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设计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加热高锰酸钾(KMnO4)制备氧气(O2),并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了解高锰酸钾分解制氧的化学反应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并学习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和氧气。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2KMnO_4 \xrightarrow{\Delta} K_2MnO_4 + MnO_2 + O_2 \]实验中,氧气通过导管导入集气瓶中,利用排水法收集。
氧气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因此氧气会从导管中上升到集气瓶中,将瓶内的水排出,从而收集到氧气。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仪器:1. 试管:1个2. 酒精灯:1个3. 铁架台:1个4. 铁夹:1个5. 水槽:1个6. 玻璃导管:1根7. 胶塞:1个8. 集气瓶:1个9. 玻璃片:1块药品:1. 高锰酸钾:适量四、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
2. 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过程中固体物质进入导管。
3. 将试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4. 将玻璃导管一端插入胶塞,另一端放入水槽中的集气瓶中,确保导管与集气瓶紧密接触。
5. 预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6. 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试管底部,观察高锰酸钾分解反应的进行。
7. 当导管中连续均匀地产生气泡时,表明氧气开始生成。
此时,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用玻璃片盖住瓶口,防止氧气逸出。
8. 继续加热一段时间,确保氧气收集充分。
9. 将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观察氧气是否能够将水排出,从而验证氧气的生成。
10. 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现象:1. 加热过程中,高锰酸钾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内出现气泡。
2. 气泡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逐渐被排出。
3. 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氧气能够将水排出,表明氧气已收集充分。
结论:1.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高锰酸钾的性质和用途。
2. 学习高锰酸钾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应用,如氧化反应、消毒等。
3. 了解高锰酸钾在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规范。
4. 通过实验,加深对高锰酸钾化学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条件下都能表现出氧化性。
其氧化性主要体现在将其他物质氧化成高价态,同时自身被还原。
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成无色的Mn2+离子,而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被还原成棕色的MnO2沉淀。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实验仪器:1. 烧杯2. 试管3. 滴管4. 移液管5. 烧瓶6. 酒精灯7. 滴定管8. 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等)实验药品:1. 高锰酸钾(KMnO4)2. 稀硫酸(H2SO4)3. 氢氧化钠(NaOH)4. 碳酸氢钠(NaHCO3)5. 氯化钠(NaCl)6. 铁粉7. 硫酸铜(CuSO4)四、实验步骤1. 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实验:- 取少量高锰酸钾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 将上述溶液加入盛有氯化钠的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2. 高锰酸钾的还原性实验:- 取少量高锰酸钾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 将上述溶液加入盛有碳酸氢钠的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 高锰酸钾的消毒实验:- 将少量高锰酸钾加入盛有铁粉的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 将上述溶液加入盛有硫酸铜的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4. 高锰酸钾的滴定实验:- 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
- 用移液管移取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酚酞指示剂。
- 用滴定管逐滴加入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消耗的KMnO4溶液体积。
- 根据消耗的KMnO4溶液体积和浓度,计算NaOH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实验:- 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溶液呈紫色,加入氯化钠后,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无色,说明高锰酸钾将氯化钠氧化成高价态。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2. 熟悉高锰酸钾溶液的保存条件。
3. 掌握采用草酸钠(Na2C2O4)作为基准物质标定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方法。
4. 了解高锰酸钾溶液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与还原剂草酸钠(Na2C2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方程式:2MnO4^- + 5C2O4^2- + 16H^+ → 2Mn^2+ + 10CO2↑ + 8H2O可以计算出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实验中,通过滴定一定量的草酸钠溶液,根据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计算出其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分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锥形瓶、烧杯、玻璃棒、洗瓶、滴定台等。
