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1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14•【文号】国科发资〔2019〕195号•【施行日期】2019.06.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19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国科发资〔2018〕43号)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在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开放申报试点的基础上,本次“合成生物学”等3个重点专项继续对港澳特区开放,鼓励港澳高校联合内地单位共同申报,现将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现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2020年9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规范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根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鲁科字〔2017〕185号,以下简称《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项目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对事关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问题,开展前瞻性对策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
第三条省科技厅是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及组织实施的主体,直接组织或委托专业管理机构开展项目申报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监督、结题验收和绩效评估等工作。
各市科技局、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省科技厅确定的其他单位是项目的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是项目实施的直接责任人,按照《办法》规定组织实施项目。
第四条项目一般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根据需要,可调整项目类别设置。
重大项目主要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宏观研究、战略规划等全局性和长期性问题开展研究。
重点项目主要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某一行业、领域或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一般项目主要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当年项目指南自主开展研究。
第五条项目一般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立项。
对有重大或紧急任务需求、组织程度较高、优势承担单位集中的项目,可采取定向择优或定向委托方式立项。
第六条项目补助资金从省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列支,综合运用无偿资助、验收后补助、奖励性后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
鼓励引导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出资设立联合研究项目,加大软科学研究投入。
第七条省科技厅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编制和发布项目指南。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0.09.22•【字号】鲁科字[2020]77号•【施行日期】2020.09.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关于印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的通知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现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2020年9月22日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规范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根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鲁科字〔2017〕185号,以下简称《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项目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对事关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问题,开展前瞻性对策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
第三条省科技厅是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及组织实施的主体,直接组织或委托专业管理机构开展项目申报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监督、结题验收和绩效评估等工作。
各市科技局、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省科技厅确定的其他单位是项目的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是项目实施的直接责任人,按照《办法》规定组织实施项目。
第四条项目一般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根据需要,可调整项目类别设置。
重大项目主要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宏观研究、战略规划等全局性和长期性问题开展研究。
重点项目主要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某一行业、领域或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一般项目主要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当年项目指南自主开展研究。
第五条项目一般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立项。
对有重大或紧急任务需求、组织程度较高、优势承担单位集中的项目,可采取定向择优或定向委托方式立项。
“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合成生物学以工程化设计理念,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
