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第十章汉字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366.50 KB
- 文档页数:17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汉字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汉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汉字特点,把汉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是使学生养成看形、读音、想义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摒弃现行中小学汉字教学的种种缺陷,让汉字教学走出误区,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提供工具,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一、小学汉字教学方法1.联系教学法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对汉字运用不灵活,所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汉字教学可以选用汉字联系教学法。
即先给学生出示他们已经认识的汉字,再由这一个汉字联系相关的字、词进行教学,进而学习新的汉字、新的词语。
这种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过的知识,拓展学习空间,运用已有知识(字、词等)或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新字、新词等),同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写有汉字“花”的卡片,引导学生从“花”这个字思考生活中与“花”相联系的字或词或用语。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很多与“花”有关的字、词、用语。
教师再要求学生写出他们自己所说出的字、词或用语,并提示学生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与“花”有关的字、词和用语。
如“花生”、“花布”、“花钱”、“眼睛花”、“鲜花”、“花朵”、“雪花”、“泪花”、“花脸”……在这些词语中,学生写不出的字很多,如“鲜”、“钱”、“浪”……教师也像学生一样用拼音写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然后再将这些字书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字,学习这些字。
第1篇一、引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字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汉字学习兴趣不高、汉字书写不规范、汉字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为了提高汉字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
二、研究背景1. 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汉字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汉字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 汉字教学面临的挑战(1)学生汉字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汉字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汉字书写不规范: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出现笔画不规范、字形歪斜等问题。
(3)汉字教学效果不明显: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汉字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汉字教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研究法(1)设计实验方案:针对汉字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如分组实验、对比实验等。
(2)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教学实践,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实验效果,为改进汉字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3. 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4. 行动研究法(1)确定研究课题:针对汉字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行动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实施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进行教学实践,记录教学过程和效果。
(4)反思与改进: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5.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为改进汉字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6. 教学反思法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汉字教学水平。
汉字的研究报告汉字的研究报告篇1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从古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那么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什么呢?他们都出生在那个炒蛋,在那个时候是使用的高峰期呢?二、研究方法1、查阅书籍,搜寻资料。
2、询问身边的人3、其他方法三、整理资料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篆书(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子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高峰期在商朝后期。
2、经书是商朝时刻,住客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高峰期在周朝。
经文有粗有细,点画圆浑,比甲骨文更规范.3、大篆西周晚期,经文形体轴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均称。
高峰时期在西周晚期。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文字标准,制定的文字,高峰期在秦朝。
5、隶书:隶书构成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
他的笔画简化,书写方便。
高峰期在东汉。
隶书,构成了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6、新书,古代行书四大高峰期是魏初,魏晋,唐代、宋代。
行书最早是出此刻东汉末年。
7、楷书:魏晋时期,有了看书。
楷规矩的意思,所以楷书字行方阵,笔画规整品质,比例书更便于书写和认读。
高峰在南北朝。
四、研究结论1、汉字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
2、他们分别出生在商代、周朝,西周、秦朝、战国、魏晋、东汉。
3、高峰时期,分别在商朝、周朝、西周、东汉、魏晋。
汉字的研究报告篇2问题的提出:汉字我们天天都用,可汉字是怎样来的呢?好奇心驱使着我们,使我们想查出这个问题。
调查方法:上网查阅资料调查人:秦子翔,贺子辉以及四组全体成员一、前言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今日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
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之久。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第1篇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汉字教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创新探索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汉字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汉字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对汉字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汉字教学质量,为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意义。
2.汉字的结构与特点汉字的结构主要包括笔画、部首、偏旁等。
汉字的特点有:形声、会意、指事、转注等。
掌握汉字的结构与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别能力和书写水平。
