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必背公式整理(衡水中学高中数学组)
- 格式:pdf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2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整理(衡水中学高中数学组)以下是高考数学必背的公式整理(衡水中学高中数学组):1.一次函数的定义式:y = kx + b;-斜率公式:k = (y₂ - y₁) / (x₂ - x₁);-截距公式:b = y - kx;2.二次函数的标准式:y = ax² + bx + c;-顶点坐标公式:x = -b / (2a),y = -(Δ) / (4a);(Δ表示判别式)-开口方向:a > 0(开口向上),a < 0(开口向下);-判别式:Δ = b² - 4ac;- x与y轴交点:x₁ + x₂ = -b / a,x₁ * x₂ = c / a;3.直线的斜截式:y = kx + b;-斜率公式:k = tanθ,θ为直线与x轴的夹角;-截距公式:b = y - kx;-直线的两点式:(x - x₁) / (x₂ - x₁) = (y - y₁) / (y₂ - y₁);4.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正弦定理:a / sinA = b / sinB = c / sinC;-余弦定理:a² = b² + c² - 2bc * cosA;-正弦函数:sinA = a / c,正弦值的取值范围[-1, 1];-余弦函数:cosA = b / c,余弦值的取值范围[-1, 1];-直角三角形中,cosA = sin(90° - A);5.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₁ + (n - 1)d;-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 = (a₁ + an) * n /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 = a₁ * q^(n -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 = (a₁ * (1 - q^n)) / (1 - q);这里只列举了一些高考必备的数学公式,但数学的知识体系非常广泛深厚,其中还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立体几何的计算等等,这些需要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高中数学总复习(五)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五章-平面向量 复习范围:第五章1.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是相等的量.注意:①若b a,为单位向量,则b a=. (⨯) 单位向量只表示向量的模为1,并未指明向量的方向. ②若b a=,则a∥b. (√)2. ①()a μλ=()a λμ ②()a a aμλμλ+=+ ③()b a b aλλλ+=+④设()()R y x b y x a ∈==λ,,,,2211 ()2121,y y x x b a ++=+()2121,y y x x b a --=-()21,y x a λλλ= 2121y y x x b a +=⋅ 2121y x a += (向量的模,针对向量坐标求模) ⑤平面向量的数量积:θcos b a b a ⋅=⋅ ⑥a b b a ⋅=⋅ ⑦()()()b a b a b aλλλ⋅=⋅=⋅ ⑧()c b c a c b a⋅+⋅=⋅+注意:①()()c b a c b a ⋅⋅=⋅⋅不一定成立;cb b a⋅=⋅c a =. ②向量无大小(“大于”、“小于”对向量无意义),向量的模有大小.③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0 ,0与任意向量平行,0的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且00=-. ④若有一个三角形ABC ,则0;此结论可推广到n 边形.⑤若a n a m =(R n m ∈,),则有n m =. (⨯) 当a等于0时,0==a n a m ,而n m ,不一定相等. ⑥a ·a =2||a ,||a =2a(针对向量非坐标求模),||b a⋅≤||||b a⋅. ⑦当0 ≠a 时,由0=⋅b a 不能推出0 ≠b ,这是因为任一与a 垂直的非零向量b ,都有a ·b =0.⑧若a ∥b ,b ∥c ,则a ∥c (×)当b 等于0时,不成立.3. ①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a bλ=(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 当a ,0 λ与b 共线同向:当,0 λa 与b 共线反向;当b 则为0,0与任何向量共线.注意:若b a ,ba = (×)若c 是a 的投影,夹角为θ,则c a =⋅θcos ,ca =θcos (√)②设a=()11,y x ,()22,y x b =a ∥b⇔=-⇔01221y x y x b a b a b a ⋅=⋅⇔=λ a ⊥b001221=+⇔=⋅⇔y y x x b a③设()()()332211,,,,,y x C y x B y x A ,则A 、B 、C 三点共线⇔∥⇔=λ(0≠λ)⇔(1212,y y x x --)=λ(1313,y y x x --)(0≠λ) ⇔(12x x -)·(13y y -)=(13x x -)·(12y y -)④两个向量a、b 的夹角公式:222221212121cos y x y x y y x x +⋅++=θ⑤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0≠λ和1-)设 P 1P =λPP 2 (或P 2P =λ1P P ,且21,,P P P 的坐标分别是),(),,(,,2211y x y x y x )(,则推广1:当1=λ时,得线段21P P 的中点公式:推广2λ=MB则λλ++=1PB PA PM (λ对应终点向量).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ABC 的顶点()()()332211,,,,,y x C y x B y x A ,重心坐标()y x G ,: 注意:在△ABC 中,若0为重心,则0=++OC OB OA ,这是充要条件.