2. 药品:高锰酸钾(分析纯)、草酸钠(基准物质)、硫酸(分析纯)、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1)称取分析纯高锰酸钾3.20g,放入1000ml烧杯中。
(2)加入少量蒸馏水,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3)将溶液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4)将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置于棕色瓶中,避光保存。
2. 高锰酸钾溶液的标定(1)称取0.15g草酸钠(基准物质),放入锥形瓶中。
(2)加入10ml 1mol/L硫酸溶液,搅拌使其溶解。
(3)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于锥形瓶中。
(4)将锥形瓶置于滴定台上,加入几滴指示剂(如淀粉溶液)。
(5)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为止。
(6)记录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体积。
3. 数据处理与计算(1)根据草酸钠的摩尔质量,计算其物质的量。
(2)根据高锰酸钾溶液的消耗体积,计算其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0.1mol/L。
2. 高锰酸钾溶液的标定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体积为24.50ml。
3. 数据处理与计算(1)草酸钠的物质的量:n(C2O4^2-) = 0.15g / 134.00g/mol = 0.001117mol(2)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c(KMnO4) = (0.001117mol / 0.02500L) × 2 = 0.04484mol/L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配制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并了解了其保存条件。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高锰酸钾的化学性质及其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2. 掌握高锰酸钾溶液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3. 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二、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强氧化剂,常用于消毒、杀菌、漂白等。
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能被还原为无色的Mn2+,而Mn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棕色的MnO2。
本实验通过配置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以了解其化学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移液管、容量瓶、洗瓶、滴定管、酸式滴定管、标准溶液、酸碱指示剂等。
2. 药品:高锰酸钾、硫酸、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0.1克高锰酸钾,放入烧杯中。
2. 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3. 将溶解后的溶液转移至100毫升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4. 将溶液摇匀,使其浓度均匀。
5. 取少量溶液,用移液管移取至滴定管中。
6. 在滴定管中加入适量的硫酸,使溶液呈酸性。
7. 用酸碱指示剂滴定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8. 重复步骤6-7,直至滴定结果稳定。
9. 计算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高锰酸钾溶液在配置过程中,颜色呈紫色,说明其具有氧化性。
2. 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被还原为无色的Mn2+,颜色消失。
3. 通过滴定实验,计算出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为0.01 mol/L。
六、实验讨论1. 在配置高锰酸钾溶液时,应选用干燥、洁净的烧杯和玻璃棒,以避免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2. 高锰酸钾易吸湿,应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3.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溶液的酸度,以保证高锰酸钾的氧化性。
4. 滴定实验中,应观察颜色变化,避免滴定过量。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配置了高锰酸钾溶液,并观察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能被还原为无色的Mn2+。
通过滴定实验,计算出了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高锰酸钾的制备方法。
2. 掌握高锰酸钾的性质及其检测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紫色晶体外观。
在实验室中,高锰酸钾通常通过氧化法或还原法制备。
本实验采用氧化法,以KMnO4为原料,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高锰酸钾。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烘箱、电子天平、试管、滴管等。
2. 试剂:KMnO4固体、硫酸、氢氧化钠、盐酸、淀粉溶液、碘化钾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称量:准确称取一定量的KMnO4固体。
2. 溶解:将KMnO4固体溶解于适量的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3. 氧化:将溶解后的KMnO4溶液加入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7-8,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4. 过滤:将氧化后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5. 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至浓缩。
6. 结晶:将浓缩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观察晶体析出。
7. 干燥:将晶体用滤纸过滤,然后在烘箱中干燥至恒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过程:在氧化过程中,KMnO4溶液颜色由紫色逐渐变为棕色,说明氧化反应已发生。