“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人工合成生物创建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物质转化、生态环境保护、医疗水平提高、农业增产等重大需求,突破合成生物学的基本科学问题,构建几个实用性的重大人工生物体系,创新合成生物前沿技术,为促进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增长等做出重大科技支撑。
2019年本专项将围绕人工基因组合成与高版本底盘细胞构建、人工元器件与基因回路、特定功能的合成生物系统、使能技术体系与生物安全评估等5个任务部署项目。
1.人工基因组合成与高版本底盘细胞构建1.1动物染色体设计与合成研究内容:研究猪、小鼠等非灵长类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的设计原则,发展动物超大人工染色体组装与转移技术,开发基于人工染色体的异源免疫调节等技术,构建人工动物染色体的防逃逸扩散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动物染色体组装和移植复活技术,合成动物人工染色体长度2Mb以上,基于人工染色体开发人源免疫蛋白异源表达等的策略与方法,构建2-3个染色体疾病动物模型,建立2种以上防逃逸技术。
1.2植物人工染色体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内容:针对大豆、水稻、拟南芥等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作物或模式植物,研究人工染色体的设计与组装原则与技术,发展人工染色体向植物细胞核内转移技术;开展植物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在模式植物中实现特定功能重塑。
考核指标:建立植物人工染色体的设计与构建原则,获得端粒、着丝粒、自主复制序列等不同人工植物染色体的关键组件10个以上;构建特定功能人工染色体,合成染色体长度2Mb以上。
1.3非天然噬菌体的设计合成*研究内容:探索非天然碱基重新谱写噬菌体密码的遗传规律,揭示非天然噬菌体在重要耐药病原体中的扩展、表达、翻译、组装等机制,研究人工噬菌体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及非天然噬菌体的精准控制基本原理。
考核指标:建立非天然噬菌体的设计原则,揭示非天然噬菌体的精准控制基本原理;人工设计并合成1-3组含非天然碱基、非天然氨基酸噬菌体系统;获得3-5种精准可控的人工噬菌体,建立耐药超级菌防治、纳米载药体系等领域人工噬菌体应用评价体系,完成人工噬菌体的临床前研究。
附件12016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攻关部分)项目指南一、电子信息 (1)二、新材料 (1)三、先进制造 (3)四、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4)五、交通运输 (5)六、生物技术 (6)七、现代服务业 (6)八、化工及建材 (7)九、轻工纺织 (8)十、高效农业 (9)十一、智慧农业 (10)十二、绿色农业 (11)十三、临床医学 (12)十四、生物医药 (12)十五、中医药 (14)十六、海洋科技 (15)十七、公共安全 (16)十八、资源与节约 (17)十九、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7)二十、城镇发展与其他社会事业 (18)一、电子信息1.软件。
重点研究开发可信计算、数据库优化移植、大数据挖掘、服务在线开发部署和弹性扩展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云数据中心支撑软件、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基于开放源代码的数据库系统等基础软件。
2.集成电路。
重点研究开发软硬件逻辑模块复用技术、编解码加速算法、封装的电磁兼容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RFID、存储设备、传感器等集成电路专用芯片及器件。
3.计算机及数字化电子产品。
重点研发虚拟化优化、数字信号处理、高清晰显示、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服务器、电子加速器、微波雷达以及汽车电子、智能网络家电、智能终端以及各类磁光开关、光纤联接器等电子产品。
4.网络与通信。
研究开发异网同构技术、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技术、量子通信、卫星通信、网络终端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
5.信息安全。
研发云端、移动终端和工控设备的安全保障技术,网络空间隐私保护、行为监管和治理技术,面向金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确保技术。
二、新材料1.特种纤维材料。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陶瓷纤维、玻璃纤维以及聚苯硫醚、聚氟纤维等新品种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品生产技术。
2.特种陶瓷材料。
重点研究开发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功能陶瓷等特种陶瓷制品的生产技术、成型及烧成工艺等。
3.特种金属材料。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4ꎬ56(3):115~119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4.03.015收稿日期:2023-03-0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1400600ꎬ2023YFE0123000ꎬ2023YFD1401200)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LZGC017)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2202313)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ZR2021QC184)作者简介:代晓彦(1988 )ꎬ女ꎬ硕士ꎬ助理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天敌与授粉昆虫繁育与应用研究ꎮE-mail:151****7554@163.com通信作者:刘艳(1990 )ꎬ女ꎬ博士ꎬ助理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天敌与授粉昆虫繁育与应用研究ꎮE-mail:liu8882@126.com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代晓彦ꎬ陈浩ꎬ王瑞娟ꎬ苏龙ꎬ高欢欢ꎬ郑礼ꎬ翟一凡ꎬ刘艳(农业农村部天敌昆虫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中心ꎬ山东济南㊀250100)㊀㊀摘要:为了调查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的生物学特性ꎬ本研究对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及其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进行统计ꎬ同时对寄生后黑腹果蝇蛹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ꎮ结果表明ꎬ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有显著差异ꎬ7日龄寄生率最高ꎬ为(58.89ʃ2.94)%ꎬ1日龄寄生率最低ꎬ仅为(30.00ʃ1.94)%ꎬ但对毛锤角细蜂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没有显著影响ꎮ黑腹果蝇蛹被毛锤角细蜂寄生后ꎬ重量显著降低ꎮ因此ꎬ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均可大量寄生黑腹果蝇蛹ꎬ以7日龄为最佳寄生时期ꎬ这为毛锤角细蜂的大量扩繁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ꎮ关键词:毛锤角细蜂ꎻ黑腹果蝇ꎻ寄生ꎻ日龄ꎻ生物学特性ꎻ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S476.3:Q969.548.3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4)03-0115-05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richopriadrosophilaeatDifferentAgesafterParasitizingDrosophilamelanogasterDaiXiaoyanꎬChenHaoꎬWangRuijuanꎬSuLongꎬGaoHuanhuanꎬZhengLiꎬZhaiYifanꎬLiuYan(KeyLaboratoryofNaturalEnemyInsects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InstituteofPlantProtectionꎬShan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ShandongApicultureBreedingCenterꎬJinan250100ꎬChina)Abstract㊀Inordertostudythe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richopriadrosophilaeatdifferentagesafterparasitizingDrosophilamelanogasterꎬthisexperimentwasconductedtoinvestigatetheparasiticrateof1~10 ̄day ̄oldT.drosophilaeadultsonD.melanogasterpupaeꎬthedevelopmentdurationandfemaleproportionofT.drosophilaeoffspringꎬandthedynamicchangeofpupaeweightofD.melanogasterafterparasitizedbyT.dros ̄ophilae.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inparasiticratebetweendifferentagesofT.drosophilaeonD.melanogasterpupae.Theparasiticrateof7 ̄day ̄oldT.drosophilaewasthehighest(58.89ʃ2.94)%ꎬandthatof1 ̄day ̄oldT.drosophilaewasthelowest(30.00ʃ1.94)%.HoweverꎬagesofT.dros ̄ophilaehadnosignificanteffectondevelopmentaldurationandfemaleproportionofitsoffspringafterparasiti ̄zingD.melanogasterpupae.InadditionꎬtheweightofD.melanogasterpupaewassignificantlyreducedafterparasitizedbyT.drosophilae.ItwasconcludedthatD.melanogasterpupaecouldbeparasitizedby1~10 ̄day ̄oldT.drosophilaeadultsꎬofwhichꎬtheagein7dayswasoptimum.Theseresultscouldprovidetheoreticalba ̄sesforbreedinginquantityandapplicationofT.drosophilae.Keywords㊀TrichopriadrosophilaeꎻDrosophilamelanogasterꎻParasitizeꎻAgeindaysꎻBiologicalcharac ̄teristicsꎻBiologicalcontrol㊀㊀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和斑翅果蝇(Drosophilasuzukii)ꎬ均属双翅目(Diptera)果蝇科(Drosophilidae)ꎬ是葡萄㊁樱桃㊁杨梅等浆果的重要害虫[1]ꎬ但两种果蝇具有生态位分离的特点ꎮ黑腹果蝇虫体小ꎬ繁殖力强ꎬ生活周期短ꎬ世代重叠ꎬ喜取食腐烂果实ꎻ而斑翅果蝇则偏爱于在新鲜的水果中产卵ꎬ孵化为幼虫后取食果肉ꎬ造成果实腐烂ꎬ进而引发病原菌的侵染ꎬ因此斑翅果蝇对水果的危害更为严重[2]ꎮ目前斑翅果蝇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ꎬ但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不容忽视[3]ꎬ采用天敌寄生蜂等生物防治手段则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ꎬ被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ꎮ目前ꎬ国内外对果蝇寄生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布拉迪小环腹瘿蜂(Leptopilinaboulardi)㊁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vindemiae)和毛锤角细蜂(Trichopriadrosophilae)[3-5]ꎮ其中ꎬ毛锤角细蜂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毛锤角细蜂科(Diapri ̄idae)毛锤角细蜂属(Trichopria)[6-8]ꎬ是一种蛹期寄生蜂ꎬ能够轻易在斑翅果蝇蛹上寄生并成功发育[9]ꎬ广泛分布于韩国和中国等亚洲地区[10-11]㊁西班牙和意大利[12]等欧洲地区ꎬ以及墨西哥和美国[13]等北美洲地区ꎮ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均可被毛锤角细蜂寄生[14]ꎬ因此ꎬ黑腹果蝇可以作为斑翅果蝇的替代寄主ꎬ用于饲养毛锤角细蜂ꎬ从而进行斑翅果蝇的防治ꎮ目前国内对毛锤角细蜂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ꎬ主要对其种类㊁生物学特性㊁寄生机制及生防潜力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ꎬ对不同日龄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寄生特性的影响研究甚少ꎮ本研究以毛锤角细蜂和黑腹果蝇的寄生体系为试验材料ꎬ研究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效率㊁发育历期及后代雌性比等生物学特性ꎬ寻找最合适的寄生日龄ꎬ提高室内繁育和田间应用时的寄生效率ꎻ并对寄生后黑腹果蝇蛹的重量进行测量分析ꎬ以确定规模化繁育毛锤角细蜂时收集的最佳时间ꎬ以期为杨梅㊁樱桃㊁葡萄等果园斑翅果蝇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虫源毛锤角细蜂和黑腹果蝇均采集于山东省济南市仲宫实验基地ꎬ饲养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