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气门正时(发展史)1
- 格式:pdf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0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第一篇: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概述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是一种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通过调整气门开启和关闭的时机,以达到更好的燃烧效果,提高燃油效率并减少尾气排放的技术。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汽车、摩托车等各种类型的发动机中。
传统的气门正时是通过固定的凸轮轴来控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机,而可变气门正时解决了传统气门正时的制约,实现了更加灵活、精确的气门控制。
目前主流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主要有: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可变气门正时角技术、可变气门开闭技术、可变气门升程与正时角同时调节技术等。
可变气门正时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通过电子控制系统控制气门抬升高度、气门开启时刻以及总时间,让气门的开启时机根据发动机不同运行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
比如,在高速行驶时,气门的开启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以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在低速行驶时,气门的开启时间可以适当延后,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噪音。
值得一提的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具有一些非常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可以避免气门的过度开启或关闭,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污染。
其次,与传统气门正时相比,可变气门正时可以使发动机产生更多的动力和扭矩,从而提高加速性。
最后,该技术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需求和路况实时调整气门的开启时机,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总之,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技术,已经在各大汽车品牌的发动机中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将会不断创新,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加精彩的未来。
第二篇: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应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目前主流汽车品牌中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应用情况:1.奥迪奥迪一直以来都是汽车技术的领先者,其采用了一种称为"可变气门升程和气门正时系统"的技术,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负载要求实时调整气门升程以及开启时机,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输出性能。
2.丰田丰田近年来也在推进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应用,旗下多款车型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发动机是现代交通工具的核心部件之一,对汽车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正是一种能够提高发动机性能和燃油经济性的关键技术。
本文将对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概述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是指通过调整发动机进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使得气门的开闭与活塞的运动同步,以达到更好的进排气效果。
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发动机可以根据不同工况的需求灵活调整气门的开启时间,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燃烧效率和燃油经济性。
二、主要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1.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液压执行机构实现气门正时的连续调节。
传感器会监测发动机的工况参数,如转速、负荷和速度等,然后通过ECU对气门正时进行精确的控制。
这一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根据不同工况实时调整气门正时,以获取最佳的气门开度。
2.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阶段可变气门正时系统阶段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是通过调整气门凸轮轴的相位,以实现不同工作阶段的气门正时控制。
这一技术通常由液压或电动控制单元操控,通过改变凸轮轴齿轮的位置,改变气门的开闭时间。
相比于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阶段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在调整范围上稍显局限,但实施起来更加简单可靠。
