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名人故居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走进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我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走进刘青霞故居纪念馆,去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讲解员的细心讲解下,刘青霞女士的感人故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位于古城开封东南。
整座院落雕饰素雅,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雅而不俗。
这座清末民初的建筑始建于1880年,距今已100余年,整座建筑东西对称,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共70余间房屋。
它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
风格四合院,是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我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置身于这古色古香的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仿佛穿越回到了百年前,亲眼目睹了巾帼英雄刘青霞女士“造福桑梓、兴办学校、投身革命、为国捐资”的忙碌身影。
她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在现实中无限放大;她把千金散尽用于救国,把自己所拥有的财富献给革命,成为革命事业的经济后盾;她用生命诠释了
“巾帼英雄”这一称号。
面对刘青霞女士的蜡像,我不由自主地高高举起右手,行了个庄严的少先队队礼。
走进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实地感受了这座百年古建筑所承载的沉重历史信息,增进了对家乡开封的了解,更深深地被刘青霞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不已。
我一定会加倍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美好和平时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奋勇拼搏,努力争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开封红洋楼
开封红洋楼(其中的一个)
美国南方浸礼会教士施爱理1909年在开封城郊买下这块土地,1917年由英国人投资建筑,是为当时的河南邮政总局局长(印度籍)及会计长修建寓所,1924年建成一东一西两座小楼房。
楼房坐北朝南、巴洛克式、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坡屋顶。
因是红瓦面,并给洋人住,人称“红洋楼”。
曾为教会使用。
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联合国救济总署河南分署所在地。
1946年7月,周恩来在这里与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谈判黄河归故道事,并下榻于红洋楼东楼。
解放初期,这里是河南省军区司令部所在地,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视察黄河,下午2时在随行人员及河南省领导同志及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等的陪同下,视察了黄河开封段柳园口大堤和渡口,还登上了停在42号坝边的渡船。
回到市里就住在东楼二楼靠东那间原作为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的卧
室里。
随同毛主席视察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等也都住在这栋楼里。
红洋楼位于开封市南关民生街17号院内,后来的一军、二十军军部也曾在这里驻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军部搬迁,这里改为小招待所,现为驻军占用。
2005年设立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导游解说词欢迎各位游客来到包公祠,我是您的导游,今天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
第一部分:包公祠的概述包公祠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包公纪念馆,也是包拯的故居。
包拯,字师中,号垂拱,北宋政治家、法学家和清廉官吏的代表人物。
在包拯的治理下,改革司法制度,重视民生福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公祠建于北宋,原为其故宅,后经历多次扩建,成为如今宏伟的建筑群。
第二部分:包公祠的建筑风格包公祠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特点,主要以宋代的建筑风格为主。
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由前殿、中殿、后殿以及围墙组成。
殿内悬挂着包拯画像和历代文物,为游客们提供了了解包拯生平和政绩的机会。
第三部分:包公祠的历史文化包公祠保存着大量反映包拯生平和时代背景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包拯的石像,它是用花岗岩雕刻而成,高3.2米,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包拯的英姿风采。
此外还有包公文物陈列馆,展示了包公的书法作品、手迹以及包公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通过参观这些文物和展览,游客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包拯的思想和贡献。
第四部分:包公祠的法治思想包公祠不仅是对包拯生平的纪念,也承载着包公的法治思想。
包拯主张以德治国,以法治理,推行司法制度改革,注重依法办案和公正司法。
他的治理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通过参观包公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包拯思想的内涵,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第五部分:包公祠的传承与价值包公祠作为对包拯的纪念馆,对于传承包拯思想、弘扬法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包公祠的解说和教育,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包拯的伟大贡献,传承法治文化,培养社会公德和法治观念。
