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全易通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下册教案7.8 实数

初中全易通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下册教案7.8 实数

初中全易通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下册教案7.8 实数
初中全易通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下册教案7.8 实数

7.8 实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实数的概念,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会说出一个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过程与方法】

了解实数和数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初步感受数学中的对应和一一对应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分类思想。

1

2

例1 计算2+ 3例2 计算:求43精确到0.001的近似值

例3 球的体积公式是V= ∏r3 ,其中是球的半径,一个钢球的体积是200立方厘米,求它的半径(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预习检测:

个性化修改

1、求25- 7的值(精确到0.01)

2、、求10+11的值(精确到0.001)

二、预习质疑:(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问题:

三、系统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用你喜欢的形式总结在下面:

四、限时作业(10分钟)

1、求15

2

3

教材

八年级数学实数教案

八年级数学实数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题:2.6实数(二) 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正确运用公式 );0,0(≥≥?=?b a b a b a )0,0(>≥=b a b a b a 3.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或式子找出它们的共性,能用类比 的方法发现规律,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教学重点:1.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在实数 范围内正确进行运算. 2.发现规律: );0,0(≥≥?=?b a b a b a )0,0(>≥=b a b a b a .并能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类比的学习方法发现规律的过程。 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类比的学习方法主动探 索、发现规律;经历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发 展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 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 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计算器 教学程序:一、 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数的定义、实数的两种分类,还有在实数 范围内如何求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它们的求法和在有理数 范围内的求法相同.这节课让我们来一起探究实数的乘除法运 算。 请同学回忆算术平方根有什么性质? 从而引出新课 出示题目:让学生验证 二、新课讲解:

1、做一做:投影:填空: (1)94?= , 94?= (2)916?= , 916?= (3)94 = , 9 4 = ____ (4)2516 = , 2516=________ 以下用计算器计算: (5)76?= , 76?= 76 = ____ , 7 6= 通过上面计算的结果,大家认真总结找出规律.如果把具体的数字换成字母应怎样表示呢? 议一议: 由此归纳出规律: b a b a ?=?(a ≥0,b ≥0),b a b a = (a ≥0,b >0). (投影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 32 --=32--; ( ) 1233=2 3;( ) 7434322=+=+;( ) ()()842)16)(4(164=-?-=--=-?-。( ) (2)化简: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为了打造特色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0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完整word版)青岛版数学初三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2题,共36分) 1、如图,?ABCD中,E是BC边上一点,BE:EC=1:2,AE交BD于点F,则BF:FD等于() A、5:7 B、3:5 C、1:3 D、2:5 12 A、B、C、D、 3、在△ABC中,,则△ABC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4、配方法解方程x2+8x+7=0,则方程可化为() A、(x﹣4)2=9 B、(x+4)2=9 C、(x﹣8)2=16 D、(x+8)2=16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平分弦的直线必垂直于这条弦 B、垂直平分弦的直线必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C、平分弦的直径必垂直于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D、垂直于弦的直线必过圆心 6、如图,在⊙O中,直径AB垂直于弦CD,垂足为P.若PA=2,PB=8,则CD的长为() A、 2 B、 4 C、8 D、

7、如图,PA和PB是⊙O的切线,点A和B是切点,AC是⊙O的直径,已知∠P=40°,则∠ACB的大小是() A、 60° B、65° C、70° D、75° 8、已知圆的半径为R,这个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为() A、B、C、6R2 D、 1.5R2 9、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AB=2r,C、D为半圆的三等分点,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B、C、D、 10、如图,小明用自制的直角三角形纸板DEF测量树AB的高度,测量时,使直角边DF保持水平状态,其延长线交AB于点G;使斜边DE所在的直线经过点A.测得边DF离地面的高度为1m,点D到AB的距离等于7.5m.已知DF=1.5m,EF=0.6m,那么树AB的高度等于() A、 4m B、4.5m C、 4.6m D、 4.8m 11、一元二次方程(1﹣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k>2 B、k<2且k≠1 C、k<2 D、k>2且k≠1 1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a2-2a)x+a-1=0的两个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则a的值为()

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上数学《实数》教案

八年级数学单元测试试卷---第二单元《实数》大全 第二章 实数 2.1认识无理数 一、问题引入: 1、 和 统称有理数,它们都是有限小数和无限 (填循环或不 循环)小数。 2、(1)在下图中,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 ,则b 应满足什么条件? (3)b 是有理数吗? 3、请你举出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例子___________,并说出它的整数部分是 ,小数部分是 ,请指出它的十分位、 百分位、千分位……..。 4、 称为无理数,请举两个例子 。 二、基础训练: 1、2 8x =,则x _____分数,______整数,______有理数.(填“是”或“不是”) 2、在0.351,- 3 2 ,4.969696…,0,-5.2333,5.411010010001…,6.751755175551…中,不是有理数的数有_____ 。 3、长、宽分别是3、2的长方形,它的对角线的长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 _______ 个. 下图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连结这些小正方形的若干个顶点,可得到一些线段,试分别找出两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三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四、课堂检测: 1、在下列实数-12,π,4,13,5中,无理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理数只是有限小数 B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C .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D .3 π 是分数