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优势1. 提高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通过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实时调整气门的开闭时间,进一步优化气门开度和气门提前角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
这样可以增加每缸气体的流量和容积效率,使得燃烧更加充分,输出更大的动力。
2. 提高燃烧效率和燃油经济性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进排气门的开闭时间和气门提前或滞后角度来改变气缸内的活塞行程,优化燃烧室的容积和爆发时机,从而实现更高的燃烧效率。
通过提高燃烧效率,车辆可以在相同燃料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动力,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排放。
3. 降低排放和噪音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帮助实现更好的进气和排气效果,减少气门过早或过晚开启的问题,有效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引入和发展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动力系统性能的不断追求,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对发动机气门的开闭时间和幅度进行控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在不同工况下优化气门的进、排气效果,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动力性能。
本文将从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优势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采用的是机械或液压控制方式。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控可变气门正时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机械和液压控制方式,成为主流。
同时,随着对环境保护和燃油经济性要求的提高,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也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控制方式,如电磁控制、液压机械控制、连杆机械控制等,以满足不同发动机和车辆的需求。
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工作原理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发动机的气门开闭时间和幅度来调节气门事件。
一般来说,气门的开启时间应与活塞的位置相吻合,以确保气门的开启和关闭不会对活塞造成损害。
传统的固定气门正时技术无法满足动力系统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的要求,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工况自动调节气门的开闭时间和幅度,以优化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
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优势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提高燃烧效率: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根据不同负荷工况自动调节气门的开闭时间和幅度,使得燃气进出气缸的流动更加顺畅,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排放物的产生。
2.增加动力输出:通过控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使发动机在高转速下更有效地吸入和排出气体,提高动力输出,提升车辆的加速性能。
3.降低能耗和排放:与固定气门正时相比,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在发动机负荷较低时减少气门的开启时间,降低发动机泵功耗,从而减少燃油消耗和排放物的产生,提高燃油经济性。
4.增加发动机的灵活性: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工况自动调节气门的开闭时间和幅度,使得发动机具备更大的调节范围,适应不同的道路条件和驾驶需求。
知识堂可变气门正时的昨天/今天/明天汽车之家类型:转载日期:2008/07/21 CHE168 责任编辑:孟庆嘉同人类的呼吸系统一样,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进入气缸的空气也有不同的要求。
如果只保持一种进排气模式的话,那么,就不能够保证发动机在各种情况下都拥有很好的输出效果,从而不仅无法表现出相应的动力,也不能实现低油耗的效果。
而气门可变正时系统则将这种束缚变为了过去,那么,这项技术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呢?尽管大家对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都已经非常了解了,不过,气缸的进排气系统却并不简单。
在气门的发展历史上,我们使用过活塞式气门、套筒式气门、旋转式气门,不过最终我们还是使用了最为灵活实用的凸轮气门系统,因为在控制气门开合方面,这种形式是最有效的,对气门的作用力比较简单。
不过随着对发动机表现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开始研究除了在进气和排气冲程开合气门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能够使油气混合的办法。
为了增加更多的进气量,设计人员希望活塞在抵达下止点的时候也不关闭进气门,也就是说,只要吸气行程依旧存在的话,就让进气气门继续开启。
因此,在活塞运行到了底部并再运行约60度曲轴角之后,才关闭进气气门。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让排气气门的开启时间更早一些,也就是在活塞抵达下止点还剩60度曲轴角之前就打开排气气门,因为,此时,排气歧管中的压力已经和气缸中废气的压力相差不多了。