气候室ꎬ室内温度25~27ħꎬ相对湿度为(60ʃ5)%ꎬ光周期14Lʒ10Dꎮ黑腹果蝇蛹的获得:使用100目纱网制作边长30cm的正方体蝇笼饲养成蝇ꎬ在蝇笼中放置装有人工饲料的果蝇产卵盘(长30cmꎬ宽13cmꎬ高2cm)ꎮ人工饲料以玉米粉㊁酵母粉㊁蔗糖㊁琼脂㊁苹果㊁香蕉等为主要材料配制而成ꎮ24h后取出成虫ꎬ待产卵盘中卵发育至预蛹ꎬ用于寄生试验ꎮ毛锤角细蜂的饲养:将30对羽化后的寄生蜂(雌雄比为1ʒ1)放置在饲养瓶(高20cmꎬ直径13cm)中ꎬ用30%的蜂蜜水为成蜂补充营养ꎮ将100头黑腹果蝇蛹置于饲养瓶中供寄生蜂裸寄生ꎬ寄生72h后取出寄生蜂ꎬ用棉布封口ꎬ待下一代羽化成蜂ꎮ挑取羽化24h内的雌㊁雄蜂用于试验ꎮ1.2㊀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后果蝇蛹的重量变化在上述饲养条件下ꎬ收集1对羽化24h内的雌蜂和雄蜂ꎬ放入塑料养虫杯中(高5.5cmꎬ底部直径7cmꎬ开口直径9.5cm)ꎬ接入30头黑腹果蝇预蛹用于寄生ꎮ24h后转移寄生蜂至装有新鲜果蝇预蛹的塑料养虫杯中ꎬ连续重复此操作至第10天ꎮ每天称量寄生蛹的重量ꎬ直至出蜂ꎬ以未寄生蛹为对照ꎮ每处理设5个重复ꎮ1.3㊀毛锤角细蜂的寄生率、发育历期和雌性比统计将每天收集到的30头寄生蛹继续饲养直至羽化ꎬ分别统计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的寄生率以及后代的发育历期(自卵发育至成虫羽化所需时间)和雌性比ꎮ以未寄生蛹作为对照ꎬ每处理设5个重复ꎮ寄生率(%)=被寄生的寄主蛹数量/每处理供试寄主蛹数量ˑ100ꎮ1.4㊀数据处理与分析在SPSS软件中采用方差分析法统计分析数据ꎬ采用Tukey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ꎬP<0.05表示差异显著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有显著影响(F9ꎬ18=3.737ꎬP<0.05)ꎮ1~10日龄毛锤角细蜂均可寄生黑腹果蝇蛹ꎬ1日龄时寄生率最低ꎬ为(30.00ʃ1.94)%ꎬ1~3日龄寄生率随龄期增加而提高ꎻ4日龄降低ꎬ4~10日龄先增加后降低ꎬ7日龄时达到最高ꎬ为(58.89ʃ2.94)%ꎬ显著高于1日龄ꎬ但与其他日龄无显著差异(图1)ꎮ61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柱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ꎬ下同ꎮ图1㊀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2.2㊀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蛹后ꎬ其后代发育历期显著延长(F10ꎬ22=21.065ꎬP<0.01)ꎬ为20.36~22.68dꎬ但不同日龄间差异不显著(图2A)ꎻ后代雌性比没有显著差异(F9ꎬ20=2.170ꎬP=0.072)ꎬ10日龄的后代雌性比最低ꎬ为(51.42ʃ1.52)%(图2B)ꎮ2.3㊀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后黑腹果蝇蛹的重量变化被寄生蜂寄生后ꎬ果蝇蛹的每日重量变化显著(F=4.927~30.272ꎬP<0.05)ꎮ由图3可见ꎬ随图2㊀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后代的㊀㊀发育历期(A)和雌性比(B)图3㊀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后黑腹果蝇的蛹重711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代晓彦ꎬ等: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着发育时间的延长ꎬ蛹重逐渐减小ꎮ其中ꎬ2日龄寄生蜂产卵后第1天蛹重为(1.11ʃ0.10)mgꎬ而出蜂前的蛹重为(0.39ʃ0.10)mgꎬ失重量较高ꎬ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ꎬ未被寄生的果蝇蛹重逐渐降低ꎬ且存在显著性差异(F=4.601ꎬP<0.05)ꎬ但其失重量偏小ꎬ第1天的蛹重为(1.09ʃ0.04)mgꎬ果蝇羽化前蛹体重为(0.91ʃ0.03)mgꎻ寄生蛹重量明显小于未寄生蛹ꎮ3㊀讨论与结论毛锤角细蜂是黑腹果蝇和斑翅果蝇的专性寄生蜂[10-11ꎬ14-16]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单头果蝇蛹仅能出蜂1头ꎬ使用黑腹果蝇蛹为寄主时ꎬ毛锤角细蜂平均产卵期为10dꎬ与杨健[14]的研究结果一致ꎬ但平均每只毛锤角细蜂雌虫一生可以寄生约100个果蝇蛹ꎬ与杨健的研究结果不同ꎬ这可能与寄主的质量或者饲养条件有关ꎮ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蛹后ꎬ其后代发育历期和雌性比没有显著差异ꎬ说明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所产卵对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没有影响ꎮ当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后ꎬ蛹的重量明显减小ꎮ有研究表明ꎬ寄主的生长发育延缓和体重变小可能受到其体内的技术平衡[17-18]以及取食行为等因素调节[19]ꎻ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蛹后ꎬ不同程度上激活了寄主的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ꎬ该现象可能与寄生时对黑腹果蝇蛹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有关ꎬ并且延迟黑化反应发生ꎬ降低黑色素对其的侵害[14]ꎮ此外ꎬ通过观察寄生前后果蝇的状态发现ꎬ果蝇蛹被寄生后ꎬ仅余蛹壳和灰黑色的蛹便ꎬ未有成形的蛹组织存在ꎬ可以推测毛锤角细蜂寄生后ꎬ逐渐蚕食寄主组织ꎬ利用寄主充足的营养完成自身的发育ꎮ本研究以毛锤角细蜂和黑腹果蝇寄生体系为对象ꎬ对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的寄生量㊁寄生率㊁后代发育历期及雌性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ꎬ确定1~10日龄的毛锤角细蜂均可用于繁育后代ꎮ此外ꎬ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后ꎬ寄主的生长发育和体重都受到了显著影响ꎬ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寄生蜂调控寄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ꎬ为毛锤角细蜂规模化繁育及其在杨梅㊁樱桃㊁葡萄等果园斑翅果蝇的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张治军ꎬ郦卫弟ꎬ贝亚维ꎬ等.温度对黑腹果蝇生长发育㊁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ꎬ2013ꎬ25(3):520-525.[2]㊀MilanNFꎬKacsohBZꎬSchlenkeTA.Alcoholconsumptionasself ̄medicationagainstblood ̄borneparasitesinthefruitfly[J].CurrentBiologyꎬ2012ꎬ22(6):488-493.[3]㊀StacconiMVRꎬBuffingtonMꎬDaaneKMꎬetal.HoststagepreferenceꎬefficacyandfecundityofparasitoidsattackingDro ̄sophilasuzukiiinnewlyinvadedareas[J].BiologicalControlꎬ2015ꎬ84:28-35.