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肠道菌群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2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内容1.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2.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第一节概述人体和动植物体一样,按生态学(ecology)规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中生活,机体与机体外环境生态间或与机体内定居的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分别属于外生物态学或宏观生态学(macroecology)和内生态学或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
为着本文的目的,我们只讨论微观生态学的一些方面。
一、肠道微生态1. 肠道微生态简介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最佳生理状态,双方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转,因而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密切关系。
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健康人全身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有1271g之多,其中眼1g、鼻1g、口腔20g、肺20g、阴道20g、皮肤200g,当然最多的还是肠道,达1000g,总数为100万亿个(1014),相当于人体细胞数(1013)的10倍。
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肠道微生态是主要的,最活跃的,一般情况下也是对人体健康有更加显著影响的。
2.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菌数约为1012~1013个/g粪便,占干粪便重1/3以上,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比较少。
形态上有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
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有的是肠道定植菌,有的只是一时的过路菌。
肠道是一个细菌的寄宿地或者说是一个发酵车间。
在人体功能与饮食或药物影响下产生的肠道环境条件的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数量也随之而变化。
从而也对机体健康,首先是肠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而人们要研究并力求保持对人体健康最佳的肠道菌群构成,这便是本节及有关章节的阐述的主要问题。
婴儿在出生之前的肠道是无菌的。
在出生同时,各种菌开始在婴儿的肠道内繁殖。
1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名称拉丁学名一双歧杆菌属B i f i d o b a c t e r i u m1 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2 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a n i m a l i s(B i f i d ob ac t e r i u m l a c t i s)3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4 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5 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6 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二乳杆菌属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1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2干酪乳杆菌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c a s e i 3 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 4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 u l g a r i c u s(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b u l g a r i c u s)5德氏乳杆菌乳亚种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d e l b r u e c k i i s u b s p.l a c t i s6 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um7 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8 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9 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10 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11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2 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13 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14 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三链球菌属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1 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四乳球菌属L a c t o c o c c u s 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 u b s p.l a c t i s2 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 u b s p.c r e m o r i s3 乳酸乳球菌双乙酰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 u b s p.d i a c e t y l a c t i s 五明串球菌属L e u c o n o s t o c 1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euco nosto c m e s e n t e r o i d e s s u b s p.m e s e n t e r o i d e s注:1.传统上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菌种允许继续使用。
功能性食品有哪些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特定功能或者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食品,它们可以满足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并且经过相关科学研究证明其功能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功能性食品:1. 益生菌食品: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和营养吸收。
常见的益生菌食品有酸奶、发酵乳、益生菌冲剂等。
2. 大豆制品:大豆制品富含植物雌激素,可以帮助女性调节内分泌,缓解更年期症状。
常见的大豆制品有豆浆、豆腐、豆干等。
3. 膳食纤维食品:膳食纤维对调节消化系统、预防便秘、控制血糖和胆固醇有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膳食纤维食品有全谷类食品(如糙米、全麦面包)、水果和蔬菜。
4. 功能性果蔬汁:功能性果蔬汁是以新鲜水果和蔬菜为原料,通过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保留了果蔬中营养成分的饮料。
常见的功能性果蔬汁有苹果汁、西红柿汁、胡萝卜汁等。
5. 蛋白质饮料:蛋白质是构成人体重要组织的基本营养物质,对于肌肉生长和修复非常重要。
常见的蛋白质饮料有乳清蛋白饮料、大豆蛋白饮料等。
6. 钙补充食品:钙是构建骨骼和牙齿的重要元素,对于骨骼健康非常重要。
常见的钙补充食品有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
7. 补充维生素食品:维生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B等。
常见的维生素补充食品有维生素C片剂、复合维生素片等。
8. 脑功能食品:脑功能食品可以提高脑力、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
常见的脑功能食品有核桃、蓝莓、鲑鱼等富含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食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功能,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或者医疗措施。