虽然提早开启排气气门会损害一定的有用能量,但同时,过多的背压更会影响车辆的性能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废气中有足够的能量来推动蜗轮运转的原因)。
而在活塞完成了第四个冲程之后,工程师们却依旧不会让排气气门闭合,从而使活塞在继续旋转了15-20度曲轴角之后再闭合。
同时,进气气门则在再次进行第一个冲程之前的10-20度就进行开启,从而使更多的油气混合汽进入气缸。
这样,大约有30-40度曲轴旋转的阶段是进气和排气气门同时开启的。
这种进气和排气气门共同开启的阶段我们称为重叠阶段。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是近些年来被逐渐应用于现代轿车上的新技术中的一种,发动机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充量,使充量系数增加,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现代的cvvt也是源自VVT的发动机控制技术。
发动机的气门正时是指气门打开的时间,也就是气门应该在活塞运行到哪个位置的时候打开。
一般我们会感觉,进气门应该在活塞从上止点开始向下运动,进行进气行程的时候打开,在活塞到达下止点完成进气行程的时候关闭;相应的排气门应该是活塞从下止点开始向上运动开始排气行程的时候打开,活塞运行到上止点完成排气行程的时候关闭。
但是,因为空气是有惯性的,它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为了更多的进气和排气,进气门会在活塞向下运动之前打开,并且到达下止点之后才关闭;排气门也是一样,会在活塞向上运动之前打开,到达上止点之后才关闭。
那么我们会发现在活塞到达上止点完成排气行程的时候,也就是进气行程开始之前,会出现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打开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气门叠加,这个叠加时曲轴转过的角度就气门叠加角。
发动机在其不同的转速范围段,对气门叠加角的需求是不同的,低转速需要较小的气门叠加角,高转速的时候反之,需要较大的气门叠加角。
普遍不带气门正时可变的发动机,是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的,一般只能采用一个折衷值,那么发动机在高速或者低速的时候运转都不会很舒服。
传统的发动机气门工作状态如下:当发动机处于低转速时,凸轮轴的运转速度较慢,进气速度也相对较慢,气门则保持相对较长的开启时间和较小的开度。
而当车辆在高速路上以120km/h的速度行驶时,发动机的转速则会维持在3000~4000rpm,甚至更高。
这一状态下,气门开闭频率加快,进气速度也加快,虽然进气量大,但气门的开启时间短,使进氧量较少,造成燃烧不完全。
如果在这一传统的发动机配气机构上引入电子控制系统——气门正时控制,那么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改善。
通过对凸轮轴的改造以及对传感器信号的收集,在低转速时,正时系统可控制凸轮轴使进气门提前开启或延时关闭,以保证气缸在低转速下的进气通畅;高转速时,还可对气门的开度实现适时调整,确保气缸内的燃烧更充分。
可变气门技术历史发展和使用车型的详细介绍在现在的轿车发动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像VVT-i、i-VTEC、VVL、VVTL-i等技术标号。
这些显赫的标号都代表了它们的与众不同——普通的发动机不一样,这些发动机都采用了发动机可变配气的技术。
可变配气技术,从大类上分,包括可变气门正时和可变气门行程两大类,有些发动机只匹配可变气门正时,如丰田的VVT-i发动机;有些发动机只匹配了可变气门行程,如本田的VTEC;有些发动机既匹配的可变气门正时又匹配的可变气门行程,如丰田的VVTL-i,本田的i-VTEC。
为何先进的发动机都要采用这种技术呢?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能给发动机带来什么好处呢?1)可变气门正时为了能更好的说清楚可变气门正时的原理,首先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发动机相关的几项工作原理。
大家都知道,气门是由发动机的曲轴通过凸轮轴带动的,气门的配气正时取决于凸轮轴的转角。
在普通的发动机上,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开闭时间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固定不变的正时很难兼顾到发动机不同转速的工作需求,可变气门正时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技术。
我们在简单回顾一下―气门叠加角‖的概念——在发动机运转的时候,我们需要让更多的新鲜空气进入到燃烧室,让废气能尽可能的排出燃烧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进气门提前打开,让排气门推迟关闭。
这样,在进气行程和排气行程之间,就会发生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打开的情况,这种进排气门之间的重叠被称为气门叠加角。
当发动机处于不同转速时,气门叠加角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没有任何一种固定的气门叠加角设置能让发动机在高地转速时都能完美输出的,如果没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发动机只能根据其匹配车型的需求,选择最优化的固定的气门叠加角。
例如,赛车的发动机一般都采用较小的气门叠加角,以有利于高转速时候的动力输出。
而普通的民用车则采用适中的气门叠加角,同时兼顾高速和低速是的动力输出,但在低转速和高转速时会损失很多动力。
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气门叠加角的可变来解决这一矛盾。
可变气门正时发展历程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是一种能够调节发动机进气和排气气门开启时间的技术。
它既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排放,又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经历了许多演变和改进,下面将分别介绍其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的机械式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这种技术是最早出现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它通过机械装置调节气门的开启时间。