2. 结晶过程:冷却后的溶液中出现紫色晶体,经干燥后得到高锰酸钾晶体。
3. 性质研究:- 氧化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多种还原剂,如碘化钾、硫酸铜等。
- 还原性: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够被还原为无色的Mn2+离子。
- 颜色变化: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呈紫色,在碱性条件下呈棕色。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KMnO4的氧化性较强,操作时需注意安全,避免与皮肤、衣物等接触。
2. 在氧化过程中,控制pH值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需精确调节。
3. 实验过程中,结晶过程对高锰酸钾的纯度有较大影响,需注意控制条件。
七、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高锰酸钾,并研究了其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还原性和明显的颜色变化,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基础。
高锰酸钾的标定的实验报告
《高锰酸钾的标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高锰酸钾的标定实验,掌握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计算方法,
以及学习如何使用滴定法确定未知物质的浓度。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与还原剂发生滴定反应。
在实验中,利用高锰酸钾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根据所需的滴定终点,确定未知液体的
浓度。
实验步骤:
1.准备所需试剂和仪器: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滴定管、酚酞
指示剂等。
2.配制高锰酸钾溶液:称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定容至所需体积。
3.滴定操作:将待测液体与酚酞指示剂混合,滴加高锰酸钾溶液,直至出现颜
色变化,记录所需的滴定终点。
4.计算浓度:根据滴定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出未知液体的浓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未知液体的浓度为Xmol/L。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滴定法确定了未知液体的浓度,掌
握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计算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
我们的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
知识,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高锰酸钾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高锰酸钾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 通过实验验证高锰酸钾的氧化还原性质。
4. 分析高锰酸钾在不同反应中的表现。
二、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紫黑色晶体,易溶于水,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高锰酸钾在不同反应中的表现,来探究其性质和应用。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烧杯、量筒、玻璃棒、石棉网等。
2.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稀硫酸、氢氧化钠、过氧化氢、碘化钾、氯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高锰酸钾的制备(1)将KMnO4固体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2)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将溶液倒入烧杯中,用滴管滴加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高锰酸钾的氧化还原性质(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MnO4固体,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2)滴加几滴碘化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滴加几滴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 高锰酸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制备氧气:将KMnO4固体加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气体产生。
(2)测定过氧化氢含量:将KMnO4固体加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高锰酸钾的消毒作用:将KMnO4固体加入水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用KMnO4溶液进行消毒实验。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高锰酸钾的制备:KMnO4固体溶解后,溶液呈紫红色;滴加稀硫酸后,溶液颜色变深。
2. 高锰酸钾的氧化还原性质:滴加碘化钾溶液后,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为棕色;滴加氯水后,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为绿色。
3. 高锰酸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加热KMnO4固体,产生氧气;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KMnO4溶液具有消毒作用。
六、实验结论1.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红色晶体,易溶于水,具有强氧化性。
高锰酸钾的滴定实验报告
《高锰酸钾的滴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滴定高锰酸钾溶液来确定其浓度,并了解滴定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通过滴定高锰酸钾溶液与待测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确定待测物质的浓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硫酸亚铁作为指示剂,当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溶液颜色由淡粉红色变为无色,此时即可确定高锰酸钾的浓度。
