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第十章汉字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366.50 KB
- 文档页数:17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汉字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汉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汉字特点,把汉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是使学生养成看形、读音、想义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摒弃现行中小学汉字教学的种种缺陷,让汉字教学走出误区,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提供工具,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一、小学汉字教学方法1.联系教学法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对汉字运用不灵活,所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汉字教学可以选用汉字联系教学法。
即先给学生出示他们已经认识的汉字,再由这一个汉字联系相关的字、词进行教学,进而学习新的汉字、新的词语。
这种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过的知识,拓展学习空间,运用已有知识(字、词等)或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新字、新词等),同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写有汉字“花”的卡片,引导学生从“花”这个字思考生活中与“花”相联系的字或词或用语。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很多与“花”有关的字、词、用语。
教师再要求学生写出他们自己所说出的字、词或用语,并提示学生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与“花”有关的字、词和用语。
如“花生”、“花布”、“花钱”、“眼睛花”、“鲜花”、“花朵”、“雪花”、“泪花”、“花脸”……在这些词语中,学生写不出的字很多,如“鲜”、“钱”、“浪”……教师也像学生一样用拼音写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然后再将这些字书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字,学习这些字。
第1篇一、引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字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汉字学习兴趣不高、汉字书写不规范、汉字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为了提高汉字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
二、研究背景1. 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汉字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汉字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 汉字教学面临的挑战(1)学生汉字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汉字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汉字书写不规范: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出现笔画不规范、字形歪斜等问题。
(3)汉字教学效果不明显: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汉字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汉字教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研究法(1)设计实验方案:针对汉字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如分组实验、对比实验等。
(2)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教学实践,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实验效果,为改进汉字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3. 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4. 行动研究法(1)确定研究课题:针对汉字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行动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实施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进行教学实践,记录教学过程和效果。
(4)反思与改进: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5.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为改进汉字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6. 教学反思法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汉字教学水平。
汉字的研究报告汉字的研究报告篇1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从古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那么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什么呢?他们都出生在那个炒蛋,在那个时候是使用的高峰期呢?二、研究方法1、查阅书籍,搜寻资料。
2、询问身边的人3、其他方法三、整理资料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篆书(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子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高峰期在商朝后期。
2、经书是商朝时刻,住客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高峰期在周朝。
经文有粗有细,点画圆浑,比甲骨文更规范.3、大篆西周晚期,经文形体轴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均称。
高峰时期在西周晚期。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文字标准,制定的文字,高峰期在秦朝。
5、隶书:隶书构成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
他的笔画简化,书写方便。
高峰期在东汉。
隶书,构成了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6、新书,古代行书四大高峰期是魏初,魏晋,唐代、宋代。
行书最早是出此刻东汉末年。
7、楷书:魏晋时期,有了看书。
楷规矩的意思,所以楷书字行方阵,笔画规整品质,比例书更便于书写和认读。
高峰在南北朝。
四、研究结论1、汉字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
2、他们分别出生在商代、周朝,西周、秦朝、战国、魏晋、东汉。
3、高峰时期,分别在商朝、周朝、西周、东汉、魏晋。
汉字的研究报告篇2问题的提出:汉字我们天天都用,可汉字是怎样来的呢?好奇心驱使着我们,使我们想查出这个问题。
调查方法:上网查阅资料调查人:秦子翔,贺子辉以及四组全体成员一、前言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今日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
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之久。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第1篇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汉字教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创新探索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汉字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汉字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对汉字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汉字教学质量,为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意义。
2.汉字的结构与特点汉字的结构主要包括笔画、部首、偏旁等。
汉字的特点有:形声、会意、指事、转注等。
掌握汉字的结构与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别能力和书写水平。
3.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
汉字教学不仅要传授汉字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魅力。
三、汉字教学的实践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游戏等,使汉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汉字书写训练(1)规范书写姿势,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2)通过临摹、仿写、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3.强化汉字阅读训练(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
4.开展汉字文化教育(1)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2)举办汉字书法比赛、诗词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四、汉字教学的创新探索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汉字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2)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汉字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与小学识字教学一、本文概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其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在汉字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特别是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理解并应用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培养汉字学习兴趣以及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分析汉字认知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小学识字教学的实际,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我们将首先概述汉字的基本结构类型和特点,然后探讨汉字认知的心理过程和记忆规律,最后结合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小学识字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用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成效。