3.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
汉字教学不仅要传授汉字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魅力。
三、汉字教学的实践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游戏等,使汉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汉字书写训练(1)规范书写姿势,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2)通过临摹、仿写、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3.强化汉字阅读训练(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
4.开展汉字文化教育(1)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2)举办汉字书法比赛、诗词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四、汉字教学的创新探索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汉字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2)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汉字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与小学识字教学一、本文概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其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在汉字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特别是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理解并应用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培养汉字学习兴趣以及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分析汉字认知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小学识字教学的实际,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我们将首先概述汉字的基本结构类型和特点,然后探讨汉字认知的心理过程和记忆规律,最后结合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小学识字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用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成效。
二、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汉字作为世界上独特的文字体系,其字形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汉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也对小学识字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方块结构: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这些笔画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方块状的字形。
这种方块结构使得每个汉字都具有明确的边界,有利于视觉识别和记忆。
构字元素:汉字由不同的构字元素(如部首、偏旁等)组成。
这些元素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或功能,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汉字。
例如,“木”字旁通常与树木、植物等概念相关。
层次性: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层次性,即一个汉字可以由多个更简单的汉字或构字元素组成。
这种层次性使得汉字学习具有渐进性和系统性,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意义与形体的关联:很多汉字的字形与其意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人在树下休息的场景。
这种意义与形体的关联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汉字。
异体字与简化字:汉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和简化,形成了许多异体字和简化字。
这些不同形态的字形反映了汉字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也增加了汉字学习的复杂性。
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方块结构、构字元素、层次性、意义与形体的关联以及异体字与简化字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汉字学习既具有挑战性又富有趣味性。
汉语论文《“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论文《“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语义型语言和语法型语言在结构原则上的差异,我们曾进行过一些具体的讨论(徐通锵,1991),但要真正弄清楚每一种类型的语言结构,还需要弄清楚语言结构单位的性质,因为它凝聚着语言结构的基本特点。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印欧系语言是语法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
不同语言之间虽然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的普遍特征,但基本结构单位不能“张冠李戴"。
近百年来的汉语研究,特别是其中的语法研究,把“字"逐出语言而代之以词和语素,这在方法论上无异于“张冠李戴",使汉语的研究出现了一种特有的“印欧语的眼光"。
要摆脱这种“眼光"的束缚,还得从“字"开始,研究它与语言结构的关系,就汉语论汉语,从中总结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汉语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一、“字"和汉语结构的基础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
一种语言如何将现实编成“码",使之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这与该语言社团的思维方式有关。
印欧语社团的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基本精神是抽象和推导,采用下定义的方法把一个个概念说清楚。
印欧系语言的结构基础与这种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大体的情况是:词对应于概念,句子对应于判断;概念要接受判断规则的支配,与之相应,词的结构要受特定句法规则的制约,具有能机械地适应句法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机制,即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去表示结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
推理由于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语言编码的规则可能与它的关系远一点,而篇章结构的特点则与它的关系较为密切。
把印欧语的结构基础与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联系起来考察,人们可能不以为然,但只要看一看印欧系语言的语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论断的根据。