实验步骤:
1. 取一定体积的高锰酸钾溶液,加入适量的硫酸亚铁指示剂。
2. 开始滴定,将硫酸亚铁溶液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直至颜色发生变化。
3. 记录所需的硫酸亚铁溶液体积,计算出高锰酸钾的浓度。
实验结果:
经过滴定,我们得到了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为Xmol/L。
通过计算和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完成了高锰酸钾的滴定实验。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高锰酸钾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滴定实验的基本技能。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实验中操作的细节对结果的影响,以及实验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总结:
高锰酸钾的滴定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分析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高锰酸钾高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高锰酸钾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特点。
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 学会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断。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强氧化剂,广泛用于化学分析和实验室中。
它在水溶液中呈紫色,可以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剧烈氧化有机物,因此也常被用来检验有机物的烯炔性。
实验器材和试剂1. 高锰酸钾(KMnO4)固体。
2. 蒸馏水。
3. 精密滴定管。
4. 炉火。
5. 称量瓶。
6. 烧杯。
实验步骤1. 取一小块高锰酸钾晶体,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得到浅紫色的溶液。
2. 将溶液倒入烧杯中,准备进行滴定。
3. 用滴定管,将硫酸溶液滴加到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出现颜色变化。
4. 记录所需的硫酸溶液体积。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滴定的过程,当硫酸与高锰酸钾发生反应时,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会消失。
滴定的终点即是颜色完全消失的时刻。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测量出所需的硫酸溶液体积,并根据体积的大小推断出高锰酸钾的浓度。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利用浓度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析高锰酸钾的化学性质,例如氧化能力和反应特点。
同时,也可以与之前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从而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高锰酸钾的实验操作技巧以及测量方法。
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来检验有机物的烯炔性。
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高锰酸钾提供了基础。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通过滴定的方式,了解了高锰酸钾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滴定的终点很关键,需要细心观察颜色的变化。
同时,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我们也加强了安全意识,注意了实验室的规范操作。
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的变化与反应进行的程度有关。
这对我们判断反应的进行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还发现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滴定来测量,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实验提供了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还学会了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断。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的反应过程。
2. 了解实验中棉花的作用及其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二、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氧气(O2)、二氧化锰(MnO2)和钾盐(K2MnO4)。
实验过程中,加热高锰酸钾固体,通过棉花的作用,将氧气收集起来。
化学方程式如下:2KMnO4 → K2MnO4 + MnO2 + O2↑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玻璃导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棉花、水)、药匙2.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四、实验步骤1. 将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约1/3的试管体积。
2. 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过程中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
4. 将玻璃导管插入胶塞,另一端放入水槽中的集气瓶内。
5. 观察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记录氧气收集过程。
五、实验现象1. 加热过程中,试管内高锰酸钾逐渐分解,产生大量气泡。
2. 氧气通过玻璃导管进入集气瓶,水面逐渐上升,最终集气瓶内充满氧气。
3. 随着氧气的收集,试管内固体物质减少,颜色逐渐变淡。
六、实验分析1.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这是化学变化的一种表现。
2. 棉花在实验中起到了隔离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影响氧气的收集。
3. 氧气收集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氧气具有推动水上升的物理性质。