例如,通过改变凸轮轴上的凸轮的形状或者通过连杆系统来实现气门的开关时间的调节。
这种技术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调节范围有限,不能灵活地适应不同工况下的发动机性能需求。
第二阶段是电子式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出现。
这种技术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来控制气门的开启时间。
ECU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和驾驶要求,实时调节气门的开启时间,从而使发动机的性能更加优化。
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气门的开启时间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节,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第三阶段是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传统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只能在几个固定的工作点进行调节,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在整个发动机负荷范围内实现气门的连续调节,从而更加精确地适应不同负荷下的发动机性能需求。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发动机在低速和高速工况下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第四阶段是可变气门升程和气门提前角正时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只能调节气门的开启时间,而不能调节气门的升程和提前角。
可变气门升程和气门提前角正时技术可以通过调节气门的升程和提前角来实现对燃烧过程的更精确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功率输出。
目前,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发动机中,包括汽车发动机、卡车发动机和船舶发动机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将继续发展,为发动机的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提供更多的潜力。
vtec可变气门正时与升程VTEC(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Lift Electronic Control)可变气门正时与升程是一种由本田公司研发的发动机技术。
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本文将从原理、优势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VTEC的原理VTEC技术通过控制气门正时和升程的变化,使发动机在不同转速范围内实现最佳的气门控制,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燃烧效率。
具体来说,VTEC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液压控制系统,实现在不同转速下切换两组气门正时和升程的机构。
在低转速下,VTEC系统采用较小的升程和较晚的气门关闭时间,以提高低转速扭矩输出,增强动力性。
而在高转速下,VTEC系统将切换至较大的升程和较早的气门关闭时间,以提高高转速的输出功率。
二、VTEC的优势1. 提高动力性能:VTEC技术能够根据不同转速范围内的需要,实现气门正时和升程的智能切换,从而在低转速和高转速下都能够提供最佳的动力输出。
这使得发动机在各个转速范围内都能够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和行驶体验。
2. 提高燃油经济性:VTEC技术在低负载和低转速下采用较小的升程和晚闭合时间,减少了摩擦损失和泵送损失,从而降低了燃油消耗。
而在高转速和大负载下,VTEC系统切换至较大的升程和早闭合时间,提高了燃烧效率,进一步降低了燃油消耗。
3. 提高环保性能:VTEC技术能够在不同转速范围内实现最佳的燃烧效率,减少了尾气排放。
同时,VTEC系统的智能控制还可以实现可变的气门升程,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的排放。
4. 提高稳定性:VTEC系统的智能切换能够提高发动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低转速下,采用较小的升程和晚闭合时间,使得发动机运行更加平稳。
而在高转速下,切换至较大的升程和早闭合时间,提高了气门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三、VTEC的应用VTEC技术最早应用于本田公司的汽车发动机上,如今已经成为本田发动机的标志性技术。
与新手浅谈上汽大众车型的可变气门正时作者:陈中泽来源:《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20年第09期上汽大众在发动机进气凸轮轴上安装可变气门正时(VVT),最早可以溯到20年前的帕萨特车型,尽管当时可变气门正时仅限于进气门滞后与提前两个位置的调节。
2005年,波罗劲情、劲取车型中,标识号BMH的1.6L发动机VVT实现了进气门连续可调节。
2010年以后,上汽大众旗下的EA888、EA111系列发动机,均采用进气凸轮轴连续可调的VVT。
2015年以后,上汽大众EA211/EA888第3代机型/EA837(VR6)系列发动机的进气凸轮轴与排气凸轮轴上都安装了可变气门正时,即DVVT。
设置可变气门正时的目的是兼顾满足发动机各种工况条件下对配气相位的不同需求,其具体内容可由以下的描述中得以了解与知晓。
(1)怠速工况的进气门被设置成上止点后开启,下止点后关闭,排气门被设置成在上止点前完全关闭。
由于气缸内只有少量残余气体燃烧,使得怠速运行很稳定。
(2)中速工况下,为了获得较高的输出扭矩,气缸应追求较高的容积效率。
这就需要将进气门设置在上止点前打开,进气门开启早,关闭自然也较早,避免了进缸的新鲜空气被压出气缸的可能。