同时,包公祠也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前来深入研究。
第六部分:包公祠的旅游体验最后,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些在包公祠旅游时的注意事项。
请大家保持安静,尊重文物和历史,不要随意触摸、破坏或乱丢垃圾。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七朝建都之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千年神韵。
直至解放初期,仍是中原地区政治和文化中心,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诸多风云人物,迄今所存名人故居的数量及影响力居河南之首。
这些名人故居作为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载着开封城市的历史变迁,深化着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无愧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富含重要价值。
但是由于经济、历史等原因,特别是近年来伴随旧城更新力度不断加大,开封既存的大量名人故居现状堪忧: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保护状况基本较好,但由于缺乏针对故居保护利用的专门管理、研究,大部分利用还不够充分、合理;而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大多散落街巷胡同,少人问津,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损坏的状况,面临着随时会被拆迁的命运,甚至有些已化为废墟了。
这不仅使名人故居这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载体、不易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古城的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这座城市丧失很多珍贵的记忆以致削弱开封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因此,如何以“中原经济区崛起推动文化建设,郑汴城市一体化发展及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文化资源整合”为契机,紧抓机遇、切实保护与利用好开封的名人故居,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保护与利用政策与具体保护利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城的现实情况,对开封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这一专题进行策略层面的研究并提出一些较为新颖的见解,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参考价值,以求能为开封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些许有益借鉴。
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对开封名人故居的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归纳出开封名人故居所具有的历史及史料、文化情感、艺术、科学、更新利用等价值以及名人故居对于开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区的意义与作用。
在对故居现状作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后,得出故居的空间分布特点、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不足、缺乏管理和资金不足等主要问题。
包公祠旅游地点介绍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包公祠,我是今天的导游小王。
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一同来探寻包拯这位古代智者的故乡,感受他崇廉勤政的人生态度。
包公祠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郊区包公山山脚下,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包公文化遗址之一。
下面,我将以四个方面,给大家全面介绍包公祠。
第一,包公祠的历史背景。
包公祠建于唐代,最早是供奉岳飞的祠堂。
以后,岳飞追随其父岳珂的义举也得到了后人的崇拜,因此包拯被奉为“包公”,而岳飞的祠堂逐渐演变成为包公祠。
包公祠的建筑采用古代典型的牌坊、庙宇和廊桥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魅力。
第二,包公祠的建筑风格。
包公祠的主体建筑为大殿和配殿,大殿中供奉着包拯的塑像。
大殿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象征着包公崇高的智慧与公正。
建筑的细节中还融入别具特色的木雕、砖雕和彩绘等艺术元素,使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第三,包公祠的文化内涵。
包公祠是一座集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地方。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包公祠的壁画。
壁画展现了包公的一生和他所做的公正裁判,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包公智慧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此外,包公祠还设有包公古迹展览,展示了包公的法术、文物和手迹等珍贵文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包公的伟业。
第四,包公祠的影响与意义。
包公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包公思想、倡导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包公以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准则。
他的精神与信念成为了后世子孙崇拜的对象,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公正和清廉。
包公祠不仅提供了学习包公智慧和人生哲学的机会,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静谧的休闲场所,使他们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感受到古代智者的智慧与修身之道。
最后,希望大家在包公祠能够深入了解包公的伟大事迹和他对社会影响的深远意义,同时也能从他的智慧中汲取到人生的启迪。
感谢大家的聆听,祝大家在包公祠度过愉快的时光!。