[4]㊀KaçarGꎬWangXGꎬBiondiAꎬetal.LinearfunctionalresponsebytwopupalDrosophilaparasitoidsforagingwithinsingleormultiplepatchenvironments[J].PLoSONEꎬ2017ꎬ12(8):e0183525.[5]㊀周思聪ꎬ陈佳妮ꎬ庞兰ꎬ等.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对黑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J].昆虫学报ꎬ2018ꎬ61(9):40-46.[6]㊀CiniAꎬIoriattiCꎬAnforaG.AreviewoftheinvasionofDro ̄sophilasuzukiiinEuropeandadraftresearchagendaforinte ̄gratedpestmanagement[J].BulletinofInsectologyꎬ2012ꎬ65(1):149-160.[7]㊀KasuyaNꎬMitsuiHꎬIdeoSꎬetal.EcologicalꎬmorphologicalandmolecularstudiesonGanaspisindividuals(Hymenoptera:Figit ̄idae)attackingDrosophilasuzukii(Diptera:Drosophilidae)[J].AppliedEntomologyandZoologyꎬ2013ꎬ48(1):87-92. [8]㊀WangXGꎬKaçarGꎬBiondiAꎬetal.Foragingefficiencyandoutcomesofinteractionsoftwopupalparasitoidsattackingtheinvasivespottedwingdrosophila[J].BiologicalControlꎬ2012ꎬ96:64-71.[9]㊀仪传冬.斑翅果蝇1种寄生蜂 毛锤角细蜂的生物学及其快繁与冷藏的基础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ꎬ2019. [10]DaaneKMꎬWangXGꎬBiondiAꎬetal.Firstexplorationofpar ̄asitoidsofDrosophilasuzukiiinSouthKoreaaspotentialclassi ̄calbiologicalagents[J].JournalofPestScienceꎬ2016ꎬ89(3):823-835.[11]WangXGꎬKaçarGꎬBiondiAꎬetal.Life ̄historyandhostpref ̄erenceofTrichopriadrosophilaeꎬapupalparasitoidofspottedwingdrosophila[J].BioControlꎬ2016ꎬ61(4):387-397. [12]GabarraRꎬRiudavetsJꎬRodriguezGAꎬetal.ProspectsforthebiologicalcontrolofDrosophilasuzukii[J].BioControlꎬ2015ꎬ60:331-339.[13]MazzettoFꎬMarchettiEꎬAmiresmaeiliNꎬetal.Drosophilapara ̄sitoidsinnorthernItalyandtheirpotentialtoattacktheexoticpestDrosophilasuzukii[J].JournalofPestScienceꎬ2016ꎬ89(3):1-14.[14]杨健.一种果蝇蛹期寄生蜂的发现㊁生物学特性以及生防潜力的初探[D].杭州:浙江大学ꎬ2017.81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15]ChabertSꎬAllemandRꎬPoyetMꎬetal.AbilityofEuropeanpar ̄asitoids(Hymenoptera)tocontrolanewinvasiveAsiaticpestꎬDrosophilasuzukii[J].BiologicalControlꎬ2012ꎬ63(1):40-47.[16]ZhuCJꎬLiJꎬWangHꎬetal.Demographicpotentialofthepu ̄palparasitoidTrichopriadrosophilae(Hymenoptera:Diapri ̄idae)rearedonDrosophilasuzukii(Diptera:Drosophilidae)[J].JournalofAsia ̄PacificEntomologyꎬ2017ꎬ20(3):747-751.[17]ThummelCS.MolecularmechanismsofdevelopmentaltiminginC.elegansandDrosophila[J].DevelopmentalCellꎬ2001ꎬ1(4):453-465.[18]RiddifordLMꎬHirumaKꎬZhouXFꎬetal.Insightsintothemo ̄lecularbasisofthehormonalcontrolofmoltingandmetamor ̄phosisfromManducasextaandDrosophilamelanogaster[J].Insect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ꎬ2003ꎬ33(12):1327-1338.[19]MortonGJꎬCummingsDEꎬBaskinDGꎬetal.Centralnervoussystemcontroloffoodintakeandbodyweight[J].Natureꎬ2006ꎬ443(7109):289-295.911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代晓彦ꎬ等: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附件8“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1—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在2017年、2018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9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20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为4.2亿元,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2年。
1.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1.1.1主要植物源食品原料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镰刀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产生、迁移、转化和代谢消长规律,揭示真菌毒素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安全控制机理;研究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及农药助剂在植物源食品原料(包括特色小宗作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型选择性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常用防腐剂、保鲜剂及其他添加剂等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贮运过程中的迁移代谢规律及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从环境到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机制;解析蔬菜、水果、粮油中典型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分子机制、安全控制原理。