七、实验结论1.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
2. 棉花在实验中起到了隔离作用,保证了氧气的有效收集。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烫伤。
2.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的原理。
2.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3. 探究棉花在实验中的作用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高锰酸钾设计实验报告
XXXXXXX学院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
实验类型:设计
实验题目: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
班级:XXXX 学号:XXXXXXX 姓名:XXXX 实验日期:2013年11月7
日
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
一、前言: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约占93%,有制酸作用。
研成的粉末进入胃部覆盖在炎症或溃疡的表面,可降低胃酸的浓度,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鸡蛋壳去除白膜后粉碎,在酸性介质中水解,干燥后,在酸性介质中正丁醇化、三伏醋酸酐下酰化后,通过计算机索引和人工解析鉴定出18种氨基酸,其主要成分是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
蛋壳的用途很广,我们可以利用涂鸦将蛋壳做成工艺品,可以将蛋壳打碎染上各种颜色,做成拼贴画,可以将蛋壳做成蜡烛容器。
将其做成工
艺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实验中我们测的碳酸钙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硬块。
含铁质时为微黄色。
遇水变成Ca(OH)2放出大量的热。
溶于酸、甘油、糖等溶液。
不溶于醇。
组成中含酸性氧化物少时,气硬性强;反之,水硬性强。
空气中易吸潮,并与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钙,使之表面变硬。
极难熔融,受强热时发出强烈的光,称为石灰光。
与所有的酸类起作用,生成相应钙盐。
氧化钙用作建筑材料,冶金助熔剂。
以及制备钙化合物和氢氧化钙的主要原料。
造纸工业用于处理碱性纸浆废液。
也可用于各种废水的净化。
此外,在农业、金属加工、食品、石油化工、制革等工业,都有广泛应用,更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材料。
文献中报道的鸡蛋壳钙含量的测定共有三种方法:
(1)配合滴定法测定蛋壳中钙、镁的含量;(2)酸碱滴定法测定蛋壳中氧化钙的含量;(3)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氧化钙的含量。
本实验采用方法(3)测定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用高锰酸钾滴定方法测定碳酸钙原理及指示剂选择,巩固滴定分析操作,学会已知浓度的溶液标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二、实验目的:
(1)、学习间接氧化-还原法测定CaO的含量。
(2)、巩固沉淀分离、过滤洗涤与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三、实验原理: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CaCO3、MgCO3、蛋白质、镁以及少量的Fe、Al,利用蛋壳中的钙离子与草酸形成的难溶草酸盐沉淀,将沉淀洗涤
过滤分离后溶解,用高锰酸钾法测定C2O42-的含量,换算出CaO的含量。
Ca2++C2O42-=CaC2O4 ↓
CaC2O4+H2SO4=CaSO4+H2C2O4
5H2C2O4+2MnO42++6H+=2Mn2++10CO2↑+8H2O
某些金属离子,例如:Ba2+、Sr2+、Mg2+、Pb2+、Cd2+和C2O42-形成沉淀。
四、实验试剂:
KMnO4、25%(NH4)2C2O4、10%NH3·H2O、浓HCl、H2SO4(1mol/L)、AgNO3(0.1mol/L)、1:1HCl、0.2%甲基橙。
五、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烧杯、漏斗、加热器、锥形瓶、酸式滴定管、铁架台、洗瓶、玻璃棒、水浴锅、电炉子。
六、实验步骤:
1、配置0.02mol/L的KMnO4溶液100mL:称取1.6g固体KMnO4溶于500mL水。
2、精确称取Na2C2O4固体0.14-0.15g两组,加入12mL 3moL/LH2SO4和20mLH2O溶解,加热至70-80℃,用KMnO4滴定Na2C2O4溶液至粉红色,计算KMnO4的溶液浓度。
3、精确称取0.1000-0.1300g蛋壳→锥形瓶,加入3-4mL 1:1HCl 溶液和20mLH2O溶解,加热至70-80℃,常压下过滤到锥形瓶。
4、往滤液内加入50mL 5%草酸铵沉淀,加HCl溶解,加热至70-80℃,加2-3d甲基橙滴加浓氨水→黄色→氨味溢出,放置沉淀过
滤→Ag +,无沉淀为止。
5、用50mL 1mol/L H 2SO 4洗涤滤纸沉淀→用洗瓶吹洗3-4次→总体积100mL 加热至70-80℃,用KMnO 4滴定→至粉红色→加入滤纸→KMnO 4滴定→至粉红色。
七、实验数据处理:
蛋壳中CaO 的含量数据表
蛋壳质量/g 0.1125 KMnO 4溶液体积/ml
17.99 CaO 的质量/g 0.0466 百分含量
41.42%
KMnO 4溶液的标定数据表
KMnO 4溶液体积/mL 22.89 23.91
Na 2C 2O 4固体质量/g 0.1413
0.1488
KMnO 4溶液浓度/mol/L
0.0184 0.0186
KMnO 4溶液平均浓度
/mol/L
0.0185
八、实验讨论与心得:
1、试剂的误差分析
(1)在溶解过程中有液滴溅出,给实验浓度带来误差;
(2)将称量好的Na2C2O4固体转移溶解的过程中,有少许残留在称量瓶中,造成KMnO4溶液浓度误差;
(3)转移溶液时,由于有溶液残留造成误差;
(4)人为原因对滴定终点的判断,造成高锰酸钾的用量与实际用量不同,对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5)用玻璃棒搅拌溶液,使溶液溅出,产生误差;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试验,进一步复习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实验操作,学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根据实验步骤特点,为节约时间,可合理打散实验步骤。
九、实验思考题:
1 .用(NH4)2C2O4沉淀Ca2+,为什么要先在酸性溶液中加入沉淀剂,然后在70~80℃时滴加氨水至甲基橙变黄,使Ca2C2O4沉淀?
因为蛋壳中的主要成分为CaCO3,其次为MgCO3、蛋白质、色素以及少量的Fe、Al。
因此,在酸性溶液中可以确保蛋壳完全溶解,即Ca2+完全存在于溶液中。
先在酸性溶液中加入沉淀剂草酸铵,然后在70~80℃时滴加氨水至甲基橙变黄,中和溶液中过量的酸,形成
Ca2C2O4沉淀,这样避免了其他离子的干扰,减少了实验误差。
2.为什么沉淀要洗至无Cl-为止?
若溶液中有Cl-的存在,当用KMnO4酸性的草酸钙溶液时,由于
酸性KMnO4具有强氧化性,会将Cl-氧化生成Cl2,消耗KMnO4,使KMnO4用量增加,给实验造成误差。
十、评语和成绩:
成绩:
指导教师:。