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分析(第三章第四章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11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境1、环境的概念。
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的根本特性。
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整体性是根本特性,变动性和稳定性相辅相成,环境资源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局部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点构造和功能的系统。
变动性: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环境内部构造和外在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中。
稳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二节环境影响 1、环境影响。
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实质是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由这种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那么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是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效果分类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程度分类为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拟议中的建立工程、区域开发方案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展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到达更具环境形容性的人类活动。
2、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3、筛选。
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4、划分范围。
指在确定了一项拟议活动应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后,进一步确定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并识别其中的主要问题。
5、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的内容。
建立工程概况;建立工程周围环境状况;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建立工程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 前沿1.1 任务由来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规定1.2.2 项目文件1.2.3 其它1.3 评价工作原则1.3.11.3.2 在工作方法上1.3.3 在污染控制上1.3.4 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2 建设项目概况2.1 企业现状2.1.1 基本情况2.1.2 现有企业生产工艺简介2.1.3 主要污染防治措施(1)废水(1)废气(1)废渣2.1.4 污染物排放情况2.2 项目简况2.2.1 项目名称2.2.2 建设性质2.2.3 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2.2.4 投资总额2.2.5 建设地点及占地面积2.2.6 总图运输2.2.7 生产工艺方法2.2.8 主要生产设备2.2.9 公用工程(1)供水(2)供电(3)供热2.2.10 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2.2.11 建设进度计划2.3 企业发展规划3 项目周围环境概况3.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3.1.1 地理位置3.1.2 地形地质和地貌3.1.3 河流与水文特征3.1.5 气候气象3.1.6 矿产资源3.1.7 生态环境概况3.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3.2.2 工农业生产状况3.2.3 生活质量和人群健康3.3 环境质量状况3.3.1 大气环境质量概况3.3.2 地表水环境质量概况3.3.3 声环境质量概况3.4 区域发展规划3.4.1 布局规划3.4.2 道路规划4 工程初步分析4.1 原辅材料消耗情况4.1.1 原料4.1.2 辅料4.2 生产工艺4.2.1 工艺流程4.3 水平衡及物料平衡4.3.1 水平衡(1)生产工艺水平衡(2)全厂总用水平衡4.3.2 物料平衡4.4 污染治理及排放情况4.4.1 废气(1)燃烧废气(2)工艺废气4.4.2 废水(1)工艺废水和生活废水(2)假净水(3)锅炉除尘水4.4.3 固体废物4.4.4 噪声4.4.5 小结4.5 工程实施前后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5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点5.1 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5.1.1 环境影响因子定性识别(1)生产排污因素识别(2)区域环境因素识别(3)不同时期环境影响因素A、建设期B、生产运行期C、退役后(4)综合分析5.1.2 评价因子确定(1)大气(2)地表水(3)噪声(4)总量控制因子5.2 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5.2.1 评价工作内容5.2.2 评价重点5.3 评价工作等级5.3.1 大气5.3.2 水环境5.3.3 噪声5.4 评价范围5.4.1 大气5.4.2 地表水5.4.3 噪声5.5 环境保护目标5.5.1 污染控制目标5.5.2 重点保护目标5.6 评价标准5.6.1 环境质量标准(1)地表水(2)大气(3)环境噪声5.6.2 污染物排放标准(1)水污染物(2)大气污染物(3)厂界噪声6 专题设置6.1 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6.1.1 自然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6.1.2 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6.1.3 区域污染源、污染物调查6.1.4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点位(2)监测项目(3)监测时间及频次(4)采样及分析方法(5)评价6.1.5 水环境质量监测(1)监测断面(2)监测项目(3)监测时间与频次(4)采样及分析方法6.1.6 声环境质量监测(1)监测布点(2)监测时间与频次(3)监测方法(4)评价6.2 工程分析6.2.1 企业现有生产排污调查与评价6.2.2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6.2.3 生产工艺过程分析6.2.4 水平衡、物料平衡分析6.2.5 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分析6.2.6 风险排污的源强及统计分析(1)事故排污(2)异常排污6.2.7 项目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分析6.2.8 清洁生产分析6.