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国园林的写意化(唐宋园林)
- 格式:ppt
- 大小:23.13 MB
- 文档页数:134
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唐宋时期的庭院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唐宋时期的庭院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园林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追求和表达的体现,还是中华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的庭院和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分别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一、唐宋时期的庭院1. 背景与特点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庭院以山水景观为主题,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它们通常由山、水、建筑和植物等元素构成,形式上注重规模宏大和布局奇特。
2. 数据与例证据历史记载,唐代的庭院有众多精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明宫,它是当时皇帝的行宫,庭院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壮观。
另外,还有池塘、假山和花园等特色构件,为唐代庭院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 影响与意义唐宋时期的庭院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式为后来的园林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庭院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在日本等邻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1. 背景与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上。
明代私家园林注重原生态的再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到了清代,私家园林更加注重绘画和建筑的结合,追求自然山水的完美再现。
2. 数据与例证明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包括苏州的拙政园,以及扬州的瘦西湖等。
这些园林以布局精巧和植物景观的精美而著名。
而到了清代,景德镇的圆明园和苏州的留园则成为了代表作品,它们集中体现了清代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风格。
3. 影响与意义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对于中国园林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不仅成为了后来的园林设计的重要参考,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私家园林的营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得以充分表达。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章知识点:古代园林之造园艺术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崤,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了一步。
唐宋以后,因为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艮岳是历规模、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
明代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洞壑,乃至于可仿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超得多。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渺的寂静长远的境界取胜。
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池中有自然的矶头、矶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一为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菰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印象。
第37卷第4期2017年8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Vol.37 No.4A u g.2017中国园林作品的写意性翻译一以《中国园林》和《中国名园》为例马文丽,杨婷婷(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写意”系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法则,是中国园林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最高境界。
中国园林作品的写意风格既表现在作品的整体性中,又体现在具体的写意形式标记中。
通过以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园林》和《中国名园》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园林作品的写意符号体系。
认为,园林文本的写意风格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传播意义,且只有以写意为原则的翻译才能引导西方读者领悟中国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品位。
将写意翻译原则二分为“形意结合”、“虚实结合”,并赋予其具体内涵,包括利用英语在构建画面方面的词法和句法特点,找准“形”与“意”的契合点,通过写意形式标记的写实转换以及避实就虚等“虚”化处理,把握“虚”与“实”的表现度等。
关键词:写意;翻译;中国园林》;中国名园》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078(2017)04-0077-05收稿日期=2016-12-13d o i:10.3969/j.is s n.1003-8078.2017.04.20作者简介:马文丽(1968—),女,湖北孝感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杨婷婷(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园林系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之一,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从整体上看,中西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迥异。