在选择和食用功能性食品时,还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免对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卫生部1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名称拉丁学名一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1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2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Bifidobacterium lactis)3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4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5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6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2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3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4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XXX(Lactobacillus bulgaricus)5德氏乳杆菌乳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lactis6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um7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8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XXX9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10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1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2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13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14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三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1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四乳球菌属Lactococcus1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功能性食品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及机制解析肠道菌群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微生物集群,它对人体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功能性食品的兴起,人们对它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讨论功能性食品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机制。
功能性食品是指经科学研究证明,在除基本营养价值之外,还有对机能和/或生理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的食品。
这些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益生菌、益生元、膳食纤维等。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肠道菌群平衡。
首先,功能性食品中的益生菌能够直接作用于肠道菌群。
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活菌,通过在肠道内繁殖和定殖,维持菌群的稳定性。
它们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数量。
常见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研究发现,长期摄入益生菌能够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其次,功能性食品中的益生元也可以影响肠道菌群平衡。
益生元是一类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但能被肠道菌群利用。
它们能够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和活性,改善肠道环境。
常见的益生元包括果胶、菊粉等。
研究表明,益生元的摄入可以增加有益菌的丰度和多样性,提高肠道菌群的稳定性。
此外,功能性食品中的膳食纤维也对肠道菌群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膳食纤维是植物性食物中的一类多糖和寡糖。
它们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以被肠道菌群发酵代谢。
通过发酵作用,膳食纤维能够为有益菌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
研究显示,膳食纤维的摄入能够增加肠道内产生SCFA的细菌数量,改善肠道环境,维持菌群平衡。
功能性食品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
一方面,功能性食品中的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降低有害菌的数量。
当这些有益成分进入肠道后,它们会占据细菌定植的位置,减少有害菌的定植空间,从而抑制了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
另一方面,功能性食品中的益生菌和益生元也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
功能性食品与肠道微生物群落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新风潮的追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大环境下,功能性食品成为了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由于功能性食品具有明显的营养功能和保健功效,其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而功能性食品与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概念解析首先,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关键术语的定义。
功能性食品是指含有某种特殊营养成分或生理活性成分,在保证基本营养功能的基础上,能产生一定的保健功效。
肠道微生物群落则是指人体消化道内生存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
功能性食品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肠道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都是在肠道内被吸收的。
而肠道微生物群落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共存共生,可以合成许多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正常的功能。
功能性食品与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功能性食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和代谢活动。
以下是功能性食品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具体表现:1. 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一些功能性食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例如,益生菌能够抑制肠道中的有害细菌,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而一些含有益生元的食物,可以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代谢活动,从而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此外,一些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中,可能还含有抗菌和抗氧化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保护肠道黏膜免受细菌和自由基的损伤。
2. 调节肠道内环境肠道内环境的酸碱度、氧气含量、温度等因素都能影响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并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一些功能性食品中特定类型的化合物,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内环境的各种因素,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有害菌的滋生。
3. 改善消化道运动肠道的运动方式也会影响肠道内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一些功能性食品能够促进肠道运动的正常进行,从而促进肠道内的菌群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活动。
而且这些食品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也相对较长,能够对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有更好的影响。
天津科技大学《功能性食品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院:食品学院摘要常见益生菌主要指两大类乳酸菌群:一类为双歧杆菌,常见的有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等;另一类为乳杆菌,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等。
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
从安全性角度考虑,目前工业用益生菌主要来源于健康人体、动物和传统食物(发酵乳制品、泡菜、纳豆等发酵食品)。
国内外学者对益生菌进行了很多研究和介绍,但多数只局限于它的使用效果上,对其作用机理缺少系统而深入的总结。
本文主要以乳酸菌、双歧杆菌和芽孢杆菌为对象,综述了其在调节肠道菌群和促进机体免疫的作用机理及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肠道菌群;益生菌;研究现状1.肠道菌群概况1.1胃肠道正常菌群人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个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
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 1 ],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
胃、十二指肠、空肠细菌的种类及数量极少,主要由于胃酸、胆汁作用及小肠液流量大,蠕动节奏快,细菌在繁殖前即被冲洗到远端回肠及结肠,细菌浓度<103 个/mL,主要为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
而回肠末端由于肠液流量少,蠕动减慢,细菌数逐渐增加到105 ~108 个/mL,主要含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类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 2 ]。
至结肠,细菌数明显增加,浓度为109~1012 个/mL,主要为厌氧菌,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酸杆菌,而有潜在致病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仅有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