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龙阳县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检测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9分)骢马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 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子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貌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勉昂扬、热忱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一、1.答案 B “骢马被主子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
颔联写马的灵敏、矫捷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表现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2.答案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子对马的期望与信任。
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
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勉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雄伟志向。
解析“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子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白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志向。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路途上充溢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不甘孤独、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勉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雄伟志向。
方法技巧解答此类试题时,答题步骤为:①第一步,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说明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详细意思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所用手法,如活用、拟人、比方、化动为静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下边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川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绚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 此诗作于公元762 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 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闪避战乱走开长安,往荆州依赖刘表。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二句描绘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况,从正面描绘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B.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开才忽自觉,缄默顷刻,四散而去。
C.本诗既借景抒怀,又运用典故,寄望了深沉的感情。
D.写山中湿气浓厚,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心里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心里的孤单的外化。
(2)请剖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感情。
【答案】( 1) 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世,流浪不定,不由感叹不已。
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愁闷,飘零异乡的哀思,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分析】【剖析】( 1) A 项,“从正面描绘出”错误。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向来到中正午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绘,应当是正面与侧面联合写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应选A。
(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悲伤无奈。
而后就想到了“我”——这一世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由发出一声惋惜。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但是,无穷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异乡的哀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门①杜甫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②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③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注释∶①龙门,即伊阙,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朗,在今洛阳市南。
作者家离此地较近,诗人作本诗时正值壮年。
②气色∶景色,景象。
③时∶四时。
1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驿路旁的树像是从洛阳城伸展出来,衬托了龙门的壮观。
B.颔联写龙门有着众多豪华气派、金碧辉煌的佛寺,几乎可以和皇家居处相媲美。
C.颈联与张若虚的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四季变换,岁月蹉跎,人生短暂,诗人因不能一直观赏龙门盛景而痛苦不堪。
176.本诗为杜甫前期作品,而《登高》为后期作品,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诗人初到岳阳时的总体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诗人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灯影摇曳;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诗歌通过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愁苦之情。
C.尾联的“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开篇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思想情感有何异同?(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黔西北州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第七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宏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
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到达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方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方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那么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者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方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生疏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那么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入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的。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1.(3)与例句中画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1.(4)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B.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货币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顾:回头看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答案】B【解析】(1)B项,句意: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币:礼品。
【答案】D【解析】(2)A项,“见”通“现”;B项,“卒”通“猝”,突然;C项,“振”通“震”。
故选D。
【答案】A【解析】(3)例句的“函”是名词作状语,用匣子装着。
A项,名词作状语,(此处是指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的形态)像箕一样;B项,名词作动词,走上前;C项,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D项,意动用法,以……为怪。