3、实数:3.14,π,0.315315315…, 7 22 ,0.3030030003…中,无理数有 _________ 个. 4、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π 、0.351,-? ?69.4,3 2,3.14159,-5.2323332…,0、0.1234567891011112131…(小数部分由相继 的正整数组成)在下列每一个圈里,至少填入三个适当的数 . 5、(1)设面积为10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x 是有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2)估计x 的值(结果精确到十分位),用计算器验证你的估计如果精确到百分位呢? 6、如图,是面积分别为1,2,3,4,5,6,7,8,9的正方形 边长是无理数的正方形有________个 7、如图,在△ABC 中,CD ⊥AB ,垂足为D ,AC =6,AD =5,问:CD 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可能是有理数吗?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实数教案实数21认识无理数29

第二章实数 §2.1 认识无理数(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 [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各组把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 关于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1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

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八个单元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1章 数的开方 11.2 实数教案 (全国通用版)人教版

课题名称11.2 实数 三维目标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知道实数在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3.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 重点目标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实 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难点目标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 学会两个实数 的大小比较。 导入示标1、填空:(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有理数有理数 2、有理数中的分数能化为小数吗?化为什么样的小数?举例加以说明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做一做:参照课本,或者自己用计算器求2 的值。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这样的数,你还能找出来吗?请相互之间举个例子,比一 比! 概括: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实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所以实数也可以这样分类: 注意:无理数常见的三种形式 (1)根号型,如;

(2)无限不循环型,如0.301 300 130 001…等 (3)圆周率等。 探究:请同学们自己讨论,下列说法对吗? 1. 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 2. 带根号的数是无理数;( ) 3. 无理数就是开方开不尽而产生的数;( ) 4. 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0、负无理数三类;( ) 5.两个无理数的和、差、积、商仍为无理数;( ) 6.一个无理数和一个人有理数的和、差、积、商仍为无理数;( ) 7.无理数的个数少于有理数。 例1、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里: 332278,3, 3.141,,,,2,0.1010010001,1.414,0.020202,7378π----- 正有理数{ } 负有理数{ } 正无理数{ } 负无理数{ } 学做思二: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 概括 ①事实上,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__________表示出来,这就是说,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__________,有些表示__________ 当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__________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__________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__________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② 与有理数一样,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______ 学做思三: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吗

八年级(上)数学《实数》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81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9 B.-9 C. ±9 D. 3 2. 下列各数中,不是无理数的是 ( ) A. 7 B. 0.5 C. 2π D. 0.151151115…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理数只是有限小数 B. 无理数是无限小数 C. 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D. 3 π 是分数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的平方根是±1 B. –1的立方根是–1 C. 2是2的算术平方根 D. –3是2 ) 3(-的平方根 5. 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是( ) A 整数 B 有理数 C 无理数 D 实数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64.0-的立方根是0.4 B.9-的平方根是3± C.16的立方根是3 16 D.0.01的立方根是0.000001 7. 若 a 和a -都有意义,则a 的值是( ) A.0≥a B.0≤a C.0=a D.0≠a 8.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 ) 整数 B. 分数 C. 有理数 D. 不是有理数 92 a a =-,则实数a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一定在 ( ) A .原点左侧 B .原点右侧 C .原点或原点左侧 D .原点或原点右侧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实数2 a -是负数 B. a a =2 C. a -一定是正数 D. 实数a -的绝对值是a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 9的算术平方根是 ;3的平方根是 ; 27 1的立方根 是 . 12. 2-1 的相反数是 , - 3 6 -的绝对值 是 ; 32-= . 13.无理数10的小数部分可以表示为 . 14.64的立方根是______; 3 64 的平方根是______. 15. 25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 16. 若a ,b 都是无理数,且2=+b a ,则a ,b 的值可以是 . 17.有如下命题:①负数没有立方根; ②一个实数的立方根不是正数就是负数;③一个正数或负数的立方根与这个数同号; ④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根是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1或0. ⑤无限小数就是无 理数; ⑥0.101001000100001 是无理数. 其中假命题有 18.有个数值转换器,原理如下: 当输入x 为64时,输出y 的值是 19、 ππ-+-43= _____________。 20.若 a a -=2 ,则a ______0。 三.解答题:(共60分) 21. 请在数轴上用尺规作出 2- 所对应的点.(4分) 22. 求下列各式的值:(8分) ①44.1; ②3 027 .0- ; ③64 9 ; ④44.1-21.1; 23.将下列各数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里.(8分) 3 512, π, 3.1415926, -0.456, 3.030030003…, 0, 11 5, -39, 2 )7(-, 1.0 有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 正实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 24. 化简(每小题2分,共4分) ① 2+32—52 ②6( 6 1 -6) 25. 求下列各式中的x 的值(每小题3分,共6分)。

