判断真假的依据。
而要探讨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因果联系,我们可以使用“共变法”。
共变法的内容是:如果在被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只有一个情况是变化着的,那么这个唯一的变化着得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我们把社会教育程度和开化程度作为研究的场合,黑人的数量为相对恒量即占美国人口30%,那么种族歧视程度的强弱则是研究的变化情况。
场合1:解放战争以前,教育水平低下,文化开化程度低;黑人人口占美国人口30%,支持种族歧视的人为50%;黑人大多数为奴隶和低贱工种的劳动者,种族歧视严重。
场合2:解解放战争以后,国内的稳定发展使教育水平相对提高;黑人人口占美国人口30%,支持种族歧视的人为20%;黑人有了上学和公平就业的机会,种族歧视问题缓和。
场合3:经济全球化以后,国内教育水平高,文明开化程度高;黑人人口占美国人口30%,支持种族歧视的人为20%;黑人可以进入在模特、球星、着名政客等高层社会并得以大展拳脚,种族歧视问题趋于平和。
由此可见,美国所存在的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支持的人多与否,而是受到了教育水平和文明开化程度的影响。
普通逻辑不仅是把握生活和问题规律的基本定律,还是一个工具,是我们进行思维活动、思想交流、表述和论证思想的必不可缺的逻辑工具。
而要避免在生活中出现以上的类似的逻辑错误,就应该深入地了解因果关系的含义、特点以及客观依据,并准确把握探求因果关系的基本逻辑方法,使之成为一项能帮助我们正确了解事件联系、准确表达思想和积极获取新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逻辑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普通逻辑原理》段益民主编《逻辑学》(第三版),姜全吉、迟维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