开封标志性建筑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标志性建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开封府和清明上河园。
开封府位于开封市区中心,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府衙,也是现今开封市政府所在地。
开封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07年,当时是后梁朝的府衙。
随着朝代更迭,府衙经历了几次重建和扩建。
如今的开封府建筑属于清代风格,保存完好,建筑规模宏大。
府内有数十间房屋,包括大堂、办公区、议事厅等,体现了古代官府的气派和庄重。
每年春节期间,开封府还会举办烟花晚会和庙会等活动,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
而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市最具代表性的开放式博物馆,位于大河之滨。
它是根据北宋大型砖壁画《清明上河图》而建,目的是展示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的繁荣和历史景观。
清明上河园的建筑设计采用了古代民居建筑和街市布局,通过商业区域、居民区、郊外等场景的再现,将游客带回到千年前的开封古城。
园内还有仿造的船只,供游客乘坐,感受京杭大运河的繁忙景象。
清明上河园的展览还包括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名士茶楼、古街市等,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将北宋时期的文化和风貌带给了现代人。
除了开封府和清明上河园,开封还有其他许多标志性建筑。
比如,焦裕禄故居是开封市的一处纪念性建筑,它是为了纪念焦裕禄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修建的。
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党员,他在河南省一直致力于脱贫攻坚工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焦裕禄故居展示了他的工作场景、个人物品和家庭生活照片,通过这些展览,向世人展示了焦裕禄的图像和贡献。
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开封城楼,它是明代的建筑,座落在城市的南北门口。
开封城楼是以城门楼为主体建筑,具有防御和观景双重功能。
城楼内设有展览和介绍开封城市历史的资料,供游客参观。
登上城楼的高处,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古城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开封的标志性建筑丰富多样,它们在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这些建筑物的存在,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历史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开封市传统文化的展示,对游客来说,它们是了解开封、了解中国历史的窗口。
王羲之故居鹅池介绍鹅池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居所在地。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王羲之的故居自然成为了文化爱好者和学者们争相探访的地方。
鹅池是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地方,它位于开封市城南10公里处,坐落在山水交融的美丽景致中。
鹅池得名于池中的鹅群,这里环境幽雅,山清水秀,是一个非常适合思考和创作的地方。
王羲之在这里度过了他晚年的时光,也是他最为创作的黄金阶段。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书写流畅,笔画饱满而富有力量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王羲之的作品以楷书为主,其书法造诣非常高深,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鹅池成为王羲之的故居,与他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
据说,王羲之在鹅池居住期间,每天都会在池边的小亭子里坐下来,静心思考和创作。
这里的环境静谧,使他能够完全沉浸在书法创作中,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故居内保存着王羲之的一些书法作品、手迹和文物,这些珍贵的遗物见证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
故居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在故居的庭院中,可以欣赏到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故居,鹅池还有一些与王羲之相关的纪念设施和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鹅池书院,这是一个古老的学府,曾经是王羲之的私人书房。
书院内有许多关于王羲之的文物和手迹,还有一些关于书法艺术的展览和教育活动。
鹅池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不仅因为它是王羲之的故居所在地,更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景。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总的来说,鹅池作为王羲之的故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遗址和文化遗产。
它不仅代表了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无论是对于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学者来说,鹅池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简介门票:暂无信息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简介: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而在开封刘家胡同大院的基础上建立的。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刘家宅院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
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属国家级文物庇护单位。
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留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庇护单位。