中国园林如诗如画,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注重意境的营造,园林之美通过造园师写意式的安排与布局得以实现,并被世人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将其移植到文字之中。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园林的建造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大背景之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园林作品被译成英文。
XXXXXXXXX学院(论文)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2010.11.8论文(一)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时期来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雏形—“囿”从夏立国至秦统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孕育了中国的山水园林的胚胎—“囿”。
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
“囿”是人工隔离的自然环境,其中草木丰盛,鸟兽潜藏,主要提供人们的养育禽兽和狩猎的场所。
“囿”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左右, 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促成早起的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
其中以楚国的章华台、荆台,吴国的姑苏台最为著名。
二.中国园林的形成——苑这种苑在秦汉时期到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瀛州山”“方壶山”“蓬莱山”及“一池三山”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是帝王的主要游猎场所。
不过此时段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
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
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三.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主要时间段在魏晋朝到隋期间。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章知识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依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曾建“灵囿”。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人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私家园林逐渐增加。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在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中国古代园林唐宋写意山水园介绍中国古代园林那可是世界园林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宋写意山水园更是这明珠中极为耀眼的部分。
唐宋时期啊,那时候的人可真有情趣,把山水的韵味都搬到自家院子里或者城市园林中了。
写意山水园就像是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只不过你不是站在画外看,而是能走进这画里去。
你瞧,这园子里头啊,有山石堆成的小山丘,那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变幻莫测。
有的石头尖尖的,像山峰直插云霄;有的石头圆圆的,好似一个大馒头,憨态可掬。
这山石就像是园子的骨架,撑起了整个园子的精气神。
再看看那水,水可是园子的灵魂啊。
水在园子里头蜿蜒流淌,就像一条灵动的小蛇,曲曲折折地穿梭在山石之间。
那水面平静的时候,就像一面大镜子,把周围的山石、树木、亭台楼阁都倒映在里面,感觉像是另一个颠倒的世界呢。
有时候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捣乱,把那原本平静的镜子给打碎了。
说到树木花草啊,那更是把园子装点得生机勃勃。
高大的树木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园子。
春天的时候,花开满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远远望去,就像一片彩色的云霞落在了园子里。
各种花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钻进人的鼻子里,那感觉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草丛里还会时不时地蹦出几只小虫子,像是在开音乐会,叽叽喳喳的,热闹得很。
园子里的亭台楼阁也很有讲究。
亭子就像是一个观景的小平台,你坐在亭子里,周围的景色就像一幅画一样展现在眼前。
楼阁呢,则像一个巨人,高高地耸立在园子里。
这些建筑的样式精美极了,飞檐翘角的,就像鸟儿展翅欲飞一样。
它们的颜色也很有韵味,有的是古色古香的木色,透着一种质朴的美;有的则是红墙绿瓦,鲜艳夺目,给园子增添了不少活力。
你要是在唐宋时期走进这样一个写意山水园,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
这里没有外面的喧嚣和烦恼,只有宁静和美好。
你可以在园子里慢慢地散步,感受着微风拂过脸庞的惬意;你也可以坐在山石上,静静地看着水面上的鱼儿游来游去,就像自己也变成了一条自由自在的鱼。
11.魏晋时期洛阳城东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
12.魏晋南北朝石崇经营的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水景园是( C )P124 A.乐游园B.半亩园C.金谷园D.华林园第7章中国园林的写意化(唐宋时代)1.中国园林开始向写意化发展的时期是唐宋时代。
p1272.中国式建筑在宋代已达到成熟阶段,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是《营造法式》p1273.花园子p128:在江南地区,(1分)出现了专以叠石为业的技工,称之为花园子。
(2分)4.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两京京制的朝代是唐代 P1305.皇家园林显示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泱泱大国气概的时期是( D )P130 A.隋朝B.魏晋南北朝C.宋朝D.唐朝6.唐长安城的宫城内,东内为( C )P131A.太极宫B.华清宫C.大明宫D.兴庆宫7.唐宫苑分置格局为南宫北苑的御苑为大明宫 P1318.唐宫苑分置格局为南宫北苑的是( D )P131A.兴庆宫B.华清宫C.九成宫D.大明宫9.唐兴庆宫龙池之北偏东堆筑土山, 遍种牡丹,上建( A )p133A.沉香亭B.朝元阁C.长生殿D.宜春亭10.唐华清宫苑林区的主体建筑是( D )p135A.逍遥殿B.宜春亭C.长生殿D.朝元阁11.唐代曲江池中著名风景区有( B )P136A.芙蓉B.杏园C.新亭D.兰亭12.唐宋时期结合自然山水设计的离宫园林代表作是( C )p137A .曲江池B.大明宫C.九成宫D.华清宫13.唐宋时代被誉为离宫之冠的是( C )p137A .曲江池B.大明宫C.九成宫D.华清宫14.代表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的最高水平的园林是艮岳。