优质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4.3 实数-

内容:4.3实数(1) 班级: 姓名:____ ___使用日期:___ __ 【教学目标】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同时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问题1: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多少? 问题2:现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分别为1,2,斜边为多少? 二.新课学习: 自学内容(一):概念探究(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新法!)课本P101 问题1,结合感情调节中的问题,试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的点: 问题2,2是整数吗?2是分数吗?2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吗? 定义:1、无理数的概念:小数称为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 2、实数的概念:和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分为

和 3、实数的分类: 自学内容(二):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课本P102 利用直尺和圆规在数轴上表示出表示10,5 的点. 结论: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之,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 表示一个数。与数轴上的点对应。 思考:10的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那5呢? 三.自主小结:(适时小结,构建、完善知识体系!) 四.当堂检测:(当堂检测,熟练掌握新知、新法!) 1.判断:

(1) 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 ) (3)2 π 是分数( ) (4)227是无理数 ( ) 2. 在 ,﹣,,3.14,,,,,5π,0,,1.2626626662… 中,属于无理数的有 个. 3.5的整数部分是 小数部分是 4. 5,17 五.适度作业 班级: 姓名: (一)核心价值题: 1.实数-1.732,2 π,34,0.121121112…,01.0-中,无理数的个数有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

【精选】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10章-数学

10.1数据的离散程度 一、教与学目标: 1 据的波动大小。 2 、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难点:一组数据离散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与学方法:探究与自学教学法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如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预习课本P92—P93,完成下列题目。(小组之内交流) (1)对于一组数据,仅仅了解数据的___________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差异程度。 (2)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即_______________)外,还要关注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即一组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_ 2、精讲点拨: 例1:班主任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校运动会比赛.在最近 的10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如下(单位:cm ): (1(2)甲、乙两名运动员这10次比赛成绩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3)怎样评价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m 就有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择 谁参加这项比赛?如果历届比赛成绩表明,成绩达到6.10m 就能打破记录,那么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择谁参加这项比赛?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有(2)、常用离散程度来描述一组数据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能力提升: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3.3.2 实数的运算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3.3.2 实数的运算 (第6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2、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根据要求进行近似值的运算。 3、能利用计算器比较实数的大小,进行实数的四则运算。 4、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理解估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在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实数范围内会运用有理数运算。 难点:用有理数估算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⑴ 在有理数范围内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⑵ 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有哪些方法? ⑶ 你能借用有理数范围内的规定举例说明无理数的绝对值、无理数的倒数、两个无理数互为相反数吗? (二)探求新知 1、P119 做一做 对比有理数,对于实数,我们可以得出: 每个正实数有且只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0的平方根是0 在实数范围内,负实数没有平方根; 在实数范围内,每个实数a 有且只有一个立方根。 2、P120 例2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 ( 53 )-5 (2) 33-32

3、比较3与7的大小,说说你的方法。 [设计说明:问题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实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通常可取它们的近似值来进行. 423π的大小吗? 解 用计算器求得 3+2≈3.14626437, 而 π≈3.141592654, 因此 3+2>π. 5、你认为215- 与0.5哪个大?你是怎么想的?与同学交流。 通过估算,你能比较215-与43 的大小吗? [设计说明:教师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否运用有理数估算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同时理解一些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a 、通过估算 b 、作差 c 、作商 d 、利用已有的结论 e 、利用计算器。] 6、计算 ⑴π+5 (保留2位小数) ⑵322?(保留2位有效数字) [设计说明:例1主要让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无理数,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求多个无理数的混合运算及实数运算,在实数运算中涉及无理数的计算,可根据问题的要要取其近似值转化成有理数进行计算,向学生说明:在计算过程中,取近似值时,可以按照计算结果要求的精确度,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是指从一个数的第一个非零数字开始,一直到数的结尾,所有的数字称之为这个数的有

青岛版初一数学下教学计划

青岛版初一数学下教学计划 青岛版初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要使学生扎实透彻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平方差、完 全平方公式、平行线的特征,角的运算,一次方程组的运算;平面 图形的认识及位置与坐标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会推导平方差、完全 平方公式,解一次方程组,平行线及角的计算。 (2)会用尺规做平行线和角,了解位置与坐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共分七章:第八章,主要讲角的表示;角的比较; 角的度量;对顶角;垂直;第九章,讲了有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第 十章讲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第十一章主要讲了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第十二章主要讲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