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市人民群众更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表现了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不雅的追求,并且对当代社会就、教育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嫁入刘家刘青霞(1877一1922年),河南安阳人。
出身官宦门第,原姓马。
其父马丕瑶曾任“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外任两广总督,次兄为晚清翰林。
18岁嫁于河南尉氏刘耀德为妻,人们因此称为刘青霞。
刘耀德家中曾挂过“双千顷”牌,外号刘半县。
并拥有钱庄、当铺百五十余,为当时中州首富。
刘因嗜鸦片早逝,生前无子。
为避免族人急夺财产,青霞诈称有遗腹子,到开封分娩,抱其夫姊所生,称为己子,取名刘舶元。
族人多不置信,争家产成讼。
青霞不为族人所累,涉足下层,她捐良田15顷作为“刘氏义庄”,规定:凡刘氏六十岁以上白叟,每人每月免费领小麦三斗,并于每年腊月初八开仓放赈。
造福桑梓1906年,刘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和尉氏县留日学生潘祖培、罗文华、刘恒泰影响,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
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青霞捐两万元巨金作为经费,使杂志得以出版.半年后由日本返国归故里,为唤醒民众,着眼于女子教育,于1908年在尉氏开办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校之先河。
刘青霞故居导游词
摘要:
1.刘青霞故居简介
2.刘青霞生平介绍
3.刘青霞故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4.故居的布局与特色
5.参观刘青霞故居的意义
正文:
刘青霞故居位于我国河南省开封市,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刘青霞,原名刘瑞芬,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者。
她的故居不仅是她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更是她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见证。
刘青霞故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其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故居内的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都展现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在故居内,我们可以看到刘青霞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气息,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刘青霞生活的时代。
刘青霞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她创立了河南女子师范学堂,为我国女性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她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女性解放运动。
她的故居不仅是她个人的纪念地,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和社会进步史的见证。
参观刘青霞故居,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更可以深入了解刘青霞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她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作出的贡献。
开封双龙巷讲解词
摘要:
一、双龙巷的历史背景
二、双龙巷名字的由来
三、双龙巷的建筑风格与特点
四、双龙巷的文化底蕴与名人故居
五、双龙巷的现状与发展
正文:
开封双龙巷,位于我国河南省开封市,是一条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巷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双龙巷的历史背景、名字由来、建筑风格与特点、文化底蕴与名人故居,以及双龙巷的现状与发展。
首先,双龙巷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它曾是北宋都城的一条主要街道。
随着历史的变迁,双龙巷经历了多次修整与改造,但仍然保留了原有街道的格局与风貌。
其次,双龙巷名字的由来与它的地理形状有关。
双龙巷呈“S”型走向,犹如两条盘旋的巨龙,因此得名“双龙巷”。
再者,双龙巷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具有典型的北宋时期建筑特色。
巷子两侧多为青砖、灰瓦、木结构的平房,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此外,双龙巷还有许多精美的石雕、砖雕和木雕,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在文化底蕴方面,双龙巷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许多文人墨客、名人在此居住过,如北宋文学家苏轼、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等。
这些名人的故居为双
龙巷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双龙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部分古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
但值得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双龙巷的保护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复古建筑、整治环境卫生等,力求保持双龙巷的历史风貌。
总之,开封双龙巷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刘青霞故居导游词摘要:一、刘青霞故居简介二、故居建筑特点三、故居历史背景四、故居内的展览与陈列五、游览刘青霞故居的实用建议正文:尊敬的游客们,大家好!现在,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刘青霞故居,一同领略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风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青霞故居的基本情况。