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6.3.1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1)气象资料收集(2)根据现有资料和有关观测结果,分析该区域垂直风场特征(3)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区域地面温度场热症(4)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区域温度层结特征(5)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区域大气稳定度结构特征。
第一章概论1、环境法及环评法的实施时间。
环境法:1989年12月26日;环评法:2003年9月1日。
2、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一年首次把环评用法律固定下来。
美国,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并于1970年1月1日实施。
3、我国哪个单位第一个开展环评。
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率先在江西永平铜矿开展我国第一个环评。
4、环评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公开。
5、环境影响评价中负责进行公众参与的主体单位是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委托具体恰当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期间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
6、我国对环评机构资质证书的规定。
(填)环评机构资质证书为甲、乙两个等级。
取得甲级评价资质的评价机构,承担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
实行总量限制,有效期4年。
取得乙级评价资质的评价机构,承担省级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
或仅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7、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分类管理与分级审批(填)分类管理:对环境影响重大,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全面、详细评价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影响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分析或专项评价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进行环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分级审批: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审批:核设施、绝密工程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环保部负责审批以外的环评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级环保部门按照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权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性质和程度及下述原则提出分级审批建议,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抄报环境保护部。
(4)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填)环境影响报告书:1.轻工纺织化纤2.化工石化医药3.冶金机电4.建材火电5.农林水利6.交通运输7.社会区域环境影响报告表:1.一般项目2.特殊项目8、专有名词英文全称: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环境影响评价(EIA,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英文遥感技术(3S ,Remote Sensing 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这三种技术名词中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
一至三章练习题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功能分别是什么?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原则: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2.什么是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按级别,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分哪些标准,其执行优先级是什么?按内容分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包括哪些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具体讲,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其他有关技术规范环境标准的分级: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个级别,另有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环境标准的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目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目的——掌握环境质量现状或本底,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累积效应分析以及投产运行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原则——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参数。