第十三章讲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第十四章讲了位置与坐标。 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一次方程组、乘法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线与相交线、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位置与坐标。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法:引 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学情分析: 本人本学期继续担任初一(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上学期 平时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 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不突出、低分的学生又较多,整 体感觉学生学习欠缺思考和训练,自觉性不高,表面看参与积极,但投入度不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不够透彻。根据上述情况本学 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强化学生的透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优补差,同 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 的培养。 五.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1-2周角3-4周平行线5-6周一次方程组7--9周整 式的乘除10期中复习考试11-12周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3-14周 平面图形的认识15-16周以后位置与坐标17周以后 期末复习 六、具体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适合学 生发展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重基础深挖掘透理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实数测试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实数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下列各数:2π, 0·, 227,27, 1010010001.6,1中无理数个数为( )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2.在实数03 2-,|-2|中,最小的是( ). A .-23 B . C .0 D .|-2| 3.下列各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 . B C D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2 B 是无理数 C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2(π是无理数 B .33是有理数 C .4是无理数 D .38-是有理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一定是正数 B . 20163 是有理数 C .22是有理数 D .平方根等于自身的数只有1 7.估计20的大小在( ) A .2与3之间 B .3与4之间 C .4与5之间 D .5与6之间 8. (-2)2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2 B . ±2 C .-2 D .2 9.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3- B .3- C 3=± D 3=±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是25的算术平方根 B .±4是16的算术平方根 C .-6是(-6)2的算术平方根 D .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11.36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6 B .6 C .±6 D . 6 1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4=± B.1= 4= 2=

1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5=±5 B .43-27=1 C .18÷2=9 D .24· 32 =6 1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 B .27-123=9-4=1 C .(21-= D =15.如图:在数轴上表示实数15的点可能是( ) A .点P B .点Q C .点M D .点N 16.如图,矩形OABC 的边OA 长为2 ,边AB 长为1,OA 在数轴上,以原点O 为圆心,对角线OB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正半轴于一点,则这个点表示的 实数是 A .2.5 B .2 2 C . 3 D . 5 17.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2234-=4-3=1 B .)25()4(-?-=4-2)×(-5)=10 C .22511+=11+5=16 D .32=36 18.已知n -12是正整数,则实数n 的最大值为( ) A .12 B .11 C .8 D .3 19.2)9(-的平方根是x , 64的立方根是y ,则x +y 的值为( ) A .3 B .7 C .3或7 D .1或7 20.若||4x =9=,且||x y x y -=-,则x y +的值为( ) A .5或13 B .-5或13 C .-5或-13 D .5或-13 二、填空题 1.实数27的立方根是 2.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 -2和a -4,则a 的值是 . 3.-6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 4.估计7的整数部分是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部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再借助生活实物,如: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最新青岛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数状图

精品文档 1、定义:整数、分数和0统称有理数; 2、数轴: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一、有理数 4、绝对值: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记作|a|;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七上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0没有倒数; 6、乘方: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不包括0以外的任何数的0次幂都是1; 1、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即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分母上含有字母的不是整式; 二、整式 4、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5、整式加减的步骤:(1)列出代数式;(2)去括号;(3)添括号(4)合并同类项。 七上 6、单项式乘单项式:系数相乘,相同的字母相乘,不同的字母照写; 7、多项式乘多项式: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 结果相加。(握手原则) 8、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系数除以系数,相同的字母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照写; 9、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用多项式的每一项去除以单项式,再把结果相加 ①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 a a n m n m +=②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a mn n m = )( ③积的乘方:等于每个因数乘方的积。 b a a b m m m =)( 三、幂的运算 ④同指数幂相乘:指数不变,底数相乘。)(ab b a m m m = ⑤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a a a n m n m -=÷ 七下 ⑥零指数:任何非零数的0次方等于1。 )0(10 ≠=a a ⑦负指数:任何非零数的负指数等于它的正指数的倒数。)0(1≠=-a a a p p 1、提公因式法:利用ma+mb+mc=m(a+b+c),把多项式中每一项的公因式提出来。 2、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完全平方和(差)公式:a 2±2ab+b 2=(a ±b)2;立方和(差)公式:a 3±b 3=(a ±b)(a 2±ab+b 2 ) 四、因式分解 完全立方和(差)公式:a 3±3a 2b+3ab 2±b 3=(a ±b)3 七下 3、分组分解法:先对多项式适当分组,再分别变形,然后利用提公因式法或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4、十字相乘法:对二次三项式的系数进行分解,借助十字交叉图分解,即:ax 2 +bx+c=(mx+r)(nx+s) 其中 mn=a ,rs=c ,ms+nr=b 五、分式 1、定义:形如 B 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 B A =0(A=0,B ≠0)。 八上 2、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分式运算的结果一定要是最简分式。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正数x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 只有当a≥0时,a 才有算术平方根。性质: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a ≥0(a ≥0);( a )2 =a(a ≥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