刘青霞故居位于我国河南省开封市,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民居建筑。
故居的主人刘青霞女士,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杰出女性,她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刘青霞故居的建筑风格。
这座故居建筑为典型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砖木结构,布局合理,典雅古朴。
故居的墙体为青砖砌筑,屋顶为青瓦覆盖,呈现出一种朴素而宁静的美感。
故居内的门窗、梁柱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展示了高超的木雕技艺。
说到刘青霞故居,我们不能不提及它的历史背景。
刘青霞女士生于清末,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她看清了国家兴衰、民众疾苦,因此毅然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振兴国家做出了贡献。
刘青霞故居便是她当年生活、工作的地方,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如今,刘青霞故居已成为一座展示她生平事迹的纪念馆。
故居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等,生动地展现了刘青霞女士的一生。
游览故居,您可以详细了解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事业等方面的内容,感受她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
最后,为大家提供一些游览刘青霞故居的实用建议。
参观故居时,请注意保护文物,不要触摸、损坏展品。
同时,尊重故居内的环境和氛围,保持安静,不妨碍其他游客参观。
此外,故居周边有许多特色小吃和纪念品,您可以品尝美食、选购纪念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希望通过我的介绍,您能对刘青霞故居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策划+本刊编辑部 总撰稿+刘海永Historic Buildings in Kaifeng老建筑千年东京遗梦开封开封,古称“大梁”“东京”“汴梁”,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地处中原腹地,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公元前364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始,开封已有 2300 多年的建城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和金朝等相继在此定都,使其荣膺“八朝古都”的殊荣。
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作为国都长达168年,前后历经九代帝王,经济文化发达,社会生活繁荣,不仅打破了坊市界限,还形成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的格局,成为全国的第一大都市,赢得了“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此番盛景仍可在《清明上河图》中觅得踪影。
历史上,坐落在黄河之滨的开封,受益于漕运之便,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繁荣,但因地势低平,开封屡遭黄河水患,导致城池被淹,在屡毁屡建的过程中,形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尽管如此,开封的城址和中轴线始终不变,而那些古老的街巷,穿越千年岁月,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依旧贯穿在帝都南北——孟子曾在游梁祠街上以仁义之道游说梁惠王、宋代名媛李师师曾在馆驿街居住过……在这些幽深的老街巷中,既散落着或华丽秀美,或低调平实的老门楼,也隐藏着方正朴素、厚实稳重的四合院,古朴的青砖灰瓦,精美的木雕石雕,堪称中原民居建筑的代表。
此外,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辛亥革命女杰刘青霞宅院、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成长的老房子等,这些名人故居的背后都有一段古老的历史故事。
寂寞斜阳,寻常巷陌,城头变幻的只是大王旗,千年前金明池上皇帝操练水军的传说早已远去,而永远遗存的是在老地方重新垦殖和营建的新家园,这便是本期杂志的主题——开封老建筑。
老建筑开封洒的一笔。
将宋太宗与宋太祖比较,宋太祖全是观习“水战”,宋太宗则喜欢于“水战”演习间隙,设置一些不仅能锻炼体魄,又可调节情绪的“水戏”。
因为金明池在特定时间可供士庶同游,所以成为皇帝与民同乐、了解百姓疾苦的平台。
开封翰林院简介
嘿,朋友,今天咱来唠唠开封翰林院。
你知道吗?这开封翰林院可有着不少的故事呢。
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落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一走进翰林院,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瓦白墙,透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院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这儿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过去呀,翰林院可是汇聚了好多有才华的人呢。
那些文人墨客就像一群闪耀的星星,在这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他们在这儿读书、写字、吟诗作画,那场面,可热闹啦。
你能想象到吗?一群穿着长衫的书生,手持毛笔,或沉思,或奋笔疾书,那专注的神情,就像在和文字谈恋爱似的。
而且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轶事。
比如说啊,曾经有两位书生为了一句诗的用词,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呢,最后又相视一笑,互相钦佩对方的才华。
这就是翰林院的魅力,大家虽然会有不同的见解,但都在尊重和热爱文化的氛围里。
现在呢,开封翰林院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好去处。
不管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是怀念旧时光的老人,来到这儿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小朋友们可以在这儿
