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决定簇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32
抗原设计原理为产生有效的抗体,第一步是设计好的抗原,此抗原可以来源于整个蛋白质的一部分:一个或几抗原决定簇区域的序列。
(1) 什么是抗原决定簇?蛋白质表面部分可以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区域叫抗原决定簇。
一般抗原决定簇是由6-12氨基酸或碳水基团组成,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
(2) 选择抗原决定簇为选择好的抗原决定簇,应符合以下三点:1.亲水性:大部分抗原决定簇是亲水性的;2.处于结构表面:大部分抗体只与蛋白质表面部分结合;3.有弹性:许多已知的抗原决定簇是在自由活动区域。
所以一般来说蛋白质的N端及C端是很好的抗原决定簇区域。
(3) 抗原性与免疫原性单独的抗原决定簇是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它只有抗原性但没有免疫原性,为使它能具有免疫原性,它必须偶联在载体蛋白上。
(4) 抗原决定簇的预测对每个氨基酸的表面可接触性(Surface Accessibility)、亲水性(Hydrophilicity)和弹性(flexibility)进行计算可以大体推算出抗原决定簇区域,抗原决定簇区域应综合以上三个特点。
目前市面上有几个专业测定软件满足需要:如MacVestor , Protean , GCG等。
(5) 设计合成多肽一旦抗原序列决定后,接下来就是设计所需合成的多肽了,设计时除了注意其序列外,同时应考虑一些产生免疫机制问题,如:1.载体蛋白的接入位置;2.如果其序列是位于蛋白C端的,此多肽C端一定是自由的羧基团,而N端被掩盖。
同时如果载体蛋白是通过半胱氨酸偶联,此半胱氨酸应处于N端位置,使C端完全暴露给免疫系统。
3.相反,如果其序列是位于蛋白质N端,此多肽C端应掩盖,暴露出N 端,而载体蛋白应在C端。
(6) T细胞抗原决定簇不是所有多肽序列是用来直接产生抗体的,特别是一些序列短、并通过多抗原肽系统获得的免疫原性的肽。
而这些是通过T辅助细胞抗原决定簇来产生免疫。
一个T辅助细胞抗原决定簇多肽序列可以增强B细胞产生抗体能力,但是又是由其遗传背景所决定的,设计此类多肽必须知道其抗原决定簇和被免疫动物的遗传背景。
蛋白抗原表位预测算法及多肽抗原设计原则概述为了获取识别天然蛋白的抗体,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一种是利用重组蛋白的方式获取尽可能接近天然条件下的重组蛋白,然后刺激试验动物免疫系统,进而获取相应抗体。
这种方式获取抗体的成功率较高且效价较好;另一种是预测天然蛋白的抗原决定簇,这种抗原决定簇最终体现为多肽形式,将其与相应的载体偶联后刺激试验动物免疫系统,也可以获取相应的抗体。
这种方式的选择有其特殊需要。
我们德泰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提供这两种类型的抗体定制服务。
什么是抗原决定簇蛋白质表面部分可以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区域叫抗原决定簇。
一般抗原决定簇是由 6-12 氨基酸或碳水基团组成,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
蛋白抗原表位预测方法目前蛋白质抗原表位预测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像beta‐转角、膜蛋白跨膜区预测等;一种是基于氨基酸的统计学倾向性,像亲水性(hydrophilicity)、弹性(flexibility)、表面可接触性(surface accessibility)、抗原倾向性(antigenic propensity)。
具体算法请参考相关文献,部分文献如下:1)Chou, Fasman Adv Enzymol Relat Areas Mol Biol. 1978;47:45‐148.2)Hopp, T.P. and Woods, K.R. (198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78, 3824‐3828.3)Welling, G.W., Weijer, W.J., van der Zee, R. and Welling‐Wester, S. (1985) FEBS Lett. 188,215‐218.4)Karplus PA, Schulz GE. Naturwissenschafren 1985; 72:212‐3.5)Emini EA, Hughes JV, J Virol. 1985 Sep;55(3):836‐9.6)Parker, J.M.R., Guo, D. and Hodges, R.S. (1986) Biochemistry 25, 5425‐5432.7)Schmidt, A.M. (1989) Biotect. Adv. 7, 187‐213.8) A.S. Kolaskar and Prasad C. Tongaonkar (1990) FEBS 092109)K. Hofmann & W. Stoffel (1993)10)Paul Horton, Keun‐Joon Park, Takeshi Obayashi & Kenta Nakai,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nnualAsia Pacific Bioinformatics Conference, Taiwan. pp. 39‐48, 2006.11)Jens Erik Pontoppidan Larsen, Ole Lund and Morten Nielsen. Immunome Res. 2006选择多肽抗原的方法不同算法预测出的候选多肽序列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预测方法,同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最终选择。
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数量
抗原决定簇,也称为抗原表位,是一种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结构域,是免疫系统所识别和结合的部分。
抗原决定簇有助于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抗原,从而触发和调节免疫反应。
抗原决定簇的数量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抗原分子的复杂性和特征。
通常情况下,一个较小的抗原会具有一个或几个较小的决定簇,而一个较大的抗原则可能有多个决定簇。
不同类型的抗原决定簇分为线性决定簇和立体决定簇。
线性决定簇是由抗原表面上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们可以通过多肽序列的顺序被结合和识别。
立体决定簇则是由分散在抗原分子表面上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们通过彼此相互作用的三维空间结构来被免疫系统所识别和结合。
