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所历届业博士研究生信息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一、学科简介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
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3. 中医训诂学研究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三、培养目标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
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
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
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华东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我校采用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优秀本科应届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直接攻博")、普通招考四种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采用申请考核招生方式的院系、专业、导师见专业目录:专业目录备注中标注有“招生方式为申请考核(或申请制)”的表明该院系、专业、导师以申请考核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招生方式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刊发的“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通知(具体刊出时间见培养处相关通知)。
”我校部分专业按专业招生,不按导师招生,详见专业目录中的备注说明。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古籍研究所,现任所长顾宏义。
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6人。
历任所长:徐震堮、李国钧、朱杰人、严佐之、陈大康。
是国务院学位办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二个专业。
古籍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曾承担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中《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整理工作。
1983年升格为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联系的重点研究所之一。
自成立以来,古籍研究所始终坚持严谨学风,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近三十年间,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近四十项,获得各类课题经费约300余万元,古籍整理的成果及学术论文,如《朱子全书》、《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中华大典》等,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项目《顾炎武全集》的出版,在业界及社会上也取得了重大的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史文献研究,朱子学暨儒学文献研究,教育暨科技史文献研究,目录版本学。
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研究员:严佐之、顾宏义、刘成国(紫江青年学者);副研究员:李慧玲、丁红旗、任莉莉、丁小明;晨晖学者:张文、王耐刚。
光、电磁微波、物理王明新,1957年3月1日数学物理方程刘继军1965-01-19缪国庆. 1945年8月刘南生1946年10江风益1963年10月底赵凯华,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刘文江1935-10-16李人厚1935-5-1刘纯亮1959-11-13黄伯云1945.11.24贾瑞皋1948年2季家镕1946年11庄钊文,1958年6俞宽新1946.10赵峥1943年8宋文淼1938年5丁祖荣1944年11陈维桓1940年3马礼敦1935年5耿信笃1941年4朱自强先生(1934-1995),物理学家,193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朱自强1936年9月1日力学朱自强1930年10月董曾南1932年11章梓雄1944 年11董湘怀1955年11范维澄(1943.1.28-)陈秉乾1937年11月chen bq@王稼军1947-09-12吴有庭1968年11月高锟(Charles Kao 1933-11-4)李新洲1946年3月17何济洲1962年10月31日出生赖珍荃1963-6-19徐旭明1964年9吴思诚1938-01-09陈熙谋1934年8马伯强1962-7-13李定平1965-4-9高春媛1972-3-7邓卫真1963-8-3刘林华,男,1966年1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戴锅生男,1939年12月生吕英华男,1944年7月徐善驾1939年7月9日周文斌,1960年10月20陸衛博士,1962年5月10日阮双琛,1963年10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张贤科1944年3(农历2月)张光寅1932年10成平1932年6月17陈懋章1936.2.10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洪嘉振1944年7朱克勤1946年10刘延柱1936-7-6包光伟59-10-31余其铮1933年10月18日彭惠民1949年6郑春开1936年3赵连城(1938.2.18-)。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5学科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富有特色。
自建国以来,有萧望卿、李松筠、夏传才、王学奇、朱泽吉、常林炎等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本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经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等措施,已建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共有教师17人,包括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者7人。
经过几代学者五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当前已形成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曲学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自以来,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各级科研经费150万元。
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强力的经费支持,将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培养目标博士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树立献身科学与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牢固掌握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文史研究工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共招生21人,有10个专业,分别是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化经典教育、语文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与媒介素养教育、文化研究。
二、考试的科目三、导师介绍鲁洪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国际周易联合会副秘书长,新加坡神州艺术院荣誉院士,韩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院荣誉院士,香港国际易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大海外学院EMBA总裁班特聘教授,香港国际经济管理学院《易经》学客座教授。
致力于《诗经》、儒学、道学及古代文化的教学研究。
鲁洪生主撰或参撰、参译出版《先秦大文学史》、《历代赋辞典》、《二十世纪大博览》等著作十余种。
傅道彬,男,1960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县,历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黑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
出版有《诗可以观》《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文学是什么》(合著)等著作。
吴相洲(1962~),辽宁人,当代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讲有《唐代歌诗研究》《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等课程。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首都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市重点项目“《乐府诗集》研究”的研究,并着手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子课题“隋唐五代诗歌史”的写作。
