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增强系统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337.12 KB
- 文档页数:4
自动驾驶组合导航1卫惯组合导航需求逐渐刚性,百亿级市场已来临1.1. GNSS与IMU融合可提供稳定的绝对位置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能为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任何地点提供全天候定位、导航、授时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以及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受多路径效应、对流层折射等因素影响,普通GNSS单点定位精度一般在5-10米(实际普通GNSS在开阔地带单频单模单点定位精度约为2. 5米)。
为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出现了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主要包括以基于网络RTK技术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为代表的地基增强技术、以美国广域增强系统(WAAS)为代表的区域星基增强系统以及基于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的商业全球星站差分增强技术。
惯性导航系统(INS)属于推算导航方式,即从一已知点的位置根据连续测得的运动体航向角和速度推算出其下一点的位置,因而可连续测出运动体的当前位置。
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为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利用载体先前的位置、惯性传感器测量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确定其当前位置。
给定初始条件,加速度经过一次积分得到速度,经过二次积分得到位移。
角速度经过处理可以得出车辆的俯仰、偏航、滚转等姿态信息,利用姿态信息可以把导航参数从载体坐标系变换到当地水平坐标系中。
惯性导航系统有自主导航、不受外部依赖、输出频率高(大于IoOHZ)等优点。
定位精度取决于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惯性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高性能IMU价格昂贵。
惯性导航定位误差会随着时间不断累积,导致位置和姿态的测量结果偏离实际位置,因此无法用来做长时间的高精度定位。
因此,通常采用惯性导航系统作为GNSS信号丢失时的补偿,以使导航系统功能连续。
惯性导航起源于军工领域,因其成本高,长期用于国防和商用航空航天领域,相关模组器件主要由我国军工企业研发制造,产品以高精度战术级器件为主(包括激光惯性导航、光纤惯性导航和高精度MEMS惯性导航)。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及产业发展研究曹冲(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北京10037)摘要:阐述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及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重点叙述国内外系统、技术、市场和产业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观点与预测。
关键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LOND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ALILEO(伽利略);COMPASS/BD-2(“北斗”导航卫星系统);QZSS (准天顶卫星系统);IRNSS(印度无线电导航卫星系统);WAAS(广域增强系统);EGONAS(欧洲静地重迭导航系统);MSAS(多功能运输卫星系统);GAGAN(GPS 与静地增强系统);SDCM(差分改正与监测系统);NicomSat—1(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增强);MEO(中高度地球轨道);GEO(静地轨道);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一、概述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又称天基PNT系统,其关键作用是提供时间/空间基准和所有与位置相关的实时动态信息,业已成为国家重大的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也成为体现现代化大国地位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是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土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大技术支撑系统和战略威慑基础资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人民大众、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由于其广泛的产业关联度和与通信产业的融合度,能有效地渗透到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高技术产业高成长的助推器,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第三个发展得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新增长点。
由于其应用与服务的大众化、全球化特质,以及和通信与网络产业良好的互补性、融合性优势,因而具备成长为巨无霸产业的所有有利条件,且目前我国正处在其产业爆发性增长的孕育期。
据国外专业咨询公司预测,2008年全球具备卫星导航(GPS)功能的移动电话年销量达到2.4亿部,至2011年则将达到7.2亿部,约占全球手机总数的20%。
2024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渔业、测绘、气象、农业等领域,也在国际合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北斗卫星导航市场进行分析,总结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基于卫星和地面系统共同构成的导航系统,通过北斗卫星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等服务。
北斗系统由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W、全球通信卫星系统GCS和全球广域增强系统GEOS等组成,为用户提供全球覆盖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市场现状1.市场规模: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在中国持续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注册用户已超过5000万,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2.应用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渔业、测绘、气象、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被应用于车辆定位、行车导航、交通管控等方面;在渔业领域,北斗系统被用于渔船定位、渔货追溯等方面;在农业领域,北斗系统被用于农机智能化、农田管理等方面;在气象领域,北斗系统被用于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方面。