课题编号:密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书课题名称:所属项目:所属专项:项目牵头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执行期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年月日填写说明一、任务书甲方即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乙方即课题承担单位。
二、任务书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系统提示在线填写。
三、任务书中的单位名称,请按规范全称填写,并与单位公章一致。
四、任务书要求提供乙方与所有参加单位的合作协议,需对原件进行扫描后在线提交。
五、任务书中文字须用宋体小四号字填写。
六、凡不填写内容的栏目,请用“无”表示。
七、乙方完成任务书的在线填写,提交甲方审核确认后,用A4纸在线打印、装订、签章。
一式八份报项目牵头承担单位签章,其中课题承担单位一份,课题负责人一份,作为项目任务书附件六份。
八、如项目下仅设一个课题,课题任务书只需填报课题预算部分。
九、涉密课题请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下载任务书的电子版模板,按保密要求离线填写、报送。
十、《项目申报书》和《项目任务书》是本任务书填报的重要依据,任务书填报不得降低考核指标,不得自行对主要研究内容作大的调整。
《项目申报书》、《项目任务书》和本任务书将共同作为课题过程管理、验收和监督评估的重要依据。
课题基本信息表一、目标及考核指标、评测方式/方法请填写下表。
课题目标、成果与考核指标表备注:1.“课题目标”,应从以下方面明确描述:(1)研发主要针对什么问题和需求;(2)将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突破哪些核心/共性/关键技术;(3)预期成果;(4)成果将以何种方式应用在哪些领域/行业/重大工程等,并拟在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或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何种的作用和影响。
2.“考核指标”,指相应成果的数量指标、技术指标、质量指标、应用指标和产业化指标等,其中,数量指标可以为论文、专利、产品等的数量;技术指标可以为关键技术、产品的性能参数等;质量指标可以为产品的耐震动、高低温、无故障运行时间等;应用指标可以为成果应用的对象、范围和效果等;产业化指标可以为成果产业化的数量、经济效益等。
2024年度省重点研发安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一、重点项目(一)重大科技示范1101 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协同运营技术体系探讨与示范实行《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看法》,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我省已建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和水平提升,构建面对全省的医药企业服务的信息枢纽和协同运营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协同运行、专业APP实时互动等,实现全省生物医药创新资源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标准同步和运营协同,全面提升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的服务实力。
1102 大数据技术在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服务中的探讨及应用示范实行《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看法》,以解决我省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在投融资对接过程中出现的融资难、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利用大数据技术、云技术搭建数据库云平台,创建APP及网站,实现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需求、专利需求、人才需求等信息线上发布,对接投融资机构、专利技术中心、高校院所,开展数据挖掘技术在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服务中的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搭建面对全省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服务线下平台。
1103 创新型疫苗产业化标准化示范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泰州开展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围绕构建创新型疫苗产业化的标准化体系,重点搭建从工程菌构建到工艺探讨、质量评价的模块化运营体系,制定人用疫苗菌毒种制备的平安管理规范,建设中试规模GMP体系,突破自主可控的培育基优选、二倍体细胞大规模发酵、高效的纯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各类疫苗以及生物技术药物项目的成果转化,探究从基础创新到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示范。
1104 长江(江苏段)生态承载力解析及重点行业污水毒性减排关键技术探讨与示范落实我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爱护的决策部署,围绕长江(江苏段)水质改善和生态复原的迫切需求,在沿江八市选择重点区域,定量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改变特征,识别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区域和影响因素,开展生态风险评估。
2019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新引擎。
为全面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切实增强我省人工智能创新活力,创建和引进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2019年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大数据、信息安全、专用设备、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应用等六个研究方向,支持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攻克一批制约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形成我省创新新优势。