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一、中国文字学(知津)简目毕任庸《文字学》,苏州文怡书局,1931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3戴曾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1935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20 世纪30 年代)汪国镇《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包括《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等)※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吴贯英《中国文字志起源及变迁》收入《民国丛书》中,合订一册。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30 年代排印本胡朴安《文字学ABC》,ABC丛书社,1933邵祖平《文字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在《国学小丛书》中)蒋伯潜《文字学概要》,上海:正中书局,1946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新1 版(傅根清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蒋国善《文字学讲义》(油印本),东北人民大学,1956 杜学知《文字学纲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林尹《文字学概说》,台北:正中书局,198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姜宝昌《文字学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杨五铭《文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顾正《文字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刘礼吾等《文字学基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陈涛《文字学浅谈》,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邓志瑗《中国文字学简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赵诚着《甲骨文字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长沙:岳麓书社,1999 高明着《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姜亮夫《古文字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李荣《文字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汉语知识丛书》新版康殷《古文字学新论》,北京:荣宝斋,1983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王世征、宋金兰《古文字学指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李万福《汉语文字学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刘钊等着,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张其昀《中国文字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许长安编《汉语文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
汉字的研究报告(19篇)汉字的研究报告(精选19篇)汉字的研究报告篇1一、前言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写错别字。
为了让大家不再写错别字,我决定探寻一下生活当中人们的书写情况。
二、研究方法我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通过这个问卷调查,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
三、资料整理同学们的错别字情况千奇百怪,我把它们归纳成了两点内容,具体如下:1、真的不会写。
在我们平常写作业时,难免会遇到不会写的字,之后就随随便便地填了上去。
作文如把“树荫”写成了“树阴”,把“花园”写成了“花圆”。
还有许多同学什么字也不会写,就乱写一通,最后全部都写错。
2、马马虎虎写错字。
有许多同学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马马虎虎地写了错别字。
比如老师讲了许多遍的“的”“地”“得”,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字,比如“拔草”写成“拨草”。
这么多的字,谁会分得清呢?理]四、结语我认为,我们班同学们的错字问题是很严重的,全班64名同学中就有57个是有3个从别字以上,这说明了同学们对汉字的使用还不够了解。
我建议同学们要认真学习汉字,多写多练,让我们正确地使用规范字!汉字的研究报告篇2一、研究的问题历代书法家的字体各有不一样,字体到底有哪几类初学者最好先学哪一种字体各类字体都有什么特点?二、研究途径1、上网查询。
2、询问家长。
三、资料整理1、书法的字体有哪几种?如果按传统分类,能够分为五个大类: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五种。
在每个大内中有细分若干个小类,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楷书分为魏碑和唐楷,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2、初学者最好先学哪一种字体?初学者最好先学楷书和隶书这种比较规矩的字体。
楷书中最适合初学者的是欧体和颜体,隶书能够先学张迁碑。
因为楷书和隶书的字体工整,相对于草书、篆书和行书来说简单一些,先易后难,要先掌握最基础的字体,再学个难一些的。
3、各类字体都有什么特点?(1)篆体特点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
名词解释1.文字:有狭义、广义之分。
我们观点是狭义派,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
2.草书:广义的,不论时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可以算。
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字体的草书,则是在汉代才形成的。
3.右文说:一些表示同出一源的亲属词(即同源词)的形声字,都把同一个字用作声旁,这种声旁是研究这组形声字的意义,特别是它们所代表的词的语源的重要线索。
由于声旁多数位于字的右边,研究上述这种文字现象的学说,称为右文说。
4.同义换读:人们不管某个字原来的读音,把这个字用来表示意义跟它原来所代表的词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一般是已有文字表示的词)。
这两个词的音可以截然不同。
5.多义字:在汉字里,由于语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一字多职的现象,也就是一个字表示两种以上意义或音义的现象很常见,我们把具有两种以上意义或音义的字,都叫多义字。
6 六国文字:战国时代除秦以外东方各国的文字。
齐楚燕韩赵魏,分晋、楚、齐、燕、四系。
7 八分:汉代成熟的隶书,字形上扁方而规整,用笔上有蚕头燕尾的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成为汉隶,也称八分。
8六书说:汉代学者(许慎)创造的汉字基本构造理论,把汉字分成六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三书说: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立谈到的三书说,将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了唐兰三书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三书说,象形,佳节,形声。
裘锡圭的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10异体字:除了分化母字本义的分化字和母字,为同一个音义造的不同的字形,除了一开始就有分化作用的变体,以及通过书写变异,由一个字形衍生的不同形体。
11同形字:表示不同的词的形体相同的字。
包括由于分头为不同词造的,字形偶然相同的字;由于形借造成的表示不同词造的字形相同的字;由于早期表意字一形多用造成的字;由于字形演变、简化、讹变造成的同形字。
汉字的研究报告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精选18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汉字的研究报告篇1一、研究的问题汉字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它的起源是什么呢?又经历了哪些演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式1、上网查找相关资料2、翻阅相关书籍3、询问相关人员4、其他三、资料整合汉字的起源最早的文字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构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是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其广泛使用于殷商后期,为最古老的文字。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其如图画一般,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在西周时期广泛使用,就继甲骨文后第二种被发现的文字。
大篆,又称籀文,为周朝史籀所创,其散见于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广泛使用于西周晚期。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由秦国宰相李斯整理。
其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
其广泛使用于秦国时期。
隶书,为秦朝程邈所整理。
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广泛使用于更东汉时期。
楷书也叫正楷,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其始于汉朝末年,一向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四、调查结论1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出此刻公元前14世纪,是汉字的祖先。
2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简体。