p13815.艮岳园林的东半部分以山为主,西半部分以水为主,成左山右水的格局。
p138 16.宋代艮岳的园林类型为( D )p138A .后苑B.离宫御苑C.行宫御苑D.大内御苑17.简述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
P139:园林掇山构思独特,精心经营。
写意园林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创作的意境!运用国画的写意手法,不求形似,追求神似的一种园林创作!写意园林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
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写意山水画对园林题材的影响唐代及唐代以前,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在绘画乃至绝大多数园林中,却颇难成为异常突出地写意抒情的物质材料,即使是被后人奉为北宗、南宗之祖的李思训父子或王维的山水画,也是如此。
因此,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写意山水画对园林题材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园林的表现也不多。
在宋代,伴随着山水园林、文人私家园林的成熟,在唐代文人园林写意因子积累的基础上,诞生了别具风貌的园林——文人写意园。
宋代的文人写意园,几乎是和文人写意画相先后地诞生的。
因此,要了解的文人写意园,必先了解自宋代开始的文人写意画的题材的特殊性。
从历史上看,写意画的题材固然可以是人物,如宋代梁楷的减笔写意人物画但这毕竟是少数;写意画的主要题材领域,应该说是山水、林石、花竹、禽鱼。
这有宋代以来的绘画史为证,如宋代苏轼如其“胸中盘郁”的枯木怪石;米芾父子以“随笔”、“墨趣”来尽情挥洒米点山水;宋代郑思肖抒写悲愤之情的露根无土之兰;元代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山水;明代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的墨葡萄;清初八大山人造型突兀、亦哭亦笑的“伤心鸟”、“瞪眼鱼”;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墨竹……都是借这类题材来写意的。
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唐宋元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些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风格各具特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文将从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历程、建筑和园林艺术特点、建筑和园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为读者介绍这一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
一、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历程唐宋元明时期,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风格。
在唐朝时期,建筑的风格以大气、雄伟为主,武则天时期的大雁塔、中宗时期的大和殿等均为典型代表,体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建筑的风格在前朝基础上更加精致,宋朝的建筑是典型的“牵引式”建筑风格,它这种风格极富表现力,体现了其时期的文化气息。
元朝时期,建筑风格明显被西方文化影响,一些欧洲式的建筑进入中国,如唐风阁和彼得堡城墙。
明朝时期,建筑壮丽、威猛、尊严、更具有规律性和条理性等特点,如明孝陵、紫禁城等。
在园林方面,唐朝时期的园林风格以“后苑”为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式园林也影响了唐朝的园林建筑。
宋朝时期,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兴起,园林的设计也更加强调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融合。
元朝时期,园林艺术以树木、水景、花卉、石器等为主,同时也吸收了草堂深院的艺术形式和以景成园的创作理念。
明朝时期,园林发展到了高峰期,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二、建筑和园林艺术特点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有很多特点,这里列举一些典型的特点。
1.占地面积较大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占地面积较大,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建筑和园林审美需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地位。
2.注重和谐美在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中,宏伟和谐是极为重要的,建筑和园林的设计和布局旨在追求和谐的视觉效果。
如苏州园林等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美学追求。
3.注重文化内涵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的设计都富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通过其建筑结构、色彩、造型等方面,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含义和丰富的历史故事。
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园林,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涵盖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南、华南、西北等地的各种风格。
它与中国的文化、哲学、诗歌、绘画、建筑、工艺等领域密切相连,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形式。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历史、人文、自然和地域的特性,可以真切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下面本文将围绕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展开探讨。
一、古典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古典园林的兴起始于汉代,盛于唐代,建园技术日臻完美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则达至顶峰。
其中唐代的园林艺术最为发达,用及其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思考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古代园林沿袭先秦时代宫廷的垂直式布局,将山水岳峰、池潭林木、栏杆石桥等景互相衬托,体现了生态、文化、人文多重价值。