(3)高速工况时,进气门在上止点后开启,在下止点后关闭,缩短了压缩行程,这样的高速进气动态惯性具有增压效应,无形之中增加进气量。
而排气门设置成较晚打开,膨胀作功行程得以延长,可以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
(4)通过调节进气凸轮轴与排气凸轮轴相互之间的位置,很容易实现机内废气再循环。
此时,进气门被设置成上止点前开启,排气门在接近上止点时关闭,在进排气门重叠期过程中,废气从排气口流入进气门。
与机外废气再循环装置相比,机内废气再循环令气体分布均匀,反应较快,抑制了NOx 的生成量。
本文对DVVT结构的认识,以上汽大众最近推出的全新朗逸PLUS车型为蓝本加以阐述。
上汽大众全新朗逸PLUS车型的EA211发动机(排量为1.5L),DVVT可变气门正时由进气凸轮轴调节器、排气凸轮轴调节器与机油压力回路组成(图1)。
可变气门正时(发展史)1 1 / 20 ` 可变气门正时的昨天/今天/明天2 / 20`一、发展史VVT 的技术发展进程:3 / 20 `4 / 20 `5 / 20`VVT 第一代叶片式-链驱动:6 / 20`VVT 第一代叶片式-皮带轮驱动:7 / 20`VVT 第二代发展:8 / 20`9 / 20`VVT技术VVT技术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1980年,AlfaRomeo首次使用VVT技术;Honda,1989年,首次使用具有可变气门升程能力的VVT技术;BMW,2001年,首次使用VVT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节气门。
韩系车的VVT是根据日本中的丰田的VVT-I和本田的VTEC技术模仿而来,但是相比丰田的VVT-I可变正时气门技术,VVT仅仅是可变气门技术,缺少正时技术,所以VVT发动机确实要比一般的发动机省油,但是赶不上日系车的丰田和本田车省油。
BMW在之前的一代发动机中早已采用该技术,目前如本田的VTEC、i-VTEC、;丰田的VVT-i;日产的CVVT;三菱的MIVEC;铃木的VVT;现代的VVT;起亚的CVVT;江淮的VVT;长城的VVT等也逐渐开始使用。
总的说来其实就是一种技术,名字不同。
10 / 20`VVT-iVVT-i的由来VVT中文意思是“可变气门正时”,由于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因此丰田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称叫“智慧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该系统主要控制进气门凸轮轴,又多了一个小尾巴“i”,就是英文“Intake”(进气)的代号。
这些就是“VVT-i”的字面含义了。
VVT—i.系统是丰田公司的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英文缩写,最新款的丰田轿车的发动机已普遍安装了VVT—i系统。
丰田的VVT—i系统可连续调节气门正时,但不能调节气门升程。
它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就自动地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驱动齿轮内的小涡轮,这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小涡轮就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60度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正时的目的。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可变正时气门技术基本简介 (5)二、早期的可变气门技术 (5)㈠、本田VTEC系统 (5)㈡、宝马VANOS系统 (6)㈢、丰田VVT-i系统 (7)三、21世纪的新可变气门技术 (8)(一)、VVT-i的发展:VVTL-i (8)(二)、从VTEC至i-VTEC (8)(三)、更为先进的Valvetronic (9)结论 (12)参考文献 (13)浅谈可变正时气门技术摘要:近几十年来,基于解决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与排放性能之间的矛盾,汽车发动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而其中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便是改善这一问题的方案之中最为中肯,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技术。
本文主要展开浅谈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在各大公司所推出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系统,介绍可变正时气门技术的发展,同时着重探讨较为先进的宝马公司Valvetronic系统,其不仅能使发动机在进新鲜空气时更顺畅,而且还可以对其气门升程进行连续性微调。
随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越来越成熟并且广泛的被各种发动机所采用,VVT可变正时气门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动力性和经济性,降低排放),将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关键词: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气门正时技术;气门正时;气门升程引言福州玖玖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是一汽丰田于2003年9月正式授权的4S经销店,注册资金1500万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为10372㎡;建筑面积5530㎡。
其中新车展示厅1100㎡,维修车间2340㎡。
玖玖丰田公司一直积极致力于丰田车系的市场开拓和推广,不仅拥有经过丰田专业培训的资深管理和技术人员,并且秉承丰田汽车客户满意度第一——CSNO.1的客户服务理念,推行丰田汽车4S中心管理模式,以丰田专业化的维修技术为标准,使用丰田专业配套的维修设备和完整的专业技术培训计划(TEAM 21),引进丰田联网的零配件体系和产品,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服务管理、一流的维修技师队伍、一流的纯正零件供应向福州地区乃至全省汽车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售后品牌服务。