调查范围应大于评价区域。
结果尽量定量化方法——搜集资料法(首选)、现场调查法、遥感法。
4.环境影响预测的原则是什么?预测阶段如何划分?预测的原则——按相应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当地的环境要求而定。
第一章环评概论1.环评概念: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料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分类: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料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2.环评基本原则: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生态爱护,城市;清洁生产政策;生态爱护;资源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总量限制;污染物达标,区域环境。
3.我国的环评制度的形成及发展:《环境评价法》颁布时间:2002.10.28通过,2003.9.1实施,2004.2确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4.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及之间的关系组成:(1)宪法中的环境爱护的规范(2)环境爱护基本法(3)环境资源单行法(4)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爱护的规定 (5)国家行政部门指定的各种环境爱护法令, 法规和条例(6)环境爱护地方法规(7)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
关系:该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环境爱护的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相关法律关于环境爱护的规定为补充,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协调的环境爱护法律, 法规, 规章, 标准及国际条约所组成的一个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法律法体系。
五大原则:宪法至上的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
5.我国环评制度特点: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评价对象侧重于工程项目建设;分类管理;实行环评资格审核认定制6.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
执行上,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于综合标准,且不交叉执行。
第二章环评程序1.环评工作程序分那几个阶段?分别主要工作?第一阶段为打算阶段,主要工作为探讨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料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的环境质量。
例如:城市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表征环境质量优劣或变化趋势常用环境参数表征:如:pH、COD、DO、有毒有害化学元素浓度、农药含量、细菌菌群数等三、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根据不同环境要素,环境容量又分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
环境影响的特征:有利影响、有害影响;显著影响、潜在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原发性的环境影响、继发性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的时空分布;……环境影响评价按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现状评价、影响评价、回顾评价(后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20世纪中叶,环境污染由局部扩大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人们意识到不能无节制开发利用环境,要尊重自然规律,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1950年代初,核设施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影响开始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1960年代,英国总结出环境影响评价“三关键”即关键因素、关键途径、关键居民区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1月1日施行,随后瑞典(1970)、加拿大(1973)、澳大利亚(1974)、德国(1976)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立法目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包括: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2、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影响:直接、间接、累积影响效果:有利、不利影响程度:可恢复、不可恢复影响方式: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①按照评价对象分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②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③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声学环境评价1土壤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对象规划、开发建设项目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问题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三、管理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类管理(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评文件的介入时序及审批要求介入时序: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环评概述1、环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特点是:(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及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而环境的区域性则是由于地理位置或空间范围的差异,出现不同的特征。