另外,古代园林更注重对意境和主题的营造,通过建筑艺术、园林工艺和栽培技术等方式,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
二、苏州园林的兴盛与衰落苏州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和代表,它以假山奇石、曲桥回廊、全游池塘为主要景观,旨在凸显“山水元素”和人文情感。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式纪念碑,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花园之都。
苏州园林的兴盛,既得益于古代科技发展和园林艺术群体的创意,也得益于古代文化思想的支持。
然而,近现代的苏州园林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全球化、城市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因素让苏州园林的保护和维护变得极其困难。
同时,旅游业的兴起也使得园林的历史意义逐渐被淡化,许多园林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忽略了古代园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三、现代园林的挑战与发展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园林设计的主流趋势是以“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园林景观将城市、生态和艺术有机融合,展现出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奉献和决心。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园林的基本问题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2.中国当代园林三陈:陈植着名林学家、造园学家,有造园学概论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造园学论、陈俊愉、陈从周说园3.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太液池一池三山是中国的一种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4.园林类型1p6/按构园方式区分:规则式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自然式、混合式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划分: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体形高大,代表: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特点:规模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静;代表:北京恭王府、苏州四大名园、上海豫园、寺观园林3按园林功能分: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性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等;5.寺观园林的定义: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宗教建筑内外的园林化环境;6.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7.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8.园林形成的三大背景:1大自然的造化 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需要9.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标准:世界文化体系10.中国园林历史阶段的划分:萌芽期——夏--春秋战国生成期——秦--两汉发展期——魏晋--隋全盛期——唐--两宋成熟期——元--清末11.世界园林历史阶段划分:1原始文明对园林的孕育作用2农业文明形成世界世界三大园林体系3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行形成4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12.园林基本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动物13.园林中水的作用:①导向作用②点缀作用③倒影作用④基底作用⑤连接作用第二章欧洲园林1.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设计师{道宁园林理论与实践概要道宁之后的园林大师是奥姆斯特德}2.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3.造园的理论与实践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的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确立;4.英中式园林:由于法国的风景式园林借鉴了英国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又受到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风格,被称之为“英中式园林”;5.布里奇曼规则式园林向自然式过渡,肯特造成过渡,布朗-大地的改造者,胡弗莱画家造园家一起造园,钱伯斯向中国学习肯辛顿公园:伦敦皇家园林中改为对公众开放的最大的公园;第三章伊斯兰园林1.天堂园:面积通常较小,四周有围墙,外观显得比较封闭,类似建筑围和的中庭,与人的尺寸非常协调,其内有十字型的林荫道,构成中轴线;中轴线将园分割成四区,栽有花草,在十字型林荫路交汇点处设有中心水池,象征天堂;2.空中花园又被译为“悬园”或“架空园”,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3.王宫庭园是中世纪伊斯兰的主要园林类型;4.菲恩园是国家王宫庭园的典型代表;第四章中国园林的雏形1.一池三山的应用:建章宫、西苑、元代的大内御苑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圃、台、园圃3.中国园林的雏形--囿,最早的囿是畜养禽兽观赏狩猎的场所4.囿中较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是“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5.2考工记·匠人关于周代王城的描述:匠人营国……德6.从囿到苑发展的思想流派: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7.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代表:姑苏台、荆台、章华台第五章中国园林嗯形成-苑1.秦代建筑以广阔,壮丽,豪放为主要特征2.秦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信宫极庙、阿房宫、兰池宫3.汉代三宫:长乐宫、未央宫萧何建、建章宫;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未央宫4.两汉私家园林的代表:梁孝王兔园、梁冀园苑,袁广汉园5.