⑥平移公式:若点P ()y x ,按向量a =()k h ,平移到P ‘()'',y x ,则⎪⎩⎪⎨⎧+=+=ky y h x x ''4. ⑴正弦定理:设△ABC 的三边为a 、b 、c ,所对的角为A 、B 、C ,则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⑵余弦定理:⎪⎪⎩⎪⎪⎨⎧-+=-+=-+=C ab a b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⑶正切定理:2tan2tanB A BA ba b a -+=-+ ⑷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设△ABC 的三边为a ,b ,c ,其高分别为h a ,h b ,h c ,半周长为P ,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为R ,r . ①S △=1/2ah a =1/2bh b =1/2ch c ②S △=Pr ③S △=abc/4R④S △=1/2sin C ·ab=1/2ac ·sin B=1/2cb ·sin A ⑤S △=()()()c P b P a P P --- [海伦公式] ⑥S △=1/2(b+c-a )r a [如下图]=1/2(b+a-c )r c =1/2(a+c-b )r b[注]: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有4个,一个是内心,其余3个是旁心.⎪⎪⎩⎪⎪⎨⎧++=++=33321321y y y y x x x x ⎪⎪⎩⎪⎪⎨⎧+=+=222121xx x y y y ⎪⎪⎩⎪⎪⎨⎧++=++=λλλλ112121x x x y y y BPM如图:图1中的I 为S △ABC 的内心, S △=Pr的一个旁心,S △=1/2(b+c-a )r a图1 图2 图3 图4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⑸已知⊙O 是△ABC 的内切圆,若BC =a ,AC =b ,AB =c [注:s 为△ABC 的半周长,即2cb a ++] 则:①AE=a s -=1/2(b+c-a ) ②BN=b s -=1/2(a+c-b ) ③FC=c s -=1/2(a+b-c )综合上述:由已知得,一个角的邻边的切线长,等于半周长减去对边(如图4). 特例:已知在Rt △ABC ,c 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r =cb a abc b a ++=-+2(如图3). ⑹在△ABC 中,有下列等式成立C B A C B A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 证明:因为,C B A -=+π所以()()C B A -=+πtan tan ,所以C BA BA tan tan tan 1tan tan -=-+,∴结论!⑺在△ABC 中,D 是BC 上任意一点,则DC BD BCBCAB BD AC AD ⋅-+=222.证明:在△ABCD 中,由余弦定理,有 B BD AB BD AB AD cos 2222⋅⋅-+=①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有 BC AB AC BC AB B ⋅-+=2cos 222②,②代入①,化简可得,DC BD BCBCAB BD AC AD ⋅-+=222(斯德瓦定理)①若AD 是BC 上的中线,2222221a cb m a -+=; ②若AD 是∠A 的平分线,()a p p bc cb t a -⋅+=2,其中p 为半周长;③若AD 是BC 上的高,()()()c p b p a p p ah a ---=2,其中p 为半周长.⑻△ABC 的判定:⇔+=222b a c △ABC 为直角△⇔∠A + ∠B =2π2c <⇔+22b a △ABC 为钝角△⇔∠A + ∠B <2π B IABCD E F I AB C DE Fr ar ar abc aab c CDACB图52c >⇔+22b a △ABC 为锐角△⇔∠A + ∠B >2π 附:证明:abc b a C 2cos 222-+=,得在钝角△ABC 中,222222,00cos c b a c b a C +⇔-+⇔⑼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定理: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边的平方和.)2=。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归纳公式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更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在高考数学中,掌握各种知识点和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高考数学中的常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列举一些常用的公式。
一、函数与方程1.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指具有形如f(x)=kx+b的函数,其中k为一次项的系数,b为常数项。
在一次函数中,常用的公式有:- 直线的斜率公式:已知一点(x1, y1)和一次函数y=kx+b,斜率k可以通过斜率公式计算得到:k=(y2-y1)/(x2-x1)。
-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公式:已知两条直线的方程,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的方式得到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指具有形如f(x)=ax^2+bx+c的函数,其中a、b和c 为常数,而a不等于零。
在二次函数中,常用的公式有:- 顶点坐标公式: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b/(2a), f(-b/(2a)))。
- 相关系数公式:对于二次函数ax^2+bx+c,相关系数为D=b^2-4ac。
通过相关系数可以判断二次函数的图像形态。
- 解二次方程公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可以使用解二次方程公式求解,即x=(-b±√(b^2-4ac))/(2a)。
3. 指数与对数指数与对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高考中也经常涉及到。