1 / 20 ` 可变气门正时的昨天/今天/明天2 / 20`一、 发展史VVT 的技术发展进程:3 / 20`4 / 20`5 / 20`VVT 第一代叶片式-链驱动:6 / 20`VVT 第一代叶片式-皮带轮驱动:7 / 20`VVT 第二代发展:8 / 20`9 / 20`VVT技术VVT技术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1980年,AlfaRomeo首次使用VVT技术;Honda,1989年,首次使用具有可变气门升程能力的VVT技术;BMW,2001年,首次使用VVT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节气门。
韩系车的VVT是根据日本中的丰田的VVT-I和本田的VTEC技术模仿而来,但是相比丰田的VVT-I可变正时气门技术,VVT仅仅是可变气门技术,缺少正时技术,所以VVT发动机确实要比一般的发动机省油,但是赶不上日系车的丰田和本田车省油。
BMW在之前的一代发动机中早已采用该技术,目前如本田的VTEC、i-VTEC、;丰田的VVT-i;日产的CVVT;三菱的MIVEC;铃木的VVT;现代的VVT;起亚的CVVT;江淮的VVT;长城的VVT等也逐渐开始使用。
总的说来其实就是一种技术,名字不同。
10 / 20`VVT-iVVT-i的由来VVT中文意思是“可变气门正时”,由于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因此丰田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称叫“智慧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该系统主要控制进气门凸轮轴,又多了一个小尾巴“i”,就是英文“Intake”(进气)的代号。
这些就是“VVT-i”的字面含义了。
VVT—i.系统是丰田公司的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英文缩写,最新款的丰田轿车的发动机已普遍安装了VVT—i系统。
丰田的VVT—i系统可连续调节气门正时,但不能调节气门升程。
它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就自动地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驱动齿轮内的小涡轮,这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小涡轮就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60度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正时的目的。
VVT-i技术11 / 20`VVT-i是一种控制进气凸轮轴气门正时的装置,它通过调整凸轮轴转角配气正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的排放。
VVT-i系统由传感器、ECU和凸轮轴液压控制阀、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ECU储存了最佳气门正时参数值,曲轴位置传感器、进气歧管空气压力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等反馈信息汇集到ECU并与预定参数值进行对比计算,计算出修正参数并发出指令到控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控制阀根据ECU指令控制机油槽阀的位置,也就是改变液压流量,把提前、滞后、保持不变等信号指令选择输送至VVT-i控制器的不同油道上。
VVT-i用途VVT-i系统视控制器的安装部位不同而分成两种,一种是安装在排气凸轮轴上的,称为叶片式VVT-i,丰田PREVIA(大霸王)安装此款。
另一种是安装在进气凸轮轴上的,称为螺旋槽式VVT-i,丰田凌志400、430等高级轿车安装此款。
两者构造有些不一样,但作用是相同的。
12 / 20`叶片式VVT-i控制器由驱动进气凸轮轴的管壳和与进气凸轮轴相耦合的叶轮组成,来自提前或滞后侧油道的油压传递到排气凸轮轴上,导致VVT-i控制器管壳旋转以带动进气凸轮轴,连续改变进气正时。
当油压施加在提前侧油腔转动壳体时,沿提前方向转动进气凸轮轴;当油压施加在滞后侧油腔转动壳体时,沿滞后方向转动进气凸轮轴;当发动机停止时,凸轮轴液压控制阀则处于最大的滞后状态。
螺旋槽式VVT-i控制器包括正时皮带驱动的齿轮、与进气凸轮轴刚性连接的内齿轮,以及一个位于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的可移动活塞,活塞表面有螺旋形花键,活塞沿轴向移动,会改变内、外齿轮的相位,从而产生气门配气相位的连续改变。
当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左侧,迫使活塞右移,由于活塞上的螺旋形花键的作用,进气凸轮轴会相对于凸轮轴正时皮带轮提前某个角度。
当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石侧,迫使活塞左移,就会使进气凸轮轴延迟某个角度。
当得到理想的配气正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就会关闭油道使活塞两侧压力平衡,活塞停止移动。
13 / 20`现在,先进的发动机都有“发动机控制模块”(ECM),统管点火、燃油喷射、排放控制、故障检测等。
丰田VVT-i发动机的ECM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自动搜寻一个对应发动机转速、进气量、节气门位置和冷却水温度的最佳气门正时,并控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并通过各个传感器的信号来感知实际气门正时,然后再执行反馈控制,补偿系统误差,达到最佳气门正时的位置,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功率与性能,尽量减少耗油量和废气排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动机的设计一直比较中庸,没有任何一款机器能够既保证高转的有效性,又保证低转的大扭矩。
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初,出于减排目的而开发的可变凸轮正时技术却给了发动机设计界一个重要的启示。
在重叠阶段应用气门正时调节可以通过废气来降低温度,从而减少NOx的排放。
因此,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废气外循环(EGR)技术在减少NOx方面的效果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如果能够形成内循环的话,发动机的设计将更为简单。
