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的类型及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28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与衰弱的相关性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特点与衰弱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了解其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与衰弱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1. 持续性高血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多表现为持续性升高,且往往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以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波动性大老年患者的血压波动性较大,容易受到情绪、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监测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夜间高血压部分老年患者存在夜间高血压现象,即夜间睡眠时血压持续升高。
这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需引起重视。
三、衰弱的概念及表现衰弱是指机体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身体功能下降、生理储备减少的一种状态。
在老年人群中,衰弱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步态不稳、反应迟钝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四、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与衰弱的相关性分析1. 血压升高与衰弱相互促进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与衰弱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病变、心肌损伤等,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导致衰弱的发生;另一方面,衰弱状态下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和升高,进一步加重病情。
2. 夜间高血压与衰弱的关系夜间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个常见特点。
研究表明,夜间高血压与老年人衰弱的发生密切相关。
夜间高血压可能导致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肌肉力量减弱等衰弱症状的出现。
五、结论及建议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与衰弱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结论:首先,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特点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波动性大和夜间高血压等;其次,衰弱在老年人群中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最后,高血压和衰弱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需要引起重视。
高血压病的诊治一、诊断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和舒张压80~89mmH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 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标准:危险因素吸烟、血胆固醇>220mg/dl、糖尿病、男性年龄>55岁、女性>65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
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蛋白尿或/和血肌酐轻度升高(1.2-2.0mg/dl)、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颈、髂、股或主动脉)、视网膜动脉局灶或广泛狭窄。
并发症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血肌酐升高>2.0mg/dl)、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周围动脉疾病)、高血压视网膜严重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二、治疗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高发病,治疗周期比较长,大多数病人的需要终身服药。
高血压药物治疗比较复杂,种类也比较多,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采用多种、小剂量的高血压治疗药物联合及交替使用,以防止或延缓产生耐药性。
1、高血压药物治疗要因人而异:即药物的选择、用量、给药方法等都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一概而论。
2、在使用高血压治疗药物期间,忌突然撤掉某一种药物或突然骤停药物。
3、必须逐渐降压:除高血压急症以外,降压以在数日、数周内逐渐降低为好,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压病史多年的患者,其机体已适应于高血压目前的水平,突然降低反而不好。
老年高血压的分型及治疗原则作者:张隆庆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3期【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分型;治疗原则老年人年龄60岁以上,收缩压或舒张压引起全身细小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使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全身细小动脉的硬化,使许多脏器血液供应减少,发生病变,尤以心、脑、肾受损最为严重。
老年性高血压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又是老年人死亡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高血压的水平密切相关。
老年性的高血压又常常合并有高血脂,糖代谢异常,左心室肥厚以及肾功能改变等,所以在高度重视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同时,在药物选用方面也需加以重视。
1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特点(1)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多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兼有舒张压轻度升高或正常。
如舒张压明显升高,特别是伴有Ⅱ~Ⅳ级视网膜病变时,要考虑症状性高血压的可能,如肾脏血管病变,需作进一步检查;(2)老年人对各种刺激的适应能力或调节能力有所降低,特别是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对压力变化反应迟钝,症状不明显,有的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有高血压,有的甚至可以发生直立性低血压;(3)长期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往往有心脑血管并发症。
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脑病。
也可有和高血压无关的慢性疾病;(4)左心室肥厚是心脏病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逆转左心室肥厚可以改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自然病程,这对高血压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分型收缩压增高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中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患者收缩压升高为主,舒张压正常或接近正常。
主要由于动脉感化和大动脉扩张使血管弹性和“回收”能力下降,顺应性减低所致。
多因劳累、睡眠不实、精神刺激、气候变冷等原因引起收缩压增高。
有时可达,且有波动的特点。
患者主诉头痛、头晕、耳鸣、目眩、手足发凉、肢体麻木。
此型不及时治疗可诱发高压危象,一过性脑缺血、脑梗死、脑出血。
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对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表明,人体内血压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高血压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约占老年人群的50%左右,是造成老年人群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主动脉硬化等情况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对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简要探讨了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治疗方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保证老年患者晚年健康、幸福。
标签: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特征;治疗高血压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长寿等都有严重的影响。
早期,人们认为老年性高血压疾病是血压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自然生理情况,不需要进行治疗,然而,随着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对老年性高血压进行积极治疗有助于降低发病几率,减小危险。
所以,作为医护人员,就需要深入对该病症进行研究。
以下简要针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老年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特征1.1血壓的波动相对较大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不管是舒张压或者收缩压亦或是脉压波动性都较年轻患者高,特别是收缩压。
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老年患者的压力感官敏感度降低,反应迟缓,从而对心率及血压都造成影响,降低了心率的变异性,增加了血压的变异性,使血压的波动加剧;②老年患者动脉硬化、血管调节能力出现阻碍等加大了血压的变异几率。
对于老年患者来讲,其血压的波动相对较大,极容易对病患血压的整体水平造成影响,使判断、治疗等出现误差[1]。
所以,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对老年患者的血压进行多次测量,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该技术能够对血压的变异性进行评价,从而保证诊断结果更加精准。
1.2清晨的血压高峰同靶器官的损害存在密切联系据相关研究发现,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在清晨,血压会上升到一个高峰,其峰值越大,则出现脑卒中、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越大。
所以,医护人员应控制清晨血压的高峰值,从而防止血压高峰对心血管、靶器官等损害。
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特殊人群高血压包括:老年高血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妊娠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等。
高血压特殊人群大多为心血管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应根据各自特点,积极稳妥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选用合适的降压药,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同时处理并存的相关情况,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特殊人群高血压建议在上级医院取得治疗方案或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治疗。
(一)老年人这里主要指年龄>65岁的老年人降压药务必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降压,应测量用药前后坐立位血压;尤其对体质较弱者更应谨慎。
注意原有的以及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有较多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情况也较多,常需多药合用。
各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应用利尿剂、CCB(钙通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抗高血压治疗均有益。
80岁以上的一般体质尚好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进行适度降压治疗也有好处,收缩压≥160 mmHg;者,可用小剂量的利尿剂或CCB(钙通道阻滞剂),必要时加小剂量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目标收缩压<150 mmHg。
降压达标时间适当延长。
部分舒张压低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有一定难度。
舒张压<60 mmHg,如收缩压<150mmHg则观察,如收缩压≥150 mmHg则谨慎用小剂量利尿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CCB(钙通道阻滞剂);舒张压低于60 mmHg时应引起关注。
(二)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首选B受体阻滞剂或长效CCB(钙通道阻滞剂)及长效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选用长效CCB(钙通道阻滞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心肌梗死后患者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