抗原决定簇的数量对于免疫系统的识别和免疫应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有多个决定簇的抗原可以被不同的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此外,多个决定簇也可以增加免疫系统对抗原的特异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的抗原。
在疫苗研发和免疫诊断中,对抗原决定簇的认识和研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抗原决定簇的数量和位置,科学家可以设计和选择更有效的疫苗,以产生更好的免疫效果。
此外,利用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可以开发出高效的诊断试剂,
用于检测和识别特定的病原体。
总结起来,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结构域,用于免疫系统的识别和结合。
其数量取决于抗原分子的复杂性和特征,有助于免疫系统区分不同的抗原并触发免疫反应。
对抗原决定簇的研究对于疫苗研发和免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抗原决定簇名词解释抗原决定簇是一个关于物种的由一组共有的抗原特性所决定的种类,它是现代生物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将物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它的基本概念是物种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被用来作为将物种分类的基准。
这些特征指的是物种所具有的一组能够被免疫系统检测出来的抗原特征。
原决定簇的这种类别划分被用于研究各种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在改善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免疫生物学研究以及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抗原决定簇的概念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科学家厄里斯托弗庞德,他认为存在着一套可以用来区分物种的标准,即抗原特征。
庞德将不同物种分为其具有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物种,他认为抗原特征可以提供有效的物种鉴定方法。
现代的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是由一位名叫罗伯特弗兰克的科学家发展出来的,他在20世纪早期研究了一种叫做免疫抗体的分子,发现在物种之间有一些共有的特征,并用这些特征来区分物种。
弗兰克把这些共有的抗原标记称为抗原决定簇,并认为它们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物种。
抗原决定簇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检测出物种之间的不同,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各个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对物种的了解。
此外,抗原决定簇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识别和检测病原体,这对疾病预防、质检和保护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都有重要的作用。
抗原决定簇的研究非常深刻,从而引发了另一个重要的学科免疫遗传学。
抗原决定簇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免疫学的研究,而且使免疫学研究在现代生物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免疫抗原决定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物种之间的差异,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病原体,改善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开发新药,进行免疫检查,提高选择性免疫疗法的效率和精度等。
抗原决定簇的研究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物种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解决基因组学、病毒学、系统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领域中涉及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抗原决定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种之间的差异,改善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开发新药,进行免疫检查,提高选择性免疫疗法的效率和精度,丰富生物多样性研究。
抗原决定簇预测【篇一:高考生物预测题】高考生物预测题1.下图一的a、b表示两种植物的叶片结构示意图,图二为这两种植物在相同光照条件下的co2—光合速率曲线,a、b为曲线Ⅰ上的点,c、d为曲线Ⅱ上的点。
图一与图二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a——Ⅰ b.a——Ⅱc.b——Ⅰd.b——ab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备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可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培养基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抗原决定簇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