秦代时上林苑广阔、建章宫壮丽、广成苑豪放6.先秦两汉园林特点1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最早的狩猎、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息与观赏为主3大自然在人们心中尚保持着一种浓厚的神秘感7.上林苑本为秦代营建阿房宫的一处大苑囿,汉武帝时扩而广之为上林苑,上林苑是皇家禁苑,专供皇帝游猎的场所,苑中最大的是昆明湖,是世界上最早的树木园洛阳主要苑囿:鸿池苑、上林苑,广成苑第六章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魏晋-隋1.魏晋六朝时期宗教、哲学、文人思想对园林发展的影响1在时代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式风景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2游赏活动成为园林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3私家园林成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4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集中地代表了一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2·皇家、私家、寺观园林的代表皇家园林:华林苑曲水流觞的最早起源、芳林园、乐游园私家园林:金谷园、会稽谢家庄园、城廓宅园、张伦宅园、雍宅寺观园林:同泰寺、五台山、峨眉山永宁寺佛塔是最宏伟的佛塔3.中国园林形成了皇家、寺观、私家、陵寝等四大园林类型并行不悖的鼎盛局面,标志着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第七章中国园林的写意化唐宋时代1.大明宫的三大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2.皇家园林的代表唐城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大内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禁苑面积最大,在长安城北郊一带,风景园林区,狩猎区3.私家园林的代表:辋川别业长安、屡道坊宅园洛阳4.五代、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为董源,李成、关仝、荆浩5.长廊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6.建筑技术方面出现的官方和民间的两本书籍:李明仲营造法式、喻皓木经7.周师厚洛阳花木记、张峋洛阳花谱8.梨园: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皇家艺术学院”9.曲江池:我国历史上见诸文字的第一个公共游览地10.唐代园林的特点:①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安全形成②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前代有所升华③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中国山水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④皇家,寺观,私家三大园林类型都已经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主要特点⑤佛教禅宗兴盛⑥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丽,而且反应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11.建筑技术方面出现的官方和民间的两本书籍:李明仲营造法式,喻皓木经12.宋代造园活动兴盛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文人园林的兴起2造园的叠石技术大为提高3植物栽培技术提高13.艮岳园①主持者是:梁师成;相关的记载文献两篇比较着名艮岳记宋徽宗撰写,华阳宫记僧人祖秀撰写②建园目的:主要是以山水的“放怀适情,游心赏玩”③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1园林掇山构思独特,精心经营2园内形成一套完整水系,它几乎包罗壳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泉,沼,溪,涧,瀑,潭等3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使皇家园林平添诗情画意4园林建筑几乎包罗壳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的布局绝大部分均从小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引景”、“观景”的作用5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14.东京四苑①琼林苑:除殿亭楼阁、池桥画舫之外,还以树木和南方的花草取胜,是一座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②玉津苑:仅有少量建筑,环境比较清幽,林木特别茂盛③宜春苑:以栽培花卉之盛而闻名京师④含芳园:以竹林繁茂而出名⑤辋川别业:唐长安私园,文人别墅园林⑥履道坊宅园:唐洛阳私家园林⑦相国寺:北宋寺观园林⑧灵隐寺:南宋寺观园林15.李格非关于北宋私家园林的着作:洛阳名园记,将私家园林分为宅园富郑公园、环溪、游憩园董氏东园,董氏西园、花园归仁里,李氏人丰园洛阳名园记对洛阳私家园林的总结①除宅园之外,还有许多单独建置的游憩园②洛阳的私家园林都是以莳花栽木着称③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仅在特殊需要的地方如构筑洞穴时掺以少许石料,一般少用甚至不用④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16.两宋时期造园的特点①皇家园林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②市民园林开始兴盛③私家、皇家、寺观、三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④这个时期的园林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⑤寺观园林由世俗化更一步的文人化17.苏州现存园林中建园最早的是苏舜钡的沧浪亭18.文人园林风格特征1简远2疏朗3雅致4天然第八章中国园林的成熟1.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是:林有麟的素园石谱2.元明清时期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2)私家园林沿袭前代高峰水平,民间造园活动广泛普及,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3)宫廷、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园林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4)造园的理论探索(5)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西园林文化开始交流3.石涛的叠石传世作品是扬州的个园,万石园片石山房假山4.清初三部园林理论着作是作者分别是5.李渔一家言、文震亨长物志、计成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着,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着6.