邓小军,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理事。
目前著述有《诗史发微――从陶渊明到陈三立》詹福瑞:男,满族,1953年11月出生。
河北秦皇岛市青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学术专著《走向世俗一一南朝诗歌思潮》、《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等3部,合著《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李白诗全译》等著作多部。
1999尚小明刘桂生清代学人的幕府生涯及学术活动北京大学夏明方李文海灾害、环境与民国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宝音德力根亦邻真才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邢文李学勤帛书《周易》与古代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达力扎布王锺翰漠南蒙古历史初探中央民族大学戴鞍钢邹逸麟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 复旦大学彭南生章开沅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 华中师范大学2001邹振环周振鹤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为中心复旦大学臧运祜杨天石九一八至七七事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以华北政策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吴义雄陈胜粦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1807—1851)中山大学2002余新忠冯尔康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南开大学关晓红桑兵晚清学部研究中山大学2003杨天宏罗志田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四川大学陈苏镇祝总斌《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北京大学2004冯胜君吴振武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吉林大学陈谦平张宪文抗战前后中英关于西藏问题交涉之研究(1935-1947)南京大学2005戚学民朱育和严复《政治讲义》研究:文本渊源、言说对象及理论意清华大学高蒙河葛剑雄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文明化进程中的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复旦大学张先清陈支平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厦门大学2006李玉偿葛剑雄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复旦大学韩小忙李范文西夏文正字研究陕西师大2007倪玉平徐凯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孙大权陈廷湘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四川大学张萍朱士光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陕西师大冯培红郑炳林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兰州大学2008游自勇郝春文天道人妖:中古《五行志》的怪异世界首都师大郭培贵南炳文《明史•选举志》与明代选举制度考论南开大学张杨于群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东北师大2009余欣荣新江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大学严志斌刘一曼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10年陈志坚刘新成情与理的交锋--英国财产继承研究1200-1800 首都师范大学杨煜达邹逸麟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复旦大学2011王青晁福林上博简《曹沫之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杨培娜陈春声濒海生计与王朝秩序——明清闽粤沿海地方社会变迁研究中山大学2012吕鹏袁靖广西邕江流域贝丘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侃理陈苏镇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2013马孟龙葛剑雄西汉侯国地理复旦大学肖灿朱汉民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研究湖南大学。
100多名会宁籍博士的资料张自和1944 年11 月23日生,现为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沙勇忠1968年7月生,平头川乡人,武汉大学情报专业博士,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李万同1964年10月生,头寨子人。
博士,现任兰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兰大基础数学研究所所长。
武生智1964年6月26日生,2003年5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李忆春1970年生,青江驿乡人,2000年攻读兰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王文1957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会宁县。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教学中心副主任。
刘玉冰1974生,博士研究生,现在兰大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苏培玺1964年4月生,老君坡乡人,1999年考取中科院兰州分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职博士生,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张志斌1965年9月生,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0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回西北师大任教,现为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冯曦明1964年7月生,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政与金融系副主任、经济学副教授。
张兵1965年1月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蔡宝来1965年生,新塬镇人,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张学强男,1971年生,白草塬镇人,1996年考入华东师大教育系博士研究生,28岁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杨勇男,1967年7月生,大沟乡人,1998年攻读兰州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张兴武男,1962年生,丁沟镇人,博士,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柴守玺男,1962年出生,博士,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俊义男,1957年12月生,博士,现任甘肃农业大学作物耕作栽培系主任、教授、博导。
孙万仓男,生于1957年4月,博士,现为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主任、教授、博导。
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条件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易经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条件非常严格,只有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被录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条件,以期能够对有意向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一、基本条件首先,报考中科院易经博士需要满足相应的学历和学位要求。
考生必须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此外,报考者须具备良好的中文水平,能够熟练使用中文阅读和撰写学术论文。
二、研究方向易经有诸多的研究方向,而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也会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流录取。
目前,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易经理论、易经文化、易经与哲学、易经与自然科学等方向。
考生需要在报考时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能够体现该方向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三、学术成果报考中科院易经博士的考生需要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研究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等。