3.国际合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截至2021年,北斗系统已与巴基斯坦、泰国、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为这些国家提供导航服务。
此外,北斗系统也积极参与国际卫星导航系统之间的合作,与GPS、GLONASS、Galileo等系统共同推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
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发展趋势1.技术升级: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系统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未来,北斗系统将进一步提高导航精度、增加导航信号覆盖范围,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导航服务。
2.应用拓展: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其在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北斗系统将继续拓展应用领域,提供更多基于北斗技术的解决方案。
北斗性能提升与广域分米星基增强技术及应用提名者:中国测绘学会提名意见:“北斗性能提升与广域分米星基增强技术及应用”项目是由北京卫星导航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鸿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该项目组织了国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体单位、建设单位、终端生产和应用单位,经过了由科研到关键技术攻关最终到工程应用转化的过程。
项目突破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时分米级服务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导航、广域增强、精密定位”集成一体的体系架构、成套理论方法,研制了“北斗性能提升与星基广域增强系统”,实现了北斗系统性能大幅提升,使北斗系统具备了国际先进的分米级空间信号精度。
研制了从SoC 芯片、板卡到应用终端的系列北斗高精度装备,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民生服务等领域,并推广至“一带一路”国家,直接经济效益逾33亿元,军事和社会效益巨大项目成果对提升北斗系统国际竞争力、规模化产业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意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和军民融合系统,是服务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名片。
为提升北斗系统国际竞争力、满足泛在高精度定位需求、支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在国家863计划、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部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针对异质导航业务一体化融合、广域实时高精度多元误差修正、性能提升平台研制及终端应用等存在的“限”、“杂”、“容”等难题,突破了北斗性能提升与星基广域增强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了“北斗性能提升与星基广域增强系统”,取代了原导航业务处理系统,大幅提升北斗系统性能;研制了系列北斗高精度用户终端核心器件及装备,开拓了在电力、通信、交通、农业、反恐维稳、海洋权益维护、精确打击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和国防效益。
图23 广域增强系统WAAS的二维平面定位性能054Satellite classroom 卫星课堂GPS系统的关键性能分析―――下之二第十七讲7 广域增强系统(WAAS)性能简介广域增强系统完好性风险定义为系统估算的载体的位置值超过水平告警门限HAL(Horizontal Alert Limits)或者垂直告警门限VAL(Vertical Alert Limits)时,卫星导航系统在规定的告警时间(time-to-alarm)内没有告警的概率。
另一方面,连续性风险定义为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系统告警能够省略的概率。
广域增强系统W A A S 的最低运行控制性能标准MOPS(Minimum OperationalPerformance Standards)定义为,差分修正的导航解在垂直保护门限VPL(Vertical Protection Level)以及水平保护门+ 刘天雄图24 广域增强系统WAAS的垂直定位性能限HPL(Horizontal Protection Level)范围内概率的必须满足99.99999%。
因此,误差的真值(true error)在107 秒内超过保护限的次数不能多于一次。
如果计算的保护限超过了相应的告警门限,那么系统将告警,测量的数据不能用于定位。
如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出了告警信息,必须推导告警信息处理算法,否则系统在整个周期内将被宣布不可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国家卫星测试床NSTB(National Satellite Test Bed),开展了对静态用户开展了广域增强系统W A A S的二维平面定位性能评估测试,测试结果如图23所示,直方图中横坐标为广域增强系统W A A S给出的位置已被标定的天线的位置测量值和实际位置之间的误差,纵坐标为不同导航解下计算得到的保护门限。
图22中HMI表示“危险的错误引导信息(Hazardously Misleading Information)”,MI表示“错误引导信息(Misleading Information)”。
基准站站网由155框架网基准站和2422个区域网基准站组成。
基准站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在“最
图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组成示意图
图2 基准站极端站址分布情况
南、最北、最东、最西、最高、最低、最冷、最热”环境下均有分布(图2)。
通信网络分系统包含国家数据综合处理系统与基准站、行业数据处理系统(含数据备份系统)、数据播发系统等系统间的通信网络,通信网络系统按功能分为基准站接入区、行业平台区和数据播发
区三大部分。
数据处理分系统包括计算、存储、备份、安全等基础支撑平台,和核心处理软件子系统。
核心处理软件子系统具备对北斗基准站数据的存储、。
广域保护研究现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国联网工程的实施,我国电网规模日益扩大,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对电网的保护和稳定控制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大停电事故都凸现了目前电力系统存在着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之间不能很好配合的严重缺陷,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从整体或区域电网角度加强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不仅要加强继电保护本身的可靠性,还要使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装置的动作相配合。