故选A。
【答案】B【解析】(4)第①句和第②句是定语后置句;第③句中的“被”是“遭受”的意思,因此第③句不是被动句;第④句中的“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所以第①句和第②句句式相同,第③句和第④句句式不同。
故选B。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A. 文诗前二句抓住竹的形、色特征,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谷中竹林的茂密。
B. 文诗后二句运用费长房学道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情怀。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第26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宿龙宫滩①韩愈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②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注)①龙官滩:在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
公元803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公元805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②宵残:天亮之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触觉和听觉写阳溪之水,写出了滩水的浩渺和水声的时高时低。
B.颔联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疑”和“似”两字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感受。
C.诗歌前两联写龙宫滩之险奇,颈联则写诗人由眼前之景所触发的感情。
D.尾联写诗人梦醒之后与他人的谈话,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宵残②雨送凉”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意解析此字的含义。
【答案】1.A2.“凉”字好。
①指天亮之前天气之“凉”。
②诗人含冤遭贬,心情郁闷难消的“悲凉”。
③诗人幸遇大赦后心境的“凉爽”(爽快)。
【分析】1.A项,并非“触觉和听觉”,而是“视觉和听觉”。
“滩水的浩渺”是看到的,属于视觉。
故选A。
2.“宵残雨送凉”一句,天将破亮,可还是浙浙沥沥地下着小雨,微雨送来清新的凉爽。
这个“凉”字在此既是写实又是写感。
阳山是个山区,气候宜人,加之龙宫滩这个特殊之地,又是“宵残”之时,确实是个地道的“凉”。
再个是诗人含冤遭贬阳山一年之多,满腹的委屈和压抑,平时犹如一把无名之火,燃烧在心头,终焦躁不安。
今幸遏大赦,当然自觉自待,“凉”在心头了。
这一个“凉”字写活了诗人独享的快意。
所以这句中“凉”字用得好。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宋代〕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1)。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1)九方皋,即伯乐。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龙阳县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人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桔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悬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
②篱落:篱笆。
“鹧鸪惊鸣绕篱落,桔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能力。
“鹧鸪惊鸣”“桔柚垂芳”从听觉、视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鹧鸪惊鸣”是动景,“桔柚垂芳”是静景,一动一静,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
整个图景生机勃勃,给作者带来了喜悦。
参考答案:①从听觉、视觉、嗅觉多方面着笔,描摹龙阳县当地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②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练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第1页共1页。
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7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0分)。
贞元末,刘禹锡,字梦得。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善五言诗...王叔文于东宫用事。
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复欲置之郎署。
时禹锡作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
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
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
伏请屈法,稍移近处。
”乃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
振,病无资以给也。
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解答时,通读语段,把握大意。
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龙,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图腾,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学校开展“龙年主题集卡”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参与,期待你的出色表现。
龙行龘龘请欣赏2024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中沈家庄的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马·酒神颂沈家庄①龙腾高天从云峰间破空而出磅bó()的气势呼啸过茫茫的海陆海上。
蓝色键盘激荡的雄浑音符——唤醒飞龙和太平洋的旋舞波峰波谷绽放出刚与柔的和弦弹迸()出浪花的力,抗争着岁月的变数盘旋呵盘旋仿佛精卫衔枯枝追逐夸父翻滚呵翻滚仿佛愚公劈开大山效法盘古龙如马,马如龙龙马从河图洛书的漩wō()里跃出龙与马的组合大写的图腾——震烁洪荒,辉煌日出龙马唤来的雨水染绿——青青的岛屿和太行山的鸿图龙马唤来的信风吹红——大洋彼岸的枫叶怡情着秋光悦目是谁?云聚起万千龙马前fù()后继,如火如荼……是谁?开启人类史上的海航壮游天地,纵横今古……龙马的身影奋骋莽原雨雪孕育的新绿汹涌山谷鲲鹏的翅膀扶摇九天大风挥动的椽笔纵横海图今夜,让我杜康酿造的忧愁将“横渠四句”②的升华纯度今夜,让我豪饮吴刚捧出的桂花美酒将“天下大同”的理想大写加粗今夜,我要用甲骨文的_______在太平洋彼岸的枫叶上醉忆故园湘楚今夜,我要用北京人的火种在东方的龙骨山上燃亮人类精神的日出【注释】①沈家庄,诗人。
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创会会长,现旅居温哥华。
②张载,风翔郿县横渠镇人。
他的《横渠语录》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
1. 请按照拼音填写汉字。
磅bó()弹迸()wō()前fù()后继2. 文稿有几处字迹模糊不清,请你为横线处选择一组合适的词语()A. 酣醉意境纯朴B. 陶醉境界纯朴C. 酣醉境界古朴D. 陶醉意境古朴3. 2024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要将晚会的诗歌汇成一个诗集,你认为下面两幅画,哪一幅更适合做沈家庄《龙·马·酒神颂》这首诗歌的插图?请结合诗歌和画面的内容,阐述理由。
赣州市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释】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
②羽翰:翅膀。
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2.“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4.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
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
朝阳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新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020-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刘禹锡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 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龙阳县歌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
篱落:篱笆。
这首七律,无疑可看作刘禹锡当时向往改革、期望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境写照,亦是这位命运多舛诗人的田园追忆。
1200多年来,《龙阳县歌》“武陵吏俚悉歌”,一直为汉寿、常德民众传颂,借此缅怀诗人的为官之道与高尚品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全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15.“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6分)
14.B【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非形成反衬。
】
15.用鹧鸪绕篱与橘柚垂芳,描摹龙阳当地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乡村风貌;(2分)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2分)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