(2)变动性和稳定系性:在自然或认为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但环境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当认为或自然作用不超过一定的限度,环境就能通过自我调节让这些变化逐渐消失,回复到变化前的稳定状态。
(3)资源性和价值性:环境就是资源。
人类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环境。
环境具有资源当然就具有价值,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以及物资和能量。
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制性)及其功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其基本功能有: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向导功能。
3、现行环境标准体系及相互关系。
按照环境标准的性质、功能和内在联系进行分级、分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称为环境标准体系。
分为两级,7种类型。
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4、何谓环境影响评价?何谓环境质量评价?两者之间有何区别?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众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确定具体的环境质量要素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用评价结果表征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质量评价区别:前者是指某活动对未来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先估计;后者则是对现有的环境状态进行评定和预测,主要为环境规划与环境质量管理服务。
5、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及范围,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1. 设有某污染源由烟囱排入大气的 SO 2 源强为 80g/s, 有效源高为60m,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为 6m/s, 当时气象条件下,正下风方向 500m 处的σz=18.1m,σy=35.3m ;计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
解: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221(,,0,)exp 2y zy z qy H C x y H u πσσσσ⎧⎫⎡⎤⎪⎪=-+⎢⎥⎨⎬⎢⎥⎪⎪⎣⎦⎩⎭ 将以上数据带入:)/10001.11.18603.355021exp 3.351.18614.3803522m g C (-⨯=⎪⎭⎪⎬⎫⎪⎩⎪⎨⎧⎥⎥⎦⎤⎢⎢⎣⎡⎪⎭⎫ ⎝⎛+⎪⎭⎫ ⎝⎛-⨯⨯⨯⨯== 0.01 mg/m 3经计算获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为0.01 mg/m 3。
2. 某工厂烟囱高Hs=45m ,内径D=1.0m ,烟温Ts=100℃,烟速V s =5.0m/s ,耗煤量180kg/h ,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 ,中性大气条件下,距源450m 轴线上SO 2的浓度。
(大气压Pa=101KPa )小型烟囱Q h <1700KJ/s ,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1)01.05.1(2-+=∆uQ D V H h s风速廓线幂指数 p 的取值在中性大气稳定度下,高斯扩散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σy =0.110726x 0.929481 σz =0.104634x 0.826212解:⑴工厂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为:Q=180kg/hr ×1%×90%×3264×1000/3600=0.90 (g/s)⑵根据风廓方程,可计算在评价因子45m 处的风速。
从表中可查风速高度指数p=0.25pz z u u )(1212=)/(9.21045225.0s m u =⎪⎭⎫ ⎝⎛⨯=⑶计算烟囱的提升高度和有效高度 ①烟气排放量Q v =A.u=3.14×0.52×5=3.9(m 3/s ) ②烟气热释放率v sa h Q T T P Q ⋅∆⋅=5.3=3.5×101×10027320100+-×3.9 = 296 (KJ/s )③烟气提升高度Qh<1700KJ/s ,属小型烟囱,可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
1)01.05.1(2-+=∆uQ D V H h s =2×(1.5×5×1+0.01×296)/3.9==5.4 (m) 烟囱的有效高度H=Hs+ΔH=45+5.4=50.4 (m )⑷根据G-P 模型,在大气稳定度为D 类,风向下方450m 的扩散系数σy 、σz 分别为:σy =γ1x α1=0.110726×4500.929481= 32.4 m σz =γ2x α2=0.104634×4500.826212 = 16.3m ⑸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0,0,)exp 2y z z qH C x H u πσσσ⎛⎫=- ⎪⎝⎭将以上数据带入:)/0015.0)/105.12.164.5021exp 2.164.329.214.39.03362m mg m g C ((=⨯=⎪⎭⎪⎬⎫⎪⎩⎪⎨⎧⎪⎭⎫ ⎝⎛-⨯⨯⨯⨯=-3. 地处平原某工厂,烟囱有效源高100m ,SO 2产生量180kg/h ,烟气脱硫效率70%,在正下风1000m 处有一医院,试求中性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时,该工厂排放的SO 2对医院SO 2平均浓度贡献值。