广域保护系统在获取电网广域测量信息基础上,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大电网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之间的协调问题,是今后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
二、广域保护的定义和构成1、广域保护的定义及与传统继电保护区别广域保护可定义为:依赖电力系统多点的信息,对故障进行快速、可靠、精确的切除,同时分析故障切除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提高输电线可用容量或系统可靠性,同时实现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
目前提出的广域保护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广域信息实现安全监视、控制、稳定边界计算及状态估计等功能,其侧重点在广域信息的利用和安全功能的实现;另一类则是利用广域信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
广域保护在电网保护控制中是基本定位于传统保护及SCADA/EMS之间的系统保护控制手段,国际大电网会议将广域保护的功能及控制手段等进行了定义,其动作时间范围在100ms~100S之间。
传统的继电保护主要集中于元件保护,以线路、母线、变压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为保护对象。
传统保护以切除被保护元件内部故障为己任,主要通过开关动作来实现故障隔离。
各电力设备的主保护相互独立,不顾及故障元件被切除后,剩余电力系统中的潮流转移引起的后果。
比如故障元件被保护装置正确切除或正常元件被保护装置误切除后,由于功率的转移引起相邻电力元件的过载,导致过载保护动作等,这是传统继电保护的固有弊端。
广域保护更注重保护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可识别系统的各种运行状态(正常状态、警戒状态等),通过调节系统的P、Q和各种保护措施,同时实现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的功能,其中可能会有本地、远程开关的动作,以避免局部或整个系统大面积停电或崩溃等严重事故的发生,保证电网在故障后仍能保持所需的安全稳定工况。
日本、印度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综述赵爽【期刊名称】《国际太空》【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39-42)【作者】赵爽【作者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目前,国际上几个主要航天开发国家和区域组织都建立了或正在部署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如美国拥有已经部署完成的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GPS系统和部署完成的星基增强系统“广域增强系统”(WAAS);俄罗斯拥有已经部署完成的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系统和正在发展的星基增强系统“差分校正和监测系统”(SDCM);欧盟正在发展其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Galileo)导航卫星系统和正在发展的星基增强系统“欧洲地球静止导航重叠服务”(EGNOS)系统;中国发展的全球覆盖系统—“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实现区域覆盖,同时这也是一个卫星导航系统与星基增强系统统一筹划建设的系统。
除了上述四大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之外,日本和印度正在发展的卫星导航区域覆盖系统及星基增强系统,也是目前国际卫星导航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中,印度发展的卫星导航区域覆盖系统名为“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星基增强系统名为“GPS辅助静地轨道增强导航系统”(GAGAN);日本发展卫星导航区域覆盖系统名为“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星基增强系统名为“多功能卫星星基增强系统”(MSAS)。
1 日本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准天顶卫星系统”“准天顶卫星系统”是日本正在研发与建设的天基导航增强系统,也是日本建设自主区域导航卫星系统的第一步。
按最初的设想,日本区域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建设由3颗卫星组成的“准天顶卫星系统”;第二,建设由4颗“准天顶”卫星和3颗静止轨道卫星(共7颗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卫星系统。
2010年9月11日,日本首颗“准天顶卫星系统”卫星发射成功。
目前,该卫星已经投入运行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日本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
基于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广域测量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1、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监测、保护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域测量系统(WAMS)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系统监测技术,通过相量测量单元(PMU)实现对电力系统状态的实时准确监测。
本文旨在概述基于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广域测量系统的应用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文章首先介绍了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广域测量系统的结构组成,阐述了PMU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此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广域测量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其在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故障检测与定位、动态状态估计等领域的应用。
本文还探讨了广域测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实时数据传输和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
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广域测量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域测量系统将在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和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提高广域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其抗干扰能力,并扩大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领域。