所以,后来人们应用了更长的重叠时间,从而使部分废气能够在进气冲程时进入气缸。
不过,14 / 20`虽然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怠速和低速的工作效果又受到了影响,并使发动机无法在起步阶段通过废气高温来激活催化剂,所以,人们开始使用了可变凸轮正时技术。
最先将气门正时技术应用在量产车中的公司是意大利的阿尔法罗密欧。
作为第一个开发出了双凸轮轴量产发动机的厂商,他们用两根不同的凸轮轴来控制进气气门和排气气门的开闭时间,从而达到了比单凸轮轴更为有效的效果。
这家车厂一名叫Giampaolo Garcea的工程师发明了一个装置,就是在进气凸轮轴的主动链轮里加上一个设备,并由螺旋键槽将其与凸轮相连接,来改变气门的正时效果。
它设计的发动机标准重叠时间为16度,但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时候,它可以将开启时间增加32度,从而使重叠时间扩大到48度。
最先配备这种系统的车型就是阿尔法罗密欧Spider。
当这款车在欧洲销售的时候,该公司进一步增大了重叠角度以获得更好的燃油经济性。
后来在配备了Bosch公司的Motronic发动机管理系统之后,发动机的正时技术便越来越依赖于ECU的作用了。
15 / 20`紧随阿尔法罗密欧的就是日产和本田。
这两家日本公司分别在1987年和1989年,研发出了他们自己的双顶置凸轮轴系统,也就是后来所说的NVCS和VTEC系统。
在1992年,宝马公司也开发出了自己的Vanos系统,最先被应用在了进气凸轮轴上,后来,又于1998年,推出了他们的双Vanos系统。
而保时捷公司的办法则是在两根凸轮轴之间应用一个链条对气门正时进行调节。
不过,上述所介绍的这些系统都属于双凸轮发动机,但那些单顶置凸轮的发动机又怎样实现气门正时的最优解呢?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变整个凸轮轴的旋转位置。
然而,由于凸轮轴上的凸轮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无法在工作中改变进排气的重叠时间。
于是,通用公司在2005年推出了一种新技术,那就是在凸轮轴的驱动端安装上一个液压相位调节装置,从而改变进气气门的重叠时间。
当然,通过在凸轮轴的驱动段安装液压相位调节机构来调节并不难实现。
但问题是,如何在一个凸轮上改变进气和排气凸轮的相对相位。
1973年,通用公司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他们通过将一个大凸轮轴内设置一个同心小凸轮轴,16 / 20`在小凸轮上安装一套排气气门,这样,可以通过螺旋花键来改变进气凸轮与排气凸轮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可变气门正时。
不过,这项技术由于过于复杂,造价太高而最终没能得到大规模的使用。
正当人们深陷于复杂的设计而无法量产的时候,凸轮轴制造技术上的改变激发了人们的想象。
随着凸轮轴制造技术变成了组装生产,因此,Mechadyne将两端都装上了凸轮,并在凸轮轴的驱动端配备了一个相位调节机构,从而形成了可独立调节进气和排气正时的SCP凸轮轴。
17 / 20`在上世纪90年代末,Mechadyne便开始为它的想法找寻有兴趣的投资人。
而克莱斯勒的蝰蛇设计小组对它的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当时研发的蝰蛇V10发动机在动力上非常强大,它的重叠时间很长,不过,在怠速和低速排放方面却无法满足OBD的要求。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在2002年,通过Mechadyne和小组其他人员开始想办法将英国公司的SCP技术应用到他们的发动机中。
不过,这项技术也遇到了问题,因为通过改变凸轮轴轴承的直径来放置更为复杂系统的方式将会给生产环节带来更大的难题。
最终,克莱斯勒公司选择了只改变排气气门正时的技术,使其降低低转下重叠的时间。
通过这个技术,可以将昂贵的电传控制省去,使结构更加简单。
后来,德国的Mahle根据这项技术对SCP凸轮轴进行生产,并将其演化为一种名叫“CamlnCam”的技术。
因此,在08款的蝰蛇SRT10的8.4升发动机上,它不仅能够满足OBD对排放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在6100转下产生600马力的最大功率和747牛米的巨大扭矩。
此外,至于为什么没有在进气气门上应用SCP凸轮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即便是将动力性还可以再提高一个水平,但对于蝰蛇来说,增加的功率也只会是演变成更多的胎烟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8 / 20`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找到了一个终极解决办法呢?并没有。
不过,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被称为非凸轮控制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液压作用力或电磁力下对气门的开合进行单独控制。
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发动机的转速来实时调节,控制实际上就是由中央处理器完成的。
在电磁泵的作用下,通过弹簧来控制节气门的开合。
此外,还需要传感器向控制中心进行气门工作状态反馈。
在这个方面,英国的莲花公司发展的比较快,开发出了一种名叫主动配气系统(AVT)技术。
而法国人也在无凸轮控制技术方面发展迅速。
德国的FEV,Bosch和AVL也都拥有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独门绝技。
宝马公司更是已经将其Valvetronic系统应用到了它的无凸轮发动机上。
19 / 20`无凸轮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还将开启发动机设计新的篇章,也就是被称为“可控自动点火系统”(CAI),这种系统可以使一台汽油发动机像柴油发动机一样的工作(Diesotto)。
在进气冲程阶段,气缸内的很多热点再加上再循环的废气热量构成强大的压力,使汽油燃烧,从而不需要火花塞的介入。
压燃过程所需要的内外循环的废气正好是无凸轮发动机所能给予的,据计算,这种燃烧方式可以使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提高10%以上。
四冲程发动机的设计非常完美,但伴随它的技术却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