(一)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以数据、算法、模型、智能识别为核心,以提升感知识别、认知推理、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研究跨媒体计算核心技术,实现跨媒体知识表征、分析、挖掘、推理、演化和利用;研究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构建自主适应环境的混合增强智能系统及支撑环境;研究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研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进人类与机器的有效沟通和自由交互,实现多风格多语言多领域的自然语言智能理解和自动生成。
(二)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加速数据融合应用,构造技术先进、生态完备的产品体系。
研究海量网络数据获取方法和技术,为智能感知提供全面、精准的数据源;研究数据的认知方法和分析模型,研究结构清晰、易于评估的知识表示方法,构建面向典型领域的知识图谱;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知识推理和模式识别等理论和方法;运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辅助知识表示,直观展示数据的分析模型、表示方法。
(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围绕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需求,研究有效保障大数据安全的算法与机制,利用安全多方计算与同态加密等理论与技术完成对大数据的安全分析与协同计算,研发可靠的数据存储核心安全产品;构建可管可控可溯的区块链安全管控及溯源机制,研发区块链安全管控平台;研究可对物联网芯片、物联网设备固件、物联网设备密码算法等进行漏洞挖掘的方法和技术,研发系列相关的工具;研究工业互联网领域安全核心技术,研发相关产品。
(四)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及终端研发针对安全、交通、教育、医疗等不同应用领域,研发集成多任务的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建立相应的开发平台和算法平台。
研究物体的智能感知、场景识别的系统优化技术;研究智能感知终端设计技术及AR自感知呈现技术;研究基于分布式语音、图像等识别的多智能终端应用技术及专用芯片,支持基于智能化需求、新材料、新工艺、新原理设计的智能传感器、智能感知设备、智能控制设备、先进信息交换及储存设备研发及应用;加快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微机电系统、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五)高端软件面向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政务服务、医养健康、智慧城市等重点行业的需求,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突破基础软件、工业核心软件、国产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工业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基于开源软件的创新研发,研究智能化软件解决方案,实现制造业、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安全可靠软件产品的应用示范,探索“软件+硬件+数据+互联网”等新模式。
(六)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应用利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硬件产品融合,实现在金融、安防、教育、家电家居、智能交通、无人驾驶、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研究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理解、跨媒体融合等关键技术与典型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技术,在金融、安防、教育、家电家居行业推广应用;研发面向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智能感知、在线实时虚拟运行、流程智能优化等技术,在机械、电子、轻工、纺织、轮胎、水泥等行业进行推广应用;研发面向智慧工厂生产线、无人实验室等特定场景的智能自主作业机器人,通过集成应用,全面提升传统制造业效率和技术水平;研究智能交通分析引擎技术和辅助/自动驾驶技术,形成智能交通分析引擎与控制平台,实现基于双目采集数据和车辆行驶数据的辅助/自动驾驶决策系统,并构建自动驾驶的测试方法,在安全、体验、效率、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形成评价方法。
二、重大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装备针对我省新药及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缺少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问题,2019年重大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支持药物精准发现、药物规范化评价、创新药物研发、药物递送研究与高端制剂、医用材料、高端医学装备、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及产品等七个研究方向,力争通过关键技术突破,研制系列重大新型药物及健康产品,加速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建立健全我省医疗器械从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应用评价到示范推广的整套体系,提升我省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健康产品产业化水平。
(一)重大新药创制1.药物靶点研究及药物精准发现关键技术。
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重大疾病,围绕药物新靶标、新作用机制,开展原创性化学药、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药、海洋药物等新药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药物新靶标研究的技术瓶颈,阐明靶标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重点突破基于靶标的新药设计与发现研究的前沿关键技术、有效成分分离及其作用新靶点研究关键技术、先导化合物优化设计关键技术及其他新药精准发现关键技术。
2.药物规范化评价关键技术。
提升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早期成药性和毒性评价关键技术,完善药物早期成药及安全性性评价体系,支持开展活性化合物的靶标选择性研究、类药性评估、物化及理化特性分析、作用机制研究、药代动力学特性及安全性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系统研究,实现快速评估候选化合物作为新药的研发前景。
开展原料药晶型研究、仿制药二次开发、药物一致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和市场优势。