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广域测量系统将朝着更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探讨了基于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广域测量系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旨在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2、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相量测量单元(PMU)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同步相量测量技术,也称为相量测量单元(PMU)技术,是电力系统动态监测和分析的重要工具。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高速、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实时获取电网中各节点的电压、电流相量信息,从而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准确分析。
PMU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通过使用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C)对电网的电压和电流信号进行采样,使用傅立叶变换(FFT)或卡尔曼滤波等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对采样的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电压和电流的振幅、相位等相量信息。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GNSS的组成部分GPS、GALILEO、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GNSS在现代测绘、交通、公共安全和救援和现代农业各领域的运用。
关键字:GNSS;GPS;伽利略; 格洛纳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应用;前言:GNSS的全称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它是泛指所有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区域和增强系统,它利用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WAAS(广域增强系统)、欧洲的EGNOS(欧洲静地导航重叠系统)和日本的MSAS(多功能运输卫星增强系统)等卫星导航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系统进行导航定位,并同时提供卫星的完备性检验信息(Integrity Checking)和足够的导航安全性告警信息。
一、GNSS发展及现状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64年投入使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1995年4月27日GPS宣布投入完全工作状态以后,翌年便启动GPS现代化计划,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更新。
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自2003年开始发射12颗BLOCK-Ⅱ R型卫星进行星座更新。
第二部发射BLOCK-Ⅱ F型卫星替换GPS星座中老旧卫星,提升系统性能,首颗卫星于2010年5月28日发射,2012年10月4日发射第三颗。
第三部发射BLOCK-Ⅲ型卫星,计划2014年发射首颗星,20年内完成满星座部署。
GPS现代化实现后,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GPS 系统的安全性、连续性、可靠性和测量精度。
民航导航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导航是一种为运载体航行时提供连续、安全和可靠服务的技术。
航空和航海的需求是导航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尤其是航空技术,由于飞机在空中必须保持较快的运动速度,留空时间有限,事故后果严重,对导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飞机所能容纳的载荷与体积较小,使导航设备的选择受到较大的限制。
对于航空运输系统来讲,导航的基本作用就是引导飞机安全准确地沿选定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自无线电导航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来,导航已从通过观测地形地物、天体的运动以及灯光电磁现象,改变为主要依赖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来实现,部分摆脱了天气、季节、能见度和环境的制约,以及精度十分低下的状况。
飞机在云海茫茫的天上,能随时掌握自己的位置,大大降低了飞行安全风险。
导航已成为民航完全可以依赖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世界民航事业的发展。
20年代70世纪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使导航技术呈现了新面貌。
卫星导航(GPS和GLONASS)以及其增强系统和组合系统,已经能够方便、廉价地为全球任何地方、全天候提供较高精度和连续的位置、速度、航姿和时间等导航信息,成为支持未来航空运输发展的又一股强大动力。
1民航导航技术的现状1.1支持航路的导航技术1.1.1惯性导航系统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虽然陆基无线电导航逐渐成为航空的主要导航手段,但由于需要地面系统或设施的支持,无法实现自主定位和导航,限制了航空的发展。
首先,军事上对导航系统提出了生存能力、抗干扰、反利用和抗欺骗的需求,具有自主导航能力的惯性导航系统(INS)于60年代在航空领域投入使用。
但民用飞机采用INS 的主要原因是由于INS提供的导航信息连续性好,导航参数短期精度高,更新速率高(可达50~1000Hz)。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数字计算机的使用和宽体飞机的发展,INS也开始了大发展阶段。
由于INS具有许多陆基导航系统不具备的优点,尤其是可以产生包括飞机三维位置、三维速度与航向姿态等大量有用信息,在民航中得到了应用,是民航飞机的基本导航系统。
广域测量系统前言(引言)随着电力系统总容量的不断增加、网络结构的不断扩大、超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增多以及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的逐渐提高,对电网的安全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可靠的电力系统运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系统,以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已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广域测量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对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进行动态分析与控制的困难。