这些字由甲骨文开始,演变地逐渐平整、公正,最终成了今日的汉字。
汉字的研究报告篇2一、问题的提出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形象复杂的甲骨文到今日简洁易懂的楷书,共经过五个主要阶段。
由简单的一到一百七十二划的chao 字。
有字如画,画如字的美称,但依然让很多人懵懂。
所以有必要展开调查来研究一下汉字的来龙去脉。
汉字的研究报告优秀10篇汉字的调查报告篇一从牙牙学语到能书会写,我们与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汉字结识到熟悉就像一场浪漫的旅程。
今天,我带大家来了解汉字的独特魅力。
传说汉字是一个名叫仓颉的人发明的,但我觉得汉字的产生其实是因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来的。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起初汉字被刻在兽骨之上,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笔画纤细,写法也不固定。
紧接着是金文,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字的线条粗壮,早期部分字形的象形性还明显,晚期之后,字形逐规整、美观。
篆书是我国最早统一的文字,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象形意味不明显。
而后形成的隶书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它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
接着发展起来的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和认识,而且一直通行至今。
草书则是龙飞凤舞,但书写速度快。
最后是行书,则是总结了草书和楷书的特点,行书书写速度也较快,字形比草书更工整,是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
汉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结构多种多样,如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等,变化多端。
同时含义还和偏旁有关。
如三点水都和水有关;木字旁和木有关;虫子旁和昆虫有关……汉字的含义十分丰富。
你知道企业的“企”吗?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个企业没有人,那这个企业也就终止了。
“债”这个字的含义则是说人有责任把借来的东西还给别人。
一个女性朋友离开自己家去到另一个家就是出“嫁”!“骗”这个字大家都非常熟悉,它的意思是说你骗人了会被别人看扁的。
“信”是“人”和“言”组成,是说人要说到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汉字的读音也十分有趣,你知道吗?一个字有多种读音。
比如:“数”既可以读“数学”的“shù”,又可以读“数东西”的“shǔ”。
当然还有一音多字的,如:“yī”有身上的“衣”、依依不舍的“依”、排名第一的“一”。
“shí”有十全十美的“十”、小心脚下的“石”、对于吃货来说,“食”是最香的。
“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对于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汉字的结构与特点,以及“字”的形式与意义。
接着,对汉语研究的方法论进行探讨,探寻“字”和汉语研究的现状。
在本文总结了“字”和汉语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字”和汉语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字”和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引言、汉字、汉语研究、文字、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形式、意义、方法论、现状、启示、展望。
1. 引言1.1 汉字与汉语研究的重要性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汉语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汉字是中国文字的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汉字和汉语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汉字和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在于推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独具一格,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信息,可以为语言学理论的探索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汉字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为语言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汉字与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在于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和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搭建桥梁。
.1.2 “字”和汉语研究的背景在汉语研究中,“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汉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不仅是中国文字的载体,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汉字的结构与特点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今日的简化字体,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变迁。
研究“字”的形式与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形成过程,更能帮助我们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一)语义型语言和语法型语言在结构原则上的差异,我们曾进行过一些具体的讨论(徐通锵,1991),但要真正弄清楚每一种类型的语言结构,还需要弄清楚语言结构单位的性质,因为它凝聚着语言结构的基本特点。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印欧系语言是语法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
不同语言之间虽然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的普遍特征,但基本结构单位不能“张冠李戴”。
近百年来的汉语研究,特别是其中的语法研究,把“字”逐出语言而代之以词和语素,这在方法论上无异于“张冠李戴”,使汉语的研究出现了一种特有的“印欧语的眼光”。
要摆脱这种“眼光”的束缚,还得从“字”开始,研究它与语言结构的关系,就汉语论汉语,从中总结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汉语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一、“字”和汉语结构的基础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
一种语言如何将现实编成“码”,使之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这与该语言社团的思维方式有关。
印欧语社团的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基本精神是抽象和推导,采用下定义的方法把一个个概念说清楚。
印欧系语言的结构基础与这种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大体的情况是:词对应于概念,句子对应于判断;概念要接受判断规则的支配,与之相应,词的结构要受特定句法规则的制约,具有能机械地适应句法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机制,即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去表示结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
推理由于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语言编码的规则可能与它的关系远一点,而篇章结构的特点则与它的关系较为密切。
把印欧语的结构基础与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联系起来考察,人们可能不以为然,但只要看一看印欧系语言的语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论断的根据。
现在流行的语法理论首先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建立起来的,特别是亚里斯多德的语法理论对后世语法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是哲学家首先对语言研究感兴趣?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与特定的编码视角、编码方式有着内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