在指数与对数中,常见的公式有:- 指数运算公式:a^m*a^n=a^(m+n), (a^m)^n=a^(mn),(ab)^m=a^m*b^m。
- 对数运算公式:log(a*b)=log(a)+log(b), log(a/b)=log(a)-log(b), log(a^m)=m*log(a)。
二、几何与三角1. 几何图形在高考数学中,涉及到许多几何图形,如直线、圆、多边形等。
与几何图形相关的公式有:- 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方程可以通过点斜式和一般式来表示。
- 圆的方程:圆的方程可以通过圆心坐标和半径来表示。
数学考试主要考察大家的公式运用情况,所以要想数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牢记住数学公式。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总结了整个高中都会用到的数学公式,一共有五十条,大家一定要熟背哦~1 . 适用条件[直线过焦点],必有ecosA=(x-1)/(x+1),其中A为直线与焦点所在轴夹角,是锐角。
x为分离比,必须大于1。
注:上述公式适合一切圆锥曲线。
如果焦点内分(指的是焦点在所截线段上),用该公式;如果外分(焦点在所截线段延长线上),右边为(x+1)/(x-1),其他不变。
2 . 函数的周期性问题(记忆三个)(1)若f(x)=-f(x+k),则T=2k;(2)若f(x)=m/(x+k)(m不为0),则T=2k;(3)若f(x)=f(x+k)+f(x-k),则T=6k。
注意点:a.周期函数,周期必无限b.周期函数未必存在最小周期,如:常数函数。
c.周期函数加周期函数未必是周期函数,如:y=sinxy=sin派x相加不是周期函数。
3 . 关于对称问题(无数人搞不懂的问题)总结如下(1)若在R上(下同)满足:f(a+x)=f(b-x)恒成立,对称轴为x=(a+b)/2(2)函数y=f(a+x)与y=f(b-x)的图像关于x=(b-a)/2对称;(3)若f(a+x)+f(a-x)=2b,则f(x)图像关于(a,b)中心对称4 . 函数奇偶性(1)对于属于R上的奇函数有f(0)=0;(2)对于含参函数,奇函数没有偶次方项,偶函数没有奇次方项(3)奇偶性作用不大,一般用于选择填空5 . 数列爆强定律(1)等差数列中:S奇=na中,例如S13=13a7(13和7为下角标);(2)等差数列中:S(n)、S(2n)-S(n)、S(3n)-S(2n)成等差(3)等比数列中,上述2中各项在公比不为负一时成等比,在q=-1时,未必成立(4)等比数列爆强公式:S(n+m)=S(m)+q²mS(n)可以迅速求q6 . 数列的终极利器,特征根方程首先介绍公式:对于an+1=pan+q(n+1为下角标,n为下角标),a1已知,那么特征根x=q/(1-p),则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x)p²(n-1)+x,这是一阶特征根方程的运用。
高中数学定理公式大全高中数学是数学学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两个方面。
数学分析是研究数学对象和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而数学推理是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求解和推理的学科。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定理和公式,下面是一些高中数学常见的定理和公式的介绍。
1.二项式定理:对于任意实数a,b和正整数n,成立(a+b)^n=C(n,0)*a^n*b^0+C(n,1)*a^(n-1)*b^1+...+C(n,n)*a^0*b^n,其中C(n,k)表示组合数,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k个元素的方法的数量。
2. 一次函数的斜率公式:对于一次函数y = mx + c,其中m表示斜率,c表示截距,斜率m可以通过任意两个点(x1, y1)和(x2, y2)来求得,m = (y2 - y1) / (x2 - x1)。
3.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θ + cos^2θ = 1,1 + tan^2θ= sec^2θ,1 + cot^2θ = csc^2θ。
4.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sin(A ± B) = sin(A) * cos(B) ± cos(A) * sin(B)cos(A ± B) = cos(A) * cos(B) ∓ sin(A) * sin(B)tan(A ± B) = (tan(A) ± tan(B)) / (1 ∓ tan(A) * tan(B))5. 余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设a、b、c分别表示边BC、AC、AB的长度,A、B、C分别表示∠BAC、∠ABC、∠BCA的大小,则有c^2 =a^2 + b^2 - 2ab * cos(C)。
6. 正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设a、b、c分别表示边BC、AC、AB的长度,A、B、C分别表示∠BAC、∠ABC、∠BCA的大小,则有a /sin(A) = b / sin(B) = c / sin(C)。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速记1、函数的单调性(1) 设 x 1、 x 2 [ a, b],且 x 1 x 2 那么f ( x 1 ) f ( x 2 )0 f (x)在 [a, b] 上是增函数; f ( x 1 ) f ( x 2 )f (x)在 [a,b] 上是减函数 .(2) 设函数 y f (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f (x) 0 ,则 f ( x) 为增函数;若 f (x) 0 ,则 f ( x) 为减函数;若 f (x)=0 ,则 f (x) 有极值。