听大人们讲那些古老的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里就像一个文化的宝藏,每一次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回忆和梦想的地方。
就像我们心中的一个温暖角落,每次提起,都能让人心里泛起阵阵温情。
我是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开封翰林院,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呀。
朱家大院简介朱家大院历史悠久,位于古城汴安(今河南开封),历经五百多年,延续至今。
朱家大院历史悠久,宏伟壮观,全长400多米,呈“T”字形,拥有宏伟的四重穹顶和六重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座古建筑,被誉为“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始建于明朝崇祯时期,当时朱棣的祖父朱景兴正在开封宣统,棣欲给其父建造一所大院,供其住宅之用。
据《宣统通典》载:“崇祯八年,朱棣在开封建朱家大院,以庆祝父亲朱景兴即位。
”由于朱棣出生于汴安,故而朱家大院在当时也有“汴安大院”之称。
随着时代的变迁,朱家大院经历了多次扩建与复建,变成了现在宏伟壮观的“四重穹顶、六重走廊”的外观。
建筑类型上属正宗官园,布置上乃理气居之法,符合传统园林的建筑风格。
其外围乃两道高墙,连接着小茅屋,古朴大方,充满古朴的气息。
朱家大院位于古城汴安,内包括大院、南园、北园、乾隆园等精美的景观。
大院是一座宽敞的宅院,有着宽阔的天井、两重走廊、宏伟的四重穹顶,仿佛把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融汇在一起,给人一种令人赞叹的感受。
南园内共有11块岩石,布置不规则,高低错落,以植物、石灰石、石雕等材料搭配,构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江南园林景观,充满清静与祥和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北园里也有八大名景,如城门楼池、关仓宴会厅,都是明清皇家宫苑中院景色,历史悠久,见证着汴安这座古都的繁华。
乾隆园是朱家大院中重要的古景观,也是汴安古城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被誉为“汴安景点必去之地”。
朱家大院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建筑之一,它所作为地方文化遗产留存及传承的历史价值也是开封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朱家大院历史悠久,构筑现状精美,汇集了许多历史文化元素,是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也是汴安古城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众多游客去参观景点。
朱家大院的发展进程中,融合了众多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也把历史文化与当代城市面貌相结合,让古建筑再次焕发出鲜活的生机,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保护,将有助于推动汴安古城更加繁华美丽。
开封名人故居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作者:蕙的风要走多少老街巷、看多少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以把这座城市绘入心中?要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把乡音说得跟开封话一样亲切?要走过多少小桥、游过多少寺庙、观过多少亭台和楼阁、听过多少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师师,看到那个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的柳三变,瞥见那个绘就市井风华的张择端?一个人遇见一座城,一个一个走访沧桑典雅、风流遗韵的名人故居,要吟咏多少句宋词才会把陌生的城市当成亲爱的故乡?一开封,名人荟萃,灿若群星。
王宴春先生编写的《开封古今名人集要》一书共收录古今开封(名人)籍人士578名。
远的有仓颉、师旷、信陵君。
无论是江淹、阮籍还是曹植都在文学史上留下永恒的灵光。
从乐圣师旷和亚圣孟子、诗仙李白,到北宋时的宋太祖、宋徽宗、张择端、孟元老等,明清时期的于谦、史可法,再到清末民初的冯汝骙,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十一烈士、刘青霞,民国时期的徐世昌、张钫、冯玉祥、张登云,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作家柏杨、大实业家魏子青,以及现代建筑学家冯纪忠、历史学家白寿彝、水彩画大师李剑晨、教育家杜孟模、文博大家关百益、医学家张静吾……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成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
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中原地区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中心。
由于地处内陆,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在豫中大地处于先进的地位。
名人故居,顾名思义,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开封现存的这些名人故居当之无愧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人文资源,更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封现存名人故居20 多处。
经过调查核实,开封现存的名人故居主要分布在书店街、北土街、寺后街、三眼井街、洪河沿街、双龙巷、双井街、朝阳胡同、前后保定巷、省府后街、花井街、北道门街、北太平街、柴火市街、游梁祠西街、清平街、乐观街、刘家胡同、前炒米胡同、裴场公胡同。
在城区南部的柯家楼街、民生街、禹王台公园也有零散分布。
笔者近年来实地考察后分析,发现开封名人故居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而与政治有关系的名人故居则集中在政府机构附近。
在考察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名人故居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甚至完全就是西洋风格,比如陈慰儒故居和柯莱恩故居。
二位于双龙巷的史可法故居,明末毁于水灾,后人在其基址上立“明史道邻故宅”石碑,李村人在上世纪50年代还目睹过碑文,该旧址现为开封市第八中学,已无遗迹可寻。
冯汝骙故居在省府后街现38号(原51号),老百姓俗称冯家大院。
冯汝骙,是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历任顺庆府知府、青州府知府、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江西巡抚。