考生需要在报考时提供这些学术成果的证明材料,以证明自己在所选研究方向上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四、个人素质除了学术成果外,个人素质也是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录取的重要考虑因素。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强烈的学习态度和研究动力都是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所关注的方面。
考生需要在申请材料中充分展示自我,能够清晰表述个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并且能够体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其他条件要求除了上述基本要求,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还有一些其他的条件要求。
例如,报考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严禁有违法违纪行为;还需要遵守科研诚信、学术道德、保守国家秘密等方面的要求。
总体来说,中科院易经博士招生条件非常严格,考生需要全方位地准备自己的申请材料,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如果想要报考该专业,应该提前了解录取条件并进行充分准备,以增加自己的录取机会。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6)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中国古代史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先秦秦汉史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国家形态和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先秦礼制、先秦诸子学说、汉代社会演变等重要课题作深入探讨。
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深入探讨当时的士族形态、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民族融合与社会风俗的变迁以及魏晋玄学、唐代文化交流等重要课题。
3、宋元明清史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演变,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规律。
4、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潮、流派和人物,揭求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发展规律和现代意义。
5.道教科技史三、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要求前两个学期修满学分,后四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
必修不少于11学分,选修不少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南京大学文学院两古专业博士生资格考核书目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3、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年版4、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5、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本,1990年版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3年版9、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10、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2006年版11、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1983年版12、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1983年版1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4、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1977年版15、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1979年版16、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1988年版17、张志烈等《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18、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学术名著丛刊》本,2006年版19、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20、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2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22、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3、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24、程千帆《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25、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6、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27、章太炎《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中华书局,2013年版2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3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武秀成1 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中华书局1965【通读可以不读存目部分】2 四库提要辩证余嘉锡中华书局19803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书店1984 【有王重民校订,见后记】4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中华书局19845 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严佐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6 书林清话叶德辉中华书局19577 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8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莫友芝中华书局1993【以上两种可多查阅】10 校勘学释例陈垣中华书局1997【胡适序】11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12 校勘学钱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3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等中华书局1956【体例、书例】14 藏书纪事诗叶昌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 伪书通考张心澂上海书店199816 续伪书通考郑良树台湾学生书局1984【以上两种辨伪目录。
古文字学专业方向博士点
古文字学专业方向博士点是一所致力于培养古文字学专业方向高
级研究人才的学术机构。
该博士点致力于深入挖掘和研究古代文字的
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为研究人员提供创新性的学术环境和广阔的
研究领域。
古文字学专业方向博士点的核心课程包括古代文字学、古代语言学、古代文化研究等。
学生将在这些课程中系统学习古代文字的构造、语义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研究古代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在博士研究阶段,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学习,并着
重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
这一阶段的研究将涉及对特定古代文字的详
细分析,包括其文字系统、语法特点和历史背景等。
学生也可以选择
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将古文字与其他相关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等)进行结合,从而深入探索古代文化的多个方面。
为了保证学生的学术质量和研究水平,古文字学专业方向博士点
设有严格的学术导师制度。
每位博士生都将由一位导师指导并监督其
研究进展。
导师将提供专业知识和指导,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解决
问题,并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和学术思维方式。
在完成博士课程和研究后,学生需要撰写并提交一篇博士论文。
该论文将通过专业评审,并进行学术答辩。
成功通过论文答辩后,学
生将获得古文字学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
古文字学专业方向博士点欢迎国内外优秀学子的加入。
我们提供
优越的学术资源、高水平的教学体验和广阔的研究空间,致力于培养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古文字学研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