3.重大创新药物研发。
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临床研究申请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为目标,择优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临床价值大、市场前景好,已完成或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的原创性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海洋药物新药研发及其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对已取得临床批件的创新药物,立足长远发展需求,积极转化和应用国内外新药研发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支持已取得临床批件的创新药物开展临床试验研究,推动创新药物产业化进程。
4.药物递送研究与高端制剂。
以产品进入临床或上市为项目目标,重点开展智能化给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难溶药物、大分子药物给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纳米递药系统靶向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的研究;经皮给药技术以及长效注射微球、脂质体、纳米制剂、缓控释制剂、透皮释药和皮下植入剂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用于心脑血管、内分泌代谢等长期用药疾病的长效制剂研究。
(二)高端医疗装备1.高端医用材料。
围绕矫形外科和植入体,重点开发可承载骨诱导修复材料、可吸收骨固定产品等;围绕口腔种植修复,重点开发高生物相容性的口腔种植修复体;围绕新型心脑血管植介入,重点开发新一代全降解血管支架、人造血管等产品;围绕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重点开发可促进脊髓、脑神经等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材料和产品。
推动全降解修复生物复合支架、可吸收组织修复材料、医用导管、医用敷料等临床医用产品产业化进程。
2.高端医学装备。
重点研发数字化探测器、超导磁体、高热容量X射线管等关键部件;研究手术精准定位与导航、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超高灵敏度PET 技术产品以及CT整机,实现软件的友好易用和设备的安全可靠;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色超声诊断、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医用机器人、健康监测、远程医疗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
3.智能健康装备。
研究脑机交互关键技术和脑波周期性变化规律;研究柔性纤维传感技术,实现运动、形变、压力、温度等信号的穿戴式感知;研发具有动态心电信号采集、心电数据存储、心律事件分析、蓝牙通信等功能的穿戴式智能心电监测和干预终端;研究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提升老年陪护、康复、助残等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三、新材料针对我省新材料产业以资源消耗型为主,高端装备、海洋工程等重点产业的新材料进口替代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问题,2019年以优势传统材料提质升级、战略性新型材料培育及前沿材料储备为重点,围绕材料计算与仿真技术、前沿新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四个研究方向,发挥新材料在产业高端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集中优势创新力量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打造新材料产业新亮点、新优势。
(一)材料计算与仿真聚焦国家材料基因组计划,综合运用仿真模拟手段,从微观、介观、宏观等层次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制备、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并优化材料成分与工艺,推动先进材料设计、先进材料加工工艺、节能低成本复合材料生产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建立材料设计与制备数据库并实现在某类材料产品中的示范应用。
(二)前沿新材料研究应用于增材制造技术的特种钢、高品质合金等特种金属粉末的宏量制备技术并实现典型行业示范应用;研制3D 打印专用光敏树脂、高分子粉末与丝材、生物基材料等高性能专用材料的制备、成型技术和装备;研发超高温陶瓷材料、高温合金、高熵合金制备技术及工艺,实现航空航天、高端精密仪器、高速高密度动力部件制造业应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开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智能仿生材料、智能传感材料、超材料、液态金属、新型低温超导及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耐极端环境材料等新兴功能材料应用研究。
(三)先进基础材料重点研发应用面广、技术水平较高的具有生产规模的化工、有色金属、先进钢铁、纺织等先进基础材料。
研发特种橡胶、高性能树脂材料、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特种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及封装材料、高端绿色助剂、功能性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提高绿色、智能化生产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高性能润滑油脂、环保型水性涂料等量大面广精细化产品研究,巩固提升相关领域的领先优势,实现典型产品的产业化应用;研究高强高韧及高强耐热铝合金材料、特种有色晶种材料、新型铝合金复合材料等,实现在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等关键零部件的高端应用。
开发高强高导铜合金、耐蚀铜合金管材、高纯压延铜箔等,实现高端装备、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等产业应用。
研究高性能镁合金制备及加工技术,实现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高性能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有色金属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技术及工艺。
研发高性能海工钢、超高强韧汽车用钢、高性能轨道交通用钢等高端钢铁新材料,实现规模化制备和示范应用。
开发新型粉末冶金零部件制备技术,提高汽车结构件等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重点攻关具备导电、阻燃等功能的高强度再生纤维及高端产品,研发智能纺织品一体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