三山五园分别是: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颐和园,香山的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7.首次较全面的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是:畅春园,称之为“京师第一园”叶洮负责规划,张然主持叠山工程8.避暑山庄的五个特点:(1)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2)湖泊与平原南北纵深联成一片(3)狮子沟北岸的远山和武烈河东岸的奇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4)湖区有三大水源(5)具有冬暖夏凉优越的小气候条件8.圆明园的五个分区分别是:官区、后湖区、第三区、福海区、第五区包括内宫北墙外的长条分区9.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是:法源寺10.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重阳宫元代关中道教全真教着名圣地还有两个是白云观,永乐宫11.北方园林为什么以北京为中心(1)大量官僚、王宫贵戚集中,世居本地者子孙繁衍分宅而居,外省的大员、蒙古王公都要在北京兴造宅邸而有宅必有园(2)自康熙以来皇家园林建设频繁,至乾隆时达到高峰注:“皇元孙真人道行碑“赵孟頫写12.扬州园林的代表是:个园,晚清第一园是:何园13.岭南四大名园是:顺德的清辉园、东菀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粤中四大名园14.列举明清两代着名的造园匠师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叶涛:畅春园张然:畅春园张轼:寄畅园计成:影园15.私家园林矛盾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1宅园的性质发生变化,园林与府邸的关系比过去更为密切2园林建筑物的类型改变,数量随着园林性质的转化而逐渐增多3园内用石掇山更为普遍4园内的植物配置,重艺不重技5私家园林景题盛行,形式倾向日益突出16.复道回廊:“中国立交桥的雏形”17.两堤上的六座桥梁:玉带桥、界湖桥、练桥、镜桥、驼背桥宗教三大花事:法源寺“丁香”与宗教寺中土丹茶、王府海棠18.引静桥:中国古典园林最短的拱形桥19.本时期园林分化为哪三大地方派别举例阐述各自的特点;1江南园林个园,休园,影园①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个体形象玲珑轻盈②江南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③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④园林空间多样而富于变化2北方园林半亩园,恭王府花园,勺园,清华园①建筑体量高大,形象稳重敦实②北京城里水资源匮乏,宅园多数因水源困难,故山水在布局中一般处于辅佐的地位,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而在小水面上求其变化③北京树种比江南少,树木花草多作为点缀④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相对要小一些⑤总体布局上多采取中轴对称的处理方式3岭南园林①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院,建筑的比重大,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②叠山常用姿态嶙峋、均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外形更轻盈活泼,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以装修③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石庭等,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乃是岭南园林一绝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阴凉效果尤为宜人,故称岭南园林一绝20.颐和园总体规划的蓝本是:西湖;谐趣园仿照的是江南无锡的寄畅园。
写意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之一,它能独树于世界艺术之林,当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写意”正是这种独特之处的核心所在,也是世界其他园林艺术所难以企及的,而写意作为中国其他所有艺术美学共通的表现手法,也是产生园林意境的必然基础。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写意”一词的含义有两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仅指绘画艺术运用毛笔的一种具体技巧。
第二个层面就是不仅仅对技法的追求,更多的时候他指的是一种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绘画对形象的摹写,而是追求赋予有限形象更深广寓意的艺术宗旨。
意既是主观的理念力量,境既是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的两者的结合,既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写意”方法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合理性,他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理解:第一从艺术思维层面,艺术的审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审美意象要远比语言文字线条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得多,因此艺术作品得形象和内容本身往往既不能完全表现作者得艺术思维成果,也不能完全满足欣赏者对审美意象得要求,因此在创作和欣赏得过程中,就需要调动想象得能动力量,以便获得较实际文字和造型更丰富更生动得内容,于是“ 写意”得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它通过调动审美想象而突破了时空,语言,概念,形象等方面得限制,从而使得上述矛盾得以解决。
第二个层面“ 写意”得产生根本原因其实决定于中国独特得历史文化中,而不在于对审美动作得重要意义本身,也不在乎“ 写意”方法是否具有诸如玄学,禅学,心学等等强调感性价值得哲学理论作为自己思维方式得源泉。
“写意”产生发展得根本原因是建立在统一得宗法集权制度之上得“天人之际” 体系,以及源于此得中国士大夫宇宙,人格,审美,等理想。
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把包罗万象和永恒无际得“天人之际”体系作为自己和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得唯一根据,这种非逻辑得思想体系方式就决定了以意象的直观来把握自己基本的存在形式,并且在古代文化长期的发展中,不断使这种思维方式强化,以致后来愈来愈来多的向原始思维复归。
唐宋时期的园林造型手法
唐宋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药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露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