二、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汉字作为世界上独特的文字体系,其字形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汉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也对小学识字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方块结构: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这些笔画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方块状的字形。
这种方块结构使得每个汉字都具有明确的边界,有利于视觉识别和记忆。
构字元素:汉字由不同的构字元素(如部首、偏旁等)组成。
这些元素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或功能,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汉字。
例如,“木”字旁通常与树木、植物等概念相关。
层次性: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层次性,即一个汉字可以由多个更简单的汉字或构字元素组成。
这种层次性使得汉字学习具有渐进性和系统性,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意义与形体的关联:很多汉字的字形与其意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人在树下休息的场景。
这种意义与形体的关联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汉字。
异体字与简化字:汉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和简化,形成了许多异体字和简化字。
这些不同形态的字形反映了汉字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也增加了汉字学习的复杂性。
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方块结构、构字元素、层次性、意义与形体的关联以及异体字与简化字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汉字学习既具有挑战性又富有趣味性。
汉语论文《“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论文《“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语义型语言和语法型语言在结构原则上的差异,我们曾进行过一些具体的讨论(徐通锵,1991),但要真正弄清楚每一种类型的语言结构,还需要弄清楚语言结构单位的性质,因为它凝聚着语言结构的基本特点。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印欧系语言是语法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
不同语言之间虽然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的普遍特征,但基本结构单位不能“张冠李戴"。
近百年来的汉语研究,特别是其中的语法研究,把“字"逐出语言而代之以词和语素,这在方法论上无异于“张冠李戴",使汉语的研究出现了一种特有的“印欧语的眼光"。
要摆脱这种“眼光"的束缚,还得从“字"开始,研究它与语言结构的关系,就汉语论汉语,从中总结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汉语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一、“字"和汉语结构的基础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
一种语言如何将现实编成“码",使之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这与该语言社团的思维方式有关。
印欧语社团的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基本精神是抽象和推导,采用下定义的方法把一个个概念说清楚。
印欧系语言的结构基础与这种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大体的情况是:词对应于概念,句子对应于判断;概念要接受判断规则的支配,与之相应,词的结构要受特定句法规则的制约,具有能机械地适应句法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机制,即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去表示结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
推理由于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语言编码的规则可能与它的关系远一点,而篇章结构的特点则与它的关系较为密切。
把印欧语的结构基础与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联系起来考察,人们可能不以为然,但只要看一看印欧系语言的语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论断的根据。
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一、中国文字学(知津)简目毕任庸《文字学》,苏州文怡书局,1931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3戴曾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1935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20 世纪30 年代)汪国镇《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包括《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等)※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吴贯英《中国文字志起源及变迁》收入《民国丛书》中,合订一册。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30 年代排印本胡朴安《文字学ABC》,ABC丛书社,1933邵祖平《文字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在《国学小丛书》中)蒋伯潜《文字学概要》,上海:正中书局,1946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新1 版(傅根清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蒋国善《文字学讲义》(油印本),东北人民大学,1956 杜学知《文字学纲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林尹《文字学概说》,台北:正中书局,198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姜宝昌《文字学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杨五铭《文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顾正《文字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刘礼吾等《文字学基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陈涛《文字学浅谈》,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邓志瑗《中国文字学简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赵诚着《甲骨文字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长沙:岳麓书社,1999 高明着《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姜亮夫《古文字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李荣《文字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汉语知识丛书》新版康殷《古文字学新论》,北京:荣宝斋,1983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王世征、宋金兰《古文字学指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李万福《汉语文字学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刘钊等着,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张其昀《中国文字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许长安编《汉语文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
汉字的研究报告(19篇)汉字的研究报告(精选19篇)汉字的研究报告篇1一、前言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写错别字。
为了让大家不再写错别字,我决定探寻一下生活当中人们的书写情况。
二、研究方法我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通过这个问卷调查,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
三、资料整理同学们的错别字情况千奇百怪,我把它们归纳成了两点内容,具体如下:1、真的不会写。
在我们平常写作业时,难免会遇到不会写的字,之后就随随便便地填了上去。
作文如把“树荫”写成了“树阴”,把“花园”写成了“花圆”。
还有许多同学什么字也不会写,就乱写一通,最后全部都写错。
2、马马虎虎写错字。
有许多同学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马马虎虎地写了错别字。
比如老师讲了许多遍的“的”“地”“得”,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字,比如“拔草”写成“拨草”。
这么多的字,谁会分得清呢?理]四、结语我认为,我们班同学们的错字问题是很严重的,全班64名同学中就有57个是有3个从别字以上,这说明了同学们对汉字的使用还不够了解。
我建议同学们要认真学习汉字,多写多练,让我们正确地使用规范字!汉字的研究报告篇2一、研究的问题历代书法家的字体各有不一样,字体到底有哪几类初学者最好先学哪一种字体各类字体都有什么特点?二、研究途径1、上网查询。
2、询问家长。
三、资料整理1、书法的字体有哪几种?如果按传统分类,能够分为五个大类: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五种。
在每个大内中有细分若干个小类,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楷书分为魏碑和唐楷,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2、初学者最好先学哪一种字体?初学者最好先学楷书和隶书这种比较规矩的字体。
楷书中最适合初学者的是欧体和颜体,隶书能够先学张迁碑。
因为楷书和隶书的字体工整,相对于草书、篆书和行书来说简单一些,先易后难,要先掌握最基础的字体,再学个难一些的。
3、各类字体都有什么特点?(1)篆体特点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