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实验所用的疫苗b.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使其丧失毒性,主要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感染麻风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体液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3.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a.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限制性内切酶可用于基因诊断、基因治疗c.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均能形成的黏性末端d.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4.下列图解是反馈调节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理解有误的是a.当人体受到寒冷或惊吓刺激后,图中的下丘脑、垂体、腺体分泌的激素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b.当受下丘脑和垂体调节的腺体分泌的激素浓度过高时,通过①→③→④→⑥使浓度降低c.当受下丘脑和垂体调节的腺体分泌的激素浓度过低时,通过②→③→④→⑤使浓度升高d.由于垂体是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所以它是内分泌腺的枢纽5.下图为某细菌的生长曲线及a、b两种代谢产物积累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产物是初级代谢产物,b产物是次级代谢产物b.增大接种量可以缩短图中细菌生长曲线的Ⅰ阶段c.芽孢的形成在细菌生长曲线的Ⅲ期,细胞出现多种形态、甚至畸形在Ⅳ期d.用连续培养的方法有助于延长Ⅲ期的时间、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30.(共24分)Ⅰ.下图是植物体根尖的有关生命现象及探究根尖对矿质元素吸32收、运输的实验数据图示。
一种抗原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每一种决定簇可与一种具有这种决定簇受体的B 淋巴细胞结合,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我想问一种抗原所刺激产生多种抗体,那么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时候,是其中的一种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就能将消除抗原的侵染能力么?还是需要这些不同种类的抗体一起作用?抗原的决定簇是每个抗原的都不一样么?还是构成一样,只是因为具有不同的组合在抗原上,导致了抗原的特异性?其实对于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来说,发生免疫反应的不止一种抗原的,结合一种抗体往往不足以使其反应完全。
抗原决定族并不是没一个都一样,如果这样,人就没有了后天的免疫能力,只因为有抗原决定族一样,身体的抗体才会马上反应掉入侵的抗原。
但是一种抗原,带有多个抗原决定族的话那么往往就是不同的免疫原性。
一种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吗?不是,一种抗原往往有多种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决定簇刺激产生不同的抗体。
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吗?是的,效应B细胞具有特异性,谁刺激它它就产生攻击谁的抗体。
一种抗体只能对一种抗原起作用吗?是的,抗体针对的是抗原决定簇,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抗原抗原决定簇都不一样,对应的抗体也不同。
一种微生物入侵人体后,由于其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所以可导致被入侵生物,包括人体产生多种抗体。
原因是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刺激使B细胞分化成不同浆细胞。
有一点需要指出,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说到底并不是抗原,而是抗原表面的抗原表位(也叫抗原决定簇)。
抗原一般为大分子,表面有多种抗原表位,每一种表位能够刺激产生一种特异抗体。
但是半抗原一般是小分子,只有一个抗原表位。
所以,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但如果是半抗原就是产生一种了。
一、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你遭受多少的艰辛,或经历多少的苦难,只要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总有一天,你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二、这世界,没有劈不开的柴,只有不够快的斧;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人。
抗原决定簇的名词解释抗原决定簇(antigen-determining clusters)是指结合于抗体或其他可溶性载体表面的由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和非特异性抗体反应性结合形成的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实际上是能够抗原和能与特异性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区域。
它的抗原性、亲和力以及与其他细胞的亲和力等都与其数量和分布有关。
1.自身对照的方法。
如抗体自身标记,即以不同抗体系统标记自己的同种抗原决定簇。
这些抗体与自身抗原决定簇反应后可根据其比色底物的颜色显示不同的结果,例如自身对照的放射自显影(autofluorescence, IH)。
该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
2.采用亲和层析的方法。
即将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抗体、亲和素或亲和素作用,使其形成可被洗脱的复合物,洗脱时与洗脱液中的亲和素结合,从而提高洗脱率。
这种方法又称分子探针或分子印迹技术。
主要优点是高效快速,操作简便,可直接与抗原结合。
3.固相化学法(protein-on-a-chip,蛋白质芯片)将亲和素连接到预先固相化的载体上,制成抗原或抗体蛋白质芯片。
这种方法设备投资大,但对人们研究某一特定病原微生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标准的抗原结合试验(standard antibody-binding test)通常用来检测抗原在抗原或抗体存在下与相应抗体的结合,结合强度可用凝集效价表示,为检出特异性抗体所需的最小抗原量。
3.固相结合试验(solid-phase binding test)由固相载体和固相抗体或抗原与固相亲和素共同组成,此法简便快速,多用于检测与固相载体结合的蛋白质分子。
4.竞争法(competitive binding test)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当加入第二种抗原后会阻止第一种抗原与抗体结合,从而使结合反应失去平衡,而其结果可作为鉴定抗原的一个标志,称为竞争法(competitive binding test)。
当一种抗原分子结构上具有抗原决定簇时,那么就可利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将其分离纯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