(中性条件下,烟囱出口处风速6.0m/s ,距源1000m ,σy=100m ,σz=75m )。
解:①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Q=180kg/hr ×(1-70%)×1000/3600=15 (g/s) ②烟囱的有效高度H=100m ③烟囱出口风速 u=6.0m/s④根据帕斯奎尔法模型,可以得出在大气稳定度为D 类,风向下方1000m 处的污染物扩散系数σy 、σz 分别为:σy = 100m σz = 75 m⑤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0,0,)exp 2y z z qH C x H u πσσσ⎛⎫=- ⎪⎝⎭将以上数据带入:)/1036.47510021ex p 75100614.315352m g C (-⨯=⎪⎭⎪⎬⎫⎪⎩⎪⎨⎧⎪⎭⎫ ⎝⎛-⨯⨯⨯⨯= = 0.0436 (mg/m 3)4. 设某电厂烧煤 15t/h ,含硫量 3%, 燃烧后有90%的SO 2由烟囱排入大气。
若烟羽轴离地面高度为 200m ,地面 10m 处风速为 3m/s , 稳定度为D 类,求风向下方300m 处的地面浓度。
风速廓线幂指数 p 的取值在中性大气稳定度下,高斯扩散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σy =0.110726x 0.929481 σz =0.104634x 0.826212解:①电厂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为:Q=15t/hr ×3%×90%×3264×1000000/3600=225 (g/s)②烟羽轴的高度就是烟囱的有效高度是, H=200m③根据风廓方程可地面上风速,可计算在200m 处的风速。
从表中可查0.25pz z u u )(1212=)/(34.610200325.0s m u =⎪⎭⎫ ⎝⎛⨯=④根据帕斯奎尔法模型,可以得出在大气稳定度为D 类,风向下方300m 处的污染物扩散系数σy 、σz 分别为:σy =γ1x α1=0.110726×5000.929481= 35.7m σz =γ2x α2=0.104634×5000.826212 = 17.8 m ⑤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0,0,)exp 2y z z qH C x H u πσσσ⎛⎫=- ⎪⎝⎭将以上数据带入:)/08.1720021ex p 8.177.3534.614.322532m g C (≈⎪⎭⎪⎬⎫⎪⎩⎪⎨⎧⎪⎭⎫ ⎝⎛-⨯⨯⨯⨯= 污染物基本全部由风吹离了这个区域,对地面SO 2的浓度不造成影响。
5. 某工厂烟囱有效源高50m ,SO 2排放量12kg/h ,排口风速4.0m/s ,求:⑴SO 2最大落地浓度的多少?⑵若使最大落地浓度下降至0.010mg/m 3,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效源高应为多少?设此大气稳定度下的P-G 系数参数P 1=2.27))1(21exp()(1221))(1())(1(2121)(211212121ααααγγαααααα-⎪⎭⎫⎝⎛+=-+-HP解:⑴SO 2最大地面浓度SO 2排放强度为:Q=10 kg/hr = 10000/3600=2.778 (g/s) 排口风速u=4.0m/s根据高斯模型,地面最大浓度为:12max 2P H u e Q C π=将数据带入为:27.250414.3718.27778.222max ⨯⨯⨯⨯⨯=C =0.028×10-3 (g/m 3)= 0.028(mg/m 3)⑵如控制C max=0.010mg/m 3,可以通过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提高烟囱的高度两种方式达到目的,若提高烟囱高度,烟囱的有效高度为:211max 2⎪⎪⎭⎫ ⎝⎛=P C u e Q H π=[2×2.778/(2.718×3.14×4×0.01×10-3×2.27)]0.5 =84.6 (m)烟囱的有效高度应保持在84.6米以上时,地面最大浓度可控制在0.01 mg/m 3以下。
1. 有一条比较浅而窄的河流,有一段长5km 的河段,稳定排放含酚废水Q h =0.10m 3/s ,含酚浓度为C h =5mg,/L ,上游河水流量为Q p =9m 3/s ,河水含酚浓度为C p =0,河流的平均流速为v=40km/d ,酚的衰减速率系数为k=2 d -1,求河段出口处的含酚浓度为多少?解:较浅而窄的河流可以按照一维河流模型进行分析。
可以认为污水与河水可迅速地混合均匀,排放点的酚浓度就等于:q Q q C Q C C ++=21)/(055.01.099010.05l mg =+⨯+⨯=对于一维河流模型,在忽略扩散时,可降解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可表示为:)]/(ex p[)(10u x k C x C -=将各量数值带入得⎪⎭⎫⎝⎛⨯-⨯=4052ex p 055.0C =0.0428 (mg/l)河段出口处的含酚浓度为0.0428mg/l 。
2. 有一条河段长7.5km ,河段起点BOD 5的浓度为7mg/L ,河段末端BOD 5的浓度为5mg/L ,河水平均流速为15km/d ,求该河段的自净系数k 1为多少?解:按照一维河流模型S-P 模型进行分析。
河流中的 BOD- DO 的变化规律为:⎪⎩⎪⎨⎧--+--==----)()(//2101/0/02121u x k u x k u x k s s u x k e e k k L k e C C C C e L L由第一方程可得:⎪⎪⎭⎫ ⎝⎛=211ln C C x u k ,将各量的数值带入方程式,得: 11673.00.50.7ln 5.715-=⎪⎭⎫ ⎝⎛=d k3. 一河段的K 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 E =19440m 3/d ,BOD 5(E )=81.4mg/l ,河水Q P =6.0m 3/s ,BOD 5(P )=6.16mg/l ,u=0.1m/s ,K 1=0.5/d 。
①如果忽略污染物质在混合段内的降解和沿程河流水量的变化,在距完全混合断面10km 的下游某段处,河流中BOD 5浓度是多少?②如果COD Cr (E )=100 mg/l ,COD Cr (P )=12 mg/l ,K C =0.3/d ,其它数据同上,计算COD Cr浓度。
解:①混合均匀后,水中的BOD 浓度q Q q C Q C C ++=213600/24/194406616.63600/24/194404.81+⨯+⨯==8.88 (mg/l)在忽略扩散时,一维河流模型有:)]/(ex p[)(10u x k C x C -=⎪⎭⎫ ⎝⎛⨯⨯⨯⨯-⨯=2436001.01000105.0ex p 88.8=4.98 (mg/l)河段混合断面10km 处的BOD 浓度为4.98mg/l 。
②混合均匀后,水中的COD 浓度q Q q C Q C C ++=213600/24/1944066123600/24/19440100+⨯+⨯==15.2 (mg/l)在忽略扩散时,一维河流模型有:)]/(ex p[)(10u x k C x C -=⎪⎭⎫ ⎝⎛⨯⨯⨯⨯-⨯=2436001.01000103.0ex p 2.15=10.7 (mg/l)河段混合断面10km 处的COD 浓度为10.7m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