2、函数的奇偶性若 f ( x) f (x) ,则 f ( x) 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若 f ( x) f ( x) ,则 f ( x) 是奇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函数 yf ( 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 yf ( 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 f ( x 0 ) 是曲线 y f ( x) 在 P(x 0 , f (x 0 )) 处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y y 0 f (x 0 )( xx 0 ) .4、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① C ' 0 ; ② ( x n ) ' nx n 1 ;③ (sin x) ' cos x ; ④ (cos x)' sin x ; ⑤ (a x ) ' a x ln a ; ⑥ (e x ) 'e x ;⑦ (log a x) '1 ; ⑧ (ln x) '1xln ax5、导数的运算法则(1) (u v)' u 'v ' .(2) (uv)' u 'v uv ' . (3) ( u)'u 'v uv ' .vv 26、求函数 y f x 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 fx0 得 x 0 .当 f x0 时:① 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x 0 ,右侧 f x 0 ,那么 f x 0 是极大值; ② 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x0 ,右侧 f x0 ,那么 f x 0 是极小值.7、分数指数幂mna m .(1)a nm11(2)an.mna m8、根式的性质 a n(1) ( n a )na .(2)当 n 为奇数时, n a na ;当 n 为偶数时, n a n| a | a, a0 .a, a 0第1页(共 11页)9、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a r asa rs ;(2)( a r ) s a rs ; (3) ( )r r r.ab a b10、对数公式(1)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 log a N b a bN 。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整理(衡水中学高中数学组)衡水中学是中国著名的中学,高中数学组整理的高考数学必背公式如下:1.二项式定理:(a+b)^n = C(n,0) * a^n * b^0 + C(n,1) * a^(n-1) * b^1+ ... + C(n,n) * a^0 * b^n2.二次根式相加减公式:设a,b是任意实数,且a > b根号(a) ±根号(b) =根号((a ± b) ± 2 *根号(a) *根号(b)))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设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c = 0 (其中a ≠ 0)有两个根x_1和x_2则有以下关系成立:x_1 + x_2 = -b/ax_1 * x_2 = c/a4.三角函数和三角恒等式:- sin(A ± B) = sin(A) * cos(B) ± cos(A) * sin(B)- cos(A ± B) = cos(A) * cos(B) ∓ sin(A) * sin(B)- tan(A ± B) = (tan(A) ± tan(B)) / (1 ∓ tan(A) * tan(B)) - sin^2(A) + cos^2(A) = 1- 1 + tan^2(A) = sec^2(A)- 1 + cot^2(A) = cosec^2(A)5.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sin(A ± B) = sin(A) * cos(B) ± cos(A) * sin(B)cos(A ± B) = cos(A) * cos(B) ∓ sin(A) * sin(B)tan(A ± B)= (tan(A) ± tan(B)) / (1 ∓ tan(A) * tan(B)) 6.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sin(2A) = 2 * sin(A) * cos(A)cos(2A) = cos^2(A) - sin^2(A) = 2 * cos^2(A) - 1 = 1 - 2 * sin^2(A)tan(2A) = 2 * tan(A) / (1 - tan^2(A))除了以上公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也值得掌握和熟练运用,比如导数和微分积分的基本公式、平面几何的性质和定理、概率和统计的公式等等。
衡中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作为高三学生,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和竞赛,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就是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数学,我在这里对衡中高三的数学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元素映射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上。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图像是我们研究函数的重要内容。
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是指次数为1的多项式函数,其图像为一条直线;二次函数是指次数为2的多项式函数,其图像为一条抛物线。
3.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函数是以一个常数为底数的幂函数,其特点是底数大于1时呈现增长趋势;对数函数则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两者是对应关系。
4. 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依赖于角的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等;反三角函数则是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可以用来求解角度。