冯汝骙故居过去是三进四合院。
坐北向南,有房四五十间,砖木结构,青砖布瓦,全部清式建筑,门楼高大雄伟,两扇黑漆大门上还镶有铜饰和巨大的铜钉。
冯家大院除了主宅三进院外,还附有3个小偏院。
冯家大院门楼上,据说曾悬挂光绪皇帝御赐大匾,门楼内侧装有第二道大门——四扇木门,绘有吉祥图案,形如屏风。
平时由屏侧出入,遇有贵客,则全部打开。
冯家大院房屋构造高大壮观,前廊后厦,檐头脊顶还嵌有各式砖雕木饰,十分气派。
后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及其他住家的需要,大部分房屋已改造重建。
本世纪初中院的正房尚存,但于2004 年推倒另建新房,现仅存后院之东偏院北屋 3 间,由冯氏孙女的后人居住。
冯家大院已形成事实上的大杂院。
党的早期著名理论家萧楚女故居在书店街北口的一座小楼,一共两层,楼阁式建筑,坐南面北,上下共8间房屋。
其青砖墙,砖封檐,小灰瓦盖顶,正脊垂脊为叠瓦式扣瓦花脊,前檐为出厦檐廊,后檐不出厦,典雅的木格门窗显示出清代建筑风格。
当年,这座清式阁楼的底层3间是一家手工织布作坊。
楼上是清静的居室,楼下是繁华的闹市。
二楼正面有走廊和木质栏杆,垂花雕饰,红柱子,绿栏杆。
1925年8月,萧楚女受共青团中央的派遣,到开封工作后就长期住在小楼上。
萧楚女一踏上开封的土地,便深入到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中间。
白天,他奔波于工厂、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宣传革命道理;夜晚,他便躲进这座小楼,伏在昏暗的灯光下撰写文章。
北太平街16号是张登云故宅,已经被列入“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张登云故居格局较为完整,是中原地区典型的中型四合院(三进院),院内共建有30间房屋。
门楼顶部铺有整齐的筒瓦垅,往下有墀头、砖雕,正中为两扇大木门。
前院有南屋4间,东厢房两间,西厢房3间,北屋3大间。
穿过“过厅”进入二进院,是明三暗五的正厅,东西厢房各3间。
正厅内部仍大致保持近百年前的模样,正中的条几、方桌、太师椅以及卧室、书房的红木隔扇,仍是张登云在世时购置、使用的原物。
特别是两架红木隔扇,由于其特殊的材质,至今仍色泽鲜亮如新,隔扇板上的浮雕如意、花瓶等花纹亦清晰如初。
张钫故居,现存的只有朝阳胡同19号。
原来他在开封有3处故居。
张钫在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时驻军开封,他长期留居的开封曹门里朝阳胡同路北19号原是一座清式建筑的三进大院,青砖蓝瓦,白灰细缝,前廊后厦,有房50余间,门窗格式以及室内装饰木隔等十分考究,原为有“开封首富”之称的王慰春的房产,与乐观街田家12号、13号院房产先后售与张钫。
张钫购此房时还附有一个西偏院,这是开封第三座张公馆,也是现今仍存在的唯一一处张钫故居。
张钫离汴后,这里一直为开封河务系统所使用。
徐世昌故居在小纸坊街。
徐世昌开始跟随祖父居住在开封双龙巷,后来搬到理事厅街居住。
徐世昌11岁时,一家移居到小纸坊街。
在这个街巷,他居住了20多年,直到出任朝廷命官。
徐世昌发迹后曾在开封小纸坊街修建了5座高门大院,如今那些大院都不见了,只有一座院子还保留部分旧迹,但是门楼已经不见,三进院的布局依稀可见,一进院的东侧房屋依然显现当年的华美,房屋是典型的清代小式建筑模样。
一进院的主房依然残存,上面的砖雕刀工细致、图案精美。
后面的院子被很多小房子分割,但是依然掩饰不住大户人家的那种开阔和大气。
杜孟模故居在双龙巷西口,现门牌63 号、64 号两院都曾是杜家宅院。
杜孟模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
双龙巷63 号院,是座并不大的一进四合院,门内东西向有一道带过道门的墙,墙以南为仆人居住,墙北院为主人居住。
双龙巷64 号东院,门楼不大,有主房北屋、西厢房和南屋,没有东屋,院内有葡萄架。
现两院建筑大多已改建,仅63 号院残破的传统式四合院门楼尚存。
临街南屋虽然翻建,但梁架结构未动,大梁架在前墙上并与椽子悬出作为檐廊,这样虽看有出厦,但没有廊柱和檐柱,上部外檐尚存有木质装饰檐板。
门窗为中西合璧式,装有玻璃,均为弧形砖拱旋,门上窗上都安有弧形雕纹金钱木质旋心板。
该屋建筑特点可以体现清末民初开封四合院建筑风格不断变化的情况。
武玉润故居在裴场公胡同31号院。
武玉润,字德卿,开封人,自幼聪敏过人,19岁补博士弟子员。
光绪十一年(1885 年)考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 年)中进士,后改为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补授提牢厅主事,后又升迁为浙江司郎中。
在朝廷对官员考核时,其被评为一等,授山东省济南府遗缺知府、署兖州府知府、补沂州府知府。
后其调任南昌府知府,再任候补道台,授资政大夫。
武玉润终生廉洁奉公,身处污浊志坚不染。
在刑部做官时,他秉公守法,执法公正。
他忧国忧民,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1917 年至1922 年,武玉润任河南省图书馆馆长。
他见图书日增,旧分类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于是设法寻求一个更恰当的编目法,最后采用“十进分类法”改编卡片目录,代替了一直使用的“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这使图书管理纳入新规,为河南图书事业作出了贡献。
武玉润故居仅存门楼及部分正房,损毁较为严重,院落格局变化较大,已成为大杂院。
三开封刘青霞故居的修缮为名人故居的保护作出了楷模。
但是,这需要大量的经费,目前也是一个难题。
如今花井街36号院上房东屋,是马佛樵先生在开封的故居。
此房为前廊后厦、推窗亮格、四梁八柱的砖木结构建筑,上为青板瓦屋面,屋内为木地板。
现存故居院落的门楼已破损严重,正房基本格局保存较好。
双龙巷29号院为罗章龙寓所,现院落基本格局未变,门楼保存较好,院内房屋均已改建。
洪河沿街34 号院东屋,为实业家魏子青故居所遗留下的老屋。
魏宅大门原在鼓楼路北,洪河沿街的这所房屋只是魏宅后头东北角小偏院的遗留部分。
白寿彝出生在鼓楼后现生产后街17 号白家大院,后于1932 年迁居到东大寺附近的烧鸡胡同居住。
双井街18号是陈慰儒故居,原有前后两处院落,后院毁于战火,现仅存前院。
正房为中西合璧式建筑,明三暗五,正门为欧式风格,室内正屋为木质地板,墙上有壁炉,屋顶有两个烟囱。
正房、厢房、倒座均为硬山屋顶,门窗做法别致……开封的文化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除了铁塔、龙亭等古建筑外,还体现在这座古城中那些略显落寞、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文化古迹和人文遗产。
隐身于老城胡同之中的一座座名人故居,常常让我们在不经意间与历史偶然相遇。
它们孤寂一隅,却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追忆的历史空间。
即使时光变迁、斯人远去,但往日的文化气息与生活特质仍可能保留在这故居的一砖一瓦之中,成为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城市人文建筑,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可小觑的。
这些有如此深厚底蕴的老房子,是开封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