1.WAMS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相量测量单元PMU的成功研制,标志着同步相量技术的诞生。
美国NYPA(New York Power Authority)于1992年开始装设相量测量装置,除了用于相量测量以外,还用于系统谐波监测、系统扰动监测[1]。
韩国2002年9月投运8台PMU设备组成集中式系统,PMU数据更新速率为10Hz,每15min完成l次预想事故的稳定计算,实现暂态稳定控制。
西班牙Sevillanade Eleetrieidad电力公司专门使用WAMS测量的电压相角及幅值,大大简化状态估计。
我国PMU的研究起步于1995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引进台湾欧华科技有限公司的ADX3仪旧电网功角监测系统,从1995年开始组建了南方电网、华东电网、国调阳城——江苏输电线、福建——华东联络线实时功角监测装置。
电网广域监测系统采用同步相角测量技术,通过逐步布局全网关键测点的同步相角测量单元(PMU),实现对全网同步相角及电网主要数据的实时高速率采集。
采集数据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实时传送到广域监测主站系统,从而提供对电网正常运行与事故扰动情况下的实时监测与分析计算,并及时获得并掌握电网运行的动态过程。
WAMS作为电网动态测量系统,兼顾了SCADA系统和故障录波系统的功能。
其前置单元相量测量装置PMU能够以数百Hz的速率采集电流、电压信息,通过计算获得测点的功率、相位、功角等信息,并以每秒几十帧的频率向主站发送。
2020年6月第3期现代导航·157·星基增强系统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郑金华1,第五兴民2(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西安710068;2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西安710082)摘 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实现基于性能导航(PBN)的重要手段,星基增强系统(SBAS)对GNSS进行增强使其能够满足民航的高完好性标准要求。
本文介绍了SBAS的概念和原理,并以广域增强系统(WAAS)为例,详细介绍了SBAS的系统架构、数据处理流程、系统运行及管理和系统应用与服务,分析了SBAS的航空应用方法,并指出了利用双频多星座SBAS实现CAT-I精密进近的发展趋势和SBAS拓展到其他行业的应用趋势。
关键词:星基增强系统;完好性;双频多系统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76-(2020)-03-157-06 Research on SBA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ZHENG Jinhua,DIWU XingminAbstract: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is an important mean of implementing 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 (PBN). 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 (SBAS) augment GNSS to meet the high integrity requirement of civil avi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SBAS. Taking 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 (WAAS) as an example,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data processing flow, system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system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method of SBAS in civil aviation application is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sing DFMC SBAS to realize CAT-I precision approach and the trend of applying SBAS service in other industries are indicated.Key words: SBAS; Integrity; DFMC0引言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 SBAS)是满足航空等高生命安全需求行业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完好性服务是SBAS的核心内容。
美国星基增强系统发展现状和未来张彦东【摘要】本文介绍了星基增强系统产生的背景以及美国的星基增强系统WAAS (广域增强系统)的系统架构,回顾了WAAS(广域增强系统)的发展历史,分析了WAAS(广域增强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U.S. 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 (SBAS) and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SBAS WAAS (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AAS and makes analysis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WAAS.【期刊名称】《现代导航》【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379-382)【关键词】GPS;国际民航组织;星基增强系统;广域增强系统【作者】张彦东【作者单位】民航内蒙古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呼和浩特 01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491 星基增强系统1.1 星基增强系统产生的背景GPS系统自建成以来到现在,其标准定位服务(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 — SPS)可以向民用用户提供水平方向100m左右,垂直方向150m左右的定位精度,但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民用航空对于 GPS的应用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即GPS必须满足包括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在内的全方位性能要求。
为了使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应用于民用航空领域,必须保证系统的性能达到如表1中所提出的相应要求。
根据霍普金斯大学对于GPS性能进行的评估,30颗GPS卫星,在取消SA并且同时使用双频接收机的情况下,所提供的导航服务性能仅仅能满足远洋航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