二、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1. 直线和平面:直线是由一对不相重合的点确定的,平面是由三个不共线的点确定的。
直线和平面的交点和夹角是解析几何中常见的概念。
2. 圆和球:圆是平面上一组点集,球则是空间中一组点集。
圆和球的半径、直径和周长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
3. 向量的运算:向量是由大小和方向确定的量,可以进行加法、减法、数量积和向量积等各种运算。
4.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等几种情况,我们需要根据给定条件进行判断。
三、概率与统计1. 事件与概率:事件是指试验的某种结果,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我们可以通过概率的加法和乘法等原理来计算概率。
2.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是指随机试验结果的实数函数,概率分布则是随机变量取各个可能值的概率。
3. 抽样与统计推断: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分析,统计推断则是通过样本来对总体进行统计分析。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和知识点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和知识点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在高考数学中,对于公式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数学必备的公式和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备战高考有所帮助。
一、函数1.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y = kx + b,其中 k 表示斜率,b 表示截距。
2.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y = ax^2 + bx + c,其中 a 表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0 表示开口向上,a<0 表示开口向下。
二、直线和曲线1. 直线的斜率 k = (y2 - y1) / (x2 - x1)。
2. 直线的截距 b = y - kx,其中 (x, y) 是直线上的一个点。
3. 判定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x 轴截距为 b1 = -b / k,y轴截距为 b2 = b。
4. 曲线的极限:当 x 趋近于 a 时,若存在一个常数 L,使得函数值 f(x) 趋近于 L,则称函数 f(x) 在 x=a 处有极限 L。
三、三角函数1. sinA = a / c,cosA = b / c,tanA = a / b,其中 c 表示斜边,a 表示对边,b 表示邻边。
2. 正弦定理:a / sinA = b / sinB = c / sinC。
3. 余弦定理:a^2 = b^2 + c^2 - 2bc*cosA。
四、平面几何1. 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定理:设两个三角形 ABC 和 A'B'C',若有三个边对应成比例,则可以推出两个三角形对应的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与一条横截线的对应角相等,即内错角和外错角互为补角。
3. 圆的面积公式:S = πr^2。
五、立体几何1.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若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则两者垂直。
2.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 = πr^2h。
3. 球体的表面积公式:S = 4πr^2。
六、概率与统计1. 组合公式:C(n, m) = n! / (m!(n-m)!),表示从 n 个数中取出 m 个数的组合数。
高考必备数学公式大全一、集合。
1. 集合的基本运算。
- 交集:A∩ B={xx∈ A且x∈ B}- 并集:A∪ B ={xx∈ A或x∈ B}- 补集:∁_UA={xx∈ U且x∉ A}(U为全集)2. 集合元素个数公式。
- n(A∪ B)=n(A)+n(B)-n(A∩ B)二、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域。
- 分式函数y = (f(x))/(g(x)),定义域为g(x)≠0的x的取值范围。
- 偶次根式函数y=sqrt[n]{f(x)}(n为偶数),定义域为f(x)≥slant0的x的取值范围。
2. 函数的单调性。
- 设x_1,x_2∈[a,b]且x_1,对于函数y = f(x)- 若f(x_1),则y = f(x)在[a,b]上是增函数,f^′(x)≥slant0(可导函数时)。
- 若f(x_1)>f(x_2),则y = f(x)在[a,b]上是减函数,f^′(x)≤slant0(可导函数时)。
3. 函数的奇偶性。
- 对于函数y =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 若f(-x)=f(x),则y = f(x)是偶函数,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
- 若f(-x)= - f(x),则y = f(x)是奇函数,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4. 一次函数y=kx + b(k≠0)- 斜率k=frac{y_2-y_1}{x_2-x_1},截距为b。
5. 二次函数y = ax^2+bx + c(a≠0)- 对称轴x =-(b)/(2a)。
- 顶点坐标(-(b)/(2a),frac{4ac - b^2}{4a})。
- 当a>0时,函数开口向上,在x =-(b)/(2a)处取得最小值frac{4ac -b^2}{4a};当a<0时,函数开口向下,在x =-(b)/(2a)处取得最大值frac{4ac -b^2}{4a}。
6. 指数函数y = a^x(a>0,a≠1)- 性质:当a > 1时,函数在R上单调递增;当